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 毫秒
1.
目的 探讨郑州市气温与居民死亡的关系,评估气温暴露造成的人群非意外死亡归因风险.方法 收集2013-2020年郑州市逐日人群死亡个案资料,结合同期气象及空气质量数据,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在控制长期趋势、季节趋势和其他混杂因素后,分析日均气温与非意外死亡的关系,并定量估算由气温造成的归因死亡人数和人群归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广东省深圳市极端气温对孕妇120急救量的影响,为孕妇采取防范措施以抵御极端气温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提供合理建议。方法 收集深圳市急救指挥中心2013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孕妇120救护车调度数据以及深圳市同期气象数据资料,应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极端气温对孕妇120急救量的单日滞后效应和累积滞后效应。结果 深圳市2013—2022年孕妇总急救量为61 270例次,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和2022年分别为4 968、5 589、5 057、5 595、5 668、4 887、6 384、6 179、6 846和10 097例次,孕妇120急救量呈逐年上升趋势(rs=0.794,P=0.006)。日均气温与孕妇120急救量呈非线性趋势,总体效应呈“U”型,较高的日均气温和较低的日均气温均可增加孕妇的120急救量。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极端低温的单日滞后效应值在Lag3 d~Lag7 d时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其中在Lag4 d时效应值最大(RR=1.015,95%CI=1.0...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估气温对居民寿命损失年(YLL)的影响。方法 收集广州、珠海市居民逐日死亡和气象数据,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气温对人群YLL风险的累积效应,以及广州和珠海市在高温(0~1 d)和低温(0~13 d)时对人群YLL累积风险大小。结果 广州和珠海市日均YLL值分别为1 928.0和202.5;两市气温与YLL之间呈现非线性关系。热效应表现急促,当天达到最大值;冷效应出现相对缓慢,滞后5 d达到最大效应,持续时间约2周;低温对人群的总效应大于高温;广州市低温对男性影响大于女性;两市高/低温对≥65岁人群的YLL风险均大于<65岁人群,患呼吸系统疾病人群的YLL风险大于患心血管疾病人群。结论 广州和珠海市高/低温均导致居民的YLL风险增加,其中低温影响更大。老年人及患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疾病者为脆弱人群。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包头市大气污染浓度对居民急救人次的影响。方法收集2015—2017年包头市逐日气象资料、大气污染物(PM_(2.5)、PM_(10)、CO、SO_2、NO_2、O_3)浓度和人群急救资料,并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基于Quasi-Poisson回归的广义相加模型(GLM),控制长期趋势、气象因素、星期几效应等混杂因素后,研究大气污染物浓度与逐日人群急救人次的关系及其滞后效应(lag1~lag7),计算污染物浓度每升高10μg/m~3时急救人次增加的ER值及95%CI。结果大气污染物对人群每日急救人次有明显影响,且均在滞后当天效应较高,其中SO_2效应值最高,其浓度每升高10μg/m~3时急救人次增加0.864%(95%CI:0.284%~1.447%);其次为NO_2,其浓度每升高10μg/m~3时急救人次增加0.589%(95%CI:0.010%~1.172%);效应最低的为CO,其浓度每升高10μg/m~3时急救人次增加0.019%(95%CI:0.002%~0.035%)。结论包头市大气污染对人群急救人次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极端气温对我国伤害死亡的影响。方法收集我国11个城市/县2014—2017年伤害死亡数据以及气象和空气质量数据,在考虑空气污染物、相对湿度、时间长期趋势和星期几效应等因素的影响下,应用基于quasi-Poisson回归的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定量分析各城市/县极端高温和低温对伤害死亡影响的滞后效应和累积相对风险值(cumulative relative risk,CRR)。利用Meta分析进一步探讨所有城市极端高温和低温对伤害死亡影响的合并效应。结果本研究探讨了极端气温对我国11个城市伤害死亡的影响。极端高温对伤害死亡的影响在当天最大,滞后时间在不同城市略有不同,其变化范围由无锡市、肥西县和蒙自市的(0~3) d到哈尔滨市、海拉尔区和盐城市的(0~7) d。