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非典型肝海绵状血管瘤(CHL)的MSCT表现及其病理学基础。方法回顾16例非典型CHL的CT表现,从病灶大小、平扫特点、动态增强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 16例病例中位于肝右叶7例,左叶9例。动态增强扫描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动脉期病灶呈快速明显均一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持续强化;②动脉期病灶呈典型的周边结节状强化,门静脉及延迟期有向心性强化趋势;③动脉期强化不明显,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呈轻度的周边强化或不规则强化;④动脉期病灶呈中央点状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增强向周边区延伸。结论非典型肝海绵状血管瘤的CT表现与瘤体的组织学类型及内部组织结构密切相关,认识其非典型表现对CHL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增强三期扫描对诊断肝血管瘤的影像学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影像学及临床最后诊断的23例肝血管瘤患者CT资料.结果 23例27个病灶中有22例24个病灶平扫表现为低密度,1例3个病灶平扫表现为等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27个病灶均出现边缘结节状和(或)斑状强化,且强化环绕病灶周围.门静脉期22个病灶强化范围向中心扩散、延伸;5个病灶完全强化.延迟期27个病灶均完全强化或大部分强化.结论 16层螺旋CT增强三期扫描对肝血管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很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肝脏多发血管瘤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0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经临床确诊的30例肝脏多发血管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分析CT平扫和增强扫描影像学特征及诊断价值。结果 30例多发血管瘤患者平扫显示病灶多为圆形或类圆形的低密度阴影,且病灶内部密度均匀,边界清晰,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边缘呈斑状或结节状明显强化,强化程度和腹部主动脉接近;门静脉期病灶强化向中心延伸;延迟期出现完全强化或部分强化,密度均高于或等于肝实质。结论肝脏多发血管瘤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的大部分病灶有典型影像学特征,在诊断和鉴别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葛乃永 《西部医学》2014,(4):512-514,517
目的探讨肝血管瘤螺旋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收集60例CT诊断为肝脏血管瘤患者的临床有关资料,分析肝脏血管瘤CT特征和临床价值。结果 60例患者共93枚肝血管瘤病灶,其中单发病灶36例(60.0%),多发病灶24例(40.0%)。表现为平扫门、腔静脉样低密度灶,动态增强扫描早期呈边缘结节状强化,延迟扫描趋于与肝实质呈等密度。结论动态增强扫描早期边缘结节状强化,晚期持续等密度充填是肝脏血管瘤的特征性表现,具有定性诊断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邹文远  石思李  李胜 《西部医学》2010,22(7):1294-1295
目的总结68例肝脏血管瘤的CT与临床表现,探讨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在肝血管瘤中的影像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搜集68例肝血管瘤的CT平扫及增强扫描资料。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肝血管瘤的CT表现特点。结果大多数肝血管瘤CT平扫表现为肝内单发或多发圆形、椭圆形的低密度影,边界较清楚。增强扫描动脉期呈结节样、环形或斑片状强化,门脉期对比剂逐渐向病灶中心充填。延迟期扫描造影剂进一步向病灶中心充填,部分病灶完全充填为等密度或部分充填。结论结节样强化是CT诊断肝血管瘤的特征性表现,CT三期增强扫描是诊断肝血管瘤的一种有效而准确的方法,具有定性诊断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王志强 《基层医学论坛》2014,(11):1424-1425
