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目的应用VG染色对肝活检和尸检标本进行观察。探讨胶原纤维在慢性肝病组织内的分布及肝纤维化的形成机制。方法应用VG染色对40例肝活检和尸检标本进行检测,HE染色确定病理诊断。光镜下观察,VG染色显示慢性肝病组织中的胶原纤维。结果 9例慢性肝炎中,轻型慢性肝炎2例,慢性中度肝炎4例,重度慢性肝炎3例;31例肝硬化中不完全分割性型3例,细结节型17例,粗结节型11例。经VG染色后胶原纤维染成粉红色,并形成间隔分割肝组织。结论胶原纤维可能起源于贮脂细胞和成纤维细胞,VG染色对慢性肝病有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2.
慢性肝病患者肝组织中庚型肝炎病毒NS5抗原的检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Lang Z  Fang D  Luo Z 《中华医学杂志》1998,78(8):598-600
目的了解慢性肝病患者肝组织中庚型肝炎病毒(HGV)的存在状况。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用抗HGVNS5单克隆抗体对110例血清学病毒标记非甲非戊、乙型及丙型肝炎的慢性肝病患者肝组织中的HGV抗原进行了检测。结果HGV的总检出率为327%(36/110),非甲非戊、乙型及丙型肝炎病毒的检出率分别为21%(4/19)、36%(25/69)及32%(7/22);活动性肝硬化、原发性肝癌及慢性重型肝炎中HGV的检出率为22%(10/45)、43%(20/47)及33%(6/18),不同血清病毒标志组或病理类型之间其检出率差异均无显著意义(χ2=431,1.52;P>010,P>025)。HGVNS5Ag主要于肝细胞或癌细胞胞浆内表达,阳性肝细胞呈弥漫或大片灶状分布,免疫组织化学双标记染色显示HBsAg或丙型肝炎(HCV)NS3Ag阳性细胞呈单个或小片灶状,多与HGAg阳性细胞位于同一区域内,或在同一肝细胞内表达。结论在慢性肝病患者肝组织中HGV的感染较为常见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肥大细胞在慢性肝病中的作用,应用甲苯胺蓝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50例人肝组织中肥大细胞与储脂细胞的密度和分布特征。结果显示慢性肝病组肥大细胞与储脂细胞密度都有增加,各自与正常肝组织相应指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二者在数量的增加程度方面呈正相关(γ=082),分布以结缔组织区域多见。提示肥大细胞可能在慢性肝病的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正常肺组织放射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酶联法(ELISAs)、免疫组化、苏木素-伊红(HE)染色和维多利亚蓝(VB)染色等方法观察血清和组织中TGFβ1的表达与放射损伤的关系。结果:照射后血清中TGFβ1平均水平高于照射前,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HE染色各组照射区域均有急性炎症改变,20Gy组最明显;免疫组化TGFβ1蛋白的表达和VB染色胶原纤维和弹力纤维的改变,高剂量组和观察期长者明显。结论:TGFβ1在正常肺组织放射性损伤中有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Th2细胞因子在感染日本血吸虫小鼠肝脏中的变化及其在肝纤维化中的意义,采用ABC免疫组化法,VG染色及多媒体病理图文定量分析,研究感染后IL-4、IL-5、IL-10和肝内胶原纤维的变化。结果发现:小鼠肝脏IL-4、IL-5、IL-10随感染时间延长而明显升高,肝内胶原纤维化程度随感染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多和加强,与Th2细胞因子表达呈显著正相关。提示小鼠肝脏是感染血吸虫后机体免疫应答场所之一,Th2细胞因子在血吸虫肝脏肉芽肿及纤维化形成中起重要介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一些学者从庚型肝炎病毒(HGV)感染者的唾液、精液中检出了HGVRNA,并从骨髓、脾组织中检出了HGVRNA的负链。为深入探讨HGV的泛嗜性,我们采用了免疫组织化学及原位杂交技术对慢性肝病患者尸体解剖的胰腺及对应肝组织中的HGVNS5Ag及HGVRNA的表达及分布进行了检测。一、对象与方法1.对象:为1996~1998年我院因慢性肝病死亡患者,共43例,其中男28例,女15例,平均年龄48岁。患者生前的血清学肝炎病毒标记物检测(ELISA方法)为:43例中乙型肝炎(HBV)33例,乙型或/和丙型肝炎3例,非甲戊型肝炎7例(经免疫组…  相似文献   

7.
