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依达拉奉治疗放射性脑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放射性脑病(radiation encephalopathy,REP)临床常见于原发或继发的头颈良恶性病变放射治疗后,也见于工业生产中放射损伤。放射性脑损伤的传统治疗方案为糖皮质激素联合改善循环制剂,但疗效欠佳。依达拉奉作为新型氧自由基清除剂,理论上可有效阻断放疗后电离辐射的直接损伤及继发的自由基损伤,促进神经修复,从而改善REP的临床症状。因此,笔者等通过双盲随机对照研究,观察依达拉奉对鼻咽癌放射后REP患者的疗效,证实依达拉奉可显著改善鼻咽癌放疗后REP的症状。  相似文献   

2.
周军 《航空航天医药》2010,21(12):2240-2241
目的:评价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和红花注射液联合应用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6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给予依达拉奉联合红花注射液,连用14 d;对照组33例,给予治疗组等量红花注射液.两组均予阿司匹林治疗.比较治疗前后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1.1%,对照组为72.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联合应用依达拉奉注射液和红花注射液能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的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GCS≤8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5例(依达拉奉+常规治疗)和对照组25例(常规治疗)。观察治疗后脑水肿的程度、治疗前后GCS评分、伤后3个月GOS评估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10 d后,脑水肿程度均有所减轻,治疗组更明显;治疗组GC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3个月治疗组GOS预后分级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早期应用依达拉奉对治疗急性重型脑损伤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MCI-186)对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选择SD雄性大鼠40只,随机分成对照组和MCI-186组,均采用改良的Allen打击(WD)法制成150gcf(克厘米势能)中度急性脊髓损伤模型,术后实验组给予MCI-186,3mg/kg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术后6h、12h、24h、72h、7d处死动物取材,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损伤段脊髓细胞凋亡的情况。结果对照组和MCI-186组均发现凋亡细胞,均在1d达到高峰,但MCI-186组凋亡细胞比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MCI-186通过有效地清除氧自由基,可明显抑制急性脊髓损伤后的脂质过氧化反应及降低神经细胞的凋亡,从而达到保护其神经组织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急性脑梗死抢救的目标区域为缺血半暗带.关键是超早期溶栓及神经保护治疗。由于溶栓治疗的时间窗要求严格.且相关的副作用较多,只有不到3%的卒中患者能接受溶栓治疗,故神经保护显得尤为重要。我院近1年来使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干梗死患者80例,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具有创伤小、不易感染、操作简便的优点,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有效可靠的方法。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经过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最终血肿能够完全清除,但大量临床资料显示患者血肿周围水肿带在血肿清除后仍持续存在,这种现象可能与脑出血后自由基反应增强引起脑水肿加重及血肿周围局部脑血流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bcl-2/bax表达及细胞凋亡率的影响,探讨其对急性脊髓损伤后脊髓组织的保护作用。方法成年SD雄性大鼠60只,随机分成对照组和依达拉奉组,均采用改良Allen’s撞击法,致伤力为50gcf(10g×5cm)损伤T9~10制作动物模型,术后实验组给予依达拉奉3mg/kg,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每组分别于6h、12h、24h、72h、7d5个时间点处死动物取材,每个时间点6只大鼠,对受损脊髓部位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神经细胞凋亡因子bcl-2和bax基因的表达及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法)标记神经元凋亡细胞。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依达拉奉组bcl-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提高,bax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对照组检测到较高的细胞凋亡率。依达拉奉组细胞凋亡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结论依达拉奉可能通过清除氧自由基、上调bcl-2和下调bax蛋白表达来抑制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从而保护大鼠神经组织。  相似文献   

8.
