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2 毫秒
1.
目的检测健康人及变应性鼻炎(AR)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嗜酸粒细胞(eosinophils,EOS)-骨髓干细胞通路相关指标CD34^+、白细胞介素5(IL-5)、EOS,探讨外周血一骨髓通路在变应性鼻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及糖皮质激素对此通路的影响。方法实验分2组:①试验组:常年性持续性变应性鼻炎患者44例,男24例,女20例,年龄7~68岁;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4周;②健康对照组:健康体检者30例。分别检测试验组治疗前后和对照组外周血EOS计数,血清IL-5水平及CD34^+细胞数,并分析各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试验组治疗前血清IL-5含量、CD34^+数分别为(88.25±33.47)ng/L、(9.24±2.15)个/10^5,显著高于治疗后[(44.34±16.32)ng/L、(6.31±1.83)个/10^5]及健康对照组[(31.24±8.43)ng,/L、(3.47±1.32)个/10^5]。试验组治疗前后血清IL-5水平与其cD0数呈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64、0.61,P值均〈0.01)。患者血清IL05水平与其EOS数呈显著正相关(r=0.64,P〈0.01)。结论外周血EOS、IL-5及CD34^+细胞参与AR发病过程,提示AR患者病变局部组织和骨髓造血之间有相关通路存在。通过检测外周血IL-5及CD34^+可评价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变应性鼻炎鼻粘膜嗜酸粒细胞(EOS)超微结构,从临床确诊为常年性变应性鼻炎(PAR,n=13)、花粉症(PS,n=9)和健康对照(n=3)鼻粘膜取活组织检查标本,除常规组织病理学检查外,重点观察EOS脱颗粒的超微结构改变。PAR和PS患者的鼻粘膜除不同程度的炎性反应外,均有明显的EOS浸润。缓解期鼻粘膜EOS胞膜完整、无突起,胞浆颗粒密度一致、中心键(crystaloid)清晰,胞浆无空泡化,为静息期EOS。发作期鼻粘膜EOS胞膜多不完整,伸出较多伪足,伪足中含有颗粒,胞浆空泡化明显,颗粒密度不一,中心键常脱失,为活化期EOS。此外,尚可见大量的肥大细胞(MC)及T淋巴细胞浸润。EOS与MC及T淋巴细胞的相互作用在变应性鼻炎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特异性免疫治疗(specific immunotherapy,SIT)前后变应性鼻炎(AR)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5(interleukin-5,IL-5)及嗜酸细胞(eosinophils,Eos)的变化及IL-5在AR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66例AR组患者SIT前后和对照组35例血清中IL-5含量的变化;采用HE染色方法检测SIT前后30例AR患者和对照组35例鼻黏膜中Eos浸润情况。结果 SIT前AR患者血清中IL-5含量(56.32±19.30)ng/L明显高于对照组(15.12±8.40)ng/L和SIT 1年后AR患者(19.04±10.80)ng/L;SIT前AR患者鼻黏膜中Eos浸润数26.08±8.90/HP明显高于对照组3.74±2.40/HP和SIT 1年后AR患者4.94±2.78/HP。结论 IL-5可能通过调节Eos而参与AR的发病机制及病情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4.
变应性鼻炎患者外周血CD34+和白介素5及嗜酸粒细胞的检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变应性鼻炎鼻黏膜组织中嗜酸粒细胞(eosinophil,EOS)的浸润与症状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但有关EOS在鼻黏膜中持续增多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有学者认为变应性鼻炎和骨髓问可能存在一种反馈机制。已知有多种细胞因子参与了EOS的生成和趋化,其中以白细胞介素5(interleukin5,IL-5)最为重要。本研究通过流式细胞术、酶联免疫法和外周血EOS常规计数等方法,观察28例健康人和32例变应性鼻炎患者外周血CD34^ 细胞、IL-5、EOS计数的变化,以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嗜酸细胞活化趋化因子在变应性鼻炎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建立变应性鼻炎(allergjcrhinitis,AR)豚鼠模型,探讨嗜酸细胞活化趋化因子(eotaxin)对鼻黏膜中嗜酸细胞(eosinophils,Eos)局部浸润及活化的作用,进一步阐明Eos在鼻黏膜的摹集及其活化的机制.