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针灸治疗颈型颈椎病的选穴规律与特点。方法 检索2010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Wanfang)收录的针灸治疗颈型颈椎病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分析处方选穴特点和规律。结果 纳入94篇文献,涉及腧穴83个,总频次614次。累计频次应用较高的腧穴为颈夹脊、风池、天柱等;常用腧穴主要分布在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腧穴配伍以风池-颈夹脊最多,大部分为近端取穴与远端取穴相结合。结论 针灸治疗颈型颈椎病以选取近部穴位与远端四肢腧穴配伍为主,常选用风池、颈夹脊、天柱、后溪、阿是穴等腧穴,并根据不同证型进行临证加减,为针灸治疗颈型颈椎病选穴处方提供一定参考,为相关科学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数据挖掘技术探讨针灸治疗颈源性眩晕的选穴规律。方法 计算机检索Wanfang Data、CNKI、CBM、VIP、PubMed近10年收录的针灸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研究文献,用Excel 2010软件建立针灸处方数据库并进行描述性分析,运用SPSS Modeler 18.0及SPSS Statistics 26.0软件对数据进行关联规则分析与聚类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文献70篇,提取处方73条,共涉及腧穴66个,总频次为371次,频次前5位的腧穴分别为风池、颈夹脊、百会、天柱、阿是穴,频次最高的经络和部位分别为足少阳胆经与头项部。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得到以“风池-颈夹脊-百会”为核心的处方。对频次≥6的腧穴进行聚类分析,可得到6个有效聚类群。结论针灸治疗颈源性眩晕临床取穴以足少阳胆经为主,重视远近配穴及特定穴的应用,体现了“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经脉所过,主治所在”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3.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探讨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的选穴规律,为临床治疗颈源性头痛提供参考。方法:利用计算机分别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WF)、维普(VIP)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CBM)等数据库近十年来有关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文献,经过阅读筛选,将整理出的数据资料用Excel2010软件建立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处方主穴数据库,统计出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的常用穴位、部位、经脉以及特定穴的应用规律,再利用SPSS 25.0对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选穴的规律进行聚类分析。结果:经过筛选共纳入54篇相关文献,涉及43个穴位,总频次为302次,以风池(49)、颈夹脊穴(33)、天柱(30)、阿是穴(22)、合谷(17)、风府(16)、百会(16)等穴较为常用。使用经脉最高的依次是足少阳胆经、督脉、足太阳膀胱经等。通过对14个高频腧穴进行聚类分析,发现3个有效聚集群:颈夹脊、百会、风府、后溪、外关、天柱、太阳、率谷、完骨、风池为一类;合谷、列缺、大椎为一类;阿是穴为一类。结论: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选穴规律特点:多于头颈部局部取穴,常使用交会穴,重视循经取穴,重视远近配伍取穴。  相似文献   

