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检测健康人及变应性鼻炎(AR)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嗜酸粒细胞(eosinophils,EOS)-骨髓干细胞通路相关指标CD34^+、白细胞介素5(IL-5)、EOS,探讨外周血一骨髓通路在变应性鼻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及糖皮质激素对此通路的影响。方法实验分2组:①试验组:常年性持续性变应性鼻炎患者44例,男24例,女20例,年龄7~68岁;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4周;②健康对照组:健康体检者30例。分别检测试验组治疗前后和对照组外周血EOS计数,血清IL-5水平及CD34^+细胞数,并分析各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试验组治疗前血清IL-5含量、CD34^+数分别为(88.25±33.47)ng/L、(9.24±2.15)个/10^5,显著高于治疗后[(44.34±16.32)ng/L、(6.31±1.83)个/10^5]及健康对照组[(31.24±8.43)ng,/L、(3.47±1.32)个/10^5]。试验组治疗前后血清IL-5水平与其cD0数呈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64、0.61,P值均〈0.01)。患者血清IL05水平与其EOS数呈显著正相关(r=0.64,P〈0.01)。结论外周血EOS、IL-5及CD34^+细胞参与AR发病过程,提示AR患者病变局部组织和骨髓造血之间有相关通路存在。通过检测外周血IL-5及CD34^+可评价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检测持续性中重度变应性鼻炎(AR)患者局部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前后外周血中嗜酸粒细胞集落形成因子(EOS-CSF)、白介素5(IL-5)的水平,判断AR症状缓解以及临床药物治疗效果评价的方便快速的实验室指标。方法 研究分AR组、AR治疗4周组、AR治疗12周组及正常对照组。采用ELAISA方法检测外周血EOS-CSF、IL-5水平,常规计数外周血嗜酸粒细胞(EOS)。应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价患者的鼻部症状。结果 AR组血中EOS-CSF和IL-5水平及外周血中EOS数目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AR治疗4、12周组与AR相比,IL-5和EOS-CSF水平及外周血中EOS数目都明显降低。患者血清IL-5水平与EOS计数呈正相关(r=0.63, P<0.05);血清EOS-CSF水平与EOS计数呈正相关(r=0.68, P<0.05)。结论 经鼻用类固醇激素治疗后,检测外周血EOS-CSF和IL-5及查外周血EOS数目可用以监测变应性鼻炎治疗效果并对调整用药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经鼻局部给予脂质体包裹的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2基因治疗对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小鼠模型鼻黏膜、外周血和骨髓中嗜酸粒细胞(eosinophils,EOS)的调节作用及相关因子IL-5的影响.方法 采用6~8周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成AR组、基因治疗组和健康对照组,每组12只.卵清蛋白(ovalbumin,OVA)致敏激发建立AR模型,治疗组激发前经鼻给予脂质体包裹的pGEG.m IL-12,对照组用生理盐水代替.三组分别用HE染色计数鼻黏膜中EOS的数量,用瑞氏染色计数骨髓涂片中EOS数,以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中的EOS数;免疫组化染色检测鼻黏膜和骨髓中IL-5的表达,以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的IL-5含量.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三组小鼠中,各检测指标在各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两两比较发现,基因治疗组鼻黏膜EOS数为(4.6±2.6)个/高倍镜视野,低于AR组的(26.5±9.8)个/高倍镜视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5阳性细胞数[(3.0±1.3)个/高倍镜视野]也低于AR组[(17.6±6.4)个/高倍镜视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髓涂片中EOS(0.040±0.029)低于AR组(0.086±0.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5阳性细胞数(0.035±0.012)也低于AR组(0.083±0.0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因治疗组外周血中EOS(0.124±0.031)低于AR组(0.184±0.0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5[(29.51±6.68)pg/ml]也低于AR组[(56.58±16.80)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鼻局部给予脂质体包裹的pGEG.m IL-12能够通过降低骨髓、外周血和鼻黏膜中IL-5的表达,进而减少骨髓、外周血和鼻黏膜中EOS的数量,IL-12基因治疗可能为呼吸道变应性炎症开辟一种新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变应性鼻炎患儿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5(interleukin-25,IL-25)和白细胞介素12(interleukin-12,IL-12)的表达及与IgE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34例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患儿和34例健康志愿儿血清中IL-25、IL-12和IgE的含量,并进行比较及相关分析。结果间歇性AR组血清IL-25水平为(42.64.±11.77)ng/L,IL-12水平为(38.52±8.32)ng/L,IgE水平为(563.2±141.7)kU/L;持续性AR组血清IL-25水平为(57.51±5.36)ng/L,IL-12水平为(29.31±11.69)ng/L,IgE水平为(625.6±104.3)kU/L;正常对照组血清IL-25水平为(33.42±9.78)ng/L,IL-12水平为(49.31±11.69)ng/L,IgE水平为(209.7±113.2)kU/L。各组间两两比较,间歇性AR组与持续性AR组、间歇性AR组与对照组、持续性AR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R患儿血清IL-25水平与IL-12水平呈显著...  相似文献   

5.