方法 卵清蛋白致敏法制备AR豚鼠模型,分别采用免疫组化、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eotaxin蛋白及mRNA在鼻黏膜中的表达,免疫荧光法测定鼻腔冲洗液中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eosinophilcationic protein,ECP)含量标示Eos活化程度,鼻黏膜HE切片每高倍视野下Eos平均个数标示Eos浸润程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R模型组鼻黏膜中eotaxin蛋白阳性表达率、eotaxin mRNA表达、Eos个数以及鼻腔灌洗液中ECP含量均显著增加(P<0.001,P=0.006,P<0.001,P<0.001);相关分析表明eotaxin表达与Eos浸润程度及ECP含量呈正相关(r分别=0.849、0.691、0.656、0.81 9).地塞米松干预后以上指标一致性下降.结论 AR豚鼠鼻黏膜中eotaxin表达增强,是Eos局部浸润和活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地塞米松可以通过降低AR豚鼠鼻黏膜中eotaxin的表达减少鼻黏膜中Eos的局部浸润和活化.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探讨经鼻局部给予脂质体包裹的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2基因治疗对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小鼠模型鼻黏膜、外周血和骨髓中嗜酸粒细胞(eosinophils,EOS)的调节作用及相关因子IL-5的影响.方法 采用6~8周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成AR组、基因治疗组和健康对照组,每组12只.卵清蛋白(ovalbumin,OVA)致敏激发建立AR模型,治疗组激发前经鼻给予脂质体包裹的pGEG.m IL-12,对照组用生理盐水代替.三组分别用HE染色计数鼻黏膜中EOS的数量,用瑞氏染色计数骨髓涂片中EOS数,以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中的EOS数;免疫组化染色检测鼻黏膜和骨髓中IL-5的表达,以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的IL-5含量.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三组小鼠中,各检测指标在各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两两比较发现,基因治疗组鼻黏膜EOS数为(4.6±2.6)个/高倍镜视野,低于AR组的(26.5±9.8)个/高倍镜视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5阳性细胞数[(3.0±1.3)个/高倍镜视野]也低于AR组[(17.6±6.4)个/高倍镜视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髓涂片中EOS(0.040±0.029)低于AR组(0.086±0.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5阳性细胞数(0.035±0.012)也低于AR组(0.083±0.0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因治疗组外周血中EOS(0.124±0.031)低于AR组(0.184±0.0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5[(29.51±6.68)pg/ml]也低于AR组[(56.58±16.80)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鼻局部给予脂质体包裹的pGEG.m IL-12能够通过降低骨髓、外周血和鼻黏膜中IL-5的表达,进而减少骨髓、外周血和鼻黏膜中EOS的数量,IL-12基因治疗可能为呼吸道变应性炎症开辟一种新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 5 (interleukin 5 ,IL 5 )对变应性鼻炎动物模型骨髓反应的调节作用和机制。方法 采用 6~ 8周雄性SD大鼠 ,随机分成实验组 10只和对照组 10只 ,以卵清蛋白致敏激发制成变应性鼻炎模型 ,瑞氏染色计数骨髓涂片和外周血涂片中白细胞比例 ,免疫组化染色检测骨髓中IL 5的表达。结果 大鼠变应性鼻炎模型骨髓涂片中嗜酸粒细胞、嗜碱粒细胞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1) ,变应性鼻炎模型外周血涂片中嗜酸粒细胞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1) ,变应性鼻炎模型骨髓涂片中IL 5阳性细胞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变应性鼻炎模型骨髓涂片中IL 5阳性细胞比例和嗜酸粒细胞比例呈显著正相关 (R =0 85 ,P <0 0 1)。结论 骨髓IL 5的表达能促进嗜酸粒细胞增生和迁徙 ,抑制骨髓中IL 5介导的嗜酸粒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可能开辟治疗炎症新方法。  相似文献   

9.
