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在CTO病变介入治疗中应用双侧冠脉血管造影技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选取288例CTO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对是否运用对侧冠脉血管造影技术行介入治疗将患者分为两组。结果双侧冠脉造影组较单侧冠脉造影组介入治疗成功率高,并发症的发生无明显增加。结论双侧冠脉造影技术在冠脉介入治疗过程中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 :回顾性分析冠状动脉狭窄、病变位置及介入治疗对QTd及QTcd的影响。方法 :16 7例已行冠脉造影术且心电图及临床资料完整的病例 ,按如下进行分组 :(1)按病变狭窄程度分为 :①无狭窄组 ,冠脉造影示病变狭窄 <5 0 % ,33例 ;②轻度狭窄组 ,冠脉造影示病变狭窄≥ 5 0 %且 <70 % ,5 7例 ;③重度狭窄组 ,冠脉造影示病变狭窄≥ 70 % ,77例。 (2 )根据病变位置分为 :①前降支组 ,4 9例 ;②回旋支组 ,38例 ;③右冠脉组 ,4 7例。 (3)根据介入治疗分为 :①术前组 ,10 3例 ;②术后组 ,10 3例 ;③非介入治疗组 ,6 4例。观察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病变位置及介入治疗对QTd及QTcd的影响。结果 :冠脉狭窄≥ 70 %对QTd及QTcd影响明显 (P <0 .0 5 ) ,而冠脉狭窄 <70 %对QTd及QTcd无明显影响 (P >0 .0 5 ) ;冠脉病变所处位置对QTd及QTcd无明显影响 (P >0 .0 5 ) ;介入治疗前后QTd及QTcd变化明显 (P <0 .0 5 ) ,介入治疗术后与无狭窄组相比 ,QTd及QTcd无明显差异 (P >0 .0 5 )。结论 :冠脉病变位置对QTd及QTcd无影响 ,病变狭窄程度及介入治疗对QTd及QTcd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3.
冠状动脉(冠脉)分叉病变经皮冠脉介入治疗过程较为复杂,且容易产生边支丢失情况,还容易导致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出现心肌梗死事件,另外,介入治疗还增添了术后靶血管重建的几率.因而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一直是医疗事业中的一项难题.本文首先对冠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边支受累机制和治疗中实施的保护措施进行了详细综述,进而探讨球囊保护在冠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的应用和展望.  相似文献   

4.
何贵新 《微创医学》2011,6(4):348-351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分叉病变较为常见,约占30%[1]。其处理是冠脉介入治疗的难题之一,因为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会导致斑块移位、分支血管开口弹性回缩等,甚至分支血管闭塞,从而增加并发症的发生和影响介入治疗的效果。因此,冠脉分叉病变是最复杂的冠脉病变之一。单纯的球囊扩张成形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利用血管内超声观察冠脉左主干分叉病变介入治疗过程中的病变特征及不同治疗方案对病变特征的影响,探讨左主干分叉病变的处理策略.方法 18例患者经定量冠脉造影确定需治疗的左主干分叉病变,介入治疗术前术后均行血管内超声检查,观察不同介入治疗方式中主支和分支血管的血管内超声变化.结果 采用的冠脉介入治疗术式83.3%为Cr...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和冠脉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选择2010年1~9月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或冠脉介入治疗的1 25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做分析.结果:桡动脉穿刺成功1 256例(99.76%),桡动脉插管成功1 251例(99.36%).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326例,单支病变194例,双支病变107例,三支病变25例,均无严重并发症和穿刺相关的死亡.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和冠脉介入治疗可行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通过压力导丝测定心肌血流储备分数(FFR)评价多支多处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价值.