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肝门部胆管癌的螺旋CT表现,评价多层螺旋CT多期扫描的诊断价值及对手术可切除性的指导意义。方法 对26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肝门部胆管癌的多层螺旋CT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资料,观察肿块的部位、大小、强化的特征和累及的范围,并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 26例肝门部胆管癌均可见肝门肿块、肝内胆管扩张、肝门部胆管中断,动态增强扫描有12例表现为动脉期强化,15例门脉期强化,26例延时期强化。CI分型与手术分型对比,诊断准确度为76.9%(Kappa〉0.4);可切除性评估的敏感度66.7%,特异度78、2%,诊断准确度76.9%。结论 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可清晰显示病灶的部位、强化特征和范围,对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有助于术前治疗方案的选择和可切除性的评估.  相似文献   

2.
目的肝外胆管癌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早期发现、早期诊断肝外胆管癌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探讨多层螺旋CT薄层增强扫描与图像后处理技术对肝外胆管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CT增强扫描并经手术病理或活检证实的肝外胆管癌24例,均接受128层螺旋CT平扫和三期增强扫描,MPR和CPR图像均成功得到,部分病例进行MINIP后处理。结果肝门部胆管癌16例,胆总管癌8例,病灶多为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强化,肝内胆管明显扩张。结合轴位图像,全部肿瘤位置及范围得到直观显示并准确诊断。结论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及MPR、CPR、MINIP等后处理技术使胆管癌病变及其周围组织的情况得以更加全面的显示,对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及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肝外胆管癌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早期发现、早期诊断肝外胆管癌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探讨多层螺旋CT薄层增强扫描与图像后处理技术对肝外胆管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CT增强扫描并经手术病理或活检证实的肝外胆管癌24例,均接受128层螺旋CT平扫和三期增强扫描,MPR和CPR图像均成功得到,部分病例进行MINIP后处理。结果肝门部胆管癌16例,胆总管癌8例,病灶多为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强化,肝内胆管明显扩张。结合轴位图像,全部肿瘤位置及范围得到直观显示并准确诊断。结论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及MPR、CPR、MINIP等后处理技术使胆管癌病变及其周围组织的情况得以更加全面的显示,对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及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螺旋CT对肝门胆管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5例肝门胆管癌,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及强化扫描,通过观察各型胆管癌的平扫、增强表现,重点分析肿瘤的强化程度、方式、时间以及各种重要间接征像。结果25例中除1例乳头型小结节CT未能显示,其余24例均被CT检出。增强扫描显示25例肿瘤均呈缓慢持续强化;25例均出现阻塞性肝内胆管扩张;8例出现肝门、腹膜后淋巴结转移;6例出现肝叶萎缩。结论肿瘤的缓慢持续强化是肝门胆管癌的相对特征表现;肝内胆管的阻塞性扩张是胆管癌的主要间接征象;淋巴结转移、肝叶萎缩肝实质侵犯等可作为有力的诊断依据。螺旋CT动态扫描具有一定特征性为肝门胆管癌的主要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12例肝门胆管癌的分析,总结其CT表现特点,评估CT对其诊断的价值.方法收集分析12例经CT诊断的肝门区胆管癌病例,男8例,女4例,平均年龄58岁.全部病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采用GE Bright speed 多排螺旋CT全部病例均行腹部CT平扫,层厚5㎜,层距5㎜.其中7例作了增强薄层扫描,层厚3㎜,层距3㎜.结果12例肝门区胆管癌中肝总管癌5例,肝管分叉部癌7例;肝内胆管扩张12例,肝门区肿块5例.增强扫描能更清楚显示肝内外胆管扩张和胆管壁增厚.结论本病的CT表现特点是肝内胆管及左右肝管明显扩张,肝门区胆管壁不规则增厚及肝门区小肿块,肿块增强扫描延时强化具有一定特征性.CT是检查肝门区胆管癌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肝门胆管癌多排螺旋CT(MDCT)动态增强扫描的CT表现及薄层重建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肝门胆管癌的MDCT表现;所有病例均行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准直器厚度为2.5mm,常规重建图像厚度和间隔均为6mm,肝门部位行层厚和间隔3mm薄层重建。结果:22例肝门胆管癌按CT表现形式分为肿块型、结节型和壁厚型,平扫所有病灶均表现为等低密度。肿块型特点为肝门肿块,动脉期表现为轻度不均匀边缘部强化,静脉期病灶强化更明显;结节型表现为肝门部<2cm的结节,动脉期主要为边缘明显环状强化,静脉期持续明显强化,且向中心部充填;壁厚型表现为肝门部胆管壁局限性不规则增厚>2mm,动脉期及静脉期均呈明显环状强化。86.3%的病例延迟强化。薄层3mm图像对显示病灶的部位、大小、强化特征及判断肝门部侵犯等均明显优于6mm图像,10min比3min延迟显示结节更清楚。结论:肝门胆管癌动态增强CT表现有明显特征性;MDCT10min延迟扫描及薄层重建可明显提高小病灶诊断正确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12例肝门区胆管癌的分析,总结其CT表现特点,评估CT对其诊断的价值。方法收集分析12例经CT诊断的肝门区胆管癌病例,男8例,女4例,平均年龄58岁。全部病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采用Siemens Somaton全身螺旋CT。全部病例均行腹部CT平扫,层厚8mm,层距8mm。其中7例作了增强薄层扫描。结果12例肝门区胆管癌中肝总管癌5例,肝管分叉部癌7例;肝内胆管扩张12例,肝门区肿块5例。增强扫描能更清楚显示肝内外胆管扩张和胆管壁增厚。结论本病的CT表现特点是肝内胆管及左右肝管明显扩张,加上肝门区小肿块,CT是检查肝门区胆管癌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李文贵 《河北医学》2009,15(9):1087-1089
