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mFOLFOX7方案全身化疗联合卡瑞利珠单克隆抗体和阿帕替尼治疗肝细胞癌合并Vp4型门静脉癌栓的疗效。方法采用单臂、开放、探索性临床研究方法。收集2021年4月至2023年10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收治的15例肝细胞癌合并Vp4型门静脉癌栓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14例, 女1例;年龄为48(33~67)岁。患者均行mFOLFOX7方案+卡瑞利珠单克隆抗体+阿帕替尼治疗。观察指标:(1)临床疗效。(2)生存情况。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结果 (1)临床疗效。15例患者均行mFOLFOX7方案+卡瑞利珠单克隆抗体+阿帕替尼治疗。根据实体瘤反应评价标准v1.1评估, 15例患者客观缓解占比为10/15, 完全缓解占比为1/15, 部分缓解占比为9/15, 疾病控制占比为15/15;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和中位总生存时间均未达到(>9个月)。根据改良实体瘤反应评价标准评估, 15例患者客观缓解占比为12/15, 完全缓解占比为6/15, 部分缓解占比为6/15, 疾病控制占比为15/15;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和中位总生存时间均未达到(>...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肝癌中发病率最高的是肝细胞癌(HCC), HCC是我国常见的致死性恶性肿瘤, 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经济和心理负担。HCC特殊的肿瘤免疫微环境和复杂多变的病因使得治疗手段非常有限, 治疗效果不佳。研究结果显示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核心的免疫治疗, 针对HCC的免疫细胞, 抑制免疫抑制性细胞和信号, 增加免疫细胞的活化、成熟和募集, 增强已有免疫反应, 激发新的免疫应答, 对HCC表现出良好的疗效。近几年, 以综合治疗的理念, 免疫治疗联合其他治疗在晚期HCC治疗中取得了新的突破。本文回顾晚期HCC免疫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 并简述免疫治疗存在的缺点和问题, 以期为晚期HCC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肝细胞癌是全球第六大常见癌症, 也是癌症死亡的第三大原因。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处于晚期, 而传统的治疗方法不能有效地改善肝细胞癌患者的生存率, 且复发率极高。免疫治疗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出现给晚期肝细胞癌患者带来了极大的希望。本文现就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肝细胞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肝癌是目前我国第四位常见恶性肿瘤及第二位肿瘤致死病因, 肝细胞癌占原发性肝癌的近90%。既往肝细胞癌主要采用以手术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 随着靶向治疗的蓬勃发展, 肝细胞癌患者有了更多的治疗选择。本文就近年来肝细胞癌的靶向药物在单药治疗、联合治疗、新辅助治疗、转化治疗、辅助治疗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前, NCCN、EAU等指南表示晚期/转移性尿路上皮癌(a/mUC)的一线标准治疗是基于铂类的联合化疗, 但常因化疗药物的肾功能损伤、肝功能损害及听力减退等不良反应导致部分患者不能耐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的出现, 规避了化疗引起的不良事件, 开启了尿路上皮癌(UC)治疗的新模式, ICIs与其他治疗手段, 包括化疗、免疫治疗、靶向治疗和放疗等的联合使用, 实现了UC治疗的多样化, 为铂类不耐受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 成为当前研究探索的主流方案。本文将对这些联合治疗策略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传统化疗是胃癌综合治疗的基石, 但复发率和转移率较高, 总体预后不甚理想。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的兴起为胃癌患者带来了新的曙光, 并改变了当前胃癌综合治疗的格局。随着ICI的使用增加, 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rAEs), 如皮肤毒性、胃肠道毒性等也愈发常见。科学认识、早期诊断、分级管理是目前处理irAEs的主要策略。本文将就ICI治疗胃癌后irAEs的发生机制、临床表现以及如何对irAEs进行预测、治疗和管理进行综述, 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irAEs的认识, 更好地管理免疫治疗相关不良反应, 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甲状腺癌发病率持续增高, 虽大多数预后较好, 但仍有一部分将发展为中晚期, 化疗在其中的治疗地位存在争议。本文认为化疗作为一种经典恶性肿瘤治疗方法, 对甲状腺癌的特殊类型及特殊时期有其独特意义。对碘难治型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rcinoma refractory to radiodine, DTC-RTI)快速进展期和未分化癌进展期患者, 都可选择化疗。本文提出在甲状腺癌领域"化学治疗+"的模式可能会发挥重要作用, 因随着靶向药物、免疫治疗的发展, 化疗联合其他治疗可减少化疗药物的使用剂量, 降低毒副反应, 并增强搭配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免疫治疗是近年来在结直肠癌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错配修复基因缺陷(dMMR)或微卫星高度不稳定(MSI-H)的结直肠癌患者是免疫治疗的主要获益人群。dMMR或MSI-H结直肠癌患者接受新辅助免疫治疗的缓解率接近100%, 其中病理学完全缓解率为60%~67%。新辅助免疫治疗在dMMR或 MSI-H结直肠癌, 尤其是直肠癌人群的应用前景, 在于可获得持续临床完全缓解, 以达到器官保留和避免手术以及放疗后对生育能力、性功能、肠道和膀胱功能产生的不良影响。研究表明, 部分错配修复基因正常(pMMR)或微卫星稳定(MSS)的结直肠癌患者联合其他治疗手段如放疗、化疗等对新辅助免疫治疗可产生应答。在 pMMR或MSS结直肠癌中, 优化新辅助免疫治疗方案和寻找有效的疗效预测生物标志物是重要的研究方向。在新辅助免疫治疗中, 克服原发和继发性耐药、甄别新辅助免疫治疗的假性进展和超进展是需要关注的临床挑战。本文就新辅助免疫治疗(主要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结直肠癌中的研究进展、面临的争议与挑战以及未来探索的方向进行了全面的评述, 期望为结直肠癌新辅助免疫治疗的发展提供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9.
