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单纯翼状胬肉切除与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两种手术前后角膜曲率的改变,并比较两种手术后角膜曲率的变化差异。方法:单侧翼状胬肉38例54眼,分2组,A组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16例21眼,B组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22例33眼,查术前、术后10d及1mo裸眼视力、角膜曲率、散光度。结果:两组术后裸眼视力均有提高。角膜水平曲率:两组术后比术前都有显著提高。角膜垂直曲率:A组术后比术前有所提高;B组术后10d与术前无统计学差异,术后1mo比术前及术后10d均有所提高。角膜平均曲率:两组术后比术前都有显著提高。散光:两组术后10d及1mo循规性角膜散光均比术前减少。结论:翼状胬肉手术使水平径线角膜曲率回升,而垂直径线角膜曲率变化不明显。术后近期内,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对角膜曲率的影响相仿。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结膜瓣转移术与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手术前后眼前节屈光状态的改变。方法:选取单侧翼状胬肉患者分两组,A组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结膜瓣转移术,B组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术前测量胬肉大小、记录术后15d及1mo裸眼视力、角膜曲率。结果:两组术后裸眼视力均有提高。角膜水平曲率:两组术后比术前都有显著提高。角膜垂直曲率:A组术后比术前有所提高;B组术后15d与术前无统计学差异,术后1mo比术前提高。角膜平均曲率:两组术后比术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翼状胬肉侵入角膜>2.5mm就可引起影响视力的角膜散光,行胬肉手术有临床意义。翼状胬肉手术使术后患者裸眼视力提高,水平径线角膜曲率回升,而垂直径线角膜曲率变化不明显。术后1mo时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结膜瓣转移术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对角膜曲率的影响两种手术方式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原发性翼状胬肉不同手术方式对角膜屈光的影响。方法:单侧原发性翼状胬肉43例43眼,随机分为两组,A组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球结膜移植21例21眼;B组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22例22眼。两组均行术前及术后2wk的裸眼视力、角膜曲率和角膜散光的检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术后2wk的裸眼视力、角膜曲率和角膜散光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相比,术后2wk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翼状胬肉手术可使角膜屈光改变,两种手术均可以提高视力,降低散光。  相似文献   

4.
翼状胬肉手术时机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翼状胬肉患者的手术时机。方法 对 4 0例 (6 2只眼 )翼状胬肉患者按胬肉侵入角膜的长度分为三组 : 组 (15只眼 ) <2 .5 mm , 组 (34只眼 ) 2 .5 mm~ 3.0 mm , 组 (13只眼 ) >3.0 mm。并对 6 2只眼行胬肉切除加角膜缘干细胞移植 ,对三组患者手术前后视力、散光度、角膜曲率的变化情况 ,及术后的复发情况进行对比观察。结果 术前散光 : 组患者为无散光或轻度散光 , 组患者为中度散光 , 组患者为重度散光 , 组患者散光度明显大于 组患者 , 、 组患者比较无明显差异 ;手术前后视力、散光度、角膜曲率变化 : 组无明显变化 , 、 组变化显著 (P <0 .0 1) ,即术后视力提高 ,散光度减轻 ,屈光力差减小 ;术后复发 : 组 1例复发 ,占 6 .6 7% ; 组 2例复发 ,占 5 .88% ; 组 5例复发 ,占 38.4 6 % ,且 3例患者因留下角膜薄翳而影响术后视力。结论 当翼状胬肉侵入角膜达 2 .5 5 m m~ 3.0 m m时 ,是胬肉手术的最佳时机  相似文献   

5.
翼状胬肉手术对改善角膜散光及曲率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研究翼状胬肉大小与角膜散光的关系,探讨胬肉手术的时机与必要性。方法:对52眼胬肉患者进行视力、屈光度及角膜曲率检查,其中对46眼行胬肉切除术者进行手术前后的上述3个指标的对比观察,并按胬肉大小分为两组(Ⅰ组≤2.5mm,Ⅱ组>2.5mm)进行对比观察。结果:52眼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散光,其中单纯远视散光占40.4%,混合性散光占28.8%,以顺规性散光为主占65.9%。胬肉切除术后散光度、垂直子午线的屈光力差均有明显降低P<0.001,视力平均提高2行,Ⅰ、Ⅱ组对比,Ⅱ组改变显著,P<0.001。结论:胬肉手术能明显改善角膜的散光状况,从而提高视力,胬肉大小与角膜散光的发生关系密切,当其侵入角膜2.5-3.0mm后有必要进行胬肉切除也是手术良机。  相似文献   

