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张志华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16):3401-3402
目的探讨个人卫生习惯与细菌性阴道病的关系,为细菌性阴道病的预防提供帮助。方法选择2009年3-12月到医院门诊就诊的细菌性阴道病患者120例作为观察组,同期在医院健康查体者12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不同的个人卫生习惯与细菌性阴道病发病的联系。结果细菌性阴道病的发生与个人的洗浴习惯如淋浴或盆浴以及外阴清洗及用药、内裤材料、经期清洗外阴等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非经期使用卫生护垫观察组感染率为69.2%,对照组为48.3%,经常阴道冲洗观察组感染率为50.8%,对照组为16.7%,经期使用卫生棉条观察组感染率为13.3%,对照组为4.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不良的卫生习惯可以导致细菌性阴道病的发生,去除各种不良的卫生习惯对于降低疾病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妊娠早期人工流产前女性阴道常见病原体感染状况及临床症状。方法:对2013年在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就诊的2 270例妊娠早期人工流产前妇女取阴道后穹窿分泌物,用细菌性阴道病检测试剂盒及阴道分泌物涂片镜检进行检测,同时询问患者并观察患者外阴、阴道及宫颈情况,记录是否有临床症状。结果:在2 270例患者中,细菌性阴道病阳性897例(39.52%),其中有临床症状者532例(59.31%);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122例(5.37%),其中有临床症状者96例(78.69%);滴虫性阴道炎65例(2.86%),有临床症状者47例(72.31%);其中细菌性阴道病合并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细菌性阴道病合并滴虫性阴道炎的检出率分别为4.23%(96/2 270)和2.34%(53/2 270),3种病原体同时检出率为0.93%(21/2 270),合并感染者均有临床症状。结论:部分妊娠早期人工流产前女性阴道感染病原体状态下可能无症状,因此做好人工流产前常见病原体筛查有助于预防术后感染。 相似文献
3.
4.
目的:了解唐县地区女性阴道感染状况。方法:采用白带常规检测方法对630例妇科门诊患者进行阴道分泌物检测。结果:在630例患者中,共检出阴道感染患者464例,其中单一性感染361例,混合感染103例。BV、VVC、TV及混合感染的发病率分别为29.52%、21.27%、6.51%、16.35%。结论:细菌性阴道病、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和混合感染发病率较高,值得临床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索苏州高新区35~65岁妇女下生殖道菌群的分布情况,并分析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 BV)与下生殖道菌群的相关性。方法 从苏州高新区2018年7月至2022年9月参与“两癌”筛查的女性中招募本项目受试者,并采集宫颈分泌物样本以及相关表型信息,从入组的女性中筛选出232名女性的样本进行分析,包括125名BV女性(BV组)和107名健康女性(对照组)。对分泌物样本进行宏基因组鸟枪法测序检测微生物菌群,并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宫颈微生物与BV的相关性。结果 232名女性的阴道-宫颈微生物在种水平的研究提示阴道-宫颈菌群聚类成7种类型,BV导致惰性乳杆菌型(Type 1)减少,而加德纳菌型(Type 3)增加。进一步探索与BV相关的微生物标志物,发现加德纳菌(Gardnerella vaginalis)、人型支原体(Mycoplasma hominis)、疱疹病毒(Cyprinid herpesvirus 3)以及解脲支原体(Ureaplasma urealyticum)在BV组女性中明显富集。进一步按<50岁和≥50岁将女性分为中年组和老年组,发现不同... 相似文献
6.