肝细胞癌肝切除术后高复发转移率严重影响患者预后。探索肝细胞癌术后辅助治疗的适应证和有效方案, 以降低术后复发率并改善长期生存具有重要临床意义。传统的局部治疗手段, 包括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肝动脉灌注化疗、放射治疗等, 在术后辅助治疗继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 随着分子靶向药物、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新兴系统治疗药物应用, 不仅改变了术后辅助治疗格局, 治疗选择也变得更加复杂和多样化。笔者结合目前辅助治疗的最新进展, 探讨肝癌术后辅助治疗策略以及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0.
随着现代肝脏外科手术技术的发展和围手术期管理水平的进步, 肝细胞癌切除术后患者的生存率已大幅提高, 但较高的复发转移率仍限制着患者的术后长期生存。长期以来, 肝细胞癌缺乏有效的系统治疗方法, 对于其新辅助治疗的效果和方案还存在争议。近年来, 以PD-1/PD-L1单抗和CTLA-4单抗为代表的现代免疫治疗手段, 在多种肿瘤中展现出良好疗效。在晚期肝细胞癌系统治疗中, PD-1/PD-L1单抗联用抗血管生成的靶向药物已成为一线方案, 该方案疗效确切、安全性高, 给肝细胞癌新辅助治疗带来希望。近期, 国际上发表了3项肝细胞癌免疫新辅助治疗的临床试验研究成果, 初步提示了肝细胞癌免疫新辅助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为将来开展更大样本的临床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1.
我国肝癌患者诊断时分期较晚, 病史较长, 5年生存率较低。国内外指南关于晚期肝癌局部治疗指征不同。肝动脉化疗栓塞的应用给晚期肝癌患者带来治疗新机会。原发性肝癌肝内复发病灶和肝外转移病灶存在肿瘤异质性, 导致对免疫治疗反应存在差异, 所以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全身系统治疗, 更有益于延长患者生存时间。笔者报道1例晚期肝细胞癌术后复发及腹腔淋巴结转移患者应用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放疗及阿替利珠单克隆抗体+贝伐珠单克隆抗体治疗的临床经验。其研究结果显示:患者短期内肿瘤得到控制, 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免疫联合靶向治疗能使不可切除肝癌患者生存获益。阿替利珠单克隆抗体联合贝伐珠单克隆抗体在晚期肝癌患者中取得令人瞩目的疗效, 但不可切除肝癌患者的转化治疗效果仍需更多证据支持。笔者报道1例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合并肝细胞癌不可切除患者行免疫靶向联合局部治疗的临床疗效。其研究结果显示:患者术后9个月均未发现肿瘤复发, 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3.
晚期原发性肝癌首选治疗方案为系统治疗。IMbrave150临床研究结果提示阿替利珠单克隆抗体联合贝伐珠单克隆抗体治疗肝癌具有优效性。笔者报道1例原发性肝癌术后复发患者行阿替利珠单克隆抗体联合贝伐珠单克隆抗体治疗并配合放疗的临床经验。其研究结果显示:免疫联合靶向治疗期间患者疗效评估为疾病稳定, 配合放疗后评估为部分缓解, 且耐受性良好, 生命质量较高。  相似文献   

14.
