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目的比较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及动态增强MRI(DCE-MRI)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5例乳腺疾病患者中115个乳腺良恶性病灶,评价DCE-MRI半定量参数信号增强比率(SER)、早期强化率(slope)及ADC值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结果乳腺良恶性病变间的SER、slope及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SER、slope及ADC三者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9、0.73、0.91。以最大约登指数为最佳诊断切点值,则三者判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敏感性分别为88%、84%、91%;特异性分别为82%、65%、80%。结论 DCE-MRI及DWI对乳腺癌均有较高的诊断效能,DWI的诊断效能稍高于定量动态增强MR。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及表观弥散系数(ADC值)测定联合动态增强扫描(DCE-MRI)在乳腺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例女性正常志愿者(对照组),60例经病理证实的女性乳腺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良性病变18例,恶性肿瘤42例.所有研究对象均行MRI常规平扫、弥散加权成像(b值分别为500、1000 s/mm2)及动态增强扫描,比较正常乳腺、良性及恶性病变的ADC值,同时分析良、恶性病变动态增强扫描特点.结果 (1)全部病变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DWI显示恶性肿瘤与病理诊断符合率100% (46/46),良性病变符合率90% (18/20);DWI诊断敏感性达97%(64/66),对照组诊断特异性达100% (20/20).(2)b=500 s/mm2时,正常乳腺及良、恶性乳腺病变的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2.43,P=0.00);b=1000 s/mm2时,正常乳腺及良、恶性乳腺病变的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8.46,P=0.00).不同b值下,良性病变ADC值均高于恶性(P<0.05),正常乳腺高于良、恶性病变(P<0.01).(3)良性、恶性病变患者DCE-MRI图像上所显示的病变部位形状、边缘、强化形式、早期峰值强化率和曲线类型两者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 弥散加权成像及表观弥散系数测定联合动态增强扫描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磁共振常规成像(MRI),动态增强成像(DCE-MRI),扩散加权成像(DWI)及其联合成像对乳腺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47例经过手术及病理证实的乳腺病变,恶性31个,良性16个。所有病灶均行常规MRI、DCE-MRI及DWI。以术后标本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评价4种检查方法对乳腺疾病定性的诊断价值。结果:常规MRI及DCE-MRI诊断乳腺病变的敏感性分别为74.2%、87.1%,特异性为50%、62.5%,准确率为70%、78.7%。ROC曲线分析确定ADC良恶性诊断阈值为1.20×10-3mm2/s,ADC值诊断及联合诊断敏感性分别为93.55%、87.1%,特异性为75%、81.3%,准确性为87.23%、85.1%。结论:①常规MRI及DCE-MRI诊断良恶性病变特异性较低,结合DWI综合诊断能提高特异性。②DWI诊断良恶性病变的敏感性高,可作为乳腺癌的筛查序列。恶性病变ADC值多≤1.20×10-3mm2/s。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动态增强扫描(DCE-MRI)结合多b值弥散加权成像(DWI)成像对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乳腺肿块患者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行多b值DWI扫描及DCE-MRI检查,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计算多b值DWI扫描、DCE-MRI及两者联合扫描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结果当b值为500、800、1000s/mm2时,乳腺良性病变表观弥散系数(ADC)值显著高于恶性病变,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当b值为800s/mm2时,其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曲线下面积最大,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分别为81.3%、90.0%、84.6%;DCE-MRI扫描对良恶性乳腺疾病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分别为90.6%、75.0%、84.6%;两者联合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分别为96.9%、100.0%、98.0%,联合诊断准确度显著高于单纯动态增强扫描及DWI成像(P0.05)。