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男,18岁,因发现右腕部肿块2年入院,拟在臂丛神经阻滞下行右腕部肿块切除术。既往体健,否认青霉素等药物及食物过敏史,否认癫痫病史,术前心电图,三大常规,生化,肝肾功能均在正常范围之内。心肺听诊未闻及异常,术前常规禁食8 h,禁饮6 h。  相似文献   

2.
罗哌卡因独特的感觉运动分离现象使其在产科麻醉与镇痛中具有较好的优势,但罗哌卡因的镇痛强度、毒性强弱是否优于布比卡因,争论仍较多。徐德朋等报道在臂丛神经阻滞中使用碳酸利多卡因较盐酸利多卡因起效更快、更完善。但罗哌卡因和碳酸利多卡因两药组合麻醉,其成本价远远高于传统的布比卡因和盐酸利多卡因的配伍。本文比较两种药物组合的麻醉效果和患者经济负担,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3.
上肢手术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强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36):73-74
目的:观察上肢手术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将768例患者(男559例,女199例,年龄12~65岁)随机分为锁骨上(523例)、肌间沟(197例)、腋路(48例)3组,观察麻醉过程中的麻醉方法、臂丛神经的定点、进针方向、异感强弱、局麻药的浓度与剂量、不同径路在阻滞中的各自要点。结果:768例患者中无严重并发症,只有轻度中毒反应3例,主诉呼吸困难2例。768例患者不同径路效果不同,麻醉优良率为95.6%,失败率为4.4%。结论:上肢手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我院从2005年以来,对断指再植手术病人用吗啡加局麻药混合液作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及病例分组本组68例均系多指离断、毁损伤,无复合伤。行单指再植45例(66.2%),多指再植14例(20.6%),足趾再造术9例(13.2%)。全部患者分为对照组和  相似文献   

5.
6.
1病历摘要患者男,15岁,体重50kg,因左尺桡骨骨折内固定术后1年,要求行取内固定钢板术收入院。患者入室即建立静脉通道,常规生理指标监测。Bp115/61mmHg,P 61次/分,SPO291%。11时50分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间隙清楚,异感明显,回抽无血,给予甲磺酸罗哌卡因10ml+2%利多卡因10ml混合液,麻醉效果良好,给予面罩吸氧。12  相似文献   

7.
对于上肢前臂手术中,我们通常采用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法以达到完善的区域麻醉效果。传统的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中,我们都是采用针刺法在腋动脉搏动周围寻获鞘膜的落空感和穿刺针的搏动来确定针已进入鞘内,此时病人若有异感可更明确。该方法优点是所需器材简单;但由于该方法属于盲探性的穿刺,在病人具有个体差异的情况下,并不能确保鞘膜的落空感和穿刺针搏动的完全寻获;而要寻获异感以确保穿刺针位置的准确又需要病人的准确配合。这些都影响了该方法的穿刺容易度和准确性,从而导致了该方法麻醉效果的不确定性。而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将穿刺针最大限度的接近臂丛神经的神经刺激仪法则有效的避免了传统针刺法的局限性,显示出了良好的麻醉效果和操作的简单化。  相似文献   