极端低温对伤害死亡的滞后效应持续时间较长,一般长达两周左右,其滞后时间在不同的城市略有不同,由蒙自市的(2~8) d到宁波市的(21~30) d。Meta分析结果显示,极端高温和极端低温对伤害死亡影响的CRR值及95%CI分别为1. 42(1. 28,1. 58)和1. 12(1. 00,1. 25)。结论极端高温与极端低温均可增加伤害死亡风险,且极端高温的影响更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2013年我国吸烟的归因死亡和对期望寿命的影响。方法 利用2013年死因监测数据和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数据,针对不同疾病特点,将以现在吸烟率作为暴露水平的直接法和以吸烟影响比作为暴露水平的间接法相结合,计算吸烟导致不同疾病死亡的人群归因分值,从而估计吸烟对于死亡和期望寿命的影响。结果 2013年中国人群由于吸烟导致约159.33万人死亡,占总死亡人数的17.38%,其中男性吸烟导致的死亡占比(23.66%)远远高于女性(8.30%),城市人群吸烟导致的死亡占比(17.24%)略低于农村人群(17.51%),东部地区人群吸烟导致的死亡占比最低(16.81%),西部地区最高(17.91%)。2013年中国人群吸烟导致死亡人数在前三位的疾病是肺癌、COPD和缺血性心脏病,吸烟导致死亡归因分值最大的前三位疾病是肺癌、COPD和鼻咽癌。2013年中国人群吸烟导致期望寿命损失2.04岁,其中最高的为西部地区男性,共损失3.05岁。结论 吸烟仍是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针对重点地区人群开展控烟工作,可以降低吸烟相关疾病的死亡,有效地提高我国人群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广州市大气细颗粒物(PM2.5)对居民日急救量的短期影响,为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数据支持。方法收集2019年广州市居民日急救量数据、大气污染物数据和气象数据,采用广义相加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GAM)分析PM2.5与居民日急救量、呼吸系统日急救量和循环系统日急救量的关系。结果 5种大气污染物除O3外,其余均符合GB 3095—2012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污染物浓度限值一级标准。相关性分析显示:PM2.5与日总急救量(r=0.11,P<0.05)、呼吸系统日急救量(r=0.12,P<0.05)和循环系统日急救量(r=0.26,P<0.05)呈正相关,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模型拟合结果显示:PM2.5于滞后2 d (lag2)对日急救量和呼吸系统日急救量的影响更明显。与温暖季节相比,寒冷季节效果更明显。结论广州市大气PM2.5浓度升高可导致居民日急救量和呼吸系统日急救量增加,尤其在寒冷季节,应采取针对性措施保...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上海市闵行区日均气温与居民死亡的关系.方法 应用广义相加模型(GAM)分析时间序列资料,在控制了与时间有关的中长期趋势、星期效应、大气污染等混杂因素的基础上,拟合二次函数分析了上海市日均气温与闵行区居民死亡的关系.结果 2002-2004年闵行区总死亡人数为13 919人,平均每日死亡12.70人.从各年代数据来看,日死亡人数及其他多数相关指标年平均值在3年间变化不大或多呈波动变化.只有SO2的年平均值从2002年到2004年连续增高.根据各温度点对应的气温每改变1℃居民死亡的相对危险度(RR)及95%CI,求得适温段为11.67℃~20.71℃.随着气温的升高和降低而偏离适温段时,每日居民死亡增加.结论 目前上海市日均气温偏离最适温度段时,气温变化对居民死亡有影响.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了解空气污染物浓度对广州市居民的急救就诊影响情况,为有效提高空气污染相关疾病的早期预防和控制能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时间序列的半参数广义相加模型(GAM),控制每日急救人次的长期趋势、气象因素、“星期几效应”等混杂因素后,分析广州市2017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大气中逐日的SO2、NO2、CO、PM2.5、PM10、O3-1h、O3-8h浓度与居民急救人数的关系。结果 2017年广州市空气中主要污染物为CO,全年空气中PM2.5、PM10、NO2、CO浓度12月最高,6月最低;O3(O3-1h、O3-8h)8月份浓度最高,1月最低;SO212月最高,1月最低。2017年日均急救人数为405.08例,呼吸系统疾病日均急救人数为26.57例,循环系统疾病日均急救人数38.44例。GAM模型分析结果显示,SO2、NO2、CO浓度每上升10个单位,当天及滞后3 d内日均急救总人数相应增加。SO2浓度升高的当天及滞后第3 天时对呼吸系统疾病急救人数影响最大,每上升10个单位,呼吸系统疾病急救人数分别增加8.01%、9.62%。