依达拉奉联合高压氧治疗脑梗死67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联合高压氧治疗脑梗死的疗效。方法132例脑梗死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65例采用依达拉奉治疗,30 mg,静脉滴注,2次/d,疗程14 d,观察组采用依达拉奉治疗的同时给予高压氧治疗,14 d后评定疗效。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是88.06%和72.31%,对照组与观察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依达拉奉联合高压氧治疗脑梗死是一种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董文静  张伟伟  朱雅琴 《武警医学》2019,30(11):945-947
 目的 观察高压氧对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引起的新生儿脑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 确诊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患儿于入院后 24 h内(病危患儿病情稳定后)开始进行高压氧治疗,氧浓度大于800 ml/L,吸氧治疗时间60 min,1次/d,连续治疗7 d。结果 高压氧干预后,干预组患儿意识障碍、肌张力异常、原始反射异常、惊厥的发生率分别为13.95%、25.58%、11.63%、16.28%,显著低于对照组相应症状的发生率(25.58%、39.53%、27.91%、32.56%),且干预组患儿NBNA评分异常的发生率为41.8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2.79%。CT结果显示干预组患儿脑水肿发生率为23.2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4.19%。结论 新生儿脑损伤早期进行高压氧治疗能够有效逆转神经功能损伤,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郭果  张雪峰 《武警医学》2018,29(4):374-377
 目的 分析新生儿中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 HIE)与非中重度HIE新生儿临床相关因素的差异。方法 对2013-01-01至2014-12-31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80例窒息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分为非中重度HIE组及中重度HIE组,对两组间各临床因素及实验室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入组72例窒息患儿,中重度HIE组14例,非中重度HIE组58例。(1)两组患儿出生后1 min、5 min及10 min Apgar评分、生后1 h左右动脉血气分析pH值、碱不足及HCO-3浓度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氧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 PO2)、二氧化碳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 PCO2)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中重度HIE组患儿生后3日内惊厥发生率、振幅整合脑电图(amplitude integrated electroencephalogram,aEEG)异常率及生后24 h内血糖异常、肾功能异常、心肌酶异常、消化道功能异常发生率以及需要机械通气的比例均高于非中重度HIE组(P<0.05);(3)生后12~24 h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前白蛋白、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及总胆汁酸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出生后1 min Apgar评分低,5 min及10 min Apgar评分恢复差,生后1 h左右动脉血气提示严重酸中毒,合并多脏器功能损害等均提示窒息患儿可能发生中重度HIE。肝脏酶学指标及反映胆汁淤积的指标与中重度HIE发生的相关性不大。  相似文献   

11.
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脑血流和氧供应不足而引起的脑病,导致不良的神经发育后果,如脑瘫、智力低下和癫痫等。自亚低温治疗的出现和近十几年中的广泛应用以来,HIE存活率显著提高。然而,尽管亚低温治疗降低了HIE患儿的死亡率并改善了其长期神经发育后果,但重度HIE患儿致残率仍然很高。了解如何早期诊断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并及时进行干预具有相当重要的临床意义,也是国内外广泛关注的重点。新生儿脑损伤后往往缺乏特定的神经学症状和体征,而影像学检查可直观地观察新生儿脑组织结构和颅内病变,在HIE的诊断、鉴别诊断以及预后评估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下对各影像学检查技术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压氧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对心肌损害的保护作用。方法96例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分为高压氧治疗组(HBO组)和常规治疗组(CON组),每组48例,两组分别于治疗前后测定QT间期离散度(QTcd)和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结果两组治疗前QTcd、CK—MB无明显差异,治疗后HBO组QTcd、CK-MB均较CON组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压氧治疗HIE对缺氧缺血性心肌损害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高压氧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脑皮质线粒体生物合成的影响及其相关信号通路。方法 新生7日龄Wistar大鼠4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16只),HIBD模型组(HIBD,16只)和高压氧治疗HIBD组(HBO+HIBD,16只)。结扎左侧颈总动脉后暴露于92% 氮气和8%氧气缺氧环境中2 h 制备HIBD 模型。HIBD +HBO 组在缺氧缺血后给予高压氧干预,每次持续90 min,每日1次,连续7 d。