结论 DCE-MRI对乳腺良恶性病变具有较高的诊断灵敏度,DWI具有较高的特异度,两者联合诊断可有效提高乳腺癌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 对比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扩散峰度成像(DKI)、弥散加权成像(DWI)参数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效能。方法 收集我院2018年4月~2020年1月收治的122例乳腺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良性组(n=63)和恶性组(n=59)比较良恶性乳腺病变的表观扩散系数(ADC)、扩散峰度值(MK)、平均扩散率(MD)值。并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ADC、MK、MD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效能。 结果 良性组ADC、MD值显著高于恶性组,MK值明显低于恶性组(P<005);且乳腺良、恶性病变的形状、边缘及强化方式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 ADC、MK、MD中,以MK值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准确率最高,以ADC值最低;联合应用上述参数,可提高鉴别诊断效能,MK+MD+ADC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准确率分别为9016%。 结论 MRI检查DKI、DWI成像参数均可有效鉴别诊断乳腺癌,DKI成像参数的诊断效能高于DWI,联合二者可提高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在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10例正常乳腺、20例乳腺良性病变和32例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3.0TMRI扫描仪,行SE序列和DWI。b值分别取0,50,200,500,800,1200S/mm2。比较正常组、良性和恶性病变组的磁共振表现,测量其ADC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乳腺占位性病变在DWI上大多为高信号(48/60,80%),随着b值升高病灶DWI信号下降,恶性病变的下降程度低于良性病变。(2)b值不同时,各组所取得的ADC值因b值不同而不同,且之间差异具显著性意义。(3)当b=1200~0S/mm2时,恶性病变组平均ADC值为(0.94±0.09)×10—3mm2/S,良性病变组平均ADC值为(1.57±0.14)×10—3mm2/S,正常组平均AI)C值为(1.77±0.17)×10—3mm2/S。同一b值,正常组、艮性组和恶性组分别对应的ADC值间差异具显著性意义。(4)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取ADC值≤0.97×10—3mm2/S(b=1200~0s/mm2)作为诊断乳腺恶性病变的阈值,其诊断敏感性83.78%,特异性91.30%,准确性86.96%,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较好(Kappa值=0.73,P〈0.001)。结论DWI结合ADC值测量,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乳腺扩散加权成像(DWI)定量参数表观扩散系数(ADC)及相对表观扩散系数(rADC)值对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效能。 方法: 选择经穿刺或手术病理证实并行乳腺MRI检查的女性患者123例,行轴位DWI、矢状位T2WI及动态增强MRI扫描(DCE-MRI)。以DCE-MRI图像为参考,在DWI图上分别于病灶内、病灶邻近正常腺体区域放置感兴趣区(ROI),记录相应区域ADC值,并计算标化后rADC值。比较乳腺良性和恶性病变的平均ADC值及rADC值。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ADC和rADC鉴别乳腺良性和恶性病变的最佳诊断阈值;比较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两者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效能。 结果: 134个乳腺病灶中,84个恶性病灶和50个良性病灶平均ADC值分别为(1.04±0.26)×10-3和(1.60±0.40)×10-3mm2·s-1,正常腺体134个ROI平均ADC值为(1.89±0.31)×10-3 mm2·s-1,恶性病变ADC值明显低于良性病变和正常腺体(P<0.01)。恶性病变和良性病变平均rADC值分别为0.59±0.18和0.83±0.30,恶性病变rADC值低于良性病变(P<0.01)。选择ADC阈值为1.22×10-3 mm2·s-1,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6.0%和84.5%,AUC为0.89。选择rADC阈值为0.67,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4.0%和75.0%,AUC为0.79。标化后rADC的AUC低于标化前ADC(P<0.05)。 