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等中医院校教材(五版)《医古文》所选汉·司马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里有这样一段文字:“臣闻上古之时,医有俞跗,治病不以汤液醴釃,(?)石挢引,案扤毒熨,一拨见病之应”。文中“灑”,本为通假字,世选读本多不言,而直呼其意,又多不注音,或注之亦多误矣。《简明中医字典》(杨华森等编纂,1985年版)在“灑”字条下,将《史记·扁鹊仓公列传》“醴灑”中的“灑”字,注音为:“xY洗”。五版教材的教参《医古文》又云:“醴灑(sǎ飒):指酒剂。”据上文  相似文献   

2.
《中医诊断学》第六、第七版教材称五软为“头软、项软、手足软、口软、肌肉软”,似有不妥,考儿科学医籍,当以“头项软、手软、足软、口软、肌肉软”为是。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医药的发展和教学需要 ,全国中医高等院校统一编写的教材几经修改、再版 ,现在已经是第六版了。为适应发展和需要 ,相信七版教材不久也将面世 ,因此 ,这里结合六版教材中的《中医外科学》 ,(以下称“中医外科学”) ,试对“中医外科学”勘误 ,兼谈该教材再版的希望 ,敬请斧正。全国统编的中医高等院校教材 ,代表我国中医药和中医教育的发展水平 ,不仅关系到我国中医药的发展 ,在国际上也有影响 ,是很权威的中医著作。前两年 ,某省级学术会议审稿人退回一篇征文 ,原因是该文评论了权威著作———全国统编的某中医教材。内蒙古自治区历届…  相似文献   

4.
邹旭是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名中医,第四批国家援助湖北中医医疗队广东医疗队领队、武汉雷神山医院感染三科六病区科室负责人,深入疫情一线参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1]将新冠肺炎患者分为4型,其中重型患者病情变化最为迅速,随时...  相似文献   

5.
目前正在使用的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化教材《中医儿科学》(以下简称“六版教材”)是在全国统一编写的五版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儿科学》(以下简称“五版教材”)的基础上修订的 ,使之更加完善和充实 ,但也有值得商榷之处 ,以下冒昧提出 ,敬请斧正 ,供再版时参考。1 内容编排 ,六版教材有不如五版教材之处儿科基础部分 ,五版教材把小儿“生理特点”和“病理特点”放在一节中先后论述 :把小儿“年龄分期”和“生长发育”放在一节论述。六版教材则把小儿“生长发育”和“生理特点”放在一节 ,然后把“发病原因”和“病理特点”放在一…  相似文献   

6.
烟酒病因说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中医院校《中医基础理论》[1]第六版规划教材与五版相比,第六章《病因》增加了许多内容,如第三节《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增加了“结石”,第四节《其他病因》增加了“药邪”、“医过”、“先天因素”等内容,笔者读来,都觉得十分可取。社会在前进,疾病在变化,中医...  相似文献   

7.
1提出问题在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朱文锋主编.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8第1版)  相似文献   

8.
编者按语:教材置编,早有人提出,在全国中医课程改革浪潮推动下,六版《医古文》规划教材应运而生。为配合新教材使用,本刊从本期起陆续登载探讨新教材文章。希望各地师生和其他作者深入分析新教材优点和存在问题,提出切实看法,见仁见智,各抒己见,以利推进医古文教学。自1984年第五版《医古文》统编教材似下简称五版)出版使用以来,已有11年,在全国中医课程改革浪潮的推动下,六版《医古文》规划教材议了简称六版)面世了。六版与五版相比,其异同何在,具有什么特色?一、选文特色紧扣教学目的,为阅读古医籍能力的培养提供优质素…  相似文献   

9.
1方法1·1临床资料DD患者入选标准参照罗马Ⅱ共识[1],中医辨证分型参照第六版全国统一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痞满》[2]。病例来源于广东省中医院2002年3月至2004年3月的门诊、住院的患者共66例,其中肝郁气滞型患者34例,男10例,女24例,平均年龄36·94岁±11·14岁;脾胃虚弱型32例,男13例,女19例,平均年龄41·91岁±10·81岁,健康体检人员20人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0人,女10人,平均年龄35·80岁±8·01岁。1·2主要仪器Olympus GIF XQ-230电子胃镜(日本Olympus公司);Olympus BX-50光镜(日本Olympus公司);CM-98B病理图像分析处理系统(中国…  相似文献   

10.
《医部全录》(清·陈梦雷等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962年,第十二册第60页),《医古文基础》(刘振民等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年第10页),《历代名医论医德》(周一谋编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第234页)以及《医古文》二教材和新出版的五版教材,都选编了《不失人情  相似文献   

