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肾嗜酸细胞腺瘤(RO)的CT表现。方法1例44岁女性经病理组织学证实为RO患者,继X线胸片,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及实验室检查后又经腹部CT平扫与增强扫描。RO的CT表现是结合文献复习分析的。结果CT平扫证实,在右肾下极背侧实质内有一大小约2.4cm×2.2cm的低密度区,边缘清楚,边缘密度高于中央密度。增强扫描皮质期,病灶边缘明显强化,中央呈片状轻度强化,实质期病灶边缘密度减低,中心部位强化伴低密度无强化区,肾盂期病灶边缘密度仍较低,对比剂逐渐向中央填充并呈轻度强化伴缩小的低密度区。结论RO虽然具有某些CT强化特征,但确诊需依据穿刺活检或术后病理。  相似文献   

2.
嗜酸性细胞腺瘤临床颇为少见,发病率低,约占肾脏肿瘤的3%~7%[1],近年来随着病理诊断水平以及影像学技术的提高,其检出率虽有所提升,但与肾细胞癌鉴别仍有困难,而误诊将导致不必要的肾根治性切除术及术后辅助治疗,我们曾遇到1例,报道如下。1病例资料患者女,37岁。因体检B超发现右肾肿物1周入院。查体、血尿常规、血沉及生化检查未见异常。MR检查:右肾中下部约7.1cm×6.2cm×5cm大小,是等长T1等长T2信号,与肾实质分界清楚。增强扫描,病灶呈明显中度异常对比强化,其内信号欠均匀(图1~4),腹膜后未见肿大淋巴结。MR诊断:右肾占位性病变,考虑肾…  相似文献   

