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产前、产后连续盆底肌锻炼干预对阴道分娩和剖宫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及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预防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在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妇产科产检、分娩的孕产妇150例,根据分娩方式分为阴道分娩组(A组)106例与剖宫产组(B组)44例;根据产前、产后是否进行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防治将A组分为干预组(Aa组66例)与未干预组(Ab组40例),B组亦分为干预组(Ba组19例)与未干预组(Bb组25例)。产后6周、12周对以上孕产妇进行问卷调查并检测盆底肌力、阴道静息压、阴道收缩压及阴道收缩持续时间,对结果进行比较和统计学分析。结果 (1)产后6周盆底功能检测:Aa组盆底Ⅰ类肌力、Ⅱ类肌力、阴道静息压、阴道收缩压、阴道收缩持续时间均显著高于Ab组(P0.05);Ba组Ⅰ类肌力、Ⅱ类肌力均显著高于Bb组(P0.05),但两亚组患者阴道静息压、阴道收缩压、阴道收缩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产后12周盆底功能检测:Aa组盆底Ⅰ类肌力、Ⅱ类肌力、阴道静息压、阴道收缩压、阴道收缩持续时间均显著高于Ab组(P0.05);Ba组Ⅰ类肌力、Ⅱ类肌力、阴道静息压、阴道收缩压、阴道收缩持续时间均显著高于Bb组(P0.05)。(3)产后12周Aa组阴道前壁脱垂、后壁脱垂、尿失禁发生率显著低于Ab组(P0.05);Ba组阴道前壁脱垂、尿失禁发生率显著低于Bb组(P0.05)。结论围产期盆底肌锻炼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可不同程度地改善顺产和剖宫产后盆底肌功能,有助于预防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产后腹直肌分离(DRA)对盆底肌功能的影响,为产后腹直肌和盆底肌的联合康复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20年1—5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行常规盆底功能评估的6~8周初产妇为调查对象。通过查阅产妇住院病历收集一般资料;采用超声检查法评估DRA,根据腹直肌是否分离分为DRA组和对照组;采用盆底三维超声检查法、手测肌力法、阴道电极法和Glazer盆底表面肌电评估方案评估盆底肌功能,分析DRA对盆底肌支撑功能、肌力和表面肌电值的影响。结果 DRA组51人,占43.59%;对照组66人,占56.41%。两组产妇年龄、身高、产前体重、孕期增重、分娩孕周和新生儿出生体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瓦尔萨尔瓦动作前后膀胱颈位置、宫颈外口位置和直肠壶腹部位置及其活动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Ⅰ、Ⅱ类肌纤维的肌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RA组产妇前、后静息阶段平均肌电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Ⅱ类肌收缩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产后DRA与盆底肌的肌力和支撑功能无统计学关联,但产妇容易出现盆底肌电生理异常。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产后盆底功能锻炼对阴道分娩产妇盆底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6年3月在本院经阴道分娩并于产后6周回院复查且行盆底康复治疗的200例妇女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观察组各100例,常规组仅产后6周后给予生物反馈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盆底肌功能锻炼,对比两组盆底肌力、生活质量评分的差异。结果:治疗前,两组产妇的盆底肌力阴道静息肌电值、阴道收缩肌电值、阴道收缩持续时间、盆底功能障碍问卷(PFDI-20、PFIQ-7)、盆底障碍影响简易问卷(WHOQOL-BREF)评分等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阴道静息肌电值、阴道收缩肌电值、阴道收缩持续时间等均高于常规组(均P0.05),PFDI-20、PFIQ-7评分等均低于常规组(均P0.05),WHOQOL-BREF评分高于常规组(P0.05),两组尿失禁发生率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结论:产后盆底功能锻炼对阴道分娩产妇盆底功能恢复具有促进作用,可以提高产妇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妊娠期盆底肌肉锻炼联合产后生物反馈电刺激对改善剖宫产及自然分娩产妇功能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7年12月于本院孕产检查及分娩的产妇300例,经阴分娩产妇182例(A1组),剖宫产分娩98例(B1组),所有产妇均接受妊娠期盆底肌肉锻炼联合产后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另外各选取45例产妇分别作为经阴分娩对照组(A2组)、剖宫产分娩对照组(B2组)。比较产妇盆底肌力、阴道压力以及阴道收缩持续时间及产妇盆底功能障碍发生情况。结果:产后第6、12周,A1组产妇盆底I类肌力、II类肌力、阴道静息压、阴道收缩压以及阴道收缩持续时间均优于A2组(P0.05);产后12周A1组产妇阴道前壁脱垂、阴道后壁脱垂以及尿失禁等发生率低于A2组(P0.05),产后第6周B1组产妇盆底I类肌力、II类肌力优于B2组(P0.05);产后12周B1组产妇盆底I类肌力、II类肌力、阴道静息压、阴道收缩压以及阴道收缩持续时间均优于B2组(P0.05),阴道前壁脱垂、尿失禁等发生率低于B2组(P0.05)。