白细胞介素5调节变应性鼻炎骨髓反应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2003,38(6):448-450,I005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常年性持续性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患者不同炎症类型(嗜酸粒细胞炎症型与非嗜酸粒细胞炎症型)对鼻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反应性.方法 选择近3个月内未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常年性持续性AR患者42例,根据鼻分泌物嗜酸粒细胞计数将患者分为嗜酸粒细胞组(A组,嗜酸粒细胞数≥0.03,23例)与非嗜酸粒细胞组(B组,嗜酸粒细胞数<0.03,19例)进行AR症状、体征评分和鼻分泌物细胞分类计数.采用酶联免疫荧光法测定鼻分泌物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浓度.糖皮质激素治疗2、4、6个月时进行随访,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A组鼻分泌物中嗜酸粒细胞数[中位数M(25分位数;75分位数),下同]、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水平(x±s,下同)基线值分别为0.086[0.065;0.176]、(326±145)μg/L,B组分别为0.016[0.005;0.022]、(154±58)μ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40、3.33,P值均<0.01).鼻用糖皮质激素治疗2、6个月后,A组嗜酸粒细胞数,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水平分别为0.038[0.006;0.070]、0.019[0.010;0.060]、(175±122)μg/L、(175±153)μg/L,与基线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6.73、7.38,P值均<0.05);B组分别为0.014[0.004;0.032]、0.015[0.000;0.026]、(118±60)μg/L、(112±60)μg/L,与基线值比较,嗜酸粒细胞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82,P>0.05),而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78,P<0.05).A组平均症状、体征评分与B组在基线及2,4、6个月时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鼻用糖皮质激素用量,两组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对于鼻分泌物嗜酸粒细胞数增高的AR患者,鼻用糖皮质激素能够抑制嗜酸粒细胞性炎症,改善AR患者的症状和体征.非嗜酸粒细胞数增高的AR患者对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性差.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观察变应性鼻炎(allesgicrhinitis,AR)患者鼻分泌物中的上皮细胞集落和嗜酸粒细胞,对20例AR患者(AR组)和15例鼻窦炎患者(感染组)鼻分泌物中细胞成分进行了电镜观察,发现AR组鼻分泌物中有大量上皮细胞集落,其特征是数个至数十个上皮细胞成片状脱落,上皮细胞集落的数量和嗜酸粒细胞的数量、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osinophiliccationicprotein,ECP)的含量呈正相关。感染组中上皮细胞集落和嗜酸粒细胞极少,ECP含量甚微。结果提示嗜酸粒细胞的ECP可能导致AR患者的鼻粘膜上皮呈片状脱落,对上皮结构造成损害。  相似文献   

12.
变应性鼻炎集群免疫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应用标准化螨变应原集群免疫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54例螨变应原导致的中重度持续性变应性鼻炎患者,在特异性变应原免疫治疗的剂量累加阶段采用集群注射方案,6周达到维持剂量,继续治疗1年.治疗期间通过鼻部症状总评分、药物用量评分、鼻炎相关生活质量评分评价临床疗效,同时观察治疗导致的全身不良反应以评价治疗的安全性.结果 所有患者在6周左右达到剂量维持阶段,缩短剂量累加阶段疗程60%以上的时间.经过1年集群免疫治疗后,鼻部症状总评分(5.43±1.31)和每日药物用量评分(0.44±0.12)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值均<0.01),总体生活质量和7个分项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P值均<0.01).154例中共9例(26次)出现全身反应,全身性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占注射例数的5.9%(9/154)和注射针数的0.75%(26/3464).其中Ⅰ级反应10次,Ⅱ级反应12次,Ⅲ级反应4次,无Ⅳ级不良反应.结论 对中重度持续性变应性鼻炎而言,集群免疫治疗是一种快速、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非变应性鼻炎与变应性鼻炎患者患病相关因素比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调查和比较非变应性鼻炎(non-allergic rhinitis,NAR)与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病季节以及相关环境因素的差异.方法 收集2010年1-8月在门诊首次确诊的NAR患者111例与AR患者112例,通过调查问卷详细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病史经过及患病相关因素.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相对于AR而言,NAR随着年龄增加患病人数有增加的趋势.NAR的好发年龄为21~30岁,而AR的好发年龄处于11~20岁.在18岁以上成年人中,NAR和AR患者的平均年龄((-x)±s)分别为(38.6±14.5)岁和(32.8±13.0)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8,P=0.024).NAR在30岁前以男性居多,30岁后则女性病例数上升;而AR患者在20岁前以男性居多,20岁后则以女性多见.NAR在冬季高发(χ2=27.57,P=0.000),AR则高发于春季(χ2=13.75,P=0.003);冬季NAR的发病例数明显多于AR(χ2=12.34,P=0.000).在相关环境因素中,居住地或工作场所靠近交通干道者NAR的发病风险是AR的1.94倍,而居住地或工作场所位于建筑物底层或每天日照<2 h者AR的发病风险分别是NAR的1. 77倍和1.91倍.当患者有过敏性疾病个人史或家族史时,可使AR的发病风险升高至NAR的2.14~4.06倍.NAR患者自报的发病诱因主要为温度变化(56.3%)、经常上呼吸道感染(52.8%)、气候改变(32.4%)和刺激气味(31.1%)等,但与AR患者比较,这些非特异性诱发因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NAR与AR患者在年龄、性别和发病季节分布,个人和家族过敏史,以及某些与发病相关的环境因素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