女性性病患者细菌性阴道病的感染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细菌性阴道病在女性性传播疾病(STD)患者和健康女性中的感染概率、分布特点以及它与性传播疾病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方法:采用传统的测pH值、胺试验、涂片找线索细胞、乳酸杆菌、短杆菌、动弯杆菌的方法对770例女性STD患者及184例健康女性进行细菌性阴道病(BV)检测及比较。结果:女性STD患者BV检出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STD患者中,以非淋菌性尿道(宫颈)炎和淋病患者BV检出率较高,分别为26.82%和18.67%;STD病原体的存在与BV感染的OR值均大于1。结论:BV在STD患者的检出率高,STD病原体的存在与BV感染存在相关性,应把BV作为STD患者的常规的病原体检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绝经后妇女细菌性阴道病(BV)的临床特点。方法:将78例绝经后BV患者与128例生育年龄BV患者及109例老年性阴道炎患者进行细菌性阴道病三联(pH、白细胞酯酶、过氧化氢、唾液酸苷酶)检测。结果:绝经后BV患者的阴道pH值与生育年龄BV患者有所升高,均大于4.5;绝经期BV患者H2O2浓度<2μmol/L为91.0%,与生育年龄BV组及老年性阴道炎组比较有显者差异P<0.01。结论:绝经后BV患者仍需引起临床医生注意,及早防治。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菌群分布及药敏试验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法国科玛嘉显色培养基对分离自254例复发性念珠菌阴道炎患者的念珠菌属进行培养鉴定,并对5种抗真菌药物氟康唑、伊曲康唑、咪康唑、克霉唑和制霉菌素进行药物敏感性分析。结果:254例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中,念珠菌属检出率以白色念珠菌为主,占78.0%,其次分别为光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克柔念珠菌。白色念珠菌对制霉菌素最为敏感,敏感率为96.5%,对克霉唑和咪康唑的敏感率也达到90.0%以上,对氟康唑敏感率为81.8%,对伊曲康唑敏感性最低,为44.9%。光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克柔念珠菌对咪康唑、制霉菌素敏感性较高,敏感率高达90.0%以上,对伊曲康唑的敏感率最低。结论: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感染以白色念珠菌为主,光滑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的检出率有增多趋势,耐药情况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9.
10.
滴虫性阴道炎阴道菌群的定性和定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正常人和滴虫性阴道炎患者的阴道菌群做了定量和定性分析。结果表明,滴虫性阴道炎阴道分泌物中的乳杆菌的分离率和数量均较正常对照低,而其他条件致病菌的分离率和数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说明乳杆菌在维持阴道的生态环境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产后妇女细菌性阴道病联合测定情况。方法:对符合条件的348例产后妇女取阴道分泌物进行过氧化氢浓度、唾液酸甘酶及白细胞脂酶联合测定。结果:348例中测定出现≥1项异常者占51.4%(179/348),阴道分娩测定异常占52.1%(98/188),剖宫产测定异常占50.6%(81/160),阴道分娩与剖宫产的测定异常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进入产程的剖宫产测定异常占49.6%(57/115),产程中急诊剖宫产测定异常占53.3%(24/45),未进入产程的剖宫产与产程中急诊剖宫产测定异常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过氧化氢浓度减低在产后最为常见39.1%(136/348),其次是白细胞脂酶活性阳性31.3%(109/348),较少的是唾液酸甘酶活性阳性7.5%(26/348)。结论:产后妇女细菌性阴道病联合测定有助于了解阴道微生态情况,诊断细菌性阴道病为选择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孕妇和育龄妇女阴道微生态的状况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为临床预防和控制妇女阴道菌群失衡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某医院门诊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育龄妇女1500例,为育龄组,妊娠妇女1200例为妊娠组,对阴道分泌物微生态及相关指标进行检测。结果妊娠组菌群正常为62.50%(750/1200),高于育龄组的55.93%(839/1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组细菌性阴道病检出率8.50%(348/1200),低于育龄组的11.93%(179/1500)(P〈0.05);妊娠组pH为4.22±0.77,低于育龄组的4.62±0.84(P〈0.05);妊娠组H,0,和白细胞酯酶阳性率分别为(2.51±0.49)μmol/L和8.42%(101/1200),育龄组为(2.28±0.41)μmol/L和11.20%(165/1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组FSH和E2分别为(13.58±3.63)U/L和(421.09±42.47)pmol/L,均高于育龄组(P〈0.05);妊娠组乳酸杆菌检出率为39.58%(475/1200),高于育龄组的34.87%(523/1500)(P〈0.05);妊娠组大肠埃希菌和支原体分别为11.33%(136/1200)和10.08%(121/1200),均低于育龄组(P〈0.05);妊娠组乳酸杆菌强度大于育龄组(P〈0.01)。