结论:无论分娩方式如何,产妇经过妊娠期盆底肌肉锻炼联合产后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都能够有效改善产妇盆底功能,并降低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盆底肌收缩力和功能的影响情况,指导产妇进行正确的盆底肌康复训练,帮助产妇早日康复。方法选取2013年9月-2014年12月在嘉兴市妇幼保健院进行盆底功能评估(Glazer评估)的200例产后42 d的产妇为研究对象,比较自然分娩组(100例)与剖宫产组(100例)产妇盆底肌收缩力,分析两组产妇尿失禁和便秘发生情况。结果自然分娩组产妇的盆底肌快速收缩、持续收缩、耐受测试比剖宫产组差,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自然分娩组产妇尿失禁发生率为18%,剖宫产组产妇尿失禁发生率为6%,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便秘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然分娩和剖宫产对盆底肌收缩力均有影响,只是自然分娩与剖宫产损伤盆底肌后所引起的功能障碍及症状不同。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盆底肌电生物反馈仪联合盆底肌锻炼对经阴道分娩产妇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医院产科经阴道分娩的12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予以盆底肌锻炼,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盆底肌电生物反馈仪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盆底功能[盆底肌力、阴道静息压(VRP)和阴道收缩压(VSP)]、尿道功能[功能性尿道长度(FUL)和最大尿道关闭压(MUCP)]、性生活质量指标(FSFI评分),以及随访1年内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的发病率。结果干预后,两组盆底肌力、VRP、VSP、FUL和MUCP水平及FSFI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内,观察组PFD发病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盆底肌电生物反馈仪联合盆底肌锻炼应用于经阴道分娩产妇,可增强盆底肌肌力和阴道张力,改善盆底功能并提升性功能质量,预防PFD。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产后女性盆底表面肌电参数特征并探讨其在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的预测价值,为产后女性松弛型PFD的防治奠定理论基础。方法 2017年6月-10月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分娩并在产后12周内行产后检查的产妇为研究对象,采集一般资料包括孕产情况,对参与人群进行手测盆底肌力检测及Glazer盆底表面肌电值评估,调查松弛型PFD症状的发生情况,描述盆底表面肌电值评估指标特征,采用Logistic回归对肌电值与手测肌力、盆底损伤相关各项危险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共收集639例,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产次、分娩方式、前静息阶段肌电平均值、快肌阶段肌电最大值、快肌阶段肌电下降时间、慢肌阶段肌电最大值、慢肌阶段肌电平均值、耐力测试前10 s肌电平均值、耐力测试后10 s肌电平均值、耐力测试阶段肌电平均值、后静息阶段肌电平均值和手测I类肌力均与产后SUI发生显著相关(均P<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前静息阶段肌电平均值、耐力测试阶段肌电平均值、产次以及分娩方式与压力性尿失禁(SUI)发生显著相关,随着前静息和耐力阶段肌电值下降,产次增加和阴道分娩,SUI发生的风险增加(均P<0. 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产次、分娩方式,前静息阶段肌电平均值及后静息阶段肌电平均值均与盆腔脏器脱垂(POP)发生显著相关(均P<0. 05)。进一步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仅产次以及分娩方式与POP发生显著相关,随着产次增加和阴道分娩,POP发生的风险增加(均P<0. 05),而其余各项盆底表面肌电值,手测肌力等,与POP发生无相关性(均P>0. 05),结论经阴道分娩和产次的增加,女性发生SUI及POP的风险随之增加,盆底肌力和盆底表面肌电值的下降,可能对产后女性SUI的发生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仪对不同分娩方式产妇产后盆底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7月进行产后盆底功能恢复的94例产妇,根据分娩方式不同分为自然分娩组(n=53)和产钳助产组(n=41)。两组产妇均采用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仪,比较两组产妇的盆底压力、盆底肌力分布情况以及盆底功能障碍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自然分娩组的盆底收缩压、盆底静息压均高于产钳助产组(P<0.05)。治疗前,两组的盆底肌力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自然分娩组的盆底肌力分布情况优于产钳助产组(P<0.05)。