非变应性鼻炎与变应性鼻炎临床特点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高反应性非变应性鼻炎(hyperreactivity non-allergic rhinitis,HNAR)与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在性别、年龄分布、发病季节、诱因及临床表现的差异.方法 选择2009年1-8月398例以高反应性鼻部症状首诊的诊断为HNAR及AR的连续患者,以SPSS 17.0软件对其性别、年龄、发病季节、分型、诱发因素及临床症状等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HNAR与AR的性别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15,P=0.01),HNAR女性患者居多,AR以男性为主;在发病年龄上,HNAR以中青年为主,高发年龄在30~39岁(χ2=51.533,P=0.00),AR以青少年为主,高发年龄在10~19岁(χ2=12.772,P=0.00);HNAR发病无明显季节性,AR发病多在秋季.AR变应原以艾蒿和豚草为主.AR以中-重度持续性为主(χ2=123.991,P=0.00),HNAR以中-重度间歇性为主(χ2=97.420,P=0.00);除鼻痒外,AR较HNAR鼻部及眼部的临床症状重(P值均<0.05);非特异性诱发因素在AR与HNAR患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大致相似(统计值,P>0.05).结论 AR与HNAR在性别构成、主要发病年龄、鼻炎分型及发病季节上有明显差异,除鼻痒外AR鼻部及眼部临床症状较HNAR重,但在发病诱因上呈一致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和比较非变应性鼻炎(non-allergic rhinitis,NAR)与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的临床特征以及伴随疾病.方法 以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期间,主诉鼻塞、流涕、喷嚏和鼻痒症状中至少有2个症状的门诊患者55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史、体征和变应原检测结果进行诊断,其中NAR患者206例、AR患者350例.通过调查问卷详细记录患者一般信息、鼻部症状、伴发症状和各种合并症等,采用记分法评价症状严重程度.以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NAR患者的平均(x±s,下同)年龄(31.8±16.7)岁,高于AR患者的(26.3±14.8)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1,P=0.0001);而性别构成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2,P=0.73).在各种临床表现中,NAR和AR患者鼻塞症状出现率(分别为89.8%和92.0%)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26,P=0.611),但AR患者的流涕、喷嚏、鼻痒、眼痒、流泪、喘息和咳嗽症状出现率均明显高于NAR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且这些症状(咳嗽除外)在AR患者中尤为严重,其症状评分明显高于NAR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NAR和AR患者中大多数为中-重度持续性,分别占67.0%和6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25,P =0.264).AR患者合并支气管哮喘明显多于NAR患者(分别为12.6%和2.4%),NAR患者合并高血压明显多于AR患者(分别为7.3%和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NAR和AR是两类具有不同临床特征的疾病,两者的合并症也存在某些差异,故值得进一步加强对鼻炎表型的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6.
变应性鼻炎患者3292例变应原谱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近4年来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患者变应原谱的变化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2012年确诊为AR的3292例患者皮肤点刺试验结果,研究各变应原阳性率4年来的变化趋势,并进一步分析前5位变应原在未成年人组、成年人组以及不同性别组的变化情况,以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粉尘螨、屋尘螨变应原阳性率呈逐年增高趋势,分别由2009年的45.1%、42.0%上升至2012年的66.3%、5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68.70、41.55,P值均<0.01);粉尘螨、屋尘螨在成年人组及男性组出现明显逐年上升趋势(x2值分别为75.85、69.93、274.25、42.62,P值均<0.01),而在未成年人组及女性组尽管有波动但未见明显的变化趋势;藜、艾蒿、葎草变应原阳性率在2009年至2011年出现明显的下降(x2值分别为22.08、11.64、203.19,P值均<0.01),但是2012年再次明显升高(x2值分别为21.55、29.38、12.40,P值均<0.01).结论 AR患者变应原种类有波动变化,可以为临床变应原点刺液种类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比变应性鼻炎患者接受集群免疫治疗和常规免疫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80例屋尘螨过敏变应性鼻炎患者随机分组,一组接受集群免疫治疗,每周就诊1次,每次就诊注射2~3次,6周后达到维持剂量.另一组接受常规免疫治疗,每周就诊1次,每次就诊注射1次,14周后达到维持剂量.达维持剂量后两组病例继续以维持剂量治疗1年,治疗期间通过症状评分、药物评分,血清屋尘螨特异性IgG4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评价免疫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接受集群免疫治疗的患者更早出现症状评分的改善和对症药物使用的减少(第6周),更早出现血清屋尘螨特异性IgG4的升高(第6周).在剂量递增阶段,集群免疫治疗组进行534次注射,有3例出现6次全身不良反应,全身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2%(6/534);常规免疫治疗组591次注射,共3例出现5次全身反应,全身性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0.85%(5/59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33,P>0.05).结论 对治疗变应性鼻炎而言,集群免疫治疗与常规免疫治疗相比,可以更早地实现症状的改善和药物使用的减少,且具有同样的安全性,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