目的:讨论螺旋CT对肝门区胆管癌影像诊断价值。方法:采用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分析21例肝门区胆管癌形态、密度、增强特点及邻近肝门结构的改变。结果:21例肝门区胆管癌具有一定特征性影像表现,能与其它肝内肿瘤进行鉴别。结论: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可较清晰的显示肝门区胆管癌大小、范围、强化特征、邻近胆管扩张程度及对周围结构的浸润范围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CT对24例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门部胆管癌的CT表现。结果24例肝门部胆管癌中浸润型18例,肿块及结节型6例,动态增强检查更能清晰显示病灶特点及肝内外胆管扩张和胆管壁增厚不规则等。结论CT对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高文军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3):99-100,161
目的 总结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肝门部胆管癌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体会。方法 对2007~2008年7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术前行多层螺旋CT检查并行肝动脉及门静脉CT成像。成像方法包括多层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容积再现(VR)、表面遮盖成像(SSD),并与手术探查结果对比。结果 全部患者血管成像均一次顺利完成检查,清晰显示血管分支、走行及周围结构的关系,与手术结果基本一致。结论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多种后处理方法的综合应用有利于全面显示肝门胆管癌与周围血管的关系,对手术方式及可切除性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MRI及CT影像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2015年2月我院肿瘤外科收治的30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临床资料,对所有病例患者手术病理肝门部胆管癌的MRI及CT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并比较,探讨两种检测方法的诊断价值。结果 MRI及CT平扫对病灶显示率分别为100.00%、60.00%,而对肝门部胆管癌的定位准确率分别为100.00%、90.00%;同时30例肝门部胆管癌MRI及CT均表现为肝内胆管不同程度扩张。结论 MRI及CT均是肝门部胆管癌的有效诊断方法,而MRI在显示肝门部胆管癌病灶位置、肿块大小、范围、门静脉侵犯等方面较CT具有更显著的优势,MRI对肝门部胆管癌有更高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高丽斌 《河北医学》2013,19(1):93-97
目的:探讨国内人群肝门部胆管癌(HC)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1年8月至2012年7月本院治疗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共128例为研究组,512例正常人为对照组,收集并统计分析与HC发生可能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肝胆疾病及手术史,肝炎病史及其它因素如溃疡性结肠炎等。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在胆总管结石(X2=21.759,P〈0.001)、肝内胆管结石(X2=20.645,P〈0.001)、胆囊结石(X2=69.532,P〈0.001)、胆囊切除术(X2=10.400,P=0.001)、胆道蛔虫病史(X2=11.231,P〈0.001)、肝血吸虫病史(X2=9.146,P=0.003)的发生率存在统计学差异,而其余各项不存在差异(P均〉0.05)。逐步logistic回归发现胆总管结石(OR=3.451,95%CI=0.889-11.327)、肝内胆管结石(OR=3.189,95%CI=0.783-10.482)、胆囊结石(OR=4.981,95%CI=1.645-21.482)、胆囊切除术(OR=2.783,95%CI=0.668-8.455)、胆道蛔虫病史(OR=3.589,95%CI=0.984-13.793)、肝血吸虫病史(OR=2.442,95%CI=0.401-6.742)是发生HC的高危因素。结论:我国人群中HC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了胆道结石及肝胆寄生虫病史,乙肝及丙肝不是其高危因素,通过了解HC的高危因素可以更深入了解HC的病因学内容,为临床诊治HC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胆总管癌螺旋CT表现特征,提高胆总管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4例胆总管癌患者的全部SCT图像。结果胆总管癌术前螺旋CT正确诊断13倒.准确率为92.9%.有9例见胆总管腔内明显均匀强化的结节;11例胆总管壁偏环形增厚;10例肝内胆管呈较藤状重度扩张;12例肝内、外胆管成比例扩张;14例均有胆囊增大。结论螺旋CT扫描对胆总管癌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诊断肝外胆管癌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经手术病理或活检证实为肝外胆管癌的44例患者,回顾性分析其CT影像学资料,总结肝外胆管癌CT表现特征及64排螺旋CT诊断价值。