逐日空气污染物浓度对循环系统疾病急救人数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广州市空气污染物对居民健康存在急性影响,尤其对呼吸系统产生影响,应做好污染物控制,在中、重污染天气下做好敏感人群的健康防护。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2006-2009年广州市气温与居民死亡人数的关系.方法 应用泊松分布的广义相加模型分析时间序列资料,控制时间的长期趋势(季节)、星期几效应、空气污染、其他气象因素等的混杂后,分析广州市日平均气温与每日死亡人数之间的关系.结果 广州市日平均气温与每日总死亡人数呈"U"形.广州市最适宜日平均气温为19.7℃,高于19.7 ℃时,平均气温每升高1 ℃,每日总死亡的风险增加3.0%(RR=1.030,95%CI:1.011~1.050);当日平均气温不超过19.7 ℃时,平均气温每升高1 ℃,每日总死亡的风险减少3.3%(RR=0.967,95%CI:0.936~0.997),循环系统疾病死亡风险减少3.6%(RR=0.964,95%CI:0.935~0.994).结论 广州市日平均气温与居民每日死亡人数有关系,应该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减少气温相关死亡的发生.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temperature and daily mortality from June 1, 2006 to December 31, 2009 in Guangzhou. Methods Time series approach was used to estimate the impact of temperature on the rates of total and cause-specific daily mortality. We fitted generalized additive Poisson regression using non-parametric smooth functions to control for the long-term time trend, day of week, air pollution and other weather variables. Results A slight sloping U-lik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otal mortality and temperature was found, with an optimum average temperature (temperature with lowest mortality risk) value of 19.7 ℃ in Guangzhou. For temperature above the optimum value, the relative risk of total mortality increased by 3.0% (RR=1.030,95%CI: 1.011-1.050) for each increase of degree in Celsius. For average temperature below the optimum value, the relative risk of total mortality and diseases of circulatory system had a 3.3%(RR=0.967,95%CI: 0.936-0.997 ) decrease and a 3.6% ( RR= 0.964,95%CI:0.935-0.994 ) increase,for each degree of Celsius increase,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Our findings showed that the temperature had an impact on the daily mortality in Guangzhou. Countermeasures needed to be taken to reduce the temperature related mortality.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宁波市气温对居民COPD死亡影响。方法 采用时间序列的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控制时间长期趋势、星期几效应、大气污染和其他混杂因素,分析2011-2016年宁波市日均气温与居民每日COPD死亡的归因风险。结果 宁波市日均气温与每日COPD死亡人数呈反"J"形,最小死亡效应温度为25.5℃;COPD死亡存在一定的冷效应和热效应,滞后14 d累积效应分别为2.767(95% CI:1.950~3.928)和1.197(95% CI:1.021~1.404)。归因于气温暴露造成的COPD死亡人数为4 963(95% CI:3 469~6 027)例,占总死亡的31.62%(95% CI:23.05%~38.89%)。低温的归因风险大于高温,归因死亡人数分别为4 772例和192例,归因分值分别为30.41%和1.22%。