变应性鼻炎患者外周血CD34+和白介素5及嗜酸粒细胞的检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变应性鼻炎鼻黏膜组织中嗜酸粒细胞(eosinophil,EOS)的浸润与症状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但有关EOS在鼻黏膜中持续增多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有学者认为变应性鼻炎和骨髓问可能存在一种反馈机制。已知有多种细胞因子参与了EOS的生成和趋化,其中以白细胞介素5(interleukin5,IL-5)最为重要。本研究通过流式细胞术、酶联免疫法和外周血EOS常规计数等方法,观察28例健康人和32例变应性鼻炎患者外周血CD34^ 细胞、IL-5、EOS计数的变化,以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鼻炎冲剂治疗变应性鼻炎的免疫调节机制.方法 选择30例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予鼻炎冲剂连续口服2月,进行疗效评估;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20例正常对照组及30例患者组治疗前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CD4+CD25+Foxp3+T细胞占CD4+CD25+T细胞比例;同时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IL-10、IFN-γ的含量.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为86.7%;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CD4+CD25+Foxp3+T细胞占CD4+CD25+T细胞比例:治疗组治疗前16.83±2.94%,治疗后19.38±3.71%;对照组20.75±4.64%.血清IL-10含量(pg/ml):治疗组治疗前6.87±1.08,治疗后11.97±1.62;对照组13.18±1.56.血清IFN-γ含量(pg/ml):治疗组治疗前14.77±2.13,治疗后14.56±2.29;对照组15.65±1.93.结论 本研究提示鼻炎冲剂可通过提高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CD4+CD25+Foxp3+T细胞数量及血清IL-10含量有效治疗变应性鼻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特异性免疫治疗(specific immunotherapy,SIT)前后变应性鼻炎(AR)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5(interleukin-5,IL-5)及嗜酸细胞(eosinophils,Eos)的变化及IL-5在AR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66例AR组患者SIT前后和对照组35例血清中IL-5含量的变化;采用HE染色方法检测SIT前后30例AR患者和对照组35例鼻黏膜中Eos浸润情况。