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切断前中小斜角肌治疗胸廓出口综合征的远期疗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远期随访切断前中斜角肌治疗胸廓出口综合征(thoracic outlet syndrome,TOS)的疗效。方法对31例32侧胸廓出口综合征患者术后的疗效作远期随访。其中上干型4例,下干型26例27侧,全臂丛型1例。X线片示颈肋1例。第七颈椎横突过长2例。均行手术治疗。术中发现31例均有纤维束带压迫臂丛神经,作前、中、小前斜角肌切断术;3例骨异常者同时切除增长的骨组织和颈肋。术后随访4年8个月-8年3个月.平均为5年4个月。以症状、体征有无复发以及是否恢复原工作为随访主要观察项目。疗效按胸廓出口综合征评定标准评定。结果 术后症状明显改善15例16侧,部分改善6例,无效10例。优良率为68.7%。结论 该组病例远期疗效的优良率为68.7%,因此,胸廓出口综合征的治疗方法仍是个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临床课题。  相似文献   

2.
胸廓出口综合征的诊疗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胸廓出口综合征(TOS)的诊断和手术治疗。方法我院自1997-2003年诊断和手术治疗胸廓出口综合征23例24侧,诊断为臂丛上千型TOS2例,下千型17例18侧,全臂丛型1例,血管型2例,混合型1例。手术切除颈肋及过长的横突,同时作臂丛神经外膜松解术。术中发现23例有纤维束带压迫臂丛神经,均切断前斜角肌,松解臂丛神经及受压的锁骨下血管,如果发现中、小斜角肌压迫臂丛神经血管,则予切断。术后当天行颈肩部活动。结果按Ross的疗效评定标准评定疗效,本组优10例11例,良9例,可2例,差2例,优良率83.33%。结论胸廓出口综合征应早期手术探查,彻底松解臂丛神经血管。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对10例上干型胸廓出口综合征(thoracic outlet syndrome,TOS)患者的诊治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前中斜角肌起点切断治疗的疗效.方法 对10例明确诊断为上干型胸廓出口综合征患者在全身麻醉下行前中斜角肌起点切断,记录手术前后症状、体征和肌电图以及必要的辅助检查进行疗效分析,并与颈5、6椎间盘突出征病例进行鉴别诊断.结果 术后10例随访5~7年,平均6.2年.按顾玉东提出的臂丛神经上干功能评定标准评价:优5例,良3例,可2例.结论 明确上干型胸廓出口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前中斜角肌起点切断效果满意.与颈5、6椎间盘突出征鉴别诊断明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颈肋综合征的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3例颈肋综合征的临床表现、手术探查所见和手术方法。本组臂丛下干受压型8例,臂丛中、下干受压型3例,全臂丛受压型2例。13例均有下颈部肿块,全部采用手术治疗。术中见不完整颈肋4例,完整颈肋7例,颈肋由两个节段组成2例;同时合并前、中、小斜角肌异常和纤维索带,共同构成对臂丛特别是下干的卡压。结果随访6个月~5年3个月,手术疗效优6例,良5例,可2例。结论颈肋综合征和颈肋两者内涵不同。颈肋可分为横突增长、不完整颈肋、完整颈肋和特殊形态等4种。而臂丛下干支配区的运动和感觉障碍以及下颈部肿块是颈肋综合征的重要特点,臂丛下干受压型是其主要临床类型。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措施,应将颈肋等卡压组织逐一切除或切断。建议将颈肋综合征作为胸廓出口综合征的特殊类型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5.
上干型胸廓出口综合征的解剖与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了解上干型胸廓出口综合征的解剖学依据,为临床诊治上干型胸廓出口综合征提供指导,方法:解剖30具成人固定尸体,作大体及显微镜解剖观察,了解臂丛神经上干与周围结构的关系;临床随访7例上干型胸廓出口综合征手术疗效。结果:前斜角肌在C3-6颈椎横突的前、后结节均有起点,中斜角肌起源于第2-6或第2-7颈椎横突的前、后结节。C5,6神经根出椎间孔后被中斜角肌和前斜角肌交叉的起点腱性纤维而包裹。7例术后5例疗效佳,1例复发局封后症状消失,结论:前中斜角肌交叉起点是上干型胸廓出口综合征的主要病因,术中应前中斜角肌起点处切断该肌。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斜角肌切断术治疗胸廓出口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4年5月至2010年1月对胸廓出口综合征18例,其中上干型3例,下干型14例,交感型1例.X线照片示第7颈椎横突过长12例,颈肋2例,未见骨性异常4例,采用斜角肌切断术进行治疗.结果 术后随访6个月~5年4个月,症状明显改善9例,部分改善6例,自觉无改善3例.优良率83.3%.结论 斜角肌切断术治疗胸廓出口综合征的临床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斜角肌切断术治疗胸廓出口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4年5月至2010年1月对胸廓出口综合征18例,其中上干型3例,下干型14例,交感型1例.X线照片示第7颈椎横突过长12例,颈肋2例,未见骨性异常4例,采用斜角肌切断术进行治疗.结果 术后随访6个月~5年4个月,症状明显改善9例,部分改善6例,自觉无改善3例.优良率83.3%.结论 斜角肌切断术治疗胸廓出口综合征的临床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斜角肌切断术治疗胸廓出口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4年5月至2010年1月对胸廓出口综合征18例,其中上干型3例,下干型14例,交感型1例.X线照片示第7颈椎横突过长12例,颈肋2例,未见骨性异常4例,采用斜角肌切断术进行治疗.结果 术后随访6个月~5年4个月,症状明显改善9例,部分改善6例,自觉无改善3例.优良率83.3%.结论 斜角肌切断术治疗胸廓出口综合征的临床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
胸廓出口综合征手术方法改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在解剖学研究和临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胸廓出口综合征手术方法的改良。方法 30例尸体解剖,研究前、中、小斜角肌的起止点和臂丛神经的关系。随访了术后6个月 ̄2年的19例颈肩痛和手部麻木,肌肉萎缩的胸廓出口综合征患者,均做前,中斜角肌起点和小斜角肌切断术。  相似文献   