结论: ADC和rADC 值的定量分析是鉴别诊断乳腺良性和恶性病变的有效手段,标化后rADC 值未能提升ADC值的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核磁共振功能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中动态增强(dynamic contrast enhance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扩散加权(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及波谱分析(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有乳腺肿块并有病理结果的病例68例,均行DCE-MRI?DWI及MRS检查,统计DCE-MRI曲线分型?DWI的ADC值大小及MRS有无胆碱峰在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上的差异,并分析三者评定标准的一致性,计算三者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结果:三者在乳腺肿块良恶性诊断上有明显差异(P < 0.05)?在良恶性的评定标准上,DCE-MRI和DWI的一致性较好(Kappa值> 0.75);DCE-MRI和MRS?DWI和MRS的一致性一般(Kappa值> 0.40)?DCE-MRI对乳腺恶性病变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为87.5%和88.9%;?DWI为87.5%和88.8%;MRS为87.5%和55.6%?三者的诊断准确度分别为88.2%?88.2%?70.6%?结论:DCE-MRI?DWI及MRS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均较高,MRS的特异性略低?DCE-MRI?DWI可作为乳腺病变定性诊断的主要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WI)和动态增强MRI(DCE-MRI)定量检测在前列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前列腺DWI和DKtransCE-MRI定量参数,包括表观扩散系数(ADC)、容积转运常数Ktrans、回流速率常数kep、血管外细胞外间隙体积比(ve)值。并运用SPSS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前列腺癌癌灶和增生灶的ADC、Ktrans和kep值分别为(1.21±0.26)mm2/s和(0.83±0.32)mm2/s、(0.45±0.22)min-1和(0.17±0.08)min-1、(0.95±0.44)min-1和(0.49±0.26)min-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ADC、Ktrans、kep值在前列腺良恶性病变中存在显著不同,DWI和DCE-MRI定量评估对前列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WI)对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呈流出型、平台型的乳腺小结节灶良恶性判别的价值。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及乳腺M刚检查动态增强曲线呈流出型、平台型的患者31例共45个小结节灶,所有患者均行DWI检查,经后处理得到ADC图,在病灶区及正常乳腺组织划感兴趣区,分别测量其ADC值。结果45个病灶中11个为良性,34个为乳癌,术前MRI以动态增强为标准,诊断正确率75.6%。同顾性分析DWI图,以ADC值1.16为临界值,良恶性病灶间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以ADC值为标准,其诊断正确率可达88.9%。结论DWI对于乳腺流出型、平台犁曲线小结节灶的良恶性具有较好的界定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乳腺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怀疑或钼靶发现可疑的7例患者进行乳腺磁共振弥散成像,取两组不同b值分别计算表面弥散系数值(ADC),以及绘制时间-信号曲线,诊断结果与常规MRI比较并经病理证实。[结果]3例为恶性,2例为良性,2例为未见异常。DWI与常规MRI诊断符合率为100%。[结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乳腺疾病的敏感性较高,ADC值在良恶性鉴别上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0年2—8月经手术病理证实或穿刺活检证实的50例乳腺癌患者和50例乳腺良性病变患者。DWI扫描b值分别为400、600、8001、000 s/mm2,测量病灶区域的ADC值,并比较各组之间的差异。结果 b值分别为400、6008、001、000时乳腺癌及良性病变的ADC值,恶性组ADC值明显低于良性组(P〈0.05)。四组不同b值的良恶性病变分别做ROC曲线,以b=1 000 s/mm2时,AUC最大,诊断价值最高,以ADC值为1.23×10-3mm2/s作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阈值,敏感性为90.0%,特异性为89.8%,准确性为89.9%。结论 DWI结合ADC值测量,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功能代谢成像技术在乳腺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49个病灶在同一次乳腺MRI检查中,依次行MR常规序列平扫、扩散、灌注、动态增强及波谱成像。结果将早期信号丢失率(SDR)=19.84%、早期信号强化率(SER)=55.5%以及出现MRS-Cho峰分别作为诊断恶性病灶的阈值,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0.3%、90.3%、87.1%;94.4%、55.6%、66.7%。SDR诊断效能明显高于SER(A值分别为0.824、0.971,P=0.000)。联合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6.7%、94.4%、96%。