8.
何秀莉  郑军  张海亮 《中国医药》2014,(7):1006-1008
目的观察芬太尼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的镇痛效果。方法将5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Ⅰ~Ⅱ级上肢手术需要臂丛神经阻滞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5例。试验组采用0.25%罗哌卡因+1%利多卡因25 ml+芬太尼0.1 mg对照组采用0.25%罗哌卡因+1%利多卡因25 ml进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比较2组手术开始切皮时及术后2、6、12 h视觉模拟疼痛评分、麻醉起效时间、持续时间。结果试验组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3.20±0.25)min比(4.50±0.97)min],镇痛持续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9.2±1.6)min比(5.1±1.2)min] ,术后2、6、12 h 视觉模拟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4.12±1.24)分比(5.63±1.23)分,(5.27±2.14)分比(7.34±1.42)分,(6.34±2.23)分比(8.35±2.15)分] (均P<0.05)。结论芬太尼应用于臂丛神经阻滞可缩短阻滞起效时间,延长镇痛时间。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通过观察外周神经刺激器定位行肌间沟臂丛神经联合颈丛神经阻滞,进行肩部手术的临床效果,与传统盲探的肌问沟臂丛神经联合颈丛神经阻滞进行比对观察分析.方法 将肩部手术患者30例分为两组,每组15例.Ⅰ组使用神经刺激器定位下的肌间沟臂丛神经联合颈丛神经阻滞;Ⅱ组采用传统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传统颈丛神经阻滞.局麻药物选择1%利多卡因与0.25%左旋布比卡因.记录并比较两组麻醉效果.结果 Ⅰ组阻滞完全者占86.7%(13/15),显著高于Ⅱ组的46.6%(7/15)(P<0.01);Ⅰ组阻滞不全者占13.3%,显著低于Ⅱ组的26.7%(P<0.01).Ⅰ组无阻滞失败病例;Ⅱ组阻滞失败4例.结论 使用外周神经刺激器定位行肌间沟臂丛联合颈丛神经阻滞,能明显提高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3年9月间于广州南方医院和我院行上肢手术治疗的患者6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行传统解剖定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观察组患者行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观察两组的各项指标、麻醉效果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患者麻醉效果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麻醉操作时间、起效时间、完全阻滞时间、维持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安全、有效,麻醉效果佳,麻醉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摘 要 目的: 观察地佐辛超前镇痛用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行臂丛神经阻滞的择期或急诊患者120例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予地佐辛注射液5 mg,iv超前镇痛;对照组予等体积0.9%氯化钠注射液,iv。5 min后两组患者均行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患者术后2,4,8,12,24 h视觉模拟评分 (VAS)和神经阻滞满意度,记录两组患者起效时间和药效维持时间,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药品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观察组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维持时间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4h起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神经阻滞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臂丛神经阻滞前采用地佐辛进行超前镇痛可以有效缓解术后疼痛,起效快,药效长,不良反应少,能改善臂丛神经阻滞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相同低剂量(100 mg)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5年3—9月行上肢手术的患者90例,分为A、B、C组,每组30例.A组予0.375%罗哌卡因30 ml,B组予0.5%罗哌卡因22.5 ml,C组予0.75%罗哌卡因15 ml.观察3组麻醉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B、C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镇痛维持时间均短于A组,阻滞节段总数少于A组(P<0.05);C组运动阻滞恢复时间均短于A、B组(P<0.05);3组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小剂量罗哌卡因于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效果较好,但容量增加可能致并发症发生率增加.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研究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过程中选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期间接受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患者60例,通过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成对照组(30例)和研究组(30例)。对照组采用浓度为0.25%的罗哌卡因进行麻醉,研究组采用浓度为0.375%的罗哌卡因进行麻醉,对比两组麻醉效果。结果:研究组研究对象麻醉起效时间和术后住院治疗时间短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镇痛持续时间和术后苏醒时间长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麻醉药物导致的不良反应有4例,略多于对照组的3例,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总有效率达到93.3%,高于对照组的76.7%,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前后认知功能MMSE评分、血压、心率水平的改善幅度小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麻醉方案的满意度达到96.7%,高于对照组的80.0%,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过程中选用浓度为0.375%的罗哌卡因,不会是不良反应增加,还能够缩短起效时间,延长麻醉效果维持时间,减小对心率、血压、认知功能的影响,使麻醉效果及患者满意度得到同步提升。  相似文献   