<正>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是一种严重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也是当今世界范围内慢性肝病最常见的病因之一,其特征是肝实质细胞中脂肪堆积增加[1],发病机制复杂,通常与氧化应激、炎症和胶原纤维组织以及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进行性NAFLD从简单的脂肪堆积发展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进而形成肝胶原纤维组织,最后发展为肝硬化,成为导致肝移植最常见的肝脏疾病[2]。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HCVC33抗原在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中的分布。方法:4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用免疫组化法作HVCC33标记。结果:HCV33抗原不仅分布于肝细胞核,胞浆及肝细胞膜中,而且分布肝窦内皮细胞及肝内脉巴细胞的胞浆及胞膜上。结论:HCV抗原存在于上述肝细胞内,是慢性丙型肝炎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9.
特殊染色在肿瘤病理组织学诊断中根据不同组织和诊断需要 ,常采用不同方法。常用的特殊染色法具有操作简便、结果稳定等特点 ,现根据多年实践经验总结报道如下。1 V G和Masson三色法染色  V G和Masson三色法 ,常用于胶原纤维组织的染色 ,可以鉴别肿瘤中的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我们的前期研究发现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相关蛋白1(IGFBPrP1)可以激活体外培养的肝星状细胞分泌细胞外基质(ECM)。为了明确IGFBPrP1在肝纤维化小鼠中的作用和机制,设计了本实验。 方法:采用经典的腹腔注射硫代乙酰胺(TAA)的方法制备小鼠肝纤维化模型,同时腹腔给予抗IGFBPrP1抗体。取肝组织,分别对肝组织石蜡切片做HE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及胶原纤维形成情况;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ting观察肝组织IGFBPrP1、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ECM以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3表达的变化。 结果:Masson染色结果显示:TAA5周组较正常对照组胶原纤维形成增多(P<0.01),TAA5周+抗IGFBPrP1抗体组胶原纤维的形成少于TAA5周组(P<0.0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TAA5周组肝组织IGFBPrP1、α-SMA、TGF-β1和Smad3、Collagen I、纤维连接蛋白(FN)表达显著增强(P<0.01),抗IGFBPrP1抗体的使用可以减轻上述改变(P<0.01)。 结论:IGFBPrP1在肝纤维化的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抗IGFBPrP1抗体通过抑制肝纤维化小鼠肝星状细胞的活化、减少ECM的主要成分Collagen I与FN的合成等途径发挥抗纤维化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TGF-β1/Smad3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1.
车文采用免疫组化等方法,对150倒肝硬化标本胶原纤维形成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胶原纤维增生明显者呈带状分布。且向肝实质扩展形成假小叶结构,常伴有活动性病变,肝细胞坏死较明显.无活动性痛变者,则胶原纤维束较细,肝细胞变性坏死较轻微.纤维连接蛋白免疫酶标提示在肝组织内沉积与肝内胶原纤维增生程度成平行关系,电镜观察发现,在活动性肝硬化纤维化区发现贮脂细胞形态异常,并向成纤维细胞转化而形成胶原纤维.说明肝内脏原纤维形成与其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重型肝炎患者肝组织中庚型肝炎病毒(HGV)的存在状况及其与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以抗-HGV NS5单克隆抗体对27例急性重型肝炎患者尸检肝组织中的HGV等抗原进行了检测;结果:27例肝组织中检测出HGV NS5阳性6例(22.2%)。HGV NS5Ag阳性着色颗粒表达于残存的肝细胞胞浆内,阳性细胞呈片簇状分布于汇管区周围。6例中4例重叠有HGV或/和HCV感染,肝组织中  相似文献   

13.
邓志宏  金岩 《医学争鸣》1997,18(6):573-576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正常喉粘膜上皮、慢性非特异性炎症组织、不典型增生及鳞癌中的表达,用图像分析系统定量的方法观察了VEGF与肿瘤的生长,浸润及转移的关系,观察VEGF是否可以作为一个判断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树Qu感染人乙肝病毒动物模型研究中的非特异性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树Qu是否成为感当检HBG的动物模型。方法:应用免疫组化及的位杂交技术,对实验组及对照组树Qu肝组织进行研究分析。结果;应用羊抗-HBs多抗检测树Qu肝组织中的HBsAg时,出现假阳性反应,阳性物为非目的抗原,应用生物素标HBVDNA探针进行肝组织原位杂交时,出现非特异性的显色反应。结论:提示在动物模型实验中,应设立严格的对照实验和应用不贩庆系统进行校对考核。  相似文献   

15.
