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尿脱落细胞及CK20免疫组化检测对膀胱癌的早期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诊断膀胱癌简便、敏感的检测指标。方法用脱落细胞(HE染色)及细胞角蛋白20(CK20)免疫组化技术检测23例已确诊的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和30例非肿瘤患者(对照组)尿脱落细胞,观察脱落细胞形态和CK20阳性情况。结果30例对照组患者仅1例细胞学(HE染色)可疑阳性,23例膀胱癌患者细胞学(HE染色)阳性14例,阳性率60.87%,免疫组化CK20检测有15例阳性,阳性率为65.22%,两者联合检测阳性率为91.30%,特异性为96.67%。绪论脱落细胞(HE染色)联合CK20免疫组化检测方法简单,敏感度高,对早期筛查膀胱癌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核基质蛋白22(NMP22)在膀胱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化学发光分析法检测36例膀胱癌患者、12例泌尿系良性疾病患者、20例正常对照组小便中的NMP22水平。结果36例膀胱肿瘤患者尿NMP22水平的中位值为IOOU/ml,同泌尿系良性疾病组(16.7u/m1)和正常对照组(6.5U/m1)相比较均具有极其显著性差异。如果以10U/ml为临界值,其诊断膀胱肿瘤的敏感性87.5%,特异性71.9%,阴性预测值为85.2%,阳性预测值为75.7%。结论尿NMP22检测可以作为膀胱癌早期诊断的一种良好辅助手段,可用于膀胱镜检查的筛选。  相似文献   

3.
膀胱癌根治术后局部复发多在2年以内,其复发率可达2.8%~18.0%,而常规的术后随访方式多不能及时发现局部肿瘤复发。作者采用经直肠超声探查(TRUs)以期对膀胱癌局部复发进行早期诊断。对1986年~2003年间,642例经膀胱癌根治术并原位尿流改道的男性患者进行术后随访,使用经腹部超声探查、直肠指诊、TRUS以及CT/MRI检查是否存在肿瘤局部复发。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探讨核基质蛋白22(NMP22)在膀胱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化学发光分析法检测36例膀胱癌患者、12例泌尿系良性疾病组、20小便中的NMP22水平。结果36例膀胱肿瘤患者尿NMP22水平的中位值为100U/ml,同泌尿系良性疾病组(16.7U/ml)和正常对照组(6.5U/ml)相比较均具有极其显著性差异。如果以10U/ml为临界值,其诊断膀胱肿瘤的敏感性87.5%,特异性71.9%,阴性预测值为85.2%,阳性预测值75.7为%。结论尿NMP22检测可以作为膀胱癌早期诊断的一种良好辅助手段,可用于膀胱镜检查的筛选。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膀胱癌组织及尿脱落癌细胞中的端粒酶活性并探讨其在膀胱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改良端粒重复片段扩增(TRAP)法一端粒酶PCRELISA法对膀胱癌组织、正常膀胱壁、膀胱癌患者及非肿瘤患者的尿脱落细胞、膀胱冲洗液的端粒酶活性进行半定量测定。结果37例膀胱癌组织中有31例(83.8%)端粒酶阳性。非肿瘤膀胱组织标本中端粒酶活性均未检出。膀胱癌患者的尿脱落癌细胞中端粒酶活性为:膀胱冲洗液82.8%(24/29),新鲜自排尿55.2%(16/29)。27例非肿瘤患者中仅1例(前列腺增生)膀胱冲洗液检出端粒酶活性弱阳性,余均为阴性。结论尿脱落细胞中端粒酶活性测定能高度灵敏、特异性地检测出的少数癌细胞,对膀胱癌的早期诊断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6.
刘军  左国庆 《实用医学杂志》1999,15(11):895-896
目的:探讨血清MG7-Ag和TAG_72检测对胃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对94例患者血清癌单抗MG7相关抗原(MG7-Ag)和单抗B72相关抗原即肿瘤相关糖蛋白抗原TAG-72)水平进行检测。结果:血清MG7-Ag和TAG-72测定诊断胃癌的敏感性分别为52.8%和69.4%,特异性分别为86.2%和84.5%,两者联合检测可提高胃癌的阳性检出率达86.1%。胃癌切除后血清MG7-A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erbB-2癌基因在膀胱癌中的表达与彩色血管能量成像(CPA)血流的关系。方法术前应用CPA检测50例膀胱癌患者及20例膀胱非肿瘤性增生患者的血流信号及其阻力指数RI,术后用免疫组化法术后测该组织中C—erbB-2的表达。结果C—erbB-2在膀胱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0%。显著高于非肿瘤性增生组(30%,P〈0.05),C—erbB-2在Ⅱ—Ⅲ级膀胱癌阳性表达率(71%)显著高于0-Ⅰ级(30%,P〈0.05),C—erbB-2在T2-T4期的膀胱癌的阳性表达率(70%),显著高于Tis-T1(30%,P〈0.05),膀胱癌的C—erbB-2表达强度与CPA血流分级呈正相关(r=0.677,P〈0.05),膀胱癌的RI值(0.50±0.43)显著低于非肿瘤增生性组RI值(0.69±0.41,P〈0.05),其表达强度与RI呈负相关(r=-0.537,P〈0.05)。结论膀胱癌在C—erbB-2中的表达为临床应用CPA提供了可靠的病理学基础,而CPA则为临床诊断膀胱癌提供了敏感的血流信息。  相似文献   