目的:探讨利用螺旋CT增强扫描诊断肝血管瘤的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行上腹部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的肝血管瘤患者18例。结果18例患者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证实或考虑肝血管瘤,CT平扫表现为肝内单发或多发圆形、椭圆形低密度影,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动脉期均呈结节及环形强化,门静脉期造影剂逐渐向内填充,延迟期见大多数病灶完全填充为等密度,个别较大病灶部分填充,中心可见低密度区。结论“二快一慢”的CT增强扫描与肝血管瘤的诊断正确率密切相关,而病灶渐进性强化特点在肝血管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CT增强扫描对诊断肝血管瘤是一种有效而准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非典型肝海绵状血管瘤(hepatic cavernous hemangiomas, HCH)的CT表现及相关病理学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共21个非典型HCH的CT表现,包括病灶大小、平扫密度、动态增强模式及邻近区域改变.结果平扫有13个病灶呈非均匀密度表现.出现4种非典型动态增强模式:Ⅰ型(5例)表现为动脉期病灶快速均匀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持续强化;Ⅱ型(13例)动脉期周边结节状强化,门静脉及延迟期向心性强化,但不能完全填充整个病灶;Ⅲ型(2例)动脉期病灶呈中央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增强向周边区呈离心性强化;Ⅳ型(1例)动脉期无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呈轻度周边强化或不规则强化.HCH邻近区域的改变:有7个病灶可见动脉-门静脉分流(arterial-portal verous shunt, APVS),4个病灶可见肝包膜回缩(hepatic capsular retraction, HCR).以上非典型CT表现的出现在不同大小的病灶中有差别.结论非典型肝海绵状血管瘤CT表现的出现与HCH本身的病变结构特征密切相关,认识到这些非典型表现对HCH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李桂英  周菲 《吉林医学》2011,(31):6649-6650
目的:阐述早期肝脓肿在多层螺旋CT(MSCT)的影像特征,重点讨论平扫及动脉增强扫描特征。方法:回顾分析9例已证实的肝脓肿患者的CT平扫及多期增强资料。结果:9例CT平扫均呈低或稍低密度,其中2例病灶中心可见更低密度区,增强扫描表现为:①病灶缩小征;②分隔强化征,脓肿内呈蜂窝状、簇状、花瓣样及延迟强化;③边缘强化征;④持续强化。三期中脓肿内坏死液化区均无强化。结论:多层螺旋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特别是动态增强有助于提高早期肝脓肿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肾上腺海绵状血管瘤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特点。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例肾上腺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例均为单侧,形状均为类圆形,其中1例位于左侧,2例位于右侧,肿瘤最大者约为54 mm×60 mm,MSCT平扫时表现为稍低密度影,增强后1例表现明显均匀强化,2例表现为病灶周边明显结节状及条形强化。结论肾上腺海绵状血管瘤的MSCT表现特点为平扫时病灶内可见斑点状钙化,增强时表现为向心性强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肝海绵状血管瘤的螺旋CT表现特点,探讨应用螺旋双期或三期增强扫描鉴别肝内实性占位灶的价值。方法:对48 例患者CT平扫发现肝内占位病灶后采用螺旋CT增强扫描。造影剂单相注射,每秒3~3.5 m l,每例50~80 m l。第一相全肝螺旋增强扫描在造影剂注入后20~25 s开始,第二相60~70 s,延迟5~15m in 对病灶所在的层面进行扫描。结果:58 个病灶平扫均为境界清楚的低密度区,增强后43 例(89.58% )于动脉期出现病灶边缘部致密的结节状或斑块状强化,门静脉期扫描增强区域扩大或整个结节增强。延迟扫描病灶全部强化或绝大部分强化,密度与肝实质相等或稍高。3 例(6.26% )动脉期表现为致密强化结节影(直径< 2cm ), 门静脉期结节密度变淡,延迟扫描病变与肝脏等密度。2 例(4.16% )动脉期未见病灶强化,门静脉期病灶稍小,延迟扫描病变呈等密度灶。结论:肝海绵状血管瘤的特征表现是增强早期病灶边缘区的结节状致密强化,与肝癌的鉴别之处在于延迟相病灶表现为相等或稍高密度  相似文献   

11.
