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究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一部)收载全草类中药的来源信息,为后期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制定全草类中药的归类标准,统计202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收载全草类中药的数量、药用部位、采收期、干燥方式、贮藏要求等,建立信息数据库深入分析。结果:202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共收载42科88种全草类中药,占其收载616种药材和饮片的5.03%。药材数量最多的3科是菊科20种、唇形科13种、蔷薇科4种。有71种药材的基原植物数均为1种,有17种药材的基原植物数为2种及以上。全草类中药涉及13种药用部位类型,且分别有42种、34种药材以干燥地上部分、干燥全草为药用部位。全草类中药一般以季节、季节及物候期作为采收期,且有18种药材采收期为“夏、秋二季”。有58种全草类中药的干燥方式是晒干,占比高达65.91%。贮藏要求为置干燥处、置阴凉干燥处、置通风干燥处的全草类中药分别有30种、18种、21种。结论:88种全草类中药的药用部位、采收期、干燥方式、贮藏要求等来源信息存在规律性和多样性,还需分析2020年版《中国药典》的记载内容,进一步发掘全草类中药的鉴别...  相似文献   

2.
基于鲜药材的中药现代炮制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建国 《中草药》2009,40(1):1-4
通过对植物药材中目标成分次生代谢积累过程的研究确定药材最佳采收期及采收部位,以及通过对影响并降解次生代谢产物的微生物和酶的研究确定鲜药材的前处理加工方法,并探索性提出运用代谢理论创新基于鲜药材的中药炮制思路.  相似文献   

3.
延胡索为罂粟科植物延胡索Corydalis yan-husuoW.T.Wang的干燥块茎,主产于浙江。为保证延胡索质量,必须从药材采制的源头开始,确定延胡索药材的采收期,改进产地采制、炮制等方法。现就延胡索不同加工工艺研究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黄芩为唇形科黄芩属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的干燥根,是常见大宗中药材之一。市场上,产地、生长年限和采收期等因素,导致黄芩药材质量参差不齐。《中国药典》2020年版规定黄芩药材中黄芩苷≥9%,仅能作为药材质量合格的评判标准,无法判别黄芩药材的优劣。为提升黄芩药材质量控制方法,该研究采用植物代谢组学技术对不同生长年限的黄芩代谢物累积情况进行分析,鉴定得到28种随生长年限(1~3年)增长的代谢物,并通过三重四极杆质谱(UPLC-QQQ-MS)对其中14种主要代谢物进行定量分析,将含量较高、活性较好的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和汉黄芩素作为黄芩药材质量评价指标成分。随后,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32批不同产地、采收期、生长年限黄芩药材的4个指标成分进行含量测定。结果表明,生长年限对黄芩指标成分含量影响较大,一年生样品中指标成分总量最低,二年生最高,三、四年生较二年生总量有所降低。基于HPLC含量测定数据和企业验证结果,推荐黄芩苷≥12.0%、汉黄芩苷≥2.3%、黄芩素≥0.1%、汉黄芩素≥0.03%作为黄芩药材优质标准,为提升黄芩药材质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生物药材的质量是由其物种的遗传性和环境条件决定的,规范药材生产过程,保证药材的质量,首先要用植物分类学来界定药材的种质来源,发现生态环境因子与药材生长发育的关系,探索道地药材的成因,使药材在适宜的环境中生长,达到最佳质量。在药用植物栽培过程中,研究种子的生物学特性和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根据不同物种在不同时期的特殊需要提供必要的种植条件和管理措施。按照植物的生长发育节律,综合有效成分含量和产量两方面来考虑,以植物自身的阶段性性状发育特征为指标,客观判断药材的最佳采收期。掌握时间、空间环境条件对药材质量的影响,有针对性地制定药材的适宜加工方法和贮藏条件,使其在外观性状和内在质量上达到优质标准。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不同采收期头花蓼药材进行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探索最佳采收期.方法 用RP-HPLC(DAD)法,梯度洗脱,测定不同采收期头花蓼的指纹图谱,并作相似度比较分析.结果 不同采收期头花蓼的指纹图谱有明显差异.结论 应注意不同采收季节对头花蓼药材的质量影响.  相似文献   

7.
药材生物学研究是GAP研究的前提和理论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药材的质量是由其物种的遗传性和环境条件决定的,规范药材生产过程,保证药材的质量,首先要用植物分类学来界定药材的种质来源,发现生态环境因子与药材生长发育的关系,探索道地药材的成因,使药材在适宜的环境中生长,达到最佳质量。在药用植物栽培过程中,研究种子的生物学特性和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根据不同物种在不同时期的特殊需要提供必要的种植条件和管理措施。按照植物的生长发育节律,综合有效成分含量和产量两方面来考虑,以植物自身的阶段性性状发育特征为指标,客观判断药材的最佳采收期。掌握时间、空间环境条件对药材质量的影响,有针对性地制定药材的适宜加工方法和贮藏条件,使其在外观性状和内在质量上达到优质标准。  相似文献   