结果 SIT前AR患者血清中IL-5含量(56.32±19.30)ng/L明显高于对照组(15.12±8.40)ng/L和SIT 1年后AR患者(19.04±10.80)ng/L;SIT前AR患者鼻黏膜中Eos浸润数26.08±8.90/HP明显高于对照组3.74±2.40/HP和SIT 1年后AR患者4.94±2.78/HP。结论 IL-5可能通过调节Eos而参与AR的发病机制及病情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D34 细胞在变应性鼻炎患者外周血和鼻黏膜中的表达及髓外CD34 细胞可能参与变应性鼻炎鼻黏膜中的炎性细胞特别是嗜酸粒细胞(eosinophils,EOS)局部生成的可能性。方法取变应性鼻炎发作期和非发作期患者各12例,两组患者分别取外周血,用流式细胞仪做CD34 细胞记数;分别取鼻黏膜,用免疫组化方法标记CD34 细胞,在尽可能排除血管内皮细胞和纤维细胞CD34 阳性表达后,计数CD34 细胞。结果变应性鼻炎患者发作期外周血中CD34 细胞表达明显高于非发作期患者外周血中CD34细胞的表达(P<0.05),鼻黏膜中CD34 细胞主要表达于黏膜下层EOS聚集区,非发作期患者鼻黏膜中CD34 细胞表达明显高于发作期的鼻黏膜(P<0.01),并与活化的EOS数呈负相关。结论变应性鼻炎外周血、鼻黏膜中CD34 细胞的表达,提示了髓外CD34 细胞可能参与变应性鼻炎鼻黏膜中的炎性细胞特别是EOS的局部生成。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D34 细胞在变应性鼻炎患者外周血和鼻黏膜中的表达及髓外CD34 细胞可能参与变应性鼻炎鼻黏膜中的炎性细胞特别是嗜酸粒细胞(eosinophils,EOS)局部生成的可能性。方法:取变应性鼻炎发作期和非发作期患者各12例,两组患者分别取外周血,用流式细胞仪做CD34 细胞记数;分别取鼻黏膜,用免疫组化方法标记CD34 细胞,在尽可能排除血管内皮细胞和纤维细胞CD34 阳性表达后,计数CD34 细胞。结果:变应性鼻炎患者发作期外周血中CD34 细胞表达明显高于非发作期患者外周血中CD34 细胞的表达(P<0.05), 鼻黏膜中CD34 细胞主要表达于黏膜下层EOS聚集区,非发作期患者鼻黏膜中CD34 细胞表达明显高于发作期的鼻黏膜(P<0.01),并与活化的EOS数呈负相关。结论:变应性鼻炎外周血、鼻黏膜中 CD34 细胞的表达,提示了髓外CD34 细胞可能参与变应性鼻炎鼻黏膜中的炎性细胞特别是EOS的局部生成。图8表2参10  相似文献   

10.
骨髓反应与变应性鼻炎和变应性哮喘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检测变应性鼻炎和变应性哮喘动物模型骨髓中CD34^ 祖细胞,探讨IL-5对大鼠骨髓单核细胞增殖的刺激作用。方法采用6~8周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变应性鼻炎组10只和对照组10只,变应性哮喘组10只和对照组10只,以卵清蛋白致敏激发制成变应性鼻炎和变应性哮喘模型,免疫组化检测大鼠骨髓涂片中CD34^ 祖细胞;取对照组大鼠骨髓单核细胞,培养7天,分为对照组、IL-5组计数集落数。结果两组动物模型骨髓涂CD34^ 祖细胞比例显著高于其对照组;大鼠骨髓单核细胞培养7天后,各IL-5组单核细胞集落数显著多于对照组。结论变应性鼻炎和变应性哮喘模型中骨髓CD34^ 祖细胞增殖,IL-5能刺激骨髓单核细胞增殖形成集落。提示骨髓反应是变应性疾病重要的全身反应机制。  相似文献   

11.
