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研究发现 ,肿瘤可以通过肿瘤血管生成因子刺激内皮细胞增殖 ,原发性实体瘤的恶性生长和转移中 ,肿瘤血管的生成起着关键作用[1 ,2 ] 。目前以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为基础的治疗手段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能否成功在体监测肿瘤血管生成状态和对治疗反应很重要 ,针对肿瘤新生血管的核医学显像和治疗方法也正在研究之中。一、肿瘤的血管生成血管生成是指从微血管床上芽生出新的以毛细血管为主的血管系统的过程。实体瘤的生长依赖于血管生成 ,肿瘤血管的生长是新血管形成的结果[3] 。血管生成不仅在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包括侵袭和转移 )中有重要作用 ,…  相似文献   

2.
肿瘤血管生成与肿瘤生长和转移密切相关,血管生成抑制剂结合介入疗法为富血管肿瘤治疗开辟了一种暂新的途径。大量研究表明,肿瘤生长需要血管提供营养,没有血管供血肿瘤不会长大,它生长的最大体积为2mm^3—3mm^3,肿瘤内大量血管为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创造了有利条件,使肿瘤细胞远程转移机率增大,同时是临床治疗肿瘤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以肿瘤血管生成的各个环节及其发生过程中的生化改变为目标,研制抗肿瘤血管生成药物在肿瘤的防治中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肿瘤的生长、转移和复发具有血管生成依赖性.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可使肿瘤处于休眠状态,有效地抑制肿瘤生长、转移和复发.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与介入治疗的结合有望在肿瘤治疗中发挥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4.
张贺诚  陈正光   《放射学实践》2009,24(12):1380-1382
人体的许多生理过程都必须有新生血管形成,恶性实体瘤的生长和转移依赖于周围新生血管的生成,通过抑制肿瘤血管的生成,切断肿瘤细胞获得营养以及生长因子的途经,可达到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的目的。因此,这种抗肿瘤血管生成治疗的休眠疗法(dormancy therapy)已成为当今肿瘤治疗的热门研究领域之一。传统影像检查技术只能对一些与血管相关的物理和功能参数进行直接或间接评价,而无法对肿瘤新生血管做出早期的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5.
肿瘤血管生成是实体瘤侵袭转移的关键步骤.1971年Folkman提出了肿瘤生长依赖血管新生的假说.由此拉开了近代关于肿瘤血管生成研究的序幕。随着本世纪基因技术的飞速进展及靶向治疗的广泛应用.研究者越来越多的将抗肿瘤治疗的目光集中在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生成方面.抗血管生成治疗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焦点。  相似文献   

6.
肿瘤的生长、转移和复发具有血管生成依赖性。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可使肿瘤处于休眠状态,有效地抑制肿瘤生长、转移和复发。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与介入治疗的结合有望在肿瘤治疗中发挥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7.
吴沛宏  李立 《中华放射学杂志》2003,37(12):1061-1061
近年来开展的通过抑制肿瘤血管生成而达到阻止肿瘤迅速生长和转移的治疗方法,即抗肿瘤血管生成治疗(anti-angiogenesis therapy)已成为肿瘤治疗研究热点之一。本期刊登的《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腺病毒对人癌裸小鼠移植瘤的抑制作用》、《肝癌患者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及动脉化疗栓塞  相似文献   

8.
肿瘤血管形成是肿瘤生长、转移的关键。恶性肿瘤细胞团在获得血供之前仅 1~ 2mm3大小 ,并无侵袭性生长能力 ,其氧气和营养的获得主要依赖于周围组织间液的弥散。此时肿瘤促血管生成和抑制血管生成两种因子处于平衡状态。Folkman等[1] 提出“血管生成开关”假说 :原位  相似文献   

9.
肿瘤的生长及转移均依赖于血管新生。抗血管生成治疗已成为肿瘤的治疗热点,目前以内源性血管生成抑制因子研究为主。血管能抑素(canstatin)是新近发现的一种来源于IV型胶原蛋白的内源性抗血管新生抑制因子,具有较强的抗血管新生作用而受到重视,现综述其抗肿瘤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0.
肿瘤血管生成及影像学在其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肿瘤血管生成在肿瘤生长、转移及预后等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肿瘤血管生成及抗肿瘤血管生成的研究是当前肿瘤防治研究中的热点。影像学的发展,为判断肿瘤血管生成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必将在肿瘤的诊断,治疗效果的判断及预后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阐述了血管生成在肿瘤生长、转移及预后中的意义,肿瘤血管的特点,抗肿瘤血管生成治疗的主要机制及其优势。介绍了影像学在肿瘤血管生成研究领域中的应用进展及前景。  相似文献   

