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正常beagle犬脊髓的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的可行性、技术特点及研究意义.方法用速眠新对8只比格犬进行麻醉后立即进行脊髓弥散成像,采用西门子sonata1.5T磁共振系统,在平面回波成像(EP)I基础上进行不同参数扫描,分析比较各自影像特点并计算平均表观弥散系数(ADC).结果采用层厚3mm,单次激发SE-EPI弥散序列可以取得较好的颈髓DWI图像,颈髓具有明显的各向异性,平行于白质纤维的弥散梯度可得到较高的ADC值.在颈髓矢状位成像测量的平均ADC值为(109.6±6.8)×10-3 mm2/s.结论 1.5T磁共振系统可以对犬进行颈髓DWI成像,其脊髓成像特点有助于指导犬的脊髓试验.  相似文献   

2.
乔梁  王汉东 《医学研究生学报》2007,20(10):1108-1111
磁共振弥散成像是通过水分子弥散差异成像,反映水分子弥散运动状态。由于成像原理不同于传统磁共振,故弥散成像对中枢神经纤维束的解剖结构改变较为敏感,从而成为弥漫性轴突损伤诊断的重要技术。弥散加权成像能通过突出弥散效应显示损伤灶;弥散张量成像能反映各向异性矢量,更加敏感地显示损伤灶,并可通过神经纤维束成像显示轴突损伤。弥散成像不仅提高了弥漫性轴突损伤的诊断,还有利于判断伤情及预后。该作者对以上问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 探索3.0T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在脊髓压迫症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脊髓受压患者及正常对照组分别行常规MRI扫描和横轴面DTI成像。在FA图上分别测量病例组与对照组脊髓感兴趣区部位的FA值,将2组FA值进行比较。结果 脊髓受压部位及其临近部位(在T2WI像上形态信号均无异常)的FA均值较正常对照组降低。脊髓不同受压程度的FA均值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对脊髓受压损伤早期发生的华勒氏变性改变较敏感,并能反映其受压损伤程度,是目前早期活体诊断脊髓受压损伤比较准确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对颈椎病脊髓损伤的临床诊断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对脊髓损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健康志愿者42例作为对照组和脊髓型颈椎病患者64例进行颈椎常规MRI及弥散张量成像,分别测量各组表观弥散系数(ADC)、部分各向异性(FA)值,并显示其弥散张量纤维束(DTT)。结果正常组的平均ADC值为(830.34±215.86)×10^-6mm^-2/s,平均FA值为(536.03±40.00)×10^-3。颈髓慢性损伤患者平均ADC值为(1107.60±47.55)×10^-6mm^-2/s,较正常组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1),平均FA值为(425.91 x±59.48)×10^-3,较正常组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较常规MRI成像能早期显示颈椎病脊髓的损伤,ADC值、FA值、DTT图是检测早期脊髓损伤微观结构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前,由于在采用动物模型进行脑缺血的机制研究及药效学评价时,多在单一时间点取材进行病理学检测,所以无法实现对脑功能损伤动态演变进程的观察。而应用常规磁共振成像和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可以实现对动物脑缺血模型脑损伤的活体动态观察。其中,灌注加权成像、磁共振血管成像、弥散张量成像及磁共振波谱成像可观察脑缺血损伤的动态演变进程。未来在脑缺血动物模型的基础研究中,将磁共振成像与病理学结合可以更好地综合评价脑缺血的损伤程度及客观评价药物对脑缺血损伤后脑功能恢复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弥散张量成像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弥散张量磁共振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是近年来运用于临床的一种功能磁共振成像方法,它是在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一种无创的磁共振成像方法.弥散张量的数据可以在每一个体素中形成一个弥散张量,通过弥散张量的特征值和特征相量反映该体素水分子的弥散特性.目前主要用于脑、心脏、脊髓细微结构的研究,尤其是脑白质纤维的观察追踪、脑发育、脑认知功能以及脑疾病脑部手术术前计划及术后评价.  相似文献   