15.
康琳 《黑龙江医药》2011,24(4):603-605
目的:观察局麻药中加用小剂量吗啡用于臂丛神经阻滞对于术后镇痛时间、程度的影响.方法:90例ASA Ⅰ-Ⅱ级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下行上肢手术的患者随机均分为A、B、C三组.A组患者注入2%利多卡因与0.5%布比卡因等量混合液22.5ml;B组注入A组用药后,肌肉注射吗啡2mg;C组注入A组用药内加用吗啡2mg.观察三组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运动与感觉分离阻滞的临床应用。方法筛选我院行上肢手术的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一针法,观察组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患者神经阻滞完善时间等情况。结果观察组麻醉操作时间明显小于对照组,且尺神经阻滞完善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神经刺激仪引导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可有效降低麻醉操作时间,并可提高臂丛神经阻滞效果,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臂丛阻滞麻醉的不良反应。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0月—2012年10月收治的100例各类锁骨、上肢手术等需行臂丛神经阻滞的能够合作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应用瑞芬太尼麻醉的10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出现10例不良反应患者,主要表现为局麻药中毒反应、气胸、霍纳氏综合征等;对照组出现12例不良反应患者,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寒战、低血压、疼痛等。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臂丛阻滞麻醉在一般情况下能够起到比较好的麻醉效果,临床实践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一定要仔细对待,只有对症处理,才能够降低不良反应造成的损伤。  相似文献   

18.
地塞米松用于脊麻加臂丛阻滞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采用布比卡因配伍地塞米松以施行脊麻加臂丛阻滞,观察对麻醉与术后镇痛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69例拇手指再造或拇甲瓣再造的急诊或择期手术病人,采用脊麻加腋路臂丛阻滞麻醉,随机双盲分为对照和观察组。对照组用质量分数为0.5浓度的布比卡因0.075mg·kg~(-1)作蛛网膜下腔阻滞,用质量分数为0.25浓度的布比卡因1.5mg·kg~(-1)作臂丛阻滞。观察组均用与对照组相同的布比卡因剂量,脊麻配伍0.00375mg/1ml的地塞米松0.075mg·kg~(-1)臂丛阻滞配伍0.25mg/1ml的地塞米松0.15mg·kg~(-1)。观察比较两组的麻醉与术后镇痛质量。结果 脊麻痛觉、运动阻滞和平面固定及臂丛阻滞起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阻滞维持和术后镇痛时间两者均显著长于对照组(P<0.01)。结论 布比卡因和地塞米松两药联用,可明显增强脊麻和臂丛阻滞麻醉效果,同时并可显著提高术后镇痛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用于上肢手术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骨科120例拟行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采用臂丛神经阻滞盲探式操作,B组采用B超引导下的臂丛神经阻滞,两组均采用1%利多卡因+0.25%布比卡因合剂。结果 A组与B组相比,麻醉效果及安全性存在明显差异:A组麻醉效果优良率为83.3%。B组麻醉效果优良率为9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过程中患者发生寒战、惊厥发生率及血管神经损伤、止血带反应等不良反应率B组明显少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运用于较长时间的上肢手术是更为合适,提高了穿刺、置管成功率,增加了麻醉效果的优良率,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盐酸丁丙诺啡复合局麻药对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及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选单侧上肢或(和)手外伤患者96例,据伤情行腋路或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局麻药为1%利多卡因与0.375%布比卡因复合液20mL。随机分为单纯局麻药组(N组)、在局麻药中加入丁丙诺啡3μg/kg组(B组)、在局麻药中加入吗啡75μg/kg组(M组),每组32例。观察术中麻醉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手术时间、患者心率(HR)、血压(BP)及脉搏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术后随访48h,记录有效镇痛(VAS评分<3)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3组患者的麻醉效果均可满足手术要求,术中HR、BP及SpO2平稳;B组、M组的麻醉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及有效镇痛时间均优于N组(P<0.05),而B组患者术中和术后不良反应较M组少。结论:丁丙诺啡3μg/kg复合局麻药行臂丛神经阻滞可加速麻醉起效时间,明显缩短阻滞完善时间,并能有效延长局麻药作用时间,增强术后镇痛疗效,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