结论扩散、灌注、动态增强及波谱成像技术在鉴别乳腺病灶的良、恶性方面各有优势,联合多种功能成像技术能够明显提高乳腺癌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结合动态增强在评价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6例乳腺病患者的52处病灶同时行MR扩散加权成像(b值=800mm2/s)和动态增强MRI扫描。分别总结依据ADC值和时间-信号强度曲线评价乳腺良、恶性病变的统计学意义。统计综合考虑ADC值和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类型评价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结果以1.228×10-3mm2/s作为界值评价乳腺病变的性质,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敏感性为87.5%,特异性为80%;以Ⅰ型曲线诊断乳腺良性病变,以Ⅱ、Ⅲ型曲线诊断乳腺癌,敏感性为90.6%,特异性为80%。如结合ADC值与时间-强化曲线对病灶良恶性分析,敏感性为93.8%,特异性为90%。结论应用DWI和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对乳腺病变的良恶性进行评价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和表观扩散系数(ADC)直方图用于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6月-2018年8月本院90例(90个病灶)的乳腺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病理诊断结果分为良性组64例、恶性组26例。取得手术病理结果之前接收规范DCE-MRI、DWI检查,根据软件得出DCE-MRI定量参数,如容量转移常数(Ktrans)、速率常数(Kep)及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分数(Ve);重建ADC直方图,获取平均ADC值(ADCmean)、最小ADC值(ADCmin)、最大ADC值(ADCmax)、ADC差值及直方图的偏度、峰度。结果与良性组比较,恶性组腺体Ktrans、Kep值显著高(P<0.05),Ve值未见明显差异(P>0.05)。通过ROC曲线分析,Ktrans、Kep鉴别恶性、良性乳腺病变的敏感度均>80%,Kep的特异度高达93.75%。与良性组比较,恶性组腺体ADCmean、ADCmin、ADCmax均显著低,ADC差值显著高(P<0.05),直方图的偏度、峰度未见明显差异(P>0.05)。通过ROC曲线分析,ADCmean诊断鉴别恶性、良性乳腺病变敏感度、特异度最高,为80.77%和92.19%,其次为ADC差值的敏感度较高和ADCmin的特异度较高。结论DCE-MRI和ADC直方图对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结合病理结果探讨3.0T磁共振动态增强、扩散加权成像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结合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结果回顾性分析53例乳腺癌患者及34例乳腺良性疾病患者的3.0 T磁共振成像图像。评估两组病灶的形态学征象、动态增强表现、及扩散加权成像表现,并作统计学分析。形态学征象包括:病灶的形状和边缘、病灶周围组织水肿、皮肤增厚、乳头受累、及腋窝淋巴结肿大等;动态增强包括病灶强化特征及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me-signal intensity curve,TIC)表现;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包括良恶性病灶的ADC值,对侧正常组织的ADC值,及相对ADC(relative ADC,r ADC)值。结果:乳腺癌患者组与乳腺良性疾病患者组形状及边缘等征象存在统计学差异,病灶周围水肿、皮肤增厚、乳头受累、腋窝淋巴结肿大等征象无统计学差异。乳腺癌患者组与乳腺良性疾病患者组的强化方式及TIC分型存在统计学差异。乳腺癌患者组与乳腺良性疾病患者组DWI信号表现无统计学差异。乳腺癌患者组病灶侧ADC值为[(1.042±0.019)×10-3mm2/s],对侧正常组织的ADC值为[(1.812±0.017)×10-3mm2/s],病灶与对侧正常组织的AD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乳腺良性疾病患者组病灶侧ADC值为[(1.558±0.022)×10-3mm2/s],对侧正常组织的ADC值为[(1.806±0.018)×10-3mm2/s],病灶与对侧正常组织的AD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良恶性组病灶侧ADC值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良恶性组对侧正常组织间的ADC值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良恶性组相对ADC(r ADC)值分别为(0.865±0.014)、(0.580±0.01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良恶性肿瘤的MRI的形态学征象有一定重叠,动态增强扫描及扩散加权成像的定量参数有助于鉴别乳腺良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7例女性乳腺患者行MRI—DWI(b=500、800s/mm2)检查,相同的感兴趣区(ROI)下,测量病变的ADC值,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有病变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结果b值分别取5OO、800s/mm2,乳腺良恶性病变的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027,P〈0.001;t=6.399,P〈0.001);b-500s/mm2,最佳诊断点ADC值为1.13×10-3mm2/S ROC曲线下面积为0.90,灵敏度为90.7%,特异度为79.4%;b=800s/mm2,最佳诊断点ADC值为1.03×10-3mm2/S,ROC曲线下面积为0.88,灵敏度为81.4%,特异度为88.2%。