11.
肿瘤血管生成与肿瘤生长、转移有着密切的关系。肿瘤血管生成被各种蛋白分子调控,其中包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αvβ3整合素、细胞外基质蛋白、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等。它们已成为肿瘤血管生成分子影像及靶向治疗研究领域的重要分子靶点。研究并利用这些蛋白分子准确无创地评估肿瘤新生血管及肿瘤抗血管生成治疗效果的成像方法,已成为现代医学影像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2.
血管生成对肿瘤生长至关重要,以肿瘤血管为靶点的抗血管生成治疗日益受到重视,但抗血管生成疗法的机制以及治疗后产生的耐药性尚不明确。无创性放射性核素分子显像可阐明基本的药物机制以及耐药通路,并通过治疗前和治疗期间的靶点量化表达实现个体化的抗血管生成治疗。笔者重点讨论在血管生成过程中4个关键蛋白质,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整合素αvβ3、细胞外基质纤连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MMP)的表达在放射性核素标记分子显像探针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在个体化抗血管生成疗法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肝癌的血管生成与螺旋CT和动态MRI的强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肝细胞癌(简称肝癌)是我国目前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新生血管生成是肝癌发生、生长过程中最重要的现象,血管形成的过程是肿瘤生长和转移所必需的阶段,并影响患者的预后。血管形成的过程对于理解肝癌在螺旋CT和动态MRI上的强化机理至关重要。肿瘤血管形成导致的影像学图像强化的改变也可以为肝癌的定性提供诊断依据,评价抗血管生成治疗的疗效,并预测肿瘤患者的预后。因此,本文综合肝癌新生血管的形成过程及进展,和它对螺旋CT和动态MRI强化的影响。进一步提高影像学对肿瘤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T灌注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 perfusion imaging,CTPI)对非小细胞肺癌通过抗血管生成治疗的评价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10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为试验组,均通过抗血管生成治疗;以同期收治的100例通过安慰剂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为对照组,观察治疗1个周期后两组患者CT灌注参数。结果治疗1周期后,疾病控制组灌注值、强化峰值、血容量比疾病进展组低(P<0.05),肿瘤组织最大径变化率及CT灌注参数变化率呈正相关。ROC表明:灌注值变化率对非小细胞肺癌疾病控制、疾病进展组的诊断效能最高,为99.3%,灌注值变化率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疗效评价诊断的准确性比强化峰值及血容量高(P<0.05)。结论CTPI可对非小细胞肺癌抗血管生成治疗效果及患者微循环的改变进行早期反映,CT灌注参数变化率与患者病灶组织大小的变化率呈正相关,且疗效评估中灌注值变化率的效能最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血管内皮长生因子 (VEGF)与直肠癌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 5 6例直肠癌组织中VEGF的表达情况 ,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通过Ⅷ因子的多克隆抗体检测微血管密度 (MVD)。结果 VEGF在直肠癌中高表达 ,阳性率为 76 8% ,VEGF的表达与MVD两者明显相关 ,且与直肠癌的淋巴结转移相关。结论 VEGF在直肠癌的转移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贲门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血管生成与贲门癌临床病理特点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检测 35例贲门癌组织VEGF蛋白表达和微血管密度 (MVD)。分析VEGF和MVD的关系及其与贲门癌组织学分型、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的关系。结果 VEGF阳性者MVD值显著高于阴性者 ,VEGF及MVD与贲门癌浸润深度 ,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与组织学分型也有明显相关性。结论 VEGF与贲门癌的血管生成密切相关 ,对其生长和浸润转移起促进作用 ,VEGF可作为贲门癌生物学行为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7.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potential of dynamic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enhanced by macromolecular contrast agents to monitor noninvasively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an anti-angiogenesis VEGF receptor kinase inhibitor in an experimental cancer model. MDA-MB-435, a poorly differentiated human breast cancer cell line, was implanted into the mammary fat pad in 20 female homozygous athymic rats. Animals were assigned randomly to a control (n=10) or drug treatment group (n=10). Baseline dynamic MRI was performed on sequential days using albumin-(GdDTPA)30 (6.0 nm diameter) and ultrasmall superparamagnetic iron oxide (USPIO) particles (approximately 30 nm diameter). Subjects were treated either with PTK787/ZK 222584, a