4.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究针灸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CIV)的取穴规律。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自建库至2021年4月收录的针灸治疗PCIV的相关文献,建立PCIV针灸处方数据库。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针灸治疗PCIV的取穴规律进行频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及处方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87篇,涉及针灸处方212首、穴位114个;频次分析结果显示,使用频次前3位的穴位为风池、百会及足三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显示,支持度最高的穴对和穴组分别为风池-百会(61.12%)、内关-三阴交-风池(18.96%);处方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可将使用频次>20次的穴位分为3类,第1类为肾俞-肝俞-太溪-悬钟-百会-头维-太冲,第2类为丰隆-中脘-天柱-完骨-风池-内关-三阴交-气海-血海-足三里,第3类为风府-大椎-太阳-印堂-颈夹脊。结论:针灸治疗PCIV以补益肝肾、健脾和胃、补益气血、醒脑开窍为主要治法,主要选穴包括风池、百会、足三里及内关等。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分析临床上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用穴特点和规律。方法:检索中英文数据库中的临床研究文献,筛选出符合标准的有关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文章,建立针灸处方数据库,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选穴规律。结果:纳入116篇文献,针灸处方146首选穴73个总频次819次。所用腧穴归属足三阳经及督脉为主,且督脉及足少阳胆经腧穴配伍较为常见;腧穴当中,风池运用累积频次最高;颈夹脊风池、风池百会、天柱风池配伍最为常见;特定穴以八脉交会穴及原穴的频次最为高。结论: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在选穴、配伍方面有相当的规律性,对于指导临床及相关针灸研究具有一定的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探析谷世喆教授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用穴特点、取穴规律和组方特色。方法:运用Excel2019创建谷世喆教授治疗颈型颈椎病针灸处方库,使用R语言对其进行频次分析,运用Apriori算法对腧穴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应用Gephi软件对针灸处方进行社区聚类分析。 结果:共纳入病例101首针灸处方,谷世喆教授治疗颈型颈椎病用穴共64个,总频次1107次,使用最多的腧穴为颈百劳,其次是肩中俞、天柱、合谷、风池。阳经穴位使用频率高达70.37%,使用频次最多的经脉为足太阳膀胱经。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显示,治疗颈型颈椎病腧穴配伍以颈百劳-天柱-肩中俞最为常见。社区聚类结果显示,形成了三个稳定的腧穴群组,分别为:肝俞-肾俞-膈俞-大肠俞;膻中-百会-印堂-安眠;肩中俞-天柱-风池。结论:通过数据挖掘分析得出谷世喆教授针刺治疗颈型颈椎病注重阳经选穴,颈项局部选穴和腰背部选穴相结合,体现了谷教授治疗颈椎病“温阳通气,形神同调”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7.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古代文献中针灸治疗中风后失语的处方规律和配伍特点。方法收集针灸治疗中风病的古代文献,进行人工录入并校对,建立标准库与古籍库,选取其中治疗中风后失语的相关条文,运用数据挖掘技术中的关联原则,对所选腧穴、经络进行统计分析,探索针灸治疗中风后失语的腧穴、经络运用规律及配伍特点。结果共筛选出针灸治疗中风后失语的腧穴处方相关条文63条,共使用穴位达45个,总频次达308次,腧穴频次在10以上的有百会、哑门、足三里、肩井、合谷、风池、曲池、间使、关冲;配伍结果显示,排在前三的为百会→肩井、足三里、百会→风池、曲池、足三里→风池;所选穴位以头面部位为主。所有腧穴共涉及13条经络,足少阳胆经、督脉经络上的腧穴使用个数、频次排名靠前,用穴个数、频次之和均超过总数的2/3。共使用特定穴32个,占总腧穴71.11%。结论针灸治疗中风后失语腧穴处方遵循局部取穴、辨证取穴、循经远取相结合,所选腧穴以阳经腧穴为主;重视特定穴的使用;配伍方法有:本经配穴法、上下配穴法、阴经与阳经配穴法、前后配穴法、近远配穴法、阴经与奇经配穴法、五输穴与原穴配穴法、五输穴与络穴配穴法、五输穴与交会穴配穴法等。  相似文献   

8.
