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复方血栓通胶囊联合西比灵和敏使朗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27例予口服复方血栓通胶囊、西比灵和敏使朗,对照组26例仅口服西比灵和敏使朗治疗。结果治疗组在临床症状改善方面有较好的疗效,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复方血栓通胶囊用于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疗效确切,值得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醒脑静注射液联合氟桂利嗪胶囊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醒脑静注射液联合氟桂利嗪胶囊)和对照组(复方丹参注射液)各34例。结果:醒脑静注射液与氟桂利嗪胶囊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起效快,总有效率91.2%。对照组起效慢,总有效率61.8%,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醒脑静注射液联合氟桂利嗪胶囊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松龄血脉康联用氟桂利嗪胶囊(西比灵)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72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患者随机分为西比灵联合松龄血脉康胶囊治疗组(治疗组,38例)与西比灵治疗组(对照组,34例)。观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颅多普勒超声(TCD)指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4%,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平均血流速度(Vm)升高,阻力指数(RI)明显降低(P〈0.05)。结论西比灵与松龄血脉康胶囊联合使用对临床症状、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善优于单用西比灵,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川芎嗪注射液联合氟桂利嗪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予川芎嗪注射液,0.24g静脉滴注,氟桂利嗪每晚5mg口服,治疗8周.对照组(60例)予氟桂利嗪每晚5mg口服,治疗8周.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显效率及脑血流速度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川芎嗪注射液联合氟桂利嗪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优于单用氟桂利嗪.  相似文献   

5.
李钢 《中医药研究》2011,(10):1212-1213
目的观察眩晕宁片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96例VBI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46例)。治疗组予眩晕宁每次2片,每日3次,口服,连服15 d。对照组给予氟桂利嗪每次5mg,每晚1次口服,疗程15 d。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血液流变学和血脂指标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眩晕宁片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疗效显著,且无副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灯盏花素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 108例VBI病人随机分为灯盏花素组(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口服西比灵(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组加用灯盏花素注射液,连用1个疗程(10天)后,评定疗效,并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疗效明显(P<0.05).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灯盏花素注射液是治疗VBI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随机单盲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40例,用丹参多酚酸盐200 mg治疗;对照组40例,给予西比灵(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7 d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2.5%,对照组有效率为70%。两组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均能提高椎动脉、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P<0.05),且丹参多酚酸盐更优(P<0.05)。结论:丹参多酚酸盐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舒血宁和西比灵联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7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8例用舒血宁和西比灵治疗,对照组39例用复方丹参和眩晕停治疗,均治疗10d。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对照组总有效率77%,2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组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舒血宁和西比灵联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显著,可以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在椎基底动脉系统的表现,多由动脉硬化、血管狭窄,颈椎病,椎动脉管受压,血管痉挛致脑缺血发作,眩晕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首发症状,可伴头痛、肢体麻木、短暂的意识丧失等症状。本病为中老年常见病、多发病,常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易致急性脑血管病变。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芪参胶囊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口服芪参胶囊,对照组口服复方丹参片;两组疗程均为6周。结果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结论芪参胶囊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1.
舒血宁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4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内科常见病,中老年人多发,患者多有脑动脉硬化或颈椎病病史,最常见的症状是眩晕,其次有视力障碍、共济失调、头痛、意识障碍及脑干定位征等表现。病情易反复,缠绵难愈,且容易导致急性脑血管病。笔者近来采用舒血宁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48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舒血宁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将46例椎基底供血不足患者随机分为舒血宁治疗组23例与复方丹参对照组23例,治疗组给予舒血宁10mL用5%葡萄糖注射液250mL稀释后使用,每日1次,共7天;对照组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复方丹参20mL静滴,每日1次,共7天;观察治疗后临床疗效及试验指标。结果:治疗组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中无明显副作用。结论:舒血宁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近期疗效好,安全,无副作用。  相似文献   

13.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神经内科常见、多发病。我院2005年1月-2006年6月用舒血宁注射液静滴联合安定肌肉注射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60例,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舒血宁联合安定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神经内科常见、多发病.我院2005年1月-2006年6月用舒血宁注射液静滴联合安定肌肉注射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60例,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松龄血脉康联用氟桂利嗪胶囊(西比灵)和天麻素片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患者随机分为松龄血脉康联用西比灵胶囊和天麻素片治疗组(治疗组,42例)与西比灵胶囊联用天麻素片治疗组(对照组,38例)。两组均以10d为1个疗程,连用2个疗程。观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2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4.21%,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松龄血脉康联用西比灵胶囊和天麻素片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显著,并且优于西比灵胶囊联用天麻素片的治疗方法,而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6.
17.
舒血宁和西比灵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舒血宁和西比灵联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7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8例用舒血宁和西比灵治疗,对照组39例用复方丹参和眩晕停治疗,均治疗10 d。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对照组总有效率77%,2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组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舒血宁和西比灵联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显著,可以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舒血宁注射剂联合西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25例给予舒血宁、维脑路通、肠溶阿司匹林,对照组25例仅给予维脑路通、肠溶阿司匹林,疗程7天。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6%、对照组76%,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舒血宁联合西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9.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脑病科常见疾病,其原因为动脉硬化或脑血管痉挛。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脑干、小脑、内耳缺血,患者出现眩晕、恶心、呕吐、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眩晕随头部转动或体位变化而出现,并几分钟,几个小时或几天不消失。患者出现共济失调、眼震、视力下降、吞咽困难、偏头痛、心悸等伴随症状。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葛根素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VBI)患者的疗效。方法对 70例VBI患者分别用葛根素 (治疗组 )和复方丹参 (对照组 )静滴治疗 ,疗程 7~ 14天 ,对比观察其疗效。结果治疗组起效时间快 ,2 4小时内有效率为 37.14 % ,72小时内有效率达 74 .2 9% ;对照组分别是 8.2 5 %、2 2 .86 %。 2组总有效率分别是 84 .5 9%、6 2 .2 9%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未见明显毒副作用。结论葛根素治疗VBI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