杨振庚  钱江  方卫华  程智远 《吉林医学》2013,(35):7426-742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双动脉期及门静脉期增强扫描表现特点在肝脏单发病灶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由MSCT四期扫描或三期动态扫描资料和手术病理证实的肝脏单发病灶35例,其中肝细胞肝癌10例,胆管细胞癌8例,肝血管瘤10例,转移瘤5例,华支睾肝吸虫病单发炎性结节2例。结果:肝细胞肝癌除2例呈"三低"病灶以外,其余8例均呈动脉早期肿瘤实质强化不明显,内可见肿瘤血管影,动脉晚期肿瘤实质明显强化或轻度强化,肿瘤血管显影较前明显或不显影,门静脉期肿瘤实质强化较前明显或较前减弱。胆管细胞癌8例动脉早期肿瘤未见明显强化,动脉晚期及门静脉期肿瘤边缘轻度强化,且肿瘤有从边缘向中心及渐强强化趋势,其中6例肿瘤周围及远端胆管扩张。肝血管瘤10例动脉早期病灶边缘可见动脉血管影及明显强化片状或环形高密度影,动脉晚期和门静脉期病灶强化有从边缘向中心强化趋势,强化密度大致与同期动脉血管密度一致或略高于同期动脉血管密度。转移瘤5例,动脉早期、动脉晚期肿瘤边缘呈渐强明显环形强化,其内呈渐强轻度强化,门静脉期肿瘤边缘环形强化渐弱,其内轻度强化渐强。华支睾肝吸虫病单发炎性结节2例动脉早期、动脉晚期及门静脉期病灶边缘呈渐强强化趋势,内强化不明显。结论:肝脏单发病灶在多层螺旋CT双动脉期及门静脉期增强扫描中具有表现特点,所以多层螺旋CT在肝脏单发病灶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小肝癌(SHCC) 在多层螺旋CT(MSCT)三期薄层增强扫描的表现对于小肝癌诊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0例经临床及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肝癌双期增强表现.结果 40例共发现58个病灶,平扫呈低密度或等密度;肝动脉期92%强化,8%无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呈低密度或稍低密度,病灶密度呈速升速降的变化特点.结论 SHCC在MSCT多期增强扫描表现形式复杂,但大多数具有典型表现;认真分析多层螺旋CT多期图像可以提高病灶的检出率和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2010年8月~2013年8月我院收治的肝部占位性病变患者7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原发性肝癌患者32例,肝血管瘤患者18例,肝转移癌12例,肝内胆管细胞癌10例.结果 3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动脉期强化病灶49个,门静脉期低密度病灶52个,延迟期24例密度低于临近的肝组织,8例呈等密度.12例肝转移癌患者动脉期及门静脉期均显示边缘连续环状强化,中央区供血少,可见“牛眼征”,延迟期呈低密度表现.18例肝血管瘤患者动脉期26个病灶结节状边缘,门静脉期病灶内增强范围增大,影像密度均匀及下降,延迟期几乎所有病灶均强化,密度接近于肝脏实质.10例肝内胆管细胞癌动脉期有5例出现病灶边缘环状强化斑,3例片状不均匀强化,2例不强化;门静脉期轻度不规则斑块样强化2例;延时期有4例不同程度向心性强化,密度稍高于正常的肝组织,网格样强化3例.结论 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杨广君 《中外医疗》2008,27(23):136-136
目的 提高对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CT表现的认识,探讨多层螺旋CT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FNH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8例为单发病灶,3例为2个病灶.CT平扫22个病灶呈低密度,2个为等密度.CT强化特点:病灶动脉期快速量著增强而门静脉期及延迟扫描为等密度,22个病灶检出痕.结论 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能量示FNH的增强特征性改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应用MSCT多期扫描研究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探讨其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 使用东芝Aquilion 16层螺旋CT对临床证实的肝FNH 12例病人行平扫和增强多期扫描,显示病灶形态和增强特点,并作3-D血管重建,进行综合影像学分析.结果 12例中11例为单发病灶,另1例多发(2个病灶).CT平扫8个病灶呈低密度,4个为等密度,1个为高密度.对比增强特点:所有病灶动脉期均快速显著均匀增强.门静脉期及延迟期9例为等密度,4例为稍高密度.8个病灶检出中央瘢痕,其中6例门静脉期及延迟期瘢痕面积减少或消失,2例延迟期瘢痕呈稍高密度强化.血管重建可见主要来自肝动脉(其中一例来自肝外血管)的较粗大供血动脉.结论 FNH在MSCT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中有特征性表现,MSCT可为FNH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关键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螺旋CT表现,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方法 回顾分析12例13个经病理证实的肝脏FNH的临床、螺旋CT平扫及动态增强资料。