8.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端粒酶活性检测对肺癌诊断的价值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探讨通过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端粒酶活性检测诊断肺癌的实际价值。方法:应用端粒酶重复序列扩增记录法改进方法对30例肺癌患者的BALF进行端粒酶和 10例非肿瘤患者的BALF作为对照。结果:肺癌组BALF中有26例(86.7%)表达阳性,非肿瘤组有1例(10%)表达阳性(P〈0.01)。肺癌组中小细胞是性率为81.8%,非小细胞肺癌为89.5%,两组间无显著差异。镜下见肿瘤病变者表达阳性  相似文献   

9.
尿脱落细胞中细胞分裂周期蛋白6基因的检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通过对膀胱癌患者尿液脱落细胞中DNA复制起始复合物中的关键 蛋白-细胞分裂周期蛋白6(CDC6)的检测,探讨可早期发现,常规筛查膀胱癌,且不给患者带来痛苦的方法,方法:留取膀胱癌及其他泌尿系疾病患者的新鲜全程尿液200ml,离心获得尿沉渣标本,提取总RNA,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cdc6基因的表达。结果:30例膀胱癌患者中,cdc6阳性28例,阴性2例,阳性符合率为93.3%,30例其他泌尿系疾病患者和健康人尿液中,cdc6检出率16.7%,与尿液脱落细胞学检查相比较,cdc6 RT-PCR具有较高的敏感性(P<0.05),结论:在膀胱癌患者尿液的脱落细胞中cdc6基因表达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荧光定量体外检测UCA1mRNA的实验方法。方法用已构建的peDNA3.1/UCA1重组质粒作为标准品,建立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尿液、血液标本UCA1RNA的方法,并进行方法学评价。应用此方法检测24例膀胱癌组、30例泌尿系统非膀胱癌组(包括。肾癌、前列腺癌)以及20例健康对照组的尿液和血液中UCA1mRNA的表达,并进行临床评估。结果膀胱癌患者血、尿标本的阳性符合率分别为91.67%和87.50%,而泌尿系统非膀胱癌患者血、尿标本的阳性符合率为63.33%和66.67%,10份消化系统肿瘤(肝癌、胃癌、食管癌、直肠癌)患者全血标本、10份肺癌患者的全血标本、20份健康人标本全血和尿液标本均为阴性。膀胱癌组阳性率高于其它系统肿瘤和健康对照组(P〈0.01)。在膀胱癌组中,UCA1mRNA的表达与临床分期和病理分级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结论本研究成功建立了可用生物体液(如血液、尿液等)检测UCA1mRNA的技术。  相似文献   

11.
尿液中膀胱癌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探讨尿液中膀胱癌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检测对膀胱癌诊断和术后随访的意义。以TRAP-银染法检测膀胱癌组织和自然排尿中膀胱癌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以巴氏染色法对脱落细胞进行细胞学检查。45例膀胱癌患者中,44例肿瘤组织表达端粒酶活性(97.8%);29例尿脱落细胞表达端粒酶活性(64.4%),14例尿脱落细胞中发现癌细胞(31.1%),脱落细胞的端粒酶活性检测明显优于细胞学检查(P〈0.005),且随着  相似文献   

12.
秦军  吴开春  幺立萍  邵国兴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9):6402-6404,i006
目的:探讨环氧合酶-2表达与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癌(bladder transitional cell carcinoma,BTCC)发生及生物学行为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96例BTCC和10例正常膀胱黏膜组织环氧合酶-2表达及膀胱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icmvascular density,MVD)。结果:膀胱癌组织环氧合酶-2阳性表达率为46.9%,而正常膀胱黏膜组织则无环氧合酶-2表达,环氧合酶-2的阳性表达率随着BTCC分期分级递增而递增。膀胱癌组织中环氧合酶-2阳性表达组的MVD明显高于环氧合酶-2阴性表达组(784&;#177;20 vs 33&;#177;15,t=12.56,P&;lt;0.01)。结论:膀胱癌组织中存在环氧合酶-2的表达,环氧合酶-2可促进肿瘤血管形成从而进一步促进肿瘤的生长,抑制环氧合酶-2表达有可能成为治疗BTCC的一个有利于患者预后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支气管激发试验在咳嗽变异型哮喘(CVA)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采用组胺支气管激发试验对79例慢性咳嗽疑诊咳嗽变异型哮喘患者进气道反应性测定,阳性者计算其FEV1下降20%预计值时的累积吸入组胺量(PD20FEV1).并以此判断其气道高反应性的程度。结果:病例组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32例占40.5%.其中重度2例占2.53%.中度11例占13.9%.轻度17例占21.5%.极轻度2例占2.53%。对照组30例中无一例阳性。32例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者最后经临床确诊为咳嗽变异型哮喘30例。结论:对慢性咳嗽而基础肺功能较好的患者,如怀疑CVA,应首选支气管激发试验。  相似文献   