结果肝外胆管癌以肿块型多见,其次为管壁浸润型,腔内乳头状少见。肝门胆管癌以肿块型居多,CT密度不均,边界模糊,管壁浸润者管壁不规则增厚,部分伴管腔狭窄。腔内乳头型CT可见不规则结节状影,突向管腔。中下段胆管癌腔内乳头状病变多见,管壁浸润型次之,影像学表现与肝门区胆管癌类似。结论 64排螺旋CT配合重建技术是肝外胆管癌诊断的理想影像学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MRIDWI,MRCP和冠状多期动态增强相结合对肝门胆管癌的定性,定位,病变长度和范围,血管侵犯程度,淋巴结转移和可切除性评估的价值。方法22例梗阻性黄疸患者,初诊为肝门胆管癌,采用1.5TMR行肝门常规轴位T1WI,T2WI,DWI,3DMRCP,冠状多期动态增强,延迟期加做一次轴位扫描,所有病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22例肝门梗阻性黄疸患者在肝门水平DWI见异常高信号,3DMRCP在肝门水平显示胆管截断18例,狭窄4例,22例冠状动态多期增强全部直接显示了病变胆管与"胆管树"的关系,病变胆管局部管腔显示不同程度的环形狭窄,各期均匀强化,以延迟期强化明显,并可直接测量病变侵犯长度。肝门淋巴结肿大6例,部分包绕门静脉5例。结论MRIDWI,MRCP和冠状动态多期增强能够比较直观的,真实地反映肝门胆管癌的影像学特点和大体病理特征,为进一步提高肝门胆管癌的诊断符合率和可切除性评估提供了更多的诊断根据和信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不同亚型肝门、肝外大胆管癌的磁共振成像(MRI)表现及相关组织病理学基础,探讨结节型(NCC)及管内生长型(IDCC)肿瘤的鉴别。方法 回顾性分析15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且MRI检查序列完整肝门及肝外大胆管癌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包括管周浸润型(PDCC)86例、NCC 55例、IDCC 11例。观察分析3种不同亚型肿瘤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PDCC、NCC、IDCC这3种亚型大胆管癌均有独特的影像学表现。NCC与IDCC亚型在肿瘤形态、强化模式及平衡期强化程度,肿瘤单或多发,肿瘤部位胆管壁、胆管腔的改变,肿瘤近端、远端胆管是否扩张,肿瘤是否侵犯邻近结构等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亚型肝门及肝外大胆管癌的影像学表现与其生长模式密切相关,MRI联合序列检查能准确描述不同亚型肿瘤的影像学特点,综合分析其MRI表现可以准确诊断并鉴别其形态学亚型。  相似文献   

17.
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ICC)的CT及MRI表现及病理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肝内胆管细胞癌24例。所有病例均行B超检查,17例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14例行MRI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 CT平扫病灶均为低密度,边界不清,MRI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呈较高信号伴中心低信号,动态CT及MRI检查病灶多表现为渐进性的向心性强化,病灶局部肝包膜可有回缩,周围肝内胆管可有轻度扩张和结石;病理表现镜下为低分化或未分化腺癌,血管分布稀少,癌巢之间为大量纤维结缔组织。CT早期强化17.6%(3/17),延迟强化82.3%(14/17),MRI检查14例T1WI低信号T2WI略高信号,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远端胆管迂曲扩张。MRI增强通常表现为早期轻度或中度不全边缘强化,晚期进行性同心性强化,在延迟期中心区通常为不完全强化。结论肝内胆管细胞癌CT多期增强扫描及MR动态增强扫描均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对于肝内与其它常见病变的鉴别诊断均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管状吻合器在肝门部胆管癌手术中胆肠吻合的应用研究,确定管状吻合器在肝门胆管空肠吻合的应用是切实可行的,优于传统的手工吻合。方法对于肝门胆管肿瘤局限于肝总管或分叉部(BismuthI/Ⅱ型)的病例,随机设立管状吻合器组(26例)和非吻合器组(24例),管状吻合器组:26例应用管状吻合器行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手术;非吻合器组:24例行常规手工胆肠吻合的病人,对二组手术病人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的临床数据行统计学的相关分析。结果应用管状吻合器行胆肠吻合是科学的方法,手术时间缩短,P〈0.05;术后住院天数缩短,P〈0.05;术后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对于BismuthI/Ⅱ型肝门部胆管癌应用管状吻合器行肝门胆管空肠吻合术是可行的,较非吻合器组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以及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对肝门型胆管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肝门型胆管癌的动态增强MRI表现,其中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12例经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c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刷检细胞学检查证实。结果21例肝门部肿块位于肝总管8例,肝总管+左(右)肝管7例,左(右)肝管6例;平扫T1WI为低信号或等信号分别为13例(61.9%)和8例(38.1%),T2WI为高信号、稍高信号和等信号分别11例(52.4%)、7例(33.3%)、3例(14.3%),动脉期强化6例(28.6%),门脉期强化18例(85.6%),延迟期强化8例(38.1%)。远端胆管均有不同程度扩张,15例(71.4%)扩张的胆管近端呈“笔尖样”变细、僵硬,19例经MRCP发现梗阻部位。结论MRI对肝门型胆管癌的定位和定性诊断有较高价值,扩张的胆管近肿块处呈“笔尖样”变细、僵硬,有助于癌肿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