3.
肾嗜酸细胞腺瘤的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肾嗜酸细胞腺瘤是一种少见的肾脏实质肿瘤,常因对其缺乏认识而误诊为肾癌。目前关于该肿瘤影像学表现的研究文献多为个案报道,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例报告,结合相关文献复习,探讨其影像表现特征,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二例肾嗜酸细胞腺瘤的CT和MRI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例1 男,45岁。左腰部闷痛1个月余,无尿频,尿急等尿道刺激症状,无血尿。经超声检查发现左肾肿物。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分析肾透明细胞癌与嗜酸细胞腺瘤的CT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选取我院收治并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肾透明细胞癌(20例)及肾嗜酸细胞腺瘤(15例)的CT表现,分析两者病灶的大小、形态、密度、CT值及强化方式等。结果肾透明细胞癌与肾嗜酸细胞腺瘤病灶的直径差异不明显(P> 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肾透明细胞癌与嗜酸细胞腺瘤CT平扫均多数为等或稍低密度,增强期多表现为明显强化,但肾透明细胞癌的强化特点为快进快出型,而肾嗜酸细胞腺瘤为快进慢出型,且肾透明细胞癌可有淋巴结转移,而肾嗜酸细胞瘤可有中央瘢痕。结论综合分析肾透明细胞癌与肾嗜酸细胞腺瘤的CT平扫及增强扫描的影像学特点,有助于两者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肾嗜酸细胞腺瘤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加深对该肿瘤的认识,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肾嗜酸细胞腺瘤临床及病理资料,结合文献复习,探讨该肿瘤的组织学、免疫组化及临床特点。结果肉眼观察肿瘤边界清楚,部分有假包膜,切面呈褐色或淡黄色,质地较均匀,有的中央可见放射状疤痕;镜下肿瘤细胞排列成实性巢索或呈腺泡、小管结构,胞质内含丰富的嗜酸性颗粒,免疫组织化学杂色:CK8(+),CD117(+)、Vimentin(-),CD10(-)。结论肾嗜酸细胞腺瘤是一种较少见的良性肾脏肿瘤,常易被误诊为肾癌,诊断需依据影像学、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特点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肾嗜酸性细胞腺瘤的CT和MRI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9例肾嗜酸细胞腺瘤患者的影像资料。9例均行CT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包括肾皮质期、髓质期和排泄期;其中1例同时行MRI检查,1例行IVP检查。结果:CT平扫示9例病灶均为单发;7例位于左肾,2例位于右肾,最大径2.0—10.0cm,平均5.1cm,〈3.0cm者2例,2例可见钙化。增强扫描:肾皮质期示9例病灶明显强化,肾髓质期示6例病灶持续强化,6例病灶内可见“星芒”状瘢痕,5例有相对完整假包膜。1例病灶于MRI T1WI上呈等、低信号,T2WI呈混杂高信号,可见清晰包膜。结论:肾嗜酸细胞腺瘤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性,有助于同肾癌和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鉴别。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肾嗜酸细胞腺瘤的CT表现及病理基础,提高肾嗜酸细胞腺瘤的诊疗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肾嗜酸细胞腺瘤患者的临床、影像和病理学资料.结果 男7例,女5例,年龄40~65岁.均单侧单发,边界清晰.9例位于右肾.5例呈均匀等或略低密度,明显强化,7例中央可见瘢痕区.术前均诊断为肾癌,行肾切除术.肉眼观察肿瘤边界清楚,质地均匀.光镜下瘤细胞排列成腺泡管状或实性片状,无明显异型性和核分裂相.电镜下胞浆内见大量线粒体.结论 肾嗜酸细胞腺瘤作为一种少见的肾脏良件腺瘤,其影像特征有助于术前诊断及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肾嗜酸细胞腺瘤的CT诊断要点.方法对11例经病理确诊的肾嗜酸细胞腺瘤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例肿瘤均为单发,呈类圆形,平扫10例呈等或稍高密度、边缘不清,7例密度均匀,3例中央可见低密度瘢痕影.增强后7例肿瘤明显强化,4例轻度强化,均有"快进慢出"型强化特征,其中1例部分肿瘤实质还有渐进性强化表现;4例中央可见星状或小片状无明显强化区.结论 肾脏嗜酸细胞腺瘤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熟悉这些特点有助于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肾嗜酸细胞腺瘤的CT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8例肾嗜酸细胞腺瘤患者的影像与病理资料。8例均行CT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包括肾皮质期、髓质期和排泄期。结果 CT平扫示8例患者均为单发,7例位于右肾,1例位于左肾,最大径3.9~13.0cm,平均5.9cm,均大于3cm,1例可见钙化。增强扫描:皮质期8例病灶均明显强化。髓质期7例病灶持续强化,8例病灶内可见"星芒状"瘢痕,6例有相对完整假包膜。结论肾嗜酸细胞腺瘤的CT表现与病理表现有相关性,CT表现典型者可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CT对肾嗜酸细胞腺瘤术前诊断的可能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肾嗜酸细胞腺瘤的动态增强CT表现,根据病变部位、大小、密度、边缘、强化方式,测量病变平扫及CT动态增强各期的CT值.结果 CT平扫:6例肾嗜酸细胞腺瘤平均CT值35HU,3例密度均匀,1例病灶内见瘢痕样低密度影,2例密度不均匀,其中1例见多发小囊状低密度灶.动态增强CT:6例病灶实质部分CT值在皮质期平均94HU、实质期平均110HU;1例病灶的中心瘢痕呈轻微强化,CT值30HU,1例多发小囊状低密度灶分隔呈持续强化;1例增强扫描呈“节段性强化逆转”,3例包膜轻度延迟强化.结论 CT检查是肾嗜酸细胞腺瘤的首选检查方法,动态增强CT肿瘤实质部分明显持续性强化、肿瘤内星状瘢痕并延迟强化、部分病灶可显示完整并延迟强化的包膜等典型征象有助于肾嗜酸细胞腺瘤的术前诊断并与肾癌相鉴别.  相似文献   

12.
患者女,63岁。发现左耳垂下肿块3年,增大2月。查体:左耳垂下下颌骨升支后方肿块,鸡蛋大小,质块稍硬,表面光滑,边界清楚,活动度差,无压痛,尤面瘫等症状。彩超检查:左耳后下方低回声肿块,边界清晰,其内见少许血流信号。  相似文献   

13.
肾嗜酸细胞腺瘤与嫌色细胞癌均为少见的肾脏肿瘤,分别占肾细胞肿瘤的3%~7%和6%~11%[1].虽然两者生物学行为不同,由于其起源相同、形态学表现有重叠,导致影像学表现亦有所交叉.本文报告肾嗜酸细胞腺瘤、嫌色细胞癌各1例,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并结合国内外文献进行讨论,以提高对两种少见肿瘤的影像学认识.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直径≤4 cm的肾乏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mf)和肾嗜酸细胞腺瘤(RO)的影像资料,提高对二者的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选取并分析经病理证实的AMLmf患者10例及RO患者17例的影像学资料.结果 AMLmf与RO在形态、平扫密度、强化均匀程度、劈裂征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RO相比,AM...  相似文献   