7.
罗凤荣  李雁平 《广西医学》2012,34(7):856-857
目的 评价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对全身恶性肿瘤诊断的价值.方法 对93例恶性肿瘤病人进行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技术检查.结果 93例中,40例为原发性病灶;53例除原发病灶外发现异常信号灶105个.结论 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对恶性肿瘤的分期、治疗方案的选择、手术方式的选择及疗效的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随着MRI设备成像技术的成熟和普及,MRI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应用,为了使临床医生更好地了解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的原理及临床应用,使得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充分发挥其技术优势。  相似文献   

9.
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在神经外科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是在常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和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基础上发展起来一种新的磁共振成像技术。它不但可以在三维空间内定量分析组织内水分子的弥散运动,而且可以利用组织内水分子弥散星各向异性的特征进行成像。近年来,DTI逐渐应用于动物和临床研究,[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和一帆 《医学综述》2011,17(23):3630-3633
目前脊髓磁共振成像常规检查是诊断脊髓型颈椎病(CSM)的最佳手段,能清楚地显示受压颈髓形态及信号改变,以此明确疾病。但是CSM在磁共振成像常规检查中出现信号改变时往往提示脊髓损伤严重,并非病变的早期,使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期。而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对CSM早期诊断、治疗和预后均具有价值。现就DTI成像原理、扫描技术、正常人脊髓及CSM患者的脊髓DTI表现等国内外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在正常成人颈段脊髓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中脊髓节段、轴索及年龄因素对其扩散系数(ADC)值和各向异性分数(FA)值的影响。方法 36例健康志愿者按年龄分成3组接受常规颈椎3.0T磁共振成像(MRI)及颈髓DTI检查;根据颈椎体解剖定位,颈髓分为上段(C1/2-C2/3)、中段(C3/4-C4/5)及下段(C5/6-C6/7),各节段应用感兴趣区法测量脊髓中央灰质和白质(前索、侧索、后索)的ADC和FA值。结果正常成人颈髓灰、白质不同节段之间ADC和FA值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颈髓白质不同轴索之间ADC和FA值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年龄组之间的ADC和FA值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颈髓白质前索上段ADC与年龄不具有相关性,前索下段的ADC值与年龄正相关,其余颈髓白质及中央灰质的ADC和FA值均与年龄负性相关。结论正常颈髓的扩散能力和扩散各向异性受到年龄、节段和轴索因素的影响,对颈髓疾病的DTI研究应综合考虑上述因素。  相似文献   