10.
胸廓出口综合征的新认识——解剖学与临床观察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Chen D  Fang Y  Li J  Gu Y 《中华外科杂志》1998,36(11):661-663
目的探讨胸廓出口综合征的病因。方法对30具60侧经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体小斜角肌及前中斜角肌的起始部进行解剖研究;对53例胸廓出口综合征手术患者(1966~1994年45例,1996~1997年8例)随访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解剖研究发现小斜角肌的出现率为883%,T1神经根或其下干在小斜角肌近段起源的腱性组织上跨过;前中斜角肌在颈椎横突的前后结节均有起点,C5、C6神经根从前中斜角肌的交叉腱性起点中穿过。45例1966~1996年手术者中,有颈肩痛症状者34例,术后17例颈肩痛症状仍存在,其中7例加重;8例1996~1997年手术者中,7例有颈肩痛,术中切断前中斜角肌在C5~6神经根旁的腱性纤维组织,术后仅有1例仍有颈肩部不适。结论小斜角肌的腱性纤维是臂丛神经下干或T1神经根受压的原因;前中斜角肌在C4~5横突前后结节的交叉腱性起点是压迫C5~6,有时包括C7神经根或臂丛神经上(中)干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小切口治疗臂丛神经血管受压征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目的研究小于5cm的臂丛神经血管受压征的手术切口。方法对11例患者用该切口,成功地切断了前、中小斜角肌的腱性部分,手术时间为1h左右。该切口为最终用内窥镜治疗臂丛神经血管受压征打下了基础。结果10例的近期疗效良好,感觉有明显改善,肌力增加;1例颈部疼痛不适同术前。结论采用5cm及小于5cm的臂丛神经血管受压征切口,可切断前、中小斜角肌,达到手术治疗臂丛神经血管受压征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小斜角肌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目的:探讨小斜角肌与臂丛神经的解剖关系,为临床治疗臂丛神经血管受压征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观察24具成人固定尸体中小斜角肌的形态及其与臂丛、血管的关系。2具成人新鲜尸体作Masson染色,了解小斜角肌腱性组织成分。结果:48侧尸体中,42侧有小斜角肌,出现率为87.5%,其止点的主要成分为腱性结构,臂丛神经下干从其止点上方跨过。结论:小斜角肌存在广泛,是引起臂丛神经血管受压征的因素之一。在臂丛神经血管受压征的手术中,应在切断前、中斜角肌时,同时切断小斜角肌  相似文献   

13.
胸廓出口综合征26例术后远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报道胸廓出口综合征(thoracic outlet syndrome,TOS)手术治疗后的远期疗效。方法 对26例胸廓出口综合征患者.切断前、中、小斜角肌及臂丛神经松解术后进行5年3个月-10年7个月的长期随访,并分析其疗效。结果 14例颈肩部疼痛、手麻症状消失,6例症状明显好转,6例自觉效果不佳或无效,优良率为76.93%。结论 胸廓出口综合征是常见病,一旦确诊,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或反复发作者,应及早手术。但必需注意术后大约有23.07%的患者效果不佳甚至无效。  相似文献   

14.
颈肩痛伴同侧手握力减弱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颈肩痛伴同侧手握力减弱的病因。方法:共17例患者,首先均经非手术治疗,包括颈部痛点封闭及颈椎牵引,其中效果不明显的5例手术治疗,术中切断中小斜角肌及C5、6神经根旁的前中斜角肌的肌起。结果:全部患者均随访2年以上,17例非手术治疗,8例症状完全消失,4例症状明显改善,5例症状改善不明显。手术5例症状均完全消失。结论:颈肩痛伴同侧手握力减弱的原因是中中小斜角肌引起的臂丛下干或C8神经根受压所致。  相似文献   

15.
In each of four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thoracic outlet syndromes, the transaxillary approach to resection of the first thoracic and cervical ribs resulted in severe and permanent damage to the brachial plexus. The most severe sequela was causalgia. Weakness of the hand muscles, sensory deficits, and autonomic dysfunction also occurred. Abuse of narcotic analgesics was common. Two patients suffered severe psychological depressions, with one committing suicide. Current enthusiasm with transaxillary rib resections in cases of thoracic outlet syndrome should be tempered by the possibility of severe and permanent injury to the brachial plexus and intractable causalgi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