陈鸿  常乾震  刘士逸  罗龙飞  吕强 《新中医》2023,55(24):174-178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研究推拿治疗颈性眩晕的取穴规律。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 据库 (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 (SinoMed)、维普期刊数据库 (VIP)、万方医学数据库自建库至 2022 年 6 月收录的推拿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文献,建立数据库并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推拿处方进行描述性分 析、关联规则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 98 篇,处方 110 首,共涉及穴位 98 个,总用穴频次 806, 使用频率>10%的有 3 条经脉,依次为足少阳胆经、督脉、足太阳膀胱经,累计使用频率 58.68%,单穴频次≥ 15 的穴位有 13 个,分别为风池、肩井、风府、太阳、百会、大椎、天宗、印堂、天柱、合谷、肩外俞、率谷 及头维,特定穴以五腧穴、络穴、八脉交会穴、原穴及背俞穴为主。关联规则分析显示风池-肩井、风池-风 府-肩井是支持度最高的穴对和穴组。通过对频次≥15 的穴位进行聚类分析,可将穴位分为 2 大类,主要涉及 头面部穴位,以及局部颈椎穴位。结论:推拿治疗颈性眩晕选穴多以阳经为主,其中以足少阳胆经穴位为主, 治以温经通络、益气升阳。穴位配伍应以颈椎局部取穴为主,配以头面部穴位共治,通过恢复颈椎筋骨平衡治 疗眩晕。  相似文献   

9.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探析中医古籍文献中针灸治疗痉挛性斜颈的穴位选用特点。方法:收集《中华医典》中历代针灸治疗痉挛性斜颈的腧穴条目,并根据纳排标准将腧穴录入数据库,建立古代文献数据库,对其归经、所在部位及特定穴进行梳理,分析选穴特点,运用IBM SPSS Statistics 26.0、IBM SPSS Modeler18.0及Cytoscape3.9.1软件对所得腧穴条目进行聚类分析及关联规则分析,并绘制复杂网络图;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对所得腧穴条目进行熵层次聚类算法,得出新腧穴处方。结果:共获得针灸治疗痉挛性斜颈的相关条目127条,涉及中医古籍25部,共包含80个腧穴、使用总频次为297次。其中《普济方·针灸》中相关条目最多,对针灸治疗痉挛性斜颈的指导意义最大;使用频次前5位的腧穴为风府、风池、承浆、天柱与昆仑;应用最多的腧穴归经以足太阳膀胱经和督脉为主,且所在部位以头面颈项部和手足部为主,特定穴使用频次最高的是交会穴和五腧穴;关联规则显示支持度最高的穴组为“风府穴-风池穴”,核心穴组处方为“风府-风池-承浆-天柱-哑门-完骨”;使用树状图进行聚类分析共出现6个有效腧穴聚类群;并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算法得出两个新腧穴处方。结论:本研究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古籍中针灸治疗痉挛性斜颈的相关条目进行梳理分析,分析其选穴配伍特点,可得出针灸治疗病症内容丰富,重视将不同经络腧穴配伍应用,以局部取穴与远端取穴配伍为主,重视特定穴的使用,对现代临床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信息挖掘技术探析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的选穴组方规律及文献质量。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1990—2017年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文献,采用Microsoft Excel以及SPSS Clementine软件中Apriori算法进行信息挖掘。结果统计发现纳入的458篇文献中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的腧穴涉及129个穴位,其归经涉及十二正经、督脉、任脉、经外奇穴;使用频次前3位的腧穴依次是风池、颈夹脊、百会;穴位频次前3位的经脉依次是胆经、督脉、经外奇穴;在穴位关联度分析中,作为主要穴位的风池、颈夹脊、百会的穴位组合支持度为31.66%。经Jadad评分分析统计,仅1.53%为高质量文献,其中采用随机对照的文献占72.05%,有明确诊断标准的文献占79.48%,明确提出疗效判定标准的文献占92.58%。结论针刺治疗颈性眩晕在选穴、组方方面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但高质量文献所占比例仍较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基于复杂网络技术,分析临床针灸治疗眩晕的穴位选择和配伍规律,为临床针灸治疗和眩晕穴位处方选择研究提供了参考。方法 通过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近5年关于针灸治疗眩晕的临床研究类文献,依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出符合本次研究的文献,并建立针灸治疗眩晕原始数据库。通过IBM SPSS Modeler18.0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再利用Gephi0.9.2对腧穴数据进行“Fruchterman Reingold”算法建模,进行k-core层次分析,通过modularity class算法进行社团分析。结果 最终筛选出符合本次研究类型文献102篇,提取针灸处方169条,包含103个腧穴,腧穴使用总频次1163次。其中,使用腧穴以足少阳胆经为主,而足少阳胆经中又以风池穴使用频次最高(128次)。关联规则分析显示风池-夹脊穴在腧穴间支持度最高;风池-天柱在腧穴间置信度最高。运用k-core优化腧穴处方,得到31个核心腧穴,通过modularity class算法聚类得到3个社团。结论 针灸治疗眩晕处方所选腧穴主要分布于头部,特定穴中以五输穴、原穴以及背俞穴使用较多,而在选穴和腧穴配伍方面则...  相似文献   