11.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习惯称“七版教材”)是目前国内普遍使用的教科书,修订后的第2版已开始使用。该教材在前六版教材基础上,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进行了较大的改进,注重教材的整体性、系统性、实用性、指导性,强调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把握,突出展现辨证论治体系,中医特色鲜明。但笔者在使用该教材过程中,发现一些值得推敲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给授课或自学带来一定的不便,兹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湿疹是一种皮肤炎症性疾病,原因复杂,治疗较为困难的疾病,属于中医“奶癣”、“旋耳疮”、“绣淋风”、“浸淫疮”范围。临床主要表现皮肤红斑、糜烂、渗液、结痂、瘙痒为主,近年来我科运用自制皮瑞康洗剂,在治疗及护理治疗患者过程中,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中医冬今养生强调给予填补肾精为主的药物,而其中常选用阿胶、龟版胶、蟞甲胶、鹿角胶、鹿胎胶等滋补、滋腻的药物配伍成的“膏方”,成为冬令进补的重要方法和重要剂型。[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医古文》教材中有三处对“时”、“不时”的注解,①《史记·扁鹊传》;“太子病血不时。”五版、六版注:不时,不按时(运行)。②《左传·泰医缓和》:“今君不节不时,能无及此乎?”五版注:不时,不按时,指不分昼夜晦明.③《吕氏春秋·尽数》:“食能以时,身必无灾。”五版注:以时,按时。以上(下文简称为例1、例2、例3)笔者认为值得商榷.仔细分析以上工住,皆欠准确。“时”作副词时,具有“按时”义,在句中作状语,修饰其后面的动词,如“秋水时至”、“学而时司之”。但当官后面没有动词时,则其意义和语法作用都有了变…  相似文献   

15.
<正> 目前高等医药院校统编五版教材《方剂学》中的温胆汤,选自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但其[功用]项述及为“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主治]项为“胆胃不和,痰热上扰……。”笔者认为,此编“温胆汤[功用]“……清胆……”,[主治]“胆胃不和,痰热上扰……”。之说欠妥。[功用]应改为“温养胆气,理气祛痰”。[主治]应改为“胆气虚寒,痰湿内生,阻遏气机……”才合其理。其由有三。  相似文献   

16.
<正> 劳宫(手厥阴心包经) [文献依据](《灵枢·本输》):在中指本节内间。《甲乙经》:在掌中央动脉中。 [体表定位]在二、三掌骨间,靠近第三掌骨处,掌横纹上方。 [深度]直刺6分。 [穴位层次解剖] 1.皮肤:由正中神经掌支分布,其纤维由第六到第八颈神经组成。 2.皮下组织:脂肪内含有从掌腱膜到皮肤的纤维束及上述皮神经。 3.掌腱膜:由正中神经支配,到该膜的神经纤维由第七、第八颈神经和第一胸神经组  相似文献   

17.
足厥阴肝经的第 2穴 ,即荥穴“行间”。诸版 (如第五、第六版 )高等院校中医专业用《针灸学》教材均注音为X姫ngji仭n。余以为注音不妥。《千金翼方》云 :“凡诸孔穴 ,名不徒设 ,皆有深意。”若读X姫ngji仭n ,其意若何 ?1989年版《高等中医院校教学参考丛书·针灸学》云 :“因喻脉气行于两指间” ,意即“经气行于此间”之意。但经气行于“指间”及“趾间”者远不止此一条经 ,何以独命名于此穴 ?如此 ,则命名既缺乏了个性特点 ,又无深意可谈。亦有《针灸穴名解》认为 :“足之用为行 ,病愈为病间” ,意即愈行走之病。但此说亦缺乏…  相似文献   

18.
《世界中医药》2020,(7):1092-1092
3月3日,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以下简称“第七版诊疗方案”)。通知要求,有关医疗机构要在医疗救治工作中积极发挥中医药作用,加强中西医结合,完善中西医联合会诊制度,促进医疗救治取得良好效果。第七版诊疗方案的中医药疗法有哪些改进,对于救治患者有哪些效果?国家中医医疗救治专家组副组长、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给您带来权威解读。“相对于第六版诊疗方案,第七版的中医药疗法整体上改变不大,主要在危重症患者救治方面进行了修订和改善”。  相似文献   

19.
笔者发现不少医书论述“黄疸”与“肝炎”时,经常提到:“《内经》曰:‘湿热相交,民当病瘅’”。如1980年出版的高等医药院校中医专业试用教材《内科学》上册第117页“文献摘要”中,更具体地指出:“湿热相交,民当病瘅”出自《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经查《内经》上述原文只有:“溽暑湿热相薄,争于左之上,民病黄瘅  相似文献   

20.
<正>中医五运六气学说(简称运气学说)是古人探讨自然变化的周期性规律及其对疾病影响的一种学说[1]。明朝王肯堂云:“运气之说,为审证之捷法,疗病之秘钥”[2]。现代中医学名家方药中强调:“五运六气是中医基本理论的基础和渊源”[3]。学习五运六气理论,可加深对疾病病因病机病势的理解,提高临证辨识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