方法 34例心脏病患者经冠脉造影显示多支冠脉临界病变(狭窄50%~70%)82处,随机分为FFR指导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组及常规PCI组,前者对FFR<0.75的病变行介入治疗,FFR≥0.75行药物治疗;后者根据造影结果行介入治疗.结果 2组在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上无明显差异.其中FFR组共有39处冠脉狭窄病变,有4例患者行冠脉介入术治疗,置入支架7枚.常规PCI组共有43处冠脉狭窄病变,有11例患者行冠脉介人术治疗,置入支架22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平均随访3月,2组患者心绞痛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多支多处冠脉病变患者,经FFR指导行PCI术,与常规PCI术相比,植入支架数目、治疗血管个数明显减少,术后3月的心绞痛发生情况减少,住院的医疗费用也同时降低.  相似文献   

8.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0)病变是指冠状动脉冠脉造影血管狭窄程度为100%或几乎达100oA的病变,包括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血流0级或1级,前者称完全性闭塞,后者称功能性闭塞。CT0病变的临床资料分析有助于全面掌握CT0病变患者的临床病变规律,并有助于提高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CTO病变的成功率。但冠脉慢性闭塞病变的介入治疗,由于手术复杂、难度大、成功率低,成为PCI术最后一块难以攻克的堡垒。我们通过比较冠脉介入治疗与药物治疗患者,观察到冠脉介入治疗对慢性闭塞病变患者远期预后明显有益。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64排螺旋CT对慢件完全闭塞病变的介入术前评估和预测价值,以及其对介入治疗的术中指导性作用.方法 入选明确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行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对比分析两种手段测得闭寨段长度、钙化识别率.接受介入治疗的患者,分析病变特征对介入成功与否的预测作用.对所有闭塞病变血管进行三维重建,利用得到的图像指导介入治疗过程.结果 共入选15例患者,确诊17个慢性完全闭塞病变.螺旋CT血管重建可以显示所有17个闭塞病变的长度;螺旋CT的钙化识别率为76.5%,明显高于冠脉造影的钙化识别率(41.2%);螺旋CT可以对钙化处血管进行横断而截切,确定钙化程度<50%有3个,≥50%有10个.其中,11例患者的12个完全闭塞病变接受介入治疗,6例成功,6例失败.单因素分析展示,病变长度、闭塞近端有无分支、桥侧枝形成、闭塞断端形态以及造影提示的钙化情况与介入成功与否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失败组钙化而积I>50%的比例明显高于成功组(83.3%vs 16.7%,P=0.05).所有的完全闭塞病变均可以通过CT冠脉重建技术得到三维血管图像.结论 64排螺旋CT具有较高的钙化病变识别能力,可以进行冠脉血管三维图像重建,有效指导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10.
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1565例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安全性、可行性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 565例经桡动脉途径行PCI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稳定性心绞痛716例,不稳定性心绞痛502例,心肌梗死347例.结果 对1565例患者的2109处病变进行了介入治疗,其中多支病变1 318处,C型病变466处,慢性闭塞病变87处,分叉病变276处,左主干病变13处.介入治疗中12例行冠脉旋磨术,38例行切割球囊扩张术.65例为急诊冠脉再灌注治疗,348例应用冠脉内超声仪指导介入治疗.95.1%行支架置入,介入治疗成功率为98.3%(1 539/1 565).不成功的病例中23例为慢性闭塞病变,5例为严重扭曲或钙化病变.术中左主干撕裂1例,心包填塞3例,围手术期死亡3例.术后上臂血肿13例,桡动脉搏动消失41例,无上肢缺血.结论 经桡动脉途径行PCI成功率高,局部并发症较少,适合大多数冠脉病变的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11.
虽然冠脉造影(CAG)目前仍是诊断冠脉病变和是否需要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或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的金标准,但是在决定冠脉中等病变(管腔狭窄为50%~70%)是否需要行PCI或CABG存在明显不足。由于冠脉病变往往是弥漫性、偏心或扭曲病变,同时存在冠脉重构,CAG很难准确判定此类病变的狭窄程度。  相似文献   

12.