自然分娩组的盆底功能障碍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3.8%,低于产钳助产组的19.5%(P<0.05)。结论 与产钳助产相比,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仪对自然分娩产妇盆底功能的改善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第二产程时长对产妇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2月~2021年2月于我院妇产科足月单胎头位分娩的初产妇825例为研究对象,将第二产程持续时长<2 h的产妇分为对照组(n=410),第二产程时长>3 h的产妇分为观察组(n=415),比较两组盆底肌张力及盆底器官脱垂程度。结果观察组产妇的阴道静息压、阴道收缩压、Ⅰ类肌纤维强度、Ⅱ类肌纤维强度均低于对照组,阴道收缩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Aa点、Bb点距离均大于对照组,C点、Ap点、Bp点、D点距离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第二产程时长越长产妇的盆底肌张力越差,盆底器官脱垂程度越明显,因此产妇分娩时,应严密监测,合理控制第二产生时长,以降低对盆底功能的影响,预防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产后妇女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6年3月在该院门诊复查的产后妇女1 460例为研究对象,检测其盆底肌功能并进行问卷调查,对影响盆底功能的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参加调查的1 460例产后妇女发生压力性尿失禁(SUI)236例(16.16%),子宫脱垂19例(1.30%),阴道前壁膨出339例(23.22%),阴道后壁膨出222例(15.21%)。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与年龄、分娩次数、分娩方式和新生儿出生体重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分娩次数、分娩方式、新生儿出生体重是产后SUI和盆腔器官膨出(POP)共有的危险因素,剖宫产是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技术对自然分娩后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该院分娩的1 121例单胎头位初次足月分娩者,非随机分为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组(EA组,557例)和对照组阴部神经阻滞组(LA组,564例),产后6~12周进行盆底功能评估。结果 EA组产后腰背痛发生率显著下降(P=0.008 4),但EA组阴道后壁脱垂率显著高于LA组(P=0.000 0),两组的阴道前壁脱垂、子宫脱垂发生率无显著差异,产后尿失禁、功能性便秘及盆腔痛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lazer评估显示两组的Ⅰ型和Ⅱ型肌纤维收缩时肌电值均明显下降,变异性增大,放松时间延长,且前、后静息肌电值上升,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不仅减轻了产科疼痛,而且降低了产后腰背疼痛的发生率,但是增加了阴道后壁脱垂的发生率,对自然分娩后的会阴切开率、产后尿失禁、功能性便秘及产后盆底肌筋膜疼痛等产后疾病的发生率亦无显著影响。硬膜外阻滞对盆底肌功能既无保护作用,也无加重损伤的作用。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对盆底功能的影响为利大于弊,值得在基层医院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盆底肌力评分联合盆底超声在盆底功能障碍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21年6月—2022年6月收治的75例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患者作为盆底功能障碍组,另选取同期于我院行健康体检的健康女性75例作为正常组。2组研究对象均进行盆底肌力检查、盆底超声检查。对比2组研究对象盆底肌力评分、盆底超声各参数指标[盆膈裂孔的前后径(AP)、左右径(LR)、面积(HA)],分析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不同检查方法对盆底功能障碍的诊断价值。结果 正常组研究对象盆底肌力评分为(4.50±0.50)分,盆底功能障碍组患者盆底肌力评分为(2.50±0.50)分,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静息、缩肛状态下,相较于正常组研究对象,盆底功能障碍组患者的AP、LR、HA明显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盆底肌力评分较高是盆底功能障碍的保护因素,评分越高越不易发生盆底功能障碍,AP、LR、HA较高是盆底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数值越高越易发生盆底功能障碍。ROC曲线显示,盆底肌力评分、AP静息状态、L...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经盆底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疗法对不同分娩方式产妇盆底肌力康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6年12月~2008年6月足月分娩产后42天复查的110例产妇分为剖宫产组(53例)和阴道分娩组(57例),均给予个体化的电刺激及生物反馈治疗,治疗前后进行盆底肌肉压力检测,评价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阴道分娩产妇产后6周的阴道静息压、盆底收缩压及Ⅱ类肌纤维的快速收缩压均明显低于剖宫产者(P<0.05)。