12.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对脊髓损伤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对脊髓损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42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和54例脊髓型颈椎病作为病例组进行颈椎常规磁共振成像(MRI)及DTI,分别测量各组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部分各项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并显示其弥散张量纤维束(diffusiontensortracking,DTF)。结果:对照组的平均ADC值为(830.34±215.86)×10^6mm^2/s,平均FA值为(536.03±40.00)×10^-3。脊髓慢性损伤患者平均ADC值为(1107.60±47.55)×10^6mm^2/s,较对照组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1),平均FA值为(425.91±59.48)×10^-3,较对照组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DTI较常规MRI成像能更早显示脊髓的损伤,ADC值、FA值及DTF图是检测早期脊髓损伤微观结构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脊髓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诊疗能力。方法报道1例经磁共振和血管造影及手术证实的SDAVF病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SDAVF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脊髓损害症状,临床缺乏鲜明的特点,易误诊,磁共振平扫及增强检查通常可以发现长节段脊髓病变及脊髓表面迂曲的扩张静脉,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SA)是确诊的金标准,并可以发现瘘口位置;早期外科手术或介入治疗能够改善预后,随病程延长预后变差,外科手术相较介入治疗能够减少复发风险。结论提高对SDAVF的警惕性,认识该病临床表现的复杂多变,提高该病的影像学识别能力是正确诊断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脊髓损伤(SCI)能引起大脑结构和功能可塑性变化,将影响到SCI后的预后评估和疗效评价。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如fMRI,DTI)是评估SCI后脑结构和功能连接可塑性变化的无创性技术,本文旨在综述SCI后脑结构与功能可塑性变化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正常颈髓磁共振张量成像(DTI)的研究,探讨磁共振张量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正常志愿者行颈椎磁共振常规序列(MRI)及磁共振张量成像(DTI)检查,测量并比较所有椎间盘层面颈髓的各向异性(FA)值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同时重建并分析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结果所有受检者的颈髓DTI均得到FA图及ADC图;不同节段颈髓FA值及ADC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C2/3椎间盘水平颈髓的FA值最高、ADC值最低,C6/7椎间盘水平颈髓FA值最低、ADC值最高;FA值与ADC值之间呈负相关。结论 DTI能客观、定量地分析颈髓情况,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颈髓扩散张量磁共振成像(DTI)的最佳扫描参数。方法:对40名成年健康志愿者行颈髓扩散张量成像,比较不同扫描参数[b值、扩散敏感梯度方向数及激励次数(NEX)、层厚]对图像质量的影响。第1组,b值分别取400,700,1 000 s/mm2;第2组,扩散敏感梯度方向数分别取6,13,25个;第3组,激励次数分别取2,4,8;第4组,层厚分别取2,3,4 mm。结果:在4种不同扫描参数的比较中,b值为700 s/mm2的图像质量较b值为400 s/mm2和1 000 s/mm2的好(P<0.05);方向为25时的图像质量较方向为6和13的图像质量好(P<0.05);NEX为4的图像质量较NEX为2和8的好(P<0.05);层厚为4 mm的图像质量较层厚2 mm和3 mm的好(P<0.05)。结论:b值为700 s/mm2、扩散敏感梯度方向为25个、NEX为4和层厚为4 mm是颈髓DTI的最佳扫描参数,适用于临床研究颈髓的细微结构。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比较常规MRI及DTI,评价脊髓型颈椎病的脊髓损伤,探讨DTI对检测脊髓型颈椎病(CSM)脊髓损伤的价值。材料与方法使用GE Signa Hde 1.5T超导型磁共振仪,对40例健康志愿者和6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常规MRI及DTI检查。根据T2WI图像颈髓病变区信号不同,将CSM患者分为颈髓病变区高信号组(C组,13例)和等信号组(B组,47例),正常对照组(A组,40例)。观察常规T2WI图,测量DTI不同参数值,比较不同组别ADC值和FA值的变化。结果常规T2WI等信号患者(B组),虽然常规T2WI没有显示出病变脊髓异常信号改变,但是DTI参数值出现变化,FA值降低,提示病变脊髓各向异性减低;ADC值升高,反映各向同性增高。常规T2WI高信号患者(C组),FA值进一步减低,脊髓出现不均淡黄色信号。ADC值、FA值在A,B,C组中均有统计学意义(表1),ADC值在A组、B组、C组中呈逐渐升高变化,反映脊髓各向同性逐渐升高;RA值在A组、B组、C组中呈逐渐降低变化,反映脊髓各向异性逐渐降低。结论通过脊髓型颈椎病两组的研究,显示DTI能在常规T2WI尚未出现异常信号之前既能检测颈髓的较为早期的损伤,DTI较常规MRI检测脊髓慢性损伤更敏感,DTI能更早、更精确地发现脊髓型颈椎病的脊髓病变,有助于临床医生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法,同时可以为手术治疗赢得时间。DTI量化参数可以定量评估脊髓损伤程度,使脊髓损伤的诊断更为准确。  相似文献   

18.
刘璐 《医学综述》2012,18(23):4032-4035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是目前人体功能成像研究的热点之一。正常颈髓DTI研究显示,颈髓各个节段的平均弥散系数及各向异性分数是有差别的。对于颈髓病变,DTI不仅可以显示常规磁共振成像显示不了的病理学改变,还可通过纤维示踪技术直观地显示纤维束方向及其完整性的改变,为颈髓疾病的检出及鉴别诊断开拓了新的前景。现全面介绍DTI的技术原理及其在颈髓疾病应用中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