结果 FNH多见于中青年,多无临床症状,典型CT表现:平扫为稍低或等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除中央瘢痕外,病灶明显均匀强化,门脉期病灶密度降低,呈稍高或等密度,延迟期病灶呈等密度为主。动态CT增强13个病灶中7个见中央瘢痕,延迟期中央瘢痕强化是FNH的特征性表现。结论 大多数肝FNH的螺旋CT表现有特征性,结合临床特点,可作出明确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肝脏巨大海绵状血管瘤的螺旋CT表现,以提高其诊断水平。方法对经手术病理、DSA及临床观察证实的肝脏巨大血管瘤患者36例(共38个病灶,其中4例为外生型)的螺旋CT三期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T平扫22个病灶内为均匀低密度灶,16个病灶内见结节状或裂隙状更低密度区。增强扫描动脉期38个病灶均出现边缘不规则强化,门脉期强化范围明显从边缘向中心扩大,延迟5 min有15个病灶呈全瘤均匀强化,23个病灶呈部分强化,延迟10 min后,16个病灶内仍可见结节状或裂隙状无强化区;4例外生型其增强表现与肝内病灶相似。结论肝脏巨大血管瘤的螺旋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CT表现有其特征性,据此可提高肝脏巨大血管瘤的诊断的正确性及与肝内其他病变的鉴别。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和评价肝血管瘤螺旋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本院在2013年10月至2016年7月间收治的67例肝血管瘤患者为研究主体。对其进行螺旋CT平扫,再行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分析其临床资料,总结其CT表现和诊断价值。结果大部分肝血管瘤的CT平扫表现是肝内有多发或是单发椭圆形或圆形的低密度影,且边界较为清晰。经动态增强扫面后:动脉期结节,斑片状以及环状强化75个,门脉期的对比剂渐渐向病灶中心位置充填,没有明显强化病灶开始强化10个。之后的延迟扫描中可见造影剂继续向病灶中央位置填充,完全填充成等密度病灶78个,剩余7个病灶为部分填充。结论在肝血管瘤疾病的CT诊断中,采用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可在各个时期呈现出较明显的诊断特点,有其典型的CT表现。所以,CT扫描特别是螺旋动态增强扫描可以增强肝血管瘤诊断的正确性,具有较佳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丁怀军  张国权 《海南医学》2013,24(2):213-215
目的探讨早期小肝癌(SHCC)的CT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经手术病理、定期随访观察确诊的SHCC患者CT图像及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行多排螺旋CT(MSCT)平扫、动态增强扫描;5例行CT灌注成像(CTA)进一步检查,其中3例行肝动脉造影CT(CTHA)检查,2例行肝动脉门静脉造影CT(CTAP)检查;2例较小病灶行碘油CT扫描。结果 30例中共检出36个病灶,直径0.45~3.2cm,平均2.6cm,其中1.5cm以上24个病灶,有6例病灶周围分别见0.5~0.8cm的子灶;CT平扫:26例病灶呈低密度,密度较均匀,5例病灶呈等密度;8例较大病灶周围可见环形低密度影;2例合并有脂肪肝,平扫病灶呈高或等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29个病灶明显均匀、不均匀强化,呈高密度结节状,强化峰值高;门静脉期病灶呈均匀、不均匀低密度,平衡期呈低密度;7例病灶周边有环形强化;CT灌注成像:在CTHA中表现为多血供。在CTAP检查中,表现为灌注缺损;2例见有少许碘剂沉积影。结论早期肝细胞癌有一定的CT特征,尤其多排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结合CTA及碘油CT,对早期SHCC定位、定性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脾脏淋巴瘤的CT及MRI表现,以期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脾脏淋巴瘤6例,其中4例患者接受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2例患者行MRIT1WI、T2WI、扩散加权成像(DWI)及动态增强扫描。6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与病理组织学结果对照,分析此6例患者的CT及MRI表现。结果 6例患者脾脏不同程度增大,CT平扫时多为低密度灶,MRI为T1WI双回波序列低信号,T2WI压脂序列稍高信号,DWI呈明显高信号,增强动脉期病灶轻度均匀/不均匀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稍减退,各期的强化均低于同层面的脾脏实质的强化程度,不均匀强化者病灶内见片状无强化区。其中脾脏淋巴瘤累及肝脏3例,累及胃2例,累及淋巴结5例。脾脏小B细胞淋巴瘤多形成弥漫浸润型或栗粒结节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多形成单发巨块型。结论 CT及MRI影像学方法,在病理诊断之前,对鉴别脾脏占位病变的良恶性及高度提示脾脏淋巴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