结论MR扩散加权成像及ADC值对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DWI、ADC值、动态增强MRI(DCE-MRI)、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类型等在乳腺良恶性肿瘤中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对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期间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乳腺肿瘤患者(112个病灶)进行MRI常规检查与DWI扫描(b=800 s/mm2)及动态增强扫描,对乳腺内病灶的形态、强化特征及弥散特性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1)乳腺恶性肿瘤形态学上多呈分叶状、不规则状,边缘不规则或毛刺征,良性肿瘤多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缘光滑,以肿瘤形态学特征评价良、恶性肿瘤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75个恶性病灶中,9个呈Ⅰ型曲线,48个呈Ⅱ型曲线,18个呈Ⅲ型曲线;37个良性病灶中19个呈Ⅰ型曲线,17个呈Ⅱ型曲线,1个呈Ⅲ型曲线;以Ⅰ、Ⅱ型曲线诊断良性病变,Ⅱ、Ⅲ型曲线诊断恶性病变,以肿瘤边缘特征评价良、恶性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以ADC值=1.195×10-3 mm2/s作为界值,75个恶性病灶中,61个病灶的ADC值<1.195×10-3 mm2/s;37个良性病灶中25个病灶的ADC值>1.195×10-3 mm2/s,良、恶性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乳腺DWI、DCE-MRI联合应用对评价乳腺病变性质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定量集成磁共振成像(SyMRI)在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95例乳腺病变患者的磁共振成像(MRI)资料。患者均于术前行乳腺常规MRI和SyMRI扫描,病灶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均显示乳腺肿块样病变。根据病理结果将病例分为良性组和恶性组,分析病变的MRI征象,同时测量病变增强前后的SyMRI定量参数,分别记录为T1p、T2p、PDp和T1e、T2e、PDe,并计算各定量参数的相对变化率。基于全子集回归和Logistic回归构建不同的诊断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不同诊断模型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效能。结果 乳腺良性和恶性病变的MRI征象(形态、边界、内部强化方式、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和T2WI信号特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PDp和T2e外,其他定量参数在两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CE-MRI+SyMRI (DCE-MRI+T2p+T1e)”的诊断模型是最佳的预测模型,其AUC为0.995(95% CI:0.983~1.000)。结论 定量SyMRI的衍生定量参数可以间接反映乳腺病变组织的微结构特征,有助于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DWI)在鼻咽良恶性病变及鼻咽癌T分期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6例鼻咽部病变患者采用DWI进行检查,鉴别病变性质并与20例正常对照进行对比,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并分析诊断鼻咽癌(NPC)T分期效能及表观扩散系数(ADC)与T分期的相关性。结果 NPC、NPH和正常对照鼻咽壁、斜坡、椎前肌的ADC值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NPC、NPH与正常对照鼻咽壁ADC值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NPC与NPH鼻咽壁ADC值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NPC与NPH及正常对照斜坡、椎前肌的ADC值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DWI诊断病变良恶性Kappa值为0.84,灵敏度为97.30%、特异度为94.74%、阳性似然比为18.50、阴性似然比为0.05,与病理结果一致性好。ADC诊断阈值为0.943×10-3mm^2/s,ROC曲线下面积为0.873。DWI鼻咽癌T分期的诊断价值较高。ADC值与T分期呈正相关性(r=0.436,P〈0.05)。结论 DWI的ADC值对鼻咽部病变良恶性有鉴别价值,ADC值与T分期相关,DWI对NPC的T分期评估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