白癜风是一种皮肤黏膜色素脱失为特征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皮肤病。炎症细胞因子, 如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IL)-17、肿瘤坏死因子(TNF)-α、IL-6、IL-8、IL-21、IL-33、磷酸二酯酶(PDE)-4及转化生长因子(TGF)-β, 在该病的进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IFN-γ/趋化因子配体(CXCL)10轴。近年来, 靶向治疗通过调节与白癜风发病机制相关的细胞因子及其相应受体, 对其治疗发挥了重要作用, JAK抑制剂及其与光疗联合治疗已被临床证实具有较好的治疗前景。本文全面评估各种生物制剂在白癜风治疗中的疗效和个体化用药选择, 以期为临床药物治疗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肝癌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其发病率逐年增加, 大多数患者诊断时已处于中晚期阶段, 往往预后较差。肝癌的发生发展与免疫系统的消除、平衡、逃逸三个阶段密切相关。近年来,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已经在临床研究中取得了广泛进展和应用, 为改善晚期肝癌患者生存率带来了明显转机。但同时, 药物治疗的耐药性随之而来。肿瘤细胞对药物反应性较差, 是严重影响临床预后的一大问题。本文对肝癌免疫治疗中先天性耐药和获得性耐药的潜在发生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肝细胞癌(简称肝癌)易侵犯门静脉系统, 10%~40%肝癌患者在初诊时已合并肉眼可见门静脉癌栓。在欧美国家, 众多肝癌诊治指南将肝癌合并肉眼可见门静脉癌栓定义为进展期肝癌, 故推荐该部分患者进行系统治疗。而在亚洲国家, 外科医师对于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处理方式更加积极, 认为其并不是手术绝对禁忌证。目前, 关于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治疗, 尚无全球性共识或标准指南。肝移植是不可切除肝癌的根治性治疗措施, 但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行肝移植后肿瘤复发率高, 故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一度被视为肝移植的禁忌证。此外, 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常被认为存在肿瘤肝外转移。但临床实践中, 在无有效治疗措施的情况下, 越来越多的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转向寻求肝移植并最终成功进行了手术。与此同时, 诸多研究表明在合理选择受体的前提下, 肝移植可以使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生存受益。尤其是同其他治疗方案比较, 在采用降期治疗(包括三维适形放疗、经肝动脉化疗栓塞、立体定向体部放疗、经肝动脉放疗栓塞、经肝动脉灌注化疗等)成功的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中继续行肝移植可使患者获得更佳预后。鉴于肝移植在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中...  相似文献   

17.
恶性腹膜间皮瘤是临床罕见的恶性肿瘤, 因其发病隐匿且缺乏特异性表现, 治疗手段匮乏, 仅有少部分人群可以接受手术治疗。随着肿瘤细胞减灭术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的不断发展, 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患者的预后。同时, 大量的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相关临床试验也为腹膜间皮瘤患者提供了治疗思路, 增加了全身治疗方案的可选择性。本文拟对恶性腹膜间皮瘤的治疗方案和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的出现, 开启了肿瘤免疫治疗的新时代。对于高度微卫星不稳定(MSI-H)结直肠癌患者, ICIs往往有较好疗效, 其临床应用也逐渐从晚期后线移至一线治疗;然而对于微卫星稳定(MSS)结直肠癌患者, ICIs单药并无明显作用。近年来, 随着ICIs联合放化疗等治疗方案的应用, ICIs治疗MSS型结直肠癌患者效果得到改善。本文拟对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治疗在结直肠癌上的应用进行总结与展望。  相似文献   

19.
胆囊是胆道系统恶性肿瘤中较常见的肿瘤发生部位。胆囊癌约占新发恶性肿瘤的0.6%, 占恶性肿瘤相关致死疾病的0.9%。目前已确定的胆囊癌发生危险因素包括女性、年龄>65岁、无症状胆石症及肥胖等。手术切除是早期胆囊癌的唯一治愈手段, 部分中晚期胆囊癌可通过扩大性切除达到根治目的。但肝切除范围、淋巴结清扫范围及是否联合胆管切除、血管重建和多器官切除仍存在一定争议。在新辅助治疗后, 高达1/3的局部晚期胆囊癌患者可从二次手术治疗中获益。仅有少部分高复发风险的胆囊癌患者可从术后辅助治疗中获益。随着针对不同靶点的靶向药物的出现及基因检测在胆道系统恶性肿瘤中的应用, 靶向治疗及PD-1/PD-L1抑制剂可能成为胆囊癌新的标准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0.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治疗已被纳入转移性肾癌的治疗指南中, 但其存在反应率低的问题, 局部疗法以及多学科联合疗法在转移性肾癌中越来越受到关注。由于立体定向消融放射治疗(SABR)能够有效提高肾癌的放疗反应率及刺激全身免疫反应, 其联合ICI治疗转移性肾癌的临床实践与研究近年来不断涌现, 但目前对此治疗方案还存在一定争议。本文通过对SABR联合ICI治疗转移性肾癌的临床实践资料进行归纳, 探讨SABR联合ICI治疗转移性肾癌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总结治疗方案设计要点, 为临床治疗及未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