14.
梅毒患者血清四项检验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248例临床诊断性传播疾病中确诊为梅不85例患者进行血清四项检测,发现TPPH均为阳性,RPR阳性73例,HBsAg阳性22例,抗-HCV阳性6例,它们的阳性率分别100%,85.8%,25.9%,7%,对TPPH阳性85例,RPR阳性73例进行滴定度分析,它们之间没有明显的关系,RPR试验是梅毒非特异类脂质抗原类试验,可随着治疗后病情反应变化而改变,而TPPA是梅毒特异性试验只是有确诊梅毒的作  相似文献   

15.
经口腔超声在扁桃体周围脓肿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评价经口腔超声对扁桃体周围脓肿的诊断价值。方法:33例疑诊为扁桃体周围脓肿(PTA)患者进行经口腔超声(IOU)检查。结果:IOU诊断PTA27例,扁桃体周围炎(PTC)6例。28例穿刺或切排抽取脓液,5例穿刺阴性。IOU诊断PTA的敏感度为96.4%(27/28),特异度为100%。阳性预测值为100%,阴性预测值为83.3%。结论:IOU是一种诊断准确率高,图像直观,非侵入性的诊断技术,是临床诊断PTA的有用工具。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CVA)组胺支气管激发试验的结果。方法对244例拟诊CVA用肺功能仪测定基础肺功能及吸入不同剂量组胺后的肺功能,对照激发前后结果。结果244例患者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160例(65.57%),阴性77例(31.56%),可疑阳性7例(2.87%)。160例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患者按支气管哮喘予吸入糖皮质激素及支气管舒张剂治疗,症状缓解。结论组胺支气管激发试验对咳嗽变异性哮喘的诊断具有临床意义,此方法安全适用。  相似文献   

17.
端粒酶PCR SCE检测对诊断膀胱癌的价值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明膀胱癌患者端粒酶阳性率及姊妹染色单体互换(SCE)率,以确定其诊断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膀胱癌及对照正常膀胱的组织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TRAP-银染法)、外周血淋巴细胞SCE检测,然后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组织标本的端粒酶阳性率:膀胱癌93.75%(30/32),正常膀胱组织0%(0/30),表明膀胱癌端粒酶高度表达,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2)外周血淋巴细胞SCE率(X):膀胱癌32例(10.06),膀胱癌的SCE率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3)膀胱癌患者的端粒酶活性与SCE率的关系:阳性组32例SCE率10.06;膀胱癌患者端粒酶阴性组30例SCE率9.17(P〈0.05)。结论 端粒酶PER及SCE检测对于膀胱癌诊断及鉴别良恶性均具有重要的价值,可作为辅助诊断及攀别诊断指标.SCE率可作为膀胱肿瘤的疗效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膀胱癌的端粒酶活性表达及其在膀胱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程序──酶标法(定量)和银染法(定性)对28例膀胱瘤、11例癌旁膀胱、6例正常膀胱的组织标本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结果膀胱癌组织的端粒酶活性阳性检出率为89.3%(25/28),癌旁膀胱组织为27.3%(3/11),正常膀胱组织为0%(0/6)。膀胱癌组与癌旁组、正常组端粒酶阳性检出率经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端粒酶活性表达与膀胱癌病理分期、分级等无相关性(P>0.05)。结论端粒酶激活发生在肿瘤形成的早期阶段,有望成为检测早期初发或复发膀胱癌有用的肿瘤标志物,癌旁组织端粒酶的激活提示肿瘤微浸润可能。  相似文献   

19.
创伤后多器官衰竭酸碱失衡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78例创伤后多器官衰竭(MOF)患者537例次动脉血气和电解质测定结果,MOF患者酸碱失衡和电解质紊乱颇为常见。单纯性酸碱失衡200例次(39.3%),其中呼吸性碱中毒101例次(50.5%)。混合型酸碱失衡309例次(60.7%),三重酸碱失衡(TABD)89例次(28.8%)。2个和3个脏器衰竭组以呼吸性碱中毒和呼吸性碱中毒并代谢性碱中毒最常见;4个和多于5个脏器衰竭组以TABD和呼吸性碱中毒并代谢性酸中毒最多见。严重碱血症是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MOF患者一旦发生混合型酸碱紊乱,特别是TABD,提示预后较差,应及时处理。作者强调了动态监测动脉血气及同步测定电解质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破伤风抗毒素结果判断及脱敏法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350例急诊外伤1~24h以内及破伤风发病住院2h内需注射破伤风抗毒素(TAT)的患者进行试验观察,按常规标准判断阳性率高达71%以上。用作者提出的标准判断,阴性率占51.42%,真阳性占2%,假阳性占46.57%。采用改进的皮试液判断标准及脱敏注射法注射后,有效地降低了临床上TAT皮试阳性率,增加了患者用药机会,患者痛苦小,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及材料的消耗,药物吸收快,及时中和抗原获得有效免疫力。此法安全可靠,350例中被判断为假阳性者给予TAT1500U注射后无1例过敏反应。预防治疗率达98%以上,全部通过临床应用,有较高的使用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