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患者 女 ,12岁 ,行走无力 ,容易摔跤。 10岁时跑、走比同龄人稍慢 ,并逐渐出现鸭步步态 ,上楼梯困难等症状。查体 :身体偏瘦。 Gower征阳性。双侧腓肠肌假性肥大 ,肩胛肌、骨盆肌呈轻度萎缩。智力、心肺功能及神经反射正常。肌电图示 :双侧腓肠肌肌源性损伤。血清肌酸激酶 (creatine kinase,CK)值 :95 0 5 U / L。上述临床症状同杜氏进行性肌营养不良 (DMD)。用14对 Dystrophin基因外显子引物对患者进行多重聚合酶链反应检测 ,未见有缺失 ,并对其家系进行 5个短串联重复序列多态位点单体型连锁分析 ,母亲不是 DMD基因携带者。患者父母…  相似文献   

2.
患儿男,15岁,因"体重不增、运动能力倒退5年"就诊。患儿于1岁多会走,跑步易跌倒,语言、智力发育正常,10岁后出现运动倒退,四肢无力,上下楼梯困难,起蹲费力,走路姿势异常,6岁时有"肾积水"病史,现已痊愈。目前可独站、独行,肌电图显示:肌源性损害,并见肌强直电位。体格检查:消瘦体型,四肢肌力Ⅳ级,肌张力Ⅰ级,余无阳性表现。患儿妹妹10岁,有类似情况,3年前出现消瘦明显,跑步易跌倒,运动较同龄人差,近半年发现走路姿势异常,双脚外八字,肌电图显示:肌源性损害,并见肌强直电位。父母正常,无类似表现。患儿实验室检查:天门冬氨酸转移酶139 U/L(正常参考值13~40 U/L),肌酸激酶747 U/L(正常参考值30~225 U/L),肌酸激酶同工酶53 U/L(正常参考值0~29 U/L),乳酸脱氢酶485 U/L(正常参考值120~330 U/L),羟丁酸脱氢酶381 U/L(正常参考值72~182 U/L);患儿妹妹实验室检查:天门冬氨酸转移酶187 U/L,肌酸激酶1281 U/L,肌酸激酶同工酶45 U/L,乳酸脱氢酶658 U/L,羟丁酸脱氢酶546 U/L。患儿及患儿妹妹血常规、肝肾功能、血脂、血糖、心电图、血乳酸、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结果均正常,未监测肺功能。患儿首发症状为肌肉运动障碍,首先考虑为肌肉代谢性疾病,建议患儿及患儿妹妹、父母行基因检测。  相似文献   

3.
患者 女 ,10岁。因走路不稳易摔跤、上楼梯困难及小腿肥大就诊。患儿系足月顺产 ,生长发育较同龄儿童落后 ,智力、发育正常。查体 :神志清楚 ,皮肤巩膜无黄染 ,浅表淋巴结不肿大 ,心脏听诊无异常 ,肝、脾未触及。步态呈鸭步 ,躯干、骨盆和四肢的肌肉萎缩 ,翼状肌、小腿腓肠肌肥大 ,未引出病理反射 ,Gower's征阳性。心电图示心肌损害 ,右肱二头肌和右胫前肌肌电图显示肌源性损害。血液生化检显示患者肌酸激酶 10 10 3U / L (正常参考值 15~ 15 0 U/ L ) ,乳酸脱氢酶 6 4 3U/ L (正常参考值 180~ 4 30 U/ L ) ,谷草转氨酶 14 4 U/ L (…  相似文献   

4.
先证者 ( 2 ) 男 ,11岁。主诉 :走路困难 2~ 3年。8岁开始走路无力 ,逐渐加重至上楼费力。智力发育正常。查体 :体形瘦小 ,摇摆步态 ,肩带肌和骨盆带肌无力萎缩 ,双腓肠肌轻度肥大 ,Gower's征阳性。心肺正常 ,肝脾不大。实验室检查 :血清肌酸激酶 (CK) 4 73 U/L ,乳酸脱氢酶 (L DH) 384U/L ,肌红蛋白 (Mb)12 .10 nmol/L。肌电图显示 :肌源性损害。诊断 :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 (limb- girdle muscular dystrophy,L GMD)。家系调查 3代13人中有患者 5人 (图 1)。 1 6 2岁 ,2 0岁左右发病 ,现已瘫痪 ,2年 ,查 CK 87U/L ,L DH30 7U/L…  相似文献   

5.