经盆底康复治疗后,两组的静息压、盆底肌力及Ⅰ、Ⅱ类肌纤维收缩强度、Ⅰ类持续时间及Ⅱ类收缩个数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但阴道分娩组的阴道静息压仍低于剖宫产组(P<0.01),其他检测指标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道分娩产妇产后6周的阴道张力及盆底肌力低于剖宫产者;不同分娩方式的产妇经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后盆底肌功能均能得到康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盆底功能评估产后妇女盆底功能障碍状况,分析比较剖宫产与正常产两种分娩方式对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为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5年10月在该区妇幼保健院妇女保健中心进行产后复查的产妇10 540例,根据其分娩方式的不同分为剖宫产组(4 490例)和正常产组(6 050例),比较观察两组产妇PFD的发生情况及其对盆底肌力的影响。结果正常产组盆底疲劳度异常、肌力损伤、肌力收缩失调、压力性尿失禁(SUI)、盆腔器官脱垂(POP)、腹直肌分离及阴道闭合不全等情况的发生率高于剖宫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产组产妇两类肌纤维肌力受损情况均高于剖宫产组产妇(P0.05)。结论两种分娩方式均对盆底肌力有影响,但是剖宫产对产妇早期盆底肌力的影响小于正常产,为提高盆底肌力,产妇产后应早日进行康复锻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影响,观察产后盆底恢复的疗效。方法:将年龄为22~40岁已分娩的224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分为2组,观察组112例,产后有医护人员对其进行盆底恢复的健康教育,并指导其进行盆底肌功能锻炼与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对照组112例,进行一般的产后健康教育,即指导其进行盆底功能锻炼及其一般的产后注意事项;于6个月后随访,通过盆底肌收缩力测定,问卷调查,研究盆底肌功能锻炼与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干预效果。结果:盆底肌收缩力,尿失禁、腰骶痛、痔疮、子宫脱垂、阴道壁膨出、性生活质量等方面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盆底肌功能锻炼与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即盆底恢复,是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一种良好方法,且需临床普及和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联合盆底肌肉训练对阴道分娩产妇产后盆底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10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经阴道分娩后复查的产妇30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0例。对照组进行盆底肌肉训练,观察组进行肌电生物反馈联合盆底肌肉训练,两组均在产后6周开始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阴道收缩持续时间、阴道静息肌电值、阴道收缩肌电值、盆底障碍影响简易问卷(PFIQ-7)和盆底功能障碍问卷(PFDI-20)评分,干预后尿失禁、脏器脱垂改善率及干预前、后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评分。结果干预后,观察组阴道收缩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阴道静息肌电值和阴道收缩肌电值高于对照组,PFIQ-7和PFDI-20评分低于对照组,尿失禁、脏器脱垂改善率均高于对照组,GQOLI-74量表的社会功能、心理功能、躯体功能及物质生活状态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阴道分娩产妇产后采用肌电生物反馈联合盆底肌肉训练干预,能使其盆底肌力明显增强,盆底功能、尿失禁、脏器脱垂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产妇的盆底肌收缩肌变化及其影响相关性因素。方法前瞻性选取产后患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120例产妇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将其设为观察组,其中产后盆腔器官脱垂者50例为观察A组,产后尿失禁者70例为观察B组;另选取同期本院健康体检120例经产后复查正常产妇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盆底肌收缩肌变化及其影响相关因素进行观察与对比。结果观察组产后肌电图显示持续与快速收缩值(16.45±8.38)μv与(16.22±11.10)μv均比对照组(21.85±11.64)μv与(37.50±20.91)μv低,且观察A组持续收缩值均比观察B组与对照组低,观察B组快速收缩值均比观察A组与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腹压增高史所占比例、阴道分娩概率、新生儿体重与分娩前体质量指数均比对照组高(P0.05);产妇产后发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影响相关因素包括腹压增高史、新生儿体重、分娩前体质量指数与阴道分娩概率等。