结论妊娠组雌激素水平较育龄组高,阴道乳酸杆菌数量多于育龄组,pH值升高,阴道微生态好于育龄组。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不同孕期妊娠期妇女阴道微生态状况,评价血清E2与阴道酸碱度之间的关系,并了解妊娠期妇女阴道微生态状况与妊娠不良结局间的关系。方法:选取常规进行产前检查的健康无症状单胎妊娠妇女101例分早孕期组(≤13周)36例、中孕期组(13~28周)35例及晚孕期组(≥28周)30例,取其阴道分泌物进行pH值、H2O2含量检测及细菌培养,并经革兰染色后在油镜下观察,进行阴道微生态(阴道菌群的密集度、多样性、优势菌、炎症反应状况等)状况评价。同时检测其血清E2水平,观察妊娠结局:胎膜早破、早产、产褥感染、新生儿出生后1 min Apgar评分、出生体重。结果:①随着孕周的增加,血清E2升高,但没有发现随着E2升高阴道pH值下降;妊娠期不同孕期阴道pH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妊娠各期均有无症状细菌性阴道病(BV)与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发生,且发生率较高。③阴道菌群状况:健康无症状妊娠期妇女孕早期、孕中期、孕晚期有不同比例的阴道微生态失调发生。阴道常规镜检妊娠各期总的假丝酵母菌阳性率为6.93%(7/101),细菌培养结果显示需氧菌阳性率为14.85%(15/101),其中白假丝酵母菌、光滑假丝酵母菌和克柔假丝酵母菌阳性率分别为60.00%(9/15)、26.67%(4/15)、6.67%(1/15),阴道菌群中可检出表皮葡萄球菌、粪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链球菌等。④妊娠结局:101例孕妇中阴道微生态正常者72例,阴道微生态失调者29例,阴道微生态正常组胎膜早破发生率明显低于阴道微生态失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比较两组新生儿出生后1 min Apgar评分、出生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率及产褥感染率因例数太少无法比较。结论:健康无症状妊娠期妇女在不同孕期阴道微生态改变明显,微生态失调发生率高,其中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感染在妊娠期阴道炎中居首位,培养显示以白假丝酵母菌感染为主,其次是光滑假丝酵母菌和克柔假丝酵母菌。对妊娠期阴道微生态状况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4.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4)
目的分析妊娠期妇女阴道微生态失衡状况,对妊娠期妇女微生态进行评估,为临床诊治妊娠妇女假丝酵母菌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8月-2015年6月在门诊就诊的妊娠妇女60例为妊娠组,同期选取非妊娠健康妇女60名为非妊娠组,分别采集其阴道分泌物检测阴道微生态平衡状态,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妊娠组妇女阴道pH值为3.76±0.20,非妊娠组为4.11±0.1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组妇女阴道微生态失衡和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发生率分别高达36.67%和13.33%,均明显高于非妊娠组的16.67%和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导致妇女阴道微生态发生明显改变,表现为阴道pH值下降,微生态失衡比例升高和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发生率升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体检妇女阴道微生态环境变化规律。方法:对在深圳宝安区人民医院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600例妇女阴道分泌物进行微生态检测,检测指标包括清洁度、念珠菌、滴虫、阴道酸碱度(PH值)、唾液酸苷酶、白细胞酯酶、过氧化氢(H2O2)浓度。结果:19~50岁范围内各年龄组阴道微生态指标pH>4.5、唾液酸苷酶、白细胞酯酶及阴道清洁度(Ⅲ~Ⅳ°)阳性率随年龄增长逐渐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0岁上述指标呈下降趋势,与上述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念珠菌检出率亦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但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深圳市宝安区体检妇女阴道微生态环境与年龄呈正态分布,即31~50岁阴道微生态失调率明显高于19~30岁及>60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阴道微生态对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和宫颈病变的诊断意义。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3月在该院妇科就诊的622例妇女为研究对象,进行阴道微生态、宫颈液基细胞学以及HR-HPV检测。