12.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灸促醒的选穴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PubMed收录的针灸促醒的临床研究文献,应用Excel 2019软件建立文献信息数据库,分析其选穴特点和规律,并应用SPSS 25.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纳入文献136篇,获得针灸处方136首,涉及腧穴113个、头针刺激区7个。腧穴总使用频次为1197次,其中人中、内关、三阴交的使用频次最高;腧穴归经频次最高的为督脉、心包经;特定穴以交会穴和井穴为主;腧穴分布部位主要在下肢部、上肢部及头面部、颈项部;聚类分析得到印堂-四神聪-委中-太冲-合谷-足三里-涌泉-百会-三阴交-内关-人中、哑门-极泉-尺泽-神庭-风府-风池-劳宫-曲池、完骨-阳陵泉-隐白3类腧穴配伍。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为现代针灸促醒的典型代表组穴,取穴以人中、内关、三阴交为主,强调醒脑开窍,同时兼顾养髓益神、滋补肝肾、调理气血、疏通经络;多选取督脉、手厥阴心包经腧穴,着重四肢部、头面及颈项部腧穴的应用,体现出局部取穴及辨证取穴相结合的特点及形神兼治的重要思想,注重特定穴...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针灸疗法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统计分析,为临床选穴与合理组穴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计算机和手工检索收集近10年国内外针灸疗法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文献,对选用的腧穴种类、归经及使用频次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筛选出针灸治疗血管性痴呆的文献共38篇,涉及经脉前3位依次是督脉、胆经、胃经、脾经;使用频次5次的主穴依次是百会、四神聪、神庭、风池、水沟;使用频次5次的配穴是丰隆、足三里、太冲、太溪、三阴交、血海、中脘、内关、风池。结论:以头部局部取穴为主、据辨病与辨证结合为原则,近部取穴与远部取穴相搭配以及针灸治疗手法多样、传统针刺手法与现代电针相结合是针灸治疗血管性痴呆的选穴规律和特色。  相似文献   

14.
《辽宁中医杂志》2016,(5):1049-1052
目的:对现代针灸防治失眠的临床选穴进行归纳研究,为确立标准化临床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检索1994年1月1日—2015年10月1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失眠文献。检索项:主题或全文,检索词:"失眠"或含"不寐"。检索并记录针灸防治失眠文献量及所有腧穴使用频次,分析针灸防治失眠的临床推荐腧穴及其归经、分部、穴位特性。结果:纳入179篇文献,涉及119个腧穴,临床(频次23者)有神门、三阴交、百会、四神聪等共计20个腧穴;腧穴分部以头面颈项部、下肢部居多;十四条经脉均有涉及,以督脉、足太阳膀胱经、手少阴心经为主。结论:结合古代文献及教材,现代针灸防治失眠推荐纳选腧穴有神门或心俞、百会或四神聪、三阴交、申脉、照海、足三里、风池或风府等。  相似文献   

15.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收集整理2000.01—2021.03近代期刊中以针灸为主治疗颈源性头痛的期刊文献,通过分析其临床选穴规律及特点,探索其高频腧穴以及穴位之间的关联关系,为临床治疗颈源性头痛提供参考。方法:检索文献,对入选的文献进行阅读筛选及规范化处理,提取相关信息、建立EXCEL表,应用IBM SPSS 25.0及IBM SPSS Modeler 18.0软件,对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选穴的规律进行分析归纳。结果:纳入共109例文献,涉及腧穴65个,主要以风池(101)、天柱(72)、夹脊穴(54)、百会(42)及完骨(42)为主;涉及经脉以足少阳经经脉为主,频数达225次;选穴主要以头颈部和四肢部为主,多选用交会穴和八脉交会穴;在关联规则及配伍方面,针刺治疗CEH主要是用风池穴为基本,搭配天柱、百会、完骨和夹脊穴配伍使用。结论:运用数据挖掘技术,能够较好的归纳揭示近年来针灸为主治疗颈源性头痛的选穴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加可靠的参考依据和选择。