8.
目的:考察贯叶金丝桃药用部位、采收期及药材加工方法对抗抑郁活性成分的影响.方法:建立了贯叶金丝桃药材中抗抑郁活性成分苯并二蒽酮类和金丝桃素的含量测定方法,并以此为技术指标筛选贯叶金丝桃药材的药用部位、采收期以及加工办法.结果:以抗抑郁活性成分为指标确定的药用部位、采收期及产地加工方法为:带花的地上部分,6~7月花期采割,阴干或低于60℃干燥.结论:通过研究,得到一种适用于贯叶金丝桃药材的采收方法,对贯叶金丝桃相关产品的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为药材荷叶的科学采收、加工等提供依据.方法 HPLC及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对荷叶不同品种,不同采收期、不同生长期荷叶碱及浸出物的含量进行比较.结果 不同生长期、不同采收期荷叶的荷叶碱及浸出物含量存在一定差异.结论 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荷叶药材的最佳采收期在8月下旬,7~8月间疏叶的较嫩叶片也可供作药材.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黄芪药材中3种黄芪皂苷类成分含量积累动态变化规律进行研究,以确定黄芪的最适宜的采收期。方法:用HPLC-ELSD法测定3种黄芪皂苷在黄芪药材中的含量,绘制不同生长年限和采收期黄芪皂苷类成分含量的动态积累曲线。结果:4年生黄芪药材在9月下旬采收,此时期的3种黄芪皂苷类成分的总量要高于其它生长年限和采收期。结论:4年生黄芪药材在9月下旬采收具有最高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研究山银花鲜药材中绿原酸、灰毡毛忍冬皂苷乙和川续断皂苷乙在不同生长期内的代谢累积规律,结合山银花生物总量,确定山银花最佳采收期,同时基于山银花鲜药材,比较不同产地初加工方法对目标成分的影响,确定其最佳产地初加工工艺.方法:采用HPLC/UV-ELSD法测定绿原酸、灰毡毛忍冬皂苷乙和川续断皂苷乙含量,比较不同花期山银花中三种指标成分的含量变化情况,确定最佳采收期;对最佳采收期的山银花鲜药材进行晒干、阴干、不同温度烘干、杀青烘干、微波干燥等不同干燥方式处理,比较不同干燥方式对三种指标成分含量的影响,确定山银花最佳初加工工艺.结果:山银花生长期内三种指标成分的代谢累积水平都存在着下降的趋势,幼蕾期到金花期,绿原酸从5.7%下降到1.4%左右,两种皂苷总量从6.7%下降到2.0%,结合生物总量考虑,确定山银花最佳采收期在二白期到大白期之间.干燥方式可依所需功效辨正选择,杀青烘干对绿原酸影响最小,高温快速烘干是两种皂苷最适宜的干燥方式.结论:研究表明山银花最佳采收期为大白期到二白期之间;不同干燥方式对山银花鲜药材品质有着显著影响,为最大程度保留鲜药材活性成分及进一步探讨药材指标成分在不同初加工过程中的降解规律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对藏医学中药用唇形科植物的品种、基原及标准状况进行了分析整理.结果表明,相关文献记载的藏医学药用的唇形科植物共有21属71种(含变种),涉及44个药材品种,其中与中药交叉使用的品种7个,约占9.9%;在我国现行各级药材标准中收载的药材品种19个,约占43%;涉及的其原植物有27种,约占38%.在藏药的标准和文献中,药材的藏文名称和藏文音译汉文名称用字以及其原植物物种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除少数几种与中药材交叉使用的品种在《中国药典》中有比较完善的标准规定外,而在《部颁标准·藏药分册》、《藏药标准》及地方标准中收载的品种仅有性状、显微或理化鉴别等项规定,标准极不完善.通过文献考证、资源和使用现状调查,结合现代药学研究推动藏药材的品种-其原规范、质量标准体系建立是当前迫切需要开展的工作.  相似文献   

13.
目的考察不同采收期板蓝根药材中核苷类及(R,S)-告依春含量的动态变化规律,确定板蓝根最佳采收期。方法建立板蓝根5种核苷和(R,S)-告依春HPLC-DAD同步测定方法,测定板蓝根药材中核苷类及(R,S)-告依春的含量。结果板蓝根药材中总核苷类成分成峰谷变化,(R,S)-告依春以8月初采集的药材含量最低,10月初采集的药材含量最高。结论如以核苷类和(R,S)-告依春作为板蓝根药材质量的指标性成分,则板蓝根药材最佳采收期应为10月初采集,该结果为板蓝根药材采收期的确定和质量评价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不同采收期溪黄草中2α-羟基熊果酸含量的动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为确定溪黄草最佳采收期提供依据 ,为按中药材 GAP原则制定相关标准操作规程 (SOP)并实施推广应用 ,提供基础研究资料。方法 采用 RP- HPL C法测定 GAP基地产溪黄草药材不同采收期 2 α-羟基熊果酸的含量。色谱条件 :Kromasil RP- C1 8色谱柱 (2 5 0 m m× 4 .6 mm ,5μm ) ;乙腈 - 0 .0 5 %三氟乙酸溶液 (70 .5∶ 2 9.5 )为流动相 ;流速 0 .8m L/min;柱温 2 5℃ ;检测波长 2 10 nm。结果 不同采收期狭基线纹香茶菜药材中 2 α-羟基熊果酸的含量以 8月份为高 ,即开花前期。结论 建议狭基线纹香茶菜药材在开花前枝叶繁盛时采收。  相似文献   