左主干病变介入治疗以其风险大、并发症多、易出现猝死而成为冠脉介入治疗的禁忌症.但近年来,随着器械的改进和操作技术的成熟,左主干病变介入治疗已逐步开展.本文总结了我院第一例左主干病变的介入治疗情况,并就这一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治疗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颖  刘骏  叶天舟  陆宁  贺桂彬 《海南医学》2007,18(9):48-48,7
目的 评价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PCI)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32例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施行冠脉介入术,同时设置对照组,选择30例未进行冠脉介入治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治疗前后通过两组患者心脏事件、6分钟步行距离及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价冠脉介入术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结果 进行冠脉介入治疗的患者心功能明显改善,左室射血分数较术前提高,6分钟步行距离增加.结论 冠脉介入术能改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心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和探讨冠脉复杂病变的血管内超声(IVUS)表现,为类似疾病的介入治疗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4例冠脉复杂病变患者行血管内超声检查,分析其对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病例1(冠脉穿孔病变),IVUS可准确评价穿孔位置,缺口大小及周边管腔情况,为下一步处理提供参考;病例2、3(冠脉慢性闭塞病变),通过IVUS评估,借助指引导丝,找到真腔位置;病例4(严重钙化病变或偏心斑块病变),IVUS确定钙化斑块的存在、范围、分布及偏心指数,为介入治疗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结论血管内超声对冠脉复杂病变的介入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测定冠心病患者血浆Fg及TpP水平,结合冠状动脉造影所示冠脉病变支数和狭窄程度(Gensini积分),分析血浆Fg、TpP水平与冠脉病变程度相关性.方法选取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4组:急性心肌梗死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稳定型心绞痛组及正常对照组,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血浆Fg、TpP水平,冠脉造影记录所示病变血管支数及狭窄程度(Gensini积分),统计分析血浆Fg、TpP水平与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结果冠心病患者血浆Fg、Tp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Fg水平随病变血管支数增多而升高,而TpP水平随病变血管支数增加无明显升高,Gensini积分随病变血管支数增加而增加;血浆Fg水平与冠脉病变支数呈正相关,TpP与冠脉病变支数无相关性,血浆Fg、TpP水平与冠脉病变狭窄程度呈正相关(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浆Fg、TpP水平明显升高,其水平高低与CHD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血浆Fg水平与冠脉病变支数和狭窄程度正相关,血浆TpP水平与冠脉病变支数无相关性,与冠脉病变狭窄程度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介绍冠状动脉钙化病变影像学特点及介入治疗研究状况.方法 以国内外文献为依据,综述钙化病变特点及介入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结果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对钙化病变的识别优势明显,冠脉内超声较冠状动脉造影更准确.冠状动脉钙化病变是临床治疗的难点,单纯球囊扩张术、支架植入术、旋磨切除术、切割球囊血管成形术、定向旋切术等介入治疗方法均有局限性.结论 在球囊预扩张的基础上支架植入也是钙化病变常规选择,严重钙化者,旋磨术显示出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蒋芳勇 《微创医学》2013,8(1):78-81
近年来,随着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发展,冠状动脉分叉病变(bifurcation coronary lesions,BCL)越来越多,约占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s,PCI)的15%~20%[1].分叉病变主要是由于分叉部位存在较高的剪切力和涡流,易造成冠脉内膜的损伤和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是目前PCI领域的难点之一,随着对吻球囊技术和支架植入技术的提高,分叉病变的PCI治疗即刻成功率明显提高,但可能因手术时间而引起各种心血管事件.  相似文献   

18.
郑朝阳  陈秋雄  盛小刚  李新梅  王侠 《广东医学》2008,29(12):2073-2073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冠脉)慢性闭塞病变(CTO)介入治疗成功对患者症状及心功能改善的影响。方法 经皮冠脉介入治疗CTO 58例,50例成功开通闭塞冠脉并置入支架,临床随访6~53个月,术后症状消失。术前术后行彩超检查,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提高。 结论 成功的介入治疗可改善冠脉CTO 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AMI患者急诊冠脉介入治疗(PCI)前后血浆P-选择素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的意义及与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110例AMI患者分为急诊PCI治疗组58例和非急诊PCI治疗组52例,分别于入院即刻、入院24 h和4周进行血浆P-选择素和hs-CRP水平检测,急诊PCI组于PCI术中行冠脉造影确定冠状动脉病变数目;分析两组在入院不同时间血浆P-选择素和hs-CRP水平变化的差异及急诊PCI组血浆P-选择素和hs-CRP水平与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两组患者血浆P-选择素和hs-CRP水平在入院即刻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入院24 h和4周有显著性差异(P<0.05);急诊PCI组中单支病变患者P-选择素和hs-CRP水平明显低于双支和三支病变患者(P<0.05).结论 PCI可导致体内P-选择素和hs-CRP表达增加,而且P-选择素和hs-CRP水平与冠脉病变程度存在明显的相关性;PCI术前检测血浆P-选择素和hs-CRP水平对于AMI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预先判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张瑛 《现代实用医学》2013,(12):1408-1409
随着介入治疗在临床的广泛应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已成为诊治冠状动脉病变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对于慢性阻塞性及多支复杂冠脉病变的患者。然而随着介入治疗不断增加,常需要较长时间注入大剂量的对比剂,易引发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损害,导致对比剂肾病(CIN)发生率不断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