先证者(Ⅴ1)男,6岁。患儿足月顺产,出生后哭声相对较弱,四肢活动少,于2岁时会走路,4岁时开始行走时容易跌倒,上楼和下蹲后起立困难,行走如鸭子摆步,逐渐加重。查体:体温36.1℃,脉搏100次/min,体重26kg,患儿营养发育正常,智力发育正常,四肢肌力Ⅳ度,腱反射减弱,四肢近端肌群肌张力低,轻度肌萎缩;腓肠肌坚实肥大,Gower征阳性,翼状肩。实验室检查:血清肌酸磷酸激酶450U/L(正常值0~25U/L),乳酸脱氢酶238U/L(正常值15~22U/L),谷草转氨酶162U/L(正常值5~40U/L),谷丙转氨酶90U/L正常值(8~40U/L),电解质均正常。心电图提示右束支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1例Canavan病(CD)患儿进行临床表型及遗传学分析。方法选取1例因"发现竖头不稳2个月, 四肢肌张力高1周"于2021年4月9日就诊于山东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的患儿进行高通量全外显子组测序检测, 并对候选变异进行Sanger测序家系验证。结果测序结果显示患儿ASPA基因存在父源c.556559dupGTTC(p.L187Rfs*5)和母源c.919delA(p.S307Vfs*24)复合杂合变异。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变异相关指南, 二者均被评级为致病性变异(PVS1+PM2Supporting+PM3)。结论 ASPA基因c.556559dupGTTC(p.L187Rfs*5)和c.919delA(p.S307Vfs*24)复合杂合变异可能是该CD患儿的致病原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1例表现为遗传性痉挛性截瘫(HSP)患儿的临床表型与遗传学特征。方法选取在2020年8月10日因"发现双下肢尖足2年"于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就诊的1例HSP女性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收集其相关临床资料。采集患儿及其父母的外周血样, 提取基因组DNA, 进行家系全外显子组测序(trio-WES), 对候选变异进行Sanger测序家系验证。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变异位点氨基酸序列的进化保守性。结果患儿为2岁10月龄女性, 临床表现为下肢肌张力增高、尖足、认知语言落后。Trio-WES检测提示患儿CYP2U1基因(NM183075.3)第2外显子存在父源的c.865C>T (p.Gln289*)和母源的c.1126G>A (p.Glu376Lys)复合杂合变异, 其中c.1126G>A (p.Glu376Lys)位点的氨基酸序列在多个物种中高度保守。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相关指南, c.865C>T变异评级为可能致病变异(PVS1+PM2Supporting), c.1126G>A变异评级为临床意义不明...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16例SPTB基因变异所致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HS)患儿的临床特征和变异谱, 探讨变异类型与HS临床表型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8年11月至2022年7月就诊于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血液科门诊的HS患儿为研究对象。收集患儿的临床资料, 采用全外显子组测序对患儿进行检测, 对候选变异进行Sanger测序家系验证, 同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和蛋白三维结构预测。采用χ2检验比较具有不同蛋白质功能结构域的SPTB基因变异位点的患儿的临床表型差异。结果 16例HS患儿的男、女比例为6:10, 中位发病年龄为7岁10个月, 主要临床表现为贫血、黄疸、网状红细胞增多, 其中轻、中、重度贫血占比分别为56.25%(9/16)、31.25%(5/16)、12.50%(2/16)。基因检测结果显示, 16例HS患儿均携带SPTB基因变异, 其中10种变异既往未见报道, 7例患儿的变异为新发。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 16例HS患儿中SPTB基因功能丧失型变异(LOF)占93.75%(15/16), 错义变异占6.25%(1/16);变异位点分别位于收缩蛋白部分重复结构域(68.75%, 11/1...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1例常染色体隐性遗传Charlevoix-Saguenay型痉挛性共济失调(ARSACS)患儿的临床及SACS基因变异特征。方法分析2021年4月30日收治于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的1例ARSACS患儿的临床资料, 对患儿及其父母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WES)以及Sanger测序家系验证。依照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ACMG)相关指南, 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候选变异进行致病性评级。结果患儿为3岁3月龄女性, 因"行走不稳1+年"就诊, 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步态不稳, 右侧肢体肌张力增高, 下肢周围神经病变和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增厚。WES检测提示其携带母源性SACS基因第1 ~ 10外显子杂合缺失, 同时第10外显子区存在c.3328dupA新发杂合变异。根据ACMG相关指南, exon(1-10)del被评级为可能致病性变异(PVS1+PM2Supporting), c.3328dupA被评级为致病性变异(PVS1Strong+PS2 +PM2Supporting), 二者均未被正常人群数据库收录。结论患者SA...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2例智力障碍和小头畸形伴脑桥和小脑发育不全(MICPCH)患儿的临床特征与遗传学病因。