15.
药材适宜采收期综合评价模式的建立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段金廒  严辉  宿树兰  钱大玮  吴启南  周荣汉 《中草药》2010,41(11):1755-1760
采收是药材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着药材的质量与产量。随着我国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的实施和推广,药材适宜采收期的客观评价与确定成为中药生产领域的共性问题之一。在课题组实施"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药材采收、初加工、贮藏过程中共性技术研究"的基础上,运用中药资源化学的研究思路与方法,通过对当归不同产地、不同采收期的系统评价,建立了客观表征植物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的物候关系对药材品质形成与药用部位生物产量相互关联的多指标综合评价模式。首次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基于中药资源化学的理论思想和研究方法,从药材生产过程中的时、空关系与物质动态积累规律诸方面探讨和建立客观评价和确定药材适宜采收期的方法学,以期对我国中药材的规范化生产,保障药材的质量与产量提供理论指导和方法学支撑。  相似文献   

16.
不同采收期黄芩中黄酮类成分含量比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以黄芩中19种黄酮类成分含量比例为指标,考察不同采收期黄芩中黄酮类成分的动态变化,以确定药材的最佳采收期,找出最优质黄芩为临床用药标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梯度洗脱方法进行色谱分离,TC-C18柱(4.6 mm×250 mm,5μm,Agilent),流动相乙腈与0.1%冰醋酸溶液进行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76 nm,体积流量1.0 mL.min-1,柱温25℃,以面积归一化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春秋两季黄芩从一年生到三年生中黄酮类成分含量比例各不相同。结论:该方法为确定黄芩最佳采收期,为全面控制黄芩药材的质量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不同采收期陆英中绿原酸的含量变化,为确定陆英药材最佳采收期提供依据。方法采用RP-HPLC法测定不同采收期陆英药材中绿原酸的含量。色谱条件:Hypersil-ODS2色谱柱(250mm×4.6mm,5μm);流动相:乙腈-1%甲酸水溶液(9∶91);流速1.0mL.min-1;柱温35℃;检测波长326nm。结果不同采收期陆英药材中绿原酸含量以5月份为高,即开花前期;对于同一批药材的不同部位进行比较,叶中绿原酸含量明显高于茎、根。结论建议陆英药材在开花前枝叶繁盛时采收。  相似文献   

18.
白毛夏枯草不同采收期中木犀草素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采收期白毛夏枯草中木犀草素的含量变化,为确定白毛夏枯草药材最佳采收期提供依据.方法:采用RP-HPLC法测定不同采收期白毛夏枯草中木犀草素的含量.色谱条件:Agilent HC-C18(4.6 mm×250 mm,5 μm)色谱柱,流动相:甲醇-0.8%磷酸溶液(45∶55),流速为0.8 mL·min-1,柱温为30 ℃,检测波长为350 nm.结果:不同采收期白毛夏枯草药材中木犀草素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建议白毛夏枯草药材在第1年的10月和第2年的6月采收.  相似文献   

19.
个青皮和四花青皮中四种成分的含量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药青皮两个规格(个青皮、四花青皮)是同一品种经不同采收期、不同采收方法加工的药材.2000年版药典对青皮来源规格规定为:芸香科植物橘Citrus reticulata Blanco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幼果或未成熟果实的果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测定第二茬溪黄草药材中迷迭香酸、总二萜、总黄酮的含量,确定其最佳采收期,为按中药材GAP原则制定相关标准操作规程(SOP)并实施推广应用,提供基础研究资料。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溪黄草基地产不同采收期第二茬溪黄草药材中迷迭香酸和总二萜、总黄酮的含量。结果:不同采收期的第二茬溪黄草药材中迷迭香酸含量差异较大,而总二萜、总黄酮的含量差异相对较小,其中迷迭香酸的含量差异达10倍之多。溪黄草品种中3种活性成分的含量与采收时间均呈正相关,线纹香茶菜和纤花香茶菜品种中3种成分的含量在考察期内处于一个上下波动的状态,作者建议第二茬溪黄草品种和线纹香茶菜、纤花香茶菜品种的最佳采收期分别在第一茬采收后第120~140天和第60天左右。结论:2种含量测定方法均简便、快速、准确、重复性好;本实验中所用的样品均采自溪黄草种植基地,对第二茬溪黄草药材资源利用价值的评价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对于指导第二茬溪黄草药材的采收和溪黄草GAP基地的建设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