慢性缺氧所致肺血管结构改建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常压缺氧舱建立大鼠肺缺氧模型,通过HE、VG、免疫组化染色及电镜,观察慢性缺氧所致的肺血管结构改建。发现其结构改建主要表现为:①肺动脉外膜胶原纤维增生;②肺外周肌性小动脉中膜增厚;③肺泡内无肌性小动脉肌型化。并对慢性缺氧所致肺血管结构改建的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麦氏小体的形态特征及显示方法,探讨其在酒精性肝硬化中的阳性率。方法:应用酒精性肝硬化及慢性肝炎肝硬化尸检肝组织,经10%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HE染色和泛素免疫组化染色,观察麦氏小体形态。结果:麦氏小体在肝细胞胞浆内呈形态不规则、大小不一、密度不均的嗜伊红团块,在酒精性肝硬化之肝组织中,检出率100%,而在肝炎肝硬化之肝组织中未见到。泛素免疫组化染色可清晰显示不同形态、大小麦氏小体,因而检出数量明显多于HE染色。结论:麦氏小体是酒精性肝病的形态特征之一,应用抗泛素单抗能清晰显示麦氏小体。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growth factor, VEGF) 基因治疗心肌缺血。方法:雄性Wistar 大鼠20 只,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造成心肌梗死模型。心脏多点注射构建的pcD2/VEGF真核表达质粒。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VEGF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心肌碱性磷酸酶染色及血管计数等方法检测VEGF 基因在缺血心肌中的表达及生物学作用。结果:转移VEGF基因后在大鼠缺血心肌中有VEGFmRNA 高表达, VEGF 免疫组化染色可见VEGF蛋白表达水平升高。心肌碱性磷酸酶染色显示,转移VEGF基因能够促进缺血心肌新生血管的形成。结论:VEGF基因能够在大鼠缺血心肌中获得表达,并发挥其促进新血管形成的作用。为VEGF 基因治疗心肌缺血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研究和探讨转化生长因子(TGF)-β1、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BB、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人肝纤维化中的作用,进一步阐明人体慢性肝病纤维化发生机制。外科切除的肝细胞标本按病变活动程度分为活动性、非活动性或轻度活动性以及对照组,以Northern分子杂交法测肝组织TGF-β1mRNA,以免疫组化法显示组织原位PDGF-BB,bFGF及其相关细胞,并作半定量分析。结果:(1)肝病组织内TGF-β1mRNA含量随肝病活动程度而增高(P<0.01);(2)组织原位PDGF-BB、bFGF多肽定位及阳性细胞半定量显示,活动性肝病时两者均增高,阳性细胞所在部位与单核巨噬细胞以及胶原生成细胞一致,与Ⅰ、Ⅲ型胶原沉积也有密切关系。结论:本实验提示细胞因子TGF-β1、PDGF-BB、bFGF在人肝纤维化中起着关键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乙型肝炎(乙肝)的关系。方法:对210例乙肝患者肝活检组织及40例CCl4实验大鼠不同时期肝组织,用 VEGF mAb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染色;同时,对其中 75例乙肝患者用EIA法定量检测其血清 VEGF含量。结果:在 CCl4大鼠实验早、中期(2~5周),肝组织炎症反应显著,变性肝细胞 VEGF阳性表达;晚期(8~12周)VEGF阳性肝细胞较少。在急性乙肝,VEGF呈弥散性强阳性表达,血清VEGF含量极显著升高(P<0.001);在慢性乙肝及肝硬变(LC),VEGF散在表达,以扩张肝窦的内皮细胞及周围肝细胞较显著,其血清VEGF含量并无升高,至LC反而下降(P<0.01)。结论:VEGF与乙肝的发病阶段、肝细胞再生、肝组织病变程度等密切相关,其在肝内血管改建中担当一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各种细胞因子在肠管发生及实质细胞分化中的调控机理。方法: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及组织形态学分析方法,对转化生长因子(TGFβ),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胚胎期13~18d之胎鼠肠管的表达进行研究。结果:①在胎鼠肠管TGFβ、VEGF、PCNA均有表达;②TGFβ在E13时,在上皮及间充质呈高表达;③PCNAE18时,在上皮呈高表达;④VEGF先在间充质中高表达而后则有上皮表达高峰。结论:TGFβ对实质细胞增殖,具有抑制及促进分化作用。VEGF在促血管生成作用的同时,亦可促进实质细胞的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