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21年12月期间于河南省人民医院就诊的2例MICPCH患儿为研究对象。收集患儿的临床资料, 采集患儿及其父母的外周静脉血样和患儿1母亲的羊水样本, 用全外显子组测序(WES)、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aCGH)与荧光定量PCR(qPCR)对2例患儿及其父母、患儿1母亲的胎儿进行检测, 对候选变异进行致病性分析。结果患儿1为6岁女性, 主要临床表现为运动与语言发育迟缓;患儿2为4岁半女性, 主要临床表现为小头畸形与智力低下。WES检测结果显示患儿2的CASK基因第4 ~ 14外显子区域(chrX:4144616041604854)存在158.7 kb重复, 其父母均未见该变异, 提示为新发变异;aCGH检测结果显示患儿1的CASK基因第3外显子区域(chrX: 4163789241666665)存在29 kb缺失, 其父母和母亲的胎儿均未见该变异, 提示为新发变异;qPCR检测结果进一步证实了WES与aCGH的检测结果。CAS...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5例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CPVT)患儿的临床特点及遗传学特征。方法选取在2019年11月至2021年11月河南省儿童医院心内科收治的临床表现符合CPVT的5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收集患儿的临床资料。对所有患儿进行家系全外显子组测序, 应用Sanger测序验证候选变异。应用β受体抑制剂普萘洛尔对患儿进行治疗并追踪随访。结果 5例患儿均以晕厥为首发表现, 均在运动状态下发病, 心电图检测均显示窦性心动过缓。5例患儿首次发病年龄为(10.4±2.19)岁, 延误诊断时间为(1.6±2.19)年。5例患儿RYR2基因变异位点均为新发变异, 分别为c.6916G>A(p.V2306I)、c.527G>C(p.R176P)、c.12271G>A(p.A4091T)、c.506G>T(p.R169L)和c.6817G>A(p.G2273R), 变异类型均为错义变异。依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变异评级指南, c.527G>C(p.R176P)变异评级为致病性变异(PS2+PM1+PM2Supporting+PM5+P...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非缺失型假性肥大型肌营养不良(Duchenne/Becker muscular dystrophy,DMD/BMD)患者及其家族成员进行基因诊断,以提供准确的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方法 应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技术(denaturing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DHPLC)对14例DMD患者的DMD基因79个外显子及5'-非翻译区和3'-非翻译区部分片段(共86个片段)进行检测,对检测到异源双峰的PCR产物进行测序.结果 14例患者中共检出7种致病点突变(其中2种末见报道),14种已报道的多态改变和7种未报道的序列变异;其中5例患者的母亲为致病基因携带者.结论 DHPLC技术可以对非缺失型DMD患者进行有效的基因诊断,并对家族女性成员进行携带者检测.  相似文献   

13.
患儿 男, 2岁6个月, 出生后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新生儿筛查提示异戊酰肉碱(isovalylcarnitine, C5)3.98 μmol/L(参考范围0.04~0.5μmol/L), 异戊酰肉碱/乙酰肉碱(acetylcarnitine, C2)比值0.34(参考范围0.00~0.03), 均显著偏高, 尿气相色谱-质谱检测提示异戊酰甘氨酸显著升高, 确诊为异戊酸血症。基因检测Sanger测序提示IVD基因存在父源c.548C>T(p.Ala183Val)和母源c.757A>G(p.Thr253Ala)复合杂合变异。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相关指南, c.548C>T被评估为临床意义不明变异(PP3+PP4), c.757A>G被评估为临床意义不明变异(PM2+PP3+PP4)。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中国汉族假性肥大性肌营养不良症(DMD/BMD)患儿基因缺失突变的特点。方法经PCR和20对引物,对964例疑似DMD/BMD患儿Dystophin基因外显子缺失突变类型及断裂点进行检测分析。结果有491例患儿(491/964,51.0%)存在基因缺失突变:其中75例基因缺失突变位于基因5’端区域(15.2%),402例基因缺失突变位于基因中央区域(81.7%),13例基因缺失突变范围跨越了以上两个区域(2.6%)。检测到以50、49、48号外显子缺失突变最为常见。74%患儿的Dystophin基因断裂点位于44~50号内含子,以44号内含子最多(21%)。结论 20对引物的PCR法能够检测超过半数的Dystrophin基因缺失突变,基因中央区缺失是中国汉族DMD/BMD患儿病例的主要基因缺失突变类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1例CYP11B2/CYP11B1融合基因所致11β羟化酶缺乏症(11β-OHD)患儿的遗传学特征, 并为其父母提供产前遗传咨询。方法选取1例2020年8月24日就诊于河南省儿童医院内分泌科的患儿为研究对象。收集患儿临床资料, 采集患儿及其父母的外周血样, 对患儿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WES), 对候选变异进行Sanger测序家系验证。用RT-PCR及Long-PCR确定患儿的融合基因。结果患儿为5岁男性, 第二性征发育提前, 生长加速, 诊断为21羟化酶缺乏症(21-OHD)。WES检测提示患儿CYP11B1基因存在杂合错义变异c.1385T>C(p.L462P),同时染色体8q24.3区存在37.02 kb的杂合缺失。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ACMG)相关指南, 将c.1385T>C(p.L462P)评级为可能致病变异(PM2Supporting+PP3Moderate+PM3+PP4)。