女性和≥ 65岁人群更易受到低温和高温天气的影响,而<65岁人群影响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高温和低温均可增加宁波市居民COPD死亡风险,应对脆弱人群采取有效预防措施,降低COPD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2015年重庆市≥25岁居民高血糖的归因死亡情况以及对期望寿命的影响,为政府制定相关卫生政策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2015年重庆市死因监测数据和慢性病危险因素调查数据,通过计算高血糖相关疾病的归因分值估计出高血糖对重庆市≥25岁居民的归因死亡数和对期望寿命的影响。结果 高血糖导致2015年重庆市≥25岁居民的死亡人数为12 228人,占全死因的5.74%;其中男性6 503人(5.11%),女性5 725人(6.66%)。随着年龄的增长,高血糖导致的归因死亡数也呈现上升的趋势,在80岁以上的老年人达到最高。高血糖造成归因死亡数最大为缺血性心脏病(占28.28%),其次为糖尿病(24.38%)、出血性脑卒中(22.24%)等。去除高血糖的影响后,2015年重庆市全死因期望寿命可提高0.48岁,达到78.23岁。结论 高血糖是导致重庆市居民死亡和期望寿命损失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积极有效的控制血糖水平可降低相关疾病的死亡率,提高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14.
广义相加模型在气温对人群死亡率影响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了解气温等气象因素对城市居民每日疾病死亡的影响特点与规律,以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减少因气候变化导致的居民超额死亡率.方法 根据重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的2003年1月1日至2007年12月31日的某县居民每日死亡资料和中国气象局提供的相应期间气象监测资料,采用时间序列的Poisson广义相加模型,在控制长期趋势、季节趋势、短期波动及双休日效应等混杂因素的基础上,分析气温、相对湿度、气压、降雨量、风速等气象因素及空气污染指数与居民每日死亡的关系.结果 气温每上升1℃,超额死亡率为12%;其他混杂因子中,相对湿度每下降1%,超额死亡率为4%;空气污染指数每上升1个单位,超额死亡率为0.6%.结论 气温的增加及其与相对湿度、空气污染等协同作用可导致该县居民超额死亡率的上升.Abstract: Objectives To study the impacts of air temperature and the other weather factors on the daily mortality of the residents in cities for targeting the preventive measures to decrease the excess mortality induced by climate change.Methods The daily mortality and weather surveillance data were provided by Chongqing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and China Meteorological Bureau respectively.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weather factors (temperature,humidity,air pressure,rainfall,wind speed)and the daily mortality of residents in a county of Chongqing were analyzed by using the Poisson GAM of time series (increased by 1℃ for air temperate,decreased by 1% for relative humidity and one unit for air pollution index)adjusting for the secular trend,seasonal trend,short-term fluctuation and day of week.Results The excess mortality increased to 12%as the temperature increased 1℃,The excess mortality inereased to 4%and 0.6%respectively as the relative humidity decreased 1%and the air pollution index increased one unit.Conclusion High temperature,with humidity and air pollution,will cause increased excess mortality of residents in this county.