15.
肾嗜酸细胞腺瘤的影像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肾嗜酸细胞腺瘤是一种非常罕见的良性实质性肿瘤。虽然近年来医师对此病的临床病理特征有所认识,但其影像表现报道甚少,在术前影像诊断中仍常被误诊为肾癌,使患者接受了不必要的根治性手术。笔者回顾性分析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2年至2006年期间资料完整的8例嗜酸细胞腺瘤资料,对其影像表现及病理结果进行了分析,结合文献资料讨论其影像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以提高放射科医师对本病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肾嗜酸性细胞腺瘤CT表现,旨在提高其诊断准确率。方法搜集11例经病理证实的肾嗜酸性细胞腺瘤的CT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所有病例均行MSCT多期扫描(平扫、增强皮质期及实质期),其中2例进行了排泄期增强扫描。结果 11例肾嗜酸性细胞腺瘤均单发,病灶最大径约1.3~14.0cm;平扫显示密度均匀7例,密度不均匀且中央可见不规则瘢痕者4例,其中瘢痕内钙化者3例;所有病例增强后皮质期均显示肿瘤实质明显强化,但强化程度低于肾皮质10~50HU,而实质期病灶强化程度减低;增强扫描显示中央瘢痕者6例,低密度假包膜者6例。结论肾嗜酸性细胞腺瘤有一定的CT特征性表现,病灶中心瘢痕,瘢痕内钙化及假包膜可提示嗜酸性细胞腺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18.
【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小肾嗜酸细胞腺瘤及小肾透明细胞癌的影像表现,总结病灶的增强CT表现及鉴别要点。方法:记录并分析10例小肾嗜酸细胞腺瘤及20例小肾透明细胞癌病灶的部位、边缘、密度、有无钙化、囊变、坏死、与正常肾实质夹角、中心星状瘢痕、节段强化反转征及假包膜测量并分析腹部三期增强CT中病灶与正常肾皮质的CT值。结果:两组间病灶与正常肾实质夹角(P=0.008)、中心星状瘢痕(P=0.030)及节段强化反转征(P=0.002)有统计学差异。将病灶与正常肾实质夹角(角度)、中心星状瘢痕(瘢痕)、节段强化反转征(反转)进行组合,分别进行模型1(角度+瘢痕+反转)、模型2(角度+瘢痕)、模型3(角度+反转)、模型4(瘢痕+反转)预测分析,其中模型1和3的敏感度较高(100%),而模型4特异度较高(100%),AUC值从高到低依次为模型1(0.930)、3(0.912)、2(0.830)、4(0.800)。两组间病灶的CT值及与皮质的比值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无症状偶然发现的小肾皮质肿块,突出于肾轮廓外、与肾实质夹角为钝角,伴中心瘢痕及节段强化反转,可提示倾向于肾嗜酸细胞腺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基于增强CT影像组学在鉴别肾嫌色细胞癌(CRCC)与肾嗜酸细胞腺瘤(RO)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搜集经病理证实且具有完整CT三期增强图像的56例肾占位患者,包括35例CRCC与21例RO患者(35个CRCC病灶和23个RO病灶).为建立稳定的LASSO模型,通过获得每个病灶每期2个或3个不同层面的轴面图像(CR...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甲状腺嗜酸细胞腺瘤(HCA)的MS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HCA患者的MSCT及临床资料,并复习文献。结果 20例HCA患者中,10例病灶位于左叶,9例位于右叶,1例两侧叶均被累及。病灶大小0.6cm×1.3cm~4.0cm×5.2cm,形状呈圆形或卵圆形,边缘光滑,边界较为清楚,以实性成份为主。CT平扫呈不均匀低或等密度影,边界欠清;双期增强扫描,病灶实性部分均有不同程度明显强化,以动脉期强化为著,但较正常甲状腺及周围血管密度低,部分囊变区无强化。结论 MSCT表现结合相关的临床资料,对HCA的诊断有一定的提示作用,确诊依赖病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