结论产后出现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产妇对其盆底肌收缩肌产生一定变化,产妇持续与快速收缩值降低,且腹压增高史、新生儿体重、分娩前体质量指数与阴道分娩概率为导致产妇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影响相关因素。临床需强化产前干预,且选择合理分娩方式,促进产妇预后改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汕头市龙湖区第二人民医院2019-2020年诊治的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99例,按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9例患者给予盆底肌肉锻炼,观察组50例患者给予盆底肌力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盆底肌力临床治疗效果及护理满意率。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Ⅰ类肌纤维项下的持续时间及持续收缩压、Ⅱ类肌纤维项下的收缩个数及快速收缩压、压力检测项下的阴道静息压及盆底收缩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总满意率为96.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4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可有效提高患者盆底肌力的Ⅰ、Ⅱ类肌纤维,增强盆底内压力,临床治疗效果明显,并获得患者的高度认可,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究盆底肌肉训练联合电刺激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盆底肌力变化及盆腔器官脱垂改善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2020年1月—2021年6月收治的110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盆底肌力康复训练,研究组患者给予盆底肌肉训练联合电刺激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盆腔肌力分级评分;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尿失禁、痔疮、伤口疼痛、盆腔器官脱垂及腰骶痛等盆底检查结果;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盆底肌电位静息状态、快速收缩、耐力收缩等时刻的电位变化;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改善情况;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满意度情况。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患者0级、Ⅰ级、Ⅳ级、Ⅴ级分级情况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研究组患者正常率(62.00%)明显高于对照组(4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尿失禁、痔疮、伤口疼痛、盆腔器官脱垂及腰骶痛等盆底检查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盆底静息状态肌电位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快速收缩、耐力收缩等时刻的肌电位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生理功能、心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及活力等生活质量评分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满意度(92.00%)明显高于对照组(5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盆底肌肉训练联合电刺激可以明显改善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盆底肌力收缩能力,明显调节患者盆腔器官脱垂情况,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患者二次妊娠盆底功能障碍及盆腔器官脱垂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Kegel训练及盆底电刺激对产妇盆底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在昆山市妇幼保健所产后检查的299例顺产经产妇作为观察对象,其中152例(实验组)在初产后均进行了Kegel训练加盆底电刺激,在两次产后分别评估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及进行盆底肌综合肌力检测;147例(对照组)在初产后未干预,在第2次产后评估PFD及进行盆底肌综合肌力检测。分析两组产妇发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及手测盆底肌综合肌力等情况。结果实验组产妇第1、2次产后PFD发生率分别为55.26%、58.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63),盆底肌综合肌力3级,分别占89.47%、78.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对照组产妇第2次产后发生PFD(58.55%、83.67%)、盆底肌综合肌力3级(78.95%、91.16%)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顺产后进行Kegel训练及盆底电刺激的产妇经产后PFD的发生率减少、盆底肌综合肌力好,该方法对顺产产妇盆底功能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