RT-PCR及Long-PCR联合检测结果提示为CYP11B1和CYP11B2基因重组, 形成CYP11B2 exon 1~...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应用多重连接依赖探针扩增技术(Multiplex ligation 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和免疫荧光染色技术来诊断单基因遗传病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DMD/BMD)的临床价值。方法运用多重连接依赖探针扩增技术对150例(120例DMD,30例BMD)患者的dystrophin基因的缺失或是重复突变进行筛查,同时运用免疫荧光染色技术检测150例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患者的肌组织中抗肌营养不良蛋白表达,同时关注蛋白定位情况,以2例正常人的肌组织作为对照。结果多重连接依赖探针扩增技术检测150例患者中92例患者有外显子缺失,9例有外显子重复,免疫荧光染色技术检测证实了对照组抗肌营养不良蛋白定位在肌细胞膜上,且染色阳性,DMD患者肌膜完全无显色,BMD患者染色弱阳性,荧光显微镜下见沿着肌细胞膜分布的间断的且呈斑片状分布的荧光带。结论 150例DMD/BMD患儿经MLPA技术分析,101例由缺失或是重复突变所致,也能推断抗肌营养不良蛋白缺乏或表达异常是DMD/BMD基本病理基础,因此运用此两种方法综合诊断有助于DMD和BMD的临床诊断和鉴别。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检测血清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 CK),肌酸激酶同工酶质量(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 CKMBmass)水平,探讨CKMBmass/CK比值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和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19年8月至2020年9月在永州市中心医院心内科的住院患者,其中ACS患者120例作为ACS组,心衰患者126例作为心衰组,同期健康体检者60例为对照组;检测各组患者CKMBmass、CK的血清学水平,并计算CKMBmass/CK比值,绘制各组ROC曲线,计算灵敏度、特异性,评估其对ACS以及心衰的诊断价值。结果 ACS组血清CKMBmass水平以及CKMBmass/CK比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心力衰竭组比较,各项生化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力衰竭组与对照组在各生化指标差异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CS组各亚组的比较,急性心肌梗死组与不稳定性心绞痛组相比,各生化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7个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DMD)性腺嵌合体家系的遗传学病因。方法选择2014年9月至2022年3月就诊于中信湘雅生殖与遗传专科医院的7个DMD性腺嵌合体家系为研究对象。收集家系的临床资料, 应用胚胎植入前单基因遗传学检测(PGT-M)对家系6先证者的母亲进行助孕, 采集7个家系的先证者、先证者母亲及其他患者的外周静脉血样、家系1 ~ 4胎儿的羊水、家系6体外培养胚胎的细胞, 提取基因组DNA, 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MLPA)对DMD基因进行检测, 对家系1 ~ 3、5 ~ 6先证者、其他患者、胎儿、体外培养胚胎进行基于短串联重复序列(STR)/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的单体型分析。结果 MLPA检测结果显示, 家系1 ~ 4、5、7的先证者与胎儿/先证者弟弟存在相同的DMD基因变异, 其母亲DMD基因均未见异常;家系6的先证者仅与1枚体外培养胚胎(共9枚)存在相同的DMD基因变异, 其母亲与通过PGT-M成功助孕胎儿的DMD基因均未见异常。STR单体型分析结果显示家系1 ~ 3、5的先证者与胎儿/先证者弟弟均遗传了相同的母源X染色体;SNP单体型分析结果显示, 家系6先证者仅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2例结节性硬化症(TSC)患儿的临床表现及基因变异特点。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7月于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就诊的2例TSC患儿为研究对象。收集2例患儿的临床资料, 采用全外显子组测序(WES)筛选患儿的致病基因, 针对可疑变异位点, 进行Sanger测序家系验证。结果患儿1为7月29日龄男性, 患儿2为2岁6月龄男性。2例患儿均表现为癫痫发作和多发性色素脱失斑。基因检测结果显示2例患儿分别携带TSC2基因c.32393240insA和c.3330delC新发变异, 既往均未见报道, 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和基因组学学会相关指南, 均评级为致病性变异(PVS1+PS2+PM2Supporting)。结论本研究明确2例TSC患儿的遗传学病因, 丰富了中国人群TSC的表型和基因变异谱。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对15例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家系进行基因型分析.并为其家庭提供产前分子诊断评估再生育风险.方法 联合多重连接依赖性探针扩增(MLPA)检测和单体型连锁分析分别对15例家系行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DMD)的DMD基因诊断.所有产前诊断标本均通过STR位点检测排除母血污染.结果 MLPA检测结果显示,15例先证者中DM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