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2015年陕西省≥25岁居民由于血压升高造成的归因死亡和期望寿命损失,为制定相关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5年陕西省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数据、死因监测数据和2015年全球疾病负担(GBD)资料,计算陕西省分性别、城乡的≥25岁居民中血压升高导致死亡的人群归因分值(PAF),估计由于血压升高导致的归因死亡和期望寿命损失。采用Excel 2016和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陕西省≥25岁居民收缩压(SBP)的平均水平为(136.41±21.96)mm Hg,且男性略低于女性、城市略低于农村。在全死因死亡中,陕西省≥25岁居民血压升高导致死亡的PAF为32.19%,其中男性为29.22%,女性为36.33%,城市为31.19%,农村为33.63%。血压升高导致的归因死亡数为10558例,归因死亡率为198.36/10万,其中归因死亡数男性大于女性、城市大于农村,归因死亡率男性高于女性、城市低于农村。由血压升高导致的死亡占心脑血管疾病全部死亡的58.20%,占慢性肾病死亡的52.58%。血压升高导致疾病死亡数最多的前3种疾病分别是缺血性心脏病(3969例)、出血性脑卒中(3290例)和缺血性脑卒中(1925例)。去除血压升高的影响后,陕西省≥25岁居民期望寿命提高4.53岁,其中女性(4.98岁)高于男性(4.14岁),农村(5.14岁)高于城市(3.99岁)。结论陕西省居民血压升高对死亡和期望寿命造成的影响较为严重,尤其是女性和农村居民,应加强高血压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2004-2008年广州市大气污染短期暴露与居民死亡风险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时间序列方法,对主要大气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氮(NO2)和二氧化硫(SO2)与每日死亡率相关性进行Poisson回归分析.结果 模型分析结果表明,通过控制年龄、性别、时间、星期几效应和气象因素,发现PM10、NO2和SO2这3种大气污染物暴露与超额死亡风险存在正相关关系.广州市3种大气污染物在过去48 h的暴露浓度每上升10 μg/m3所对应的总死亡的超额风险分别为0.94%(0.79~ 1.09)、1.55%(1.31 ~ 1.78)和1.09%(0.91 ~ 1.27).研究结果表明,大气污染物暴露与心血管系统疾病或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关联显著,对老年人和女性的影响更为显著.结论 广州市主要大气污染短期暴露与居民的超额死亡风险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上海市日均气温与三级医院医保急诊人次的关系.方法 应用广义相加模型分析时间序列资料,并在模型中加入自回归模型AR(P)处理时间序列资料自相关的问题,在控制了与时间有关的中长期趋势、星期效应、节假日效应、SARS事件、大气污染等混杂因素的基础上,拟合二次函数结合导数原理分析上海市2002-2004年间日均气温与三级医院医保急诊人次的关系.结果 当气温低于14.71℃时,气温每升高1℃对应急诊人次增加艘值的95%C/均小于1;当气温高于19.59℃时,气温每升高1℃对应急诊人次增加RR值的95%CI均大于1;而在温度段为14.71~19.59%,气温每升高1℃对应急诊人次增加RR值的95%CI包含1,称之为"最适温度段".结论 目前上海市日均气温偏离最适温度段时,气温变化对三级医院医保急诊人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了解无锡市气温在不同滞后日对非意外死亡(A00-R99)人数及寿命损失年的影响。 方法 收集无锡市区(2012-2017年)非意外死亡与气象数据资料,利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研究气温与非意外死亡人数及寿命损失年的关系,分析低温、高温在不同滞后日期对非意外死亡的累积效应。 结果 无锡市日均气温对非意外死亡效应曲线为"V"形,冷效应具有延迟性,在滞后3 d开始出现并持续14 d,热效应表现为急性效应,当天就出现。低温对人群总效应大于高温;不同年龄、性别对冷、热效应敏感性存在差异。 结论 低温和高温均可增加非意外死亡风险,冷效应起效慢且持续时间长,热效应急促,低温对人群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2017年成都市空气污染物PM2.5对循环系统急救人次的急性影响。方法 收集成都市2017年1月1日-12月31日 PM2.5每日24小时浓度均值、每日循环系统疾病急救人次数、每日平均气温和平均相对湿度,采用广义相加时间序列模型,分析空气污染物PM2.5浓度与循环系统疾病急救人次的关系。结果 最强效应期为累积滞后0~2日,大气中PM2.5 浓度每升高10μg/m3,居民因循环系统疾病急救风险增加0.99%(95%CI:0.46%~1.52%),PM2.5 浓度与居民因循环系统疾病急救风险的暴露反应关系曲线呈上升趋势,随着PM2.5 浓度升高,上升加速度趋于平缓。结论 空气PM2.5污染,可能增加居民因循环系统疾病急救的风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