小鼠变应性鼻炎合并急性细菌性鼻窦炎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变应性鼻炎动物模型合并急性细菌性鼻窦炎的方法.方法 清洁级C57BL6/J小鼠40只,随机分为4组:A组(卵清蛋白+肺炎链球菌);B组(卵清蛋白+生理盐水);C组[磷酸盐缓冲溶液(phosphate buffered solution,PBS)+肺炎链球菌];D组(PBS+生理盐水),每组各10只.①实验第1~9天,A组和B组每天腹腔注射200μl 10%卵清蛋白,第10~17天A、B组用6%卵清蛋白鼻腔局部激发建立变应性鼻炎模型,C组和D组用等量PBS替代,步骤同前;②于实验第13天A组和C组鼻腔接种肺炎链球菌ATCC 49619 200μl;B组和D组用等量生理盐水代替.接种后第6天处死动物,处死前各组动物行内眦静脉采血,以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白介素5水平.取鼻面骨,石蜡包埋,连续切片,行HE染色和0.5%甲苯胺蓝染色,计算机辅助显微镜下观察肥大细胞脱颗粒情况,并计算每平方毫米鼻窦黏膜中多形核中性粒细胞和嗜酸粒细胞的数量.结果 A组和B组分别有9只和8只动物变应性鼻炎建模成功,鼻部症状、黏膜水肿和黏膜下微血管明显扩张,C组症状轻微,D组无任何症状.A组鼻窦黏膜多形核中性粒细胞密度(-x±s)为(139.3±26.5)个/mm2,高于B组(70.7±16.7)个/mm2、C组(63.0±14.7)个/mm2和D组(40.2±14.1)个/mm2(P值均<0.01);A组和B组嗜酸粒细胞密度和白介素5水平(-x±s)分别为(134.6±25.5)个/mm2、(48.2±13.9)pg/ml和(116.2±25.2)个/mm2、(40.8±7.8)pg/ml,均高于C组(16.7±2.7)个/mm2、(23.9±8.7)pg/ml(P值均<0.05)和D组(13.4±4.9)个/mm2、(24.6±6.5)pg/ml(P值均<0.05).结论 变应性鼻炎合并细菌性鼻窦炎造模成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重组激活基因1(RAG1)在变应性鼻炎(AR)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与IL4、IL10和IgE之间的关系及意义。方法:用卵清蛋白(OV)建立大鼠AR模型并用地塞米松(DEX)进行干预,用被动皮肤过敏原试验(PCA)测试皮肤反应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用RTPCR技术检测各组鼻黏膜中RAG1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并对RAG1基因的DNA进行测序;用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外周血清IL4、IL10和IgE的水平变化。结果:RAG1基因的mRNA在正常对照组鼻黏膜中未见表达,在AR组和DEX干预组均有明显表达;DNA测序未发现RAG1基因有突变发生;AR组血清IL4[(106.31±12.90)ng/L]和IgE[(38.67±4.13)ng/L]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93.65±7.78)ng/L,(23.27±1.36)ng/L](均P<0.05),IL10[(38.15±4.89)ng/L]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48.74±3.49)ng/L](P<0.05);经DEX干预后,血清IL4[(92.67±16.40)ng/L]和IgE[(24.23±4.38)ng/L]水平均较AR组显著下降(均P<0.05),而IL10[(46.18±5.01)ng/L]水平较AR组显著升高(P<0.05);PCA试验在AR组90%呈阳性反应,在正常对照组和DEX干预组均呈阴性反应。结论:RAG1的高表达与AR的发病密切相关,并介导了IL4和IgE的分泌及抑制IL10的分泌。其DNA序列在AR鼻黏膜中具有保守性,糖皮质激素不影响RAG1基因的表达,推测在AR发病机制中,RAG1基因通过一个较高层面的免疫调节环节发生作用。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 12 (IL 12 )在变应性鼻炎鼻粘膜中的表达。方法 :以卵清蛋白为变应原建立豚鼠变应性鼻炎模型 (模型组 )。取该模型和健康豚鼠鼻粘膜行常规HE染色 (对照组 ) ,并采用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检测方法 ,对两组动物鼻粘膜组织中IL 12mRNA表达水平进行相对定量比较。结果 :IL 12mR NA在两组鼻粘膜中均有表达 ,模型组的表达水平为 0 .6 6 7± 0 .10 4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 0 .84 7± 0 .0 71(P <0 .0 1)。结论 :在变应性鼻炎鼻粘膜组织中IL 12的表达下降 ,提示应用IL 12替代疗法治疗变应性鼻炎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芦荟治疗大鼠实验性变应性鼻炎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芦荟 (aloevera)治疗大鼠实验性变应性鼻炎的作用机制。方法 :用卵清蛋白致敏大鼠制成变应性鼻炎动物模型 ,将芦荟经鼻给药 ,观察其行为学差异 ;用组织病理学方法观察鼻粘膜改变 ;用逆转录 多聚酶链反应 (RT PCR)对鼻粘膜和脾组织IL 2 ,IL 4mRNA进行定量检测。