6.
喻谦  张帆 《国际眼科杂志》2010,10(6):1218-1219
目的:回顾分析原发性翼状胬肉不同手术方式前后视力及眼屈光度的改变。方法:初发翼状胬肉24例24眼随机分为两组,均侵犯角膜3~4mm,一组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球结膜移植,一组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生物羊膜移植,分别比较术前术后屈光度的差异及裸眼视力的变化。结果:自体球结膜移植组术前术后裸眼视力及散光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物羊膜移植组术前术后裸眼视力及散光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翼状胬肉导致的眼球屈光不正以远视散光为主,两种手术治疗均可以降低散光,提高视力。  相似文献   

7.
李灵  岳辉 《国际眼科杂志》2012,12(12):2424-2426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原发性翼状胬肉前后视力及眼屈光度的情况。

方法:将翼状胬肉患者120例120眼随机分为A和B组,每组各60眼。A组采用翼状胬肉切除加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 B组采用翼状胬肉切除加羊膜移植术。术后1wk内每天在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结膜和角膜创缘的愈合情况、移植片的生长情况、有无感染、角膜上皮修复情况及角膜新生血管生长情况等。术前2wk及术后3wk均进行裸眼视力、角膜曲率、角膜散光的检测。

结果:两组术后3wk的裸眼视力、角膜曲率和角膜散光与术前2wk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而两组之间比较,术后3wk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两种翼状胬肉手术方式均可使角膜屈光改变,提高术眼视力,降低散光。应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决定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3.5mm上方巩膜隧道切口和颞侧透明角膜切口的白内障术后角膜散光,手术所致散光和裸眼视力。方法:根据术前角膜散光轴位选切口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联合软性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共89眼,A组:47眼散光为顺规性,切口选在上方巩膜。B组:42眼散光为逆规性,切口选在颞侧透明角膜,术前,术后3天-1年,分别测量角膜散光,查裸眼视力,用Cravy法计算手术所致散光。结果:术前,术后3天,1,3,6,12月的平均散光,在A组分别为1.17D,1.10D,1.01D,0.88D,0.85D和0.82D,在B组分别为1.22D,1.03D,1.04D,1.01D,0.95D和1.00D。术后12月内,手术所散江,在A组为-0.22D-0.39D,在B组为+0.57D-+0.26D。术后3天裸眼视力≥0.5者,在A组和B组分别占85.1%和81.0%,结论:在这研究中,两种切口均能降低术前散光,术后眼视力恢复更理想。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翼状胬肉侵入角膜内程度对角膜屈光状态影响的分析,为治疗、手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93例(97眼)门诊施行胬肉手术者,术前进行屈光度、视力检查。术后2月进行屈光度和视力检查,进行术前术后屈光度、视力的比较,统计学的检验。结果术前97眼平均屈光度为+2.16D、散光为-1.26D。术后97眼平均屈光度为+1.01D,散光度为-0.81D。按胬肉侵入角膜内程度统计屈光状态发现,胬肉侵入角膜内越多对角膜屈光度的影响越大。结论翼状胬肉侵入角膜内越大对角膜屈光状态的影响越大,使患眼发生远视和散光。  相似文献   

10.
LASIK治疗复性近视散光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keratomileusis,LASIK)治疗复性近视散光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术前散光度将复性近视散光220例316眼分为3组:A组,-0.50--1.50DC,173眼;B组,-1.75--2.50DC,89眼;C组,-2.75--5.0DC,54眼。回顾性分析LASIK术后3-24月(平均6.7月)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残留散光度及并发症。结果:术后裸眼视力均较术前明显提高(P<0.001),对近视与散光的矫正均有确切效果,术后矫正视力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一致,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散光残留度在3组中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而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增加。结论;LASIK治疗复性近视散光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