结果所有研究对象中,乳酸杆菌检测大/中量380例,少或无242例;阴道清洁度1~2度522例,3~4度100例;BV、念珠菌感染、滴虫感染的阳性例数分别为76例、84例、2例;HPV 16阳性68例,HPV 18型阳性为0,HPV其他12型阳性138例,其中混合感染34例,HPV感染168例,无HPV感染者454例。经过随访后发现,宫颈正常者468例,存在宫颈病变者154例。对于阴道微生态与HPV、宫颈病变的关系进行分析,与HPV(-)比较,HPV(+)在乳酸杆菌、阴道清洁度以及念珠菌感染所占比例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宫颈病变者比较,宫颈正常者在乳酸杆菌、阴道清洁度以及念珠菌感染所占比例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于阴道微生态而言,乳酸杆菌是维持正常的保护性因素,而阴道清洁度差及念珠菌感染则属于危险性因素,常容易诱发感染HPV及发生宫颈病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乳酸杆菌在细菌性阴道病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细菌性阴道病和对照组(包括假丝酵母菌性阴道炎、老年性阴道炎和正常育龄妇女)两组,进行白带常规检查,观察乳酸杆菌的阳性率,分析乳酸杆菌在细菌性阴道病中的作用。结果300例细菌性阴道病患者中阴道乳酸杆菌55例,阳性率18.33%,pH值为5.2±0.68,1000例假丝酵母菌性阴道炎患者中阴道乳酸杆菌680例,阳性率68.00%,pH值为4.1±0.25,90例老年性阴道炎患者中阴道乳酸杆菌43例,pH值为4.2±0.59,阳性率47.78%,50例正常育龄妇女中阴道乳酸杆菌50例,阳性率100.00%,pH值为3.9±0.32。结论乳酸杆菌能提高细菌性阴道病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子宫内膜癌初次手术后化疗对阴道微生态影响及其与阴道残端感染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1月-2013年3月本院术后化疗(观察组)及术后未化疗(对照组)的子宫内膜癌手术患者各64例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6个月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125(CA125)、糖类抗原199(CA199)]、术后6个月阴道微生态和阴道残端感染状况,记录两组5年总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使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评估两组术后生存情况。结果:术后6个月时,两组血清CA125、CA199水平均较术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阴道清洁度异常率(28.1%)、病原体感染率(20.3%)及阴道残端感染发生率(17.2%)均高于对照组(12.5%、7.8%、4.7%)(P<0.05)。术后5年时,观察组总生存率(90.6%)及无瘤生存率(81.3%)均高于对照组(76.6%、65.6%)(均P<0.05)。结论:子宫内膜癌初次手术后化疗可破坏阴道微生态平衡,并增加阴道残端感染风险,但化疗能控制远期复发转移,延长患者生存时间,于患者远期预后有利。提示临床化疗后应注意防控患者阴道微生态破坏。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育龄妇女和孕妇阴道内微生态状况。方法:分别取800例育龄妇女和孕妇的阴道分泌物标本,涂片后用革兰染色,显微镜下计数后进行Nugent评分分析。结果:育龄妇女和孕妇假丝酵母菌感染的阳性率分别为20.4%和8.9%,滴虫感染的阳性率分别为4.6%和1.1%,细菌性阴道病(BV)阳性率分别为33.9%和8.8%,乳酸杆菌的含量分别为63.6%和84.5%,两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育龄妇女,孕妇的阴道微生态状况更健康,对假丝酵母菌、滴虫和细菌性阴道病等常规疾病感染的抵抗力更强。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产后6周妇女阴道菌群分布情况,研究微生物制剂(阴道乳杆菌胶囊)对恢复产后妇女阴道内环境,预防生殖道感染发生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11 453例产后6周妇女阴道分泌物,采用革兰氏染色法检查,进行Nugent评分,了解产后6周妇女阴道内环境状态及乳酸杆菌和条件致病菌分布情况。结果:11 453例产后6周妇女Nugent评分正常5 216例,临界5 342例,细菌性阴道病535例,阴道假丝酵母菌339例和滴虫21例。11 453例产后6周妇女有6 237例发生阴道炎症,疾病构成比以非特异性阴道炎为主5 342例,特异性阴道炎较为少见。所有产后6周妇女阴道pH值均为5.0以上。在所有涂片中,被认为在维持正常阴道微生态平衡中起关键作用的乳杆菌数量和比例明显不足。300例产后6周阴道分泌物正常妇女阴道内放置乳酸杆菌活菌胶囊,观察1年,结果显示研究组阴道pH明显降低,接近正常女性阴道pH水平(P<0.05);且阴道乳酸杆菌数量明显增多(P<0.05);同时产后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阴道炎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产后6周妇女阴道炎症以非特异性阴道炎为主,细菌性阴道病、真菌性阴道炎和滴虫性阴道炎较少见。乳杆菌胶囊作为生态治疗的活菌制剂,既能预防阴道感染,又无不良反应,还可以减少产后妇女阴道炎的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