结果 :行为学得分 ,阳性对照组[(8.4 2± 1.0 6 )分 ]明显高于实验组 [(2 .0 2± 0 .4 2 )分 ]和正常对照组 (0分 ) ,其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 (P <0 .0 1) ;实验组鼻粘膜炎性反应明显轻于阳性对照组 ;实验组IL 2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阳性对照组 ,其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 (P <0 .0 1) ;实验组IL 4mRN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阳性对照组 ,其差异也有极显著性意义 (P <0 .0 1)。结论 :芦荟通过改变TH1和TH2细胞因子基因表达 ,调节CD4+ 淋巴细胞亚群分化而发挥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基因重组γ干扰素在治疗变应性鼻炎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6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分成两组,每组30例,一组予常规脱敏治疗(对照组),另一组予常规脱敏治疗加基因重组γ干扰素治疗(实验组),6个月后比较两组的症状评分、血清白细胞介素-4(IL-4)、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水平.结果对照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分别为10.6±2.3和4.2±1.8,血清IL-4水平分别为(545.3±86.2)ng/L和(320.4±76.3)ng/L,ECP水平分别为(24.3±8.2)μg/L和(12.4±6.3)μg/L;实验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分别为10.8±2.7和3.5±1.6,血清IL-4水平分别为(547.8±84.6)ng/L和(280.4±87.3)ng/L,ECP水平分别为(25.1±7.7)μg/L和(10.4±5.1)μg/L.实验组治疗后症状评分、IL-4和EC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基因重组γ干扰素能改善变应性鼻炎症状,降低血清IL-4、ECP水平,在变应性鼻炎的治疗中发挥着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7.
吸入二氧化硫对小鼠变应性鼻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二氧化硫(sulphur dioxide,SO2)对小鼠变应性鼻炎(AR)的影响,探讨SO2对鼻黏膜的毒性作用机理.方法 纯系雄性昆明小鼠5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AR组和3个SO2吸入组(在AR基础七吸入不同剂量的SO2),共5组,每组10只.收集各组小鼠鼻腔灌洗液和外周血,采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检测血清和鼻腔灌洗液中自细胞介素5(IL-5)和白细胞介素13(IL-13)的水平;常规HE染色观察鼻窦黏膜中嗜酸粒细胞的浸润情况;免疫组化染色分析鼻窦黏膜中表面活性蛋白D(surfactant protein D,SP-D)的表达.结果 随着吸入SO2剂量的增加,血清和鼻腔灌洗液中IL-5、IL-13的水平增高,鼻窦黏膜中嗜酸粒细胞的浸润增多,且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894、0.874、0.894、0.891及0.870,P值均<0.01).56 mg/m3和112 mg/m3 SO2吸入组鼻窦黏膜中SP-D的表达随着吸入SO2浓度的增高而增强,而168 mg/m3 SO2吸入组中SP-D的表达反而降低(P<0.001).结论 鼻腔吸入的SO2可以促进Th2细胞因子表达,增加鼻黏膜嗜酸粒细胞浸润,在一定程度上加重AR病变.  相似文献   

18.
变应性鼻炎患者脱敏治疗前后白细胞介素-18水平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8(IL18)在变应性鼻炎(AR)的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及脱敏治疗的作用机制。方法:以健康者作对照(对照组),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检测AR患者(AR组)脱敏治疗(1年)前、后血清IL18水平。结果:AR组脱敏治疗前血清IL18水平(88.33±35.95)ng/L低于对照组(149±47.37)ng/L,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R组脱敏治疗后血清IL18水平(199.22±58.82)ng/L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L18在AR组中低表达,而在脱敏治疗后表达增高,提示IL18在变应性炎症的发生、发展和脱敏治疗中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