VEGF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 or saline given orally twice daily for 1 week followed by repeat MRI examinations serially using each contrast agent. Employing a unidirectional kinetic model comprising the plasma and interstitial water compartments, tumor microvessel characteristics including fractional plasma volume and transendothelial permeability (K(PS)) were estimated for each contrast medium. Tumor growth and the microvascular density, a histologic surrogate of angiogenesis, were also measured. Control tumor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P<0.05) in size and in microvascular permeability (K(PS)) based on MRI assays using both macromolecular contrast media. In contrast, tumor growth was significantly reduced (P<0.05) in rats treated with PTK787/ZK 222584 and K(PS) values declined slightly. Estimated values for the fractional plasma volume did not differ significantly between treatment groups or contrast agents. Microvascular density counts correlated fairly with the tumor growth rate (r=0.64) and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higher (P<0.05) in the control than in the drug-treated group. MRI measurements of tumor microvascular response, particularly transendothelial permeability (K(PS)), using either of two macromolecular contrast media, were able to detect effects of treatment with a VEGF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 on tumor vascular permeability. In a clinical setting such quantitative MRI measurements could be used to monitor tumor anti-angiogenesis therapy.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高压氧 ( HBO)对小鼠肿瘤生长、转移及化学治疗的影响。方法 用 HBO对小鼠 H2 2 肿瘤、S- 180肉瘤和 L ewis肺癌及注射顺铂 ( DDP)治疗者分别进行处理 ,观察其对 S- 180肉瘤抑制、H2 2 肿瘤淋巴道转移及 L ewis肺癌肺转移的影响。结果  HBO DDP对 H2 2 和 S- 180肿瘤的抑瘤率分别为 5 1.91%和 46 .99% ,高于单用 DDP的 32 .2 6 % ( P<0 .0 5 )和 2 6 .2 8% ( P<0 .0 5 )。单用 HBO的小鼠肿瘤生长及转移与对照无明显差异。结论  HBO对 DDP治疗小鼠 H2 2 和 S- 180肿瘤有增效作用 ,对小鼠 H2 2 和 S- 180肿瘤的生长无影响 ,对小鼠 H2 2 肿瘤的淋巴道转移及小鼠 L ewis肺癌的肺转移无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乳腺癌X线征象与肿瘤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C( VEGF C)表达及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 资料与方法 分析105例乳腺癌及腋窝淋巴结的X线征象,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标本中VEGF C的表达水平,分析乳腺癌某些X线征象与VEGF C表达及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结果 VEGF C的过表达与腋窝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乳腺癌X线征象中:肿瘤≥2 cm、边缘有"毛刺征"及血管影增多、增粗组中VEGF C阳性表达率及腋窝淋巴结转移率分别较<2 cm、无"毛刺征"和血管影正常组高(P<0.05);转移性腋窝淋巴结主要表现为"门"结构消失及实质厚度不均匀(P<0.05)等. 结论 通过乳腺癌的X线征象可以评价其组织中VEGF C的表达水平及腋窝淋巴结的状态,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主要表现为淋巴结结构的改变,当腋窝淋巴结发生实变、实质厚度不均时,可疑为转移性淋巴结.X线对判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Survivin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以及与癌分化程度、肿瘤浸润程度和淋巴结转移状况的关系,研究VEGF与Survivin表达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0例食管癌、30例正常组织中VEGF和Survivin表达水平,并对VEGF和Survivin表达与食管癌浸润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食管癌组织中VEGF和Survivin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8.0%(29/50)和64.0%(32/50),均明显高于正常组织(分别为0和3.3%,P〈0.05),并随着食管癌的分化程度降低、肿瘤浸润程度和淋巴结转移而明显增高(P〈0.05);VEGF表达与Survivin表达呈明显正相关。结论食管癌组织中VEGF、Survivin呈高水平表达,并与肿瘤分化、浸润及转移有关。VEGF、Survivin可能共同导致了食管癌细胞的异常增殖,其过度表达均是癌恶性度增高和预后不良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