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研究针灸结合推拿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选穴规律及配伍特点,为临床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检索2012年2月—2022年2月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刊登的针灸结合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相关文献,建立文献数据库与腧穴数据库,采用Vlookup函数和数据转置对腧穴数据进行分析,采用SPSSPRO频数分析得出高频腧穴,采用Apriori算法和改进剪枝算法进行关联规则分析,最后按照支持度、置信度和提升度进行深入分析。结果:共检索出文献414篇,最终纳入文献133篇。频次≥14次的腧穴共20个,排名前十的依次为风池穴、天宗穴、合谷穴、肩井穴、曲池穴、后溪穴、手三里穴、颈夹脊穴、外关穴、风府穴。使用频次≥14次的腧穴归经以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少阳胆经、督脉、经外奇穴、足太阳膀胱经、手少阳三焦经为主。设置最小支持度为20%,最小置信度为80%,关联规则为后项→前项,采用Apriori算法和改进剪枝算法对频次≥14次的20个腧穴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置信度排名前四的腧穴配伍组合分别为肩井、风府、后溪、外关→风池、天宗,肩井、风府、外关、曲池→风池、天宗,手三里、天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和分析针灸治疗失眠的用穴规律.方法:检索重庆维普医药信息资源系统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针灸治疗失眠的随机对照研究文献,对筛选合格的文献中使用的腧穴提取并录入Excel电子表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文献158篇,腧穴118个,腧穴总使用频次1514次,其中主穴778次,配穴736次;主穴使用频次及主穴加配穴使用频次最高的腧穴均为手少阴心经的神门穴,该穴的使用频次为主穴92次,配穴14次.结论:失眠多从心论治,神门是最常用的镇心安神效穴.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针灸古籍中针刺治疗颈肩臂痛的选穴规律。方法: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华医典》光盘和中国中医药数据库收录的针灸古籍中检索1911年之前的有关针刺治疗颈肩臂痛的文献。提取文献中的针刺处方,统计腧穴的分布和归经情况。采用Microsoft Excel 2020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Clementine12.0软件对筛选出的高频腧穴和经络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共收集92部针灸古籍,包含188首治疗颈肩臂痛针刺处方,涉及115个腧穴。针刺处方中的腧穴数目为1~14个,其中以1个腧穴的出现频次最高(146次)。在115个腧穴中,出现频次较高的为承浆(23次)、风府(17次)、后溪(17次)。对115个腧穴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得到22条关联规则,其中前3位依次为少商→委中、承浆+少商→委中、肩井+中渚→百会。利用规则涵盖关系和规则相似关系对22条关联规则进行规则简约,得到6条关联规则,其中前3位依次为承浆+少商→委中、承浆+肩井+中渚→百会、风府+哑门→风池。188首针刺处方共涉及16条经络,针刺处方中的经络数目为1~6条,其中以1条经络的出现频次最高(146次)。在16条经络中,...  相似文献   

20.
摘 要:目的:应用数据挖掘技术探索针灸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的临床选穴规律及用穴特点。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Wangfang)自1986年4月2日至2020年10月1日针灸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的临床文献,严格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经数据标准化处理。应用Microsoft Excel 2019软件建立针灸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的处方数据库,进行腧穴频次、归经、部位、特定穴分析,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Statistics 25.0进行系统聚类和因子分析。结果:共纳入63篇文献,192条处方,涉及腧穴79个,总频次589次,腧穴使用频次前3位依次为风池、百会、太冲;使用最频繁的经脉是胆经和督脉;腧穴主要分布在头部和下肢;特定穴以交会穴和五输穴为主。聚类分析得出风池-太阳-太冲-百会为重点穴位群集;因子分析共提取7个公因子。结论:针灸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以头部选穴为主并结合辨证取穴,总结出常用穴组规律,可为临床提供参考与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