末次高压氧干预后24 h,每组动物随机抽取8只处死,检测脑皮质COXⅣ、PGC-1α、Tfam和NRF1表达。剩余动物饲养至40日龄进行Morris水迷宫检测。结果 HBO+HIBD组与HIBD组比较,逃避潜伏期显著缩短[(21.49 ±3.77)s vs (42.50±6.46)s,P<0.01],穿越平台次数、COXⅣ、PGC-1α、Tfam和NRF1表达均显著升高[分别为(7.41±1.13)次 vs (5.26±0.78)次,(82.15±14.84)kPa vs (62.83±11.02)kPa,(112.19±18.41)kPa vs (67.26±10.40)kPa,(92.15±13.99)kPa vs (76.40±9.32)kPa和(72.29±12.88)kPa vs (49.28±7.14)kPa,P<0.05~0.01]。结论 高压氧可通过上调PGC-1过-NRF1/Tfam通路促进脑皮质线粒体生物合成,从而改善大鼠HIBD后空间学习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依达拉奉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 , EAE)小鼠的抑制作用。方法将60只雌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EAE组、EAE+依达拉奉组,每组20只。正常对照组用PBS作为对照。后两组应用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35-55、完全福氏佐剂( CFA)、结核分枝杆菌,制成的抗原乳剂进行造模。免疫2 d后,EAE+依达拉奉组腹腔注射依达拉奉5 mg/( kg· d)。3组均监测20 d,每日称重,观察小鼠的摄食和发病情况,并进行神经功能评分。20 d后取小鼠脊髓组织,进行病理学观察。结果 EAE组小鼠的发病率(80%)高于EAE+依达拉奉组(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EAE+依达拉奉组神经功能评分各个时间点都低于EA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监测10 d后,EAE组神经功能评分(3.6±0.4)级;而EAE+依达拉奉组评分为(1.3±0.5)级。 HE染色后发现,EAE组小鼠的脊髓内有大量的炎性细胞浸润,白质脱髓鞘改变明显。而EAE+依达拉奉组小鼠有较少的炎性细胞浸润,且没有白质脱髓鞘改变。结论依达拉奉对EAE的保护作用可能与其清除自由基、减轻炎性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单唾液酸神经节苷脂(GM1)联合高压氧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3月—2010年8月收治的122例HIE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35%,对照组为81.4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症状体征改善及后遗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唾液酸神经节苷脂联合高压氧治疗HIE患儿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恢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高压氧舱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3-01至2017-02选择住院治疗的130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高压氧舱治疗,两组都治疗观察3个月。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8.5%和81.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MMSE评分分别为(89.45±5.39)分和(78.20±6.14)分,都明显高于治疗前的(65.23±8.14)分和(65.11±7.89)分(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MMSE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血清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及肌酸激酶同工酶含量都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各指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NOX2灰度比值和ROS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观察组治疗后NOX2灰度比值(0.37±0.06)显著低于对照组(0.42±0.09)(P<0.05),ROS(518.85±54.48)U/ml显著低于对照组(551.28±69.93)U/ml(P<0.05)。结论 高压氧舱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能改善患儿的心肌功能,抑制氧化应激作用,从而提高治疗效果,促进认知功能的改善,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对大鼠心肌缺血预处理保护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糖尿病对缺血预适应(IPC)在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保护作用中的影响.方法 取糖尿病SD大鼠及非糖尿病SD大鼠各30只,分为非糖尿病对照组(A组)、非糖尿病缺血再灌注组(B组)、非糖尿病IPC组(C组)、糖尿病对照组(D组)、糖尿病缺血再灌注组(E组)、糖尿病IPC组(F组),每组10只.动物处死后建立离体心脏Langendorff灌注模型.对照组采用全心灌流90min,余不做任何处理;缺血再灌注组采用心脏平衡灌流30min后,缺血30min,再复灌30min;IPC组采用心脏平衡灌流10min,经2次缺血5min再灌注5rnin后,缺血30min,再复灌30min.比较各组复灌30min后心排血量(CO)、左室发展压(LVDP)、左室内压最大上升和下降速率(±dp/dtmax)的恢复率,检测缺血前及复灌30rain后冠脉流出液中肌酸激酶(CK)的活性和心肌组织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含量,并计算心肌含水率.结果 与非糖尿病缺血再灌注组比较,非糖尿病IPC组CK活性、MDA含量、心肌含水率均明显降低,SOD含量明显增加,CO、LVDP、 dp/dtmax、-dp/dtmax恢复率明显增加(P<0.05).而糖尿病IFC组与糖尿病缺血再灌注组比较上述变化均不明显(P>0.05).结论 糖尿病可抑制IPC对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