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采用盆栽实验,研究不同种类中药渣有机肥对黄芪的生长及根系结构的影响。方法:实验共设处理组五组,分别为CK组(不加有机肥)、麦芽渣处理组、连翘渣处理组、丹皮渣处理组。结果:不同种类中药渣对黄芪生长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中麦芽渣处理作用最明显,能够显著性(P0.05)地提高黄芪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鲜重、株高和根粗;与对照组相比,麦芽渣处理组能显著提高总根长、总根投影面积以及根尖数。结论:中药渣有机肥能促进黄芪植株的生长,究其原因之一可能是中药渣有机肥能改善黄芪的根系结构,提高对土壤养分和水分的吸收,从而促进植物的生长。  相似文献   

2.
王静  梁健  安毅  秦源  南春燕 《中草药》2011,42(12):2535-2540
目的 研究秦艽Gentiana macrophylla地上和地下生物量与其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关系.方法 采用平板培养法测定秦艽根际微生物群落组成.结果 人工栽培秦艽根际细菌、氨化细菌和固氮菌数量均显著高于野生种类;野生和人工栽培秦艽根际细菌、氨化细菌和固氮菌数量在高海拔样点最高;人工栽培秦艽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均显著高于野生种类;秦艽生物量与根际细菌、氨化细菌和固氮菌数量呈正相关.结论 秦艽人工栽培应充分满足其生态要求,尽量在秦艽适宜生长的高海拔低温山区栽培;合理供给氮肥,接种合适的菌肥并增加其土壤微生物总数量可提高秦艽的产量.  相似文献   

3.
《中药材》2016,(5)
目的:研究接种AM真菌后滇重楼根际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变化规律,为人工栽培滇重楼提供技术基础。方法:通过室温盆栽接种试验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观察灭菌土壤条件下接种28种丛枝菌根(AM)真菌对滇重楼根际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滇重楼与AM真菌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选择性。AM真菌诱导处理后,不同AM真菌对滇重楼根际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有所差异,AM真菌的施用降低了滇重楼根际土壤中可培养真菌的数量,而对可培养细菌、放线菌数量呈现出增加的趋势,并提高了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以及蛋白酶、脲酶、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结论:滇重楼人工栽培中施用AM真菌能促使滇重楼根际微生物区系从低肥力的"真菌型"向高肥力的"细菌型"转化的趋势,提高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酶活性,有助于维持滇重楼根际微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和谐性,证明了田间人工栽培滇重楼施加AM菌剂的有效性及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须根腐解对丹参根际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的影响。方法: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AES)测定土壤中营养元素的含量,采用HPLC测定丹参中活性成分的含量,流动相0.2%乙酸水溶液-乙腈梯度洗脱。结果:添加20 g须根处理土壤中Ca,Fe,K,Zn和N元素的含量分别比对照组(CK)降低了1.33%,1.95%,0.15%,5.81%和15.38%,添加40 g须根处理分别比CK降低了4.10%,3.62%,2.47%,5.81%和53.85%;土壤中Cu,Mn和P元素的含量与丹参酮Ⅰ的含量呈显著正相关;K元素含量与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的含量呈显著正相关;Ca元素含量与丹参地上部分干重呈显著正相关,土壤中Zn元素含量与丹参根鲜重呈显著正相关,Fe元素与丹参根中迷迭香酸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结论:丹参根际土壤中矿质元素含量与其产量或品质存在一定相关性。须根腐解产生的一系列生物、化学作用可能影响到丹参根际土壤中矿质元素含量,从而影响丹参的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5.
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及其多样性对中药材农业生态系统正常结构和功能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该文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间作蚕豆(QH)和单作(CK)处理下羌活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药材产量、质量,以期为优化羌活种植模式和实现生态生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羌活根际土壤细菌群落主要为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分别占50.38%~51.95%和16.36%~17.02%,蚕豆间作对细菌门水平的影响不显著。在属水平上,间作处理中根际促生菌属MND1(3.54%)、鞘氨醇单胞菌属(3.50%)、硝化螺菌属(1.53%)和根瘤杆菌属(1.05%)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CK处理,而芽单胞菌属、Candidatus_Solibacter和Bryobacter相对丰度则降低。与CK处理相比,蚕豆间作处理羌活株高、叶长、叶宽和叶柄长均显著增加,地下部分生物量增加71.43%,表明蚕豆间作有助于促进羌活地上部分生长,并有效提高羌活产量。与此同时,蚕豆间作亦可增加羌活次生代谢产物的积累,羌活醇和异欧前胡素分别增加37.96%、4.09%。相关分析表明,土壤理化性质对羌活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顺序为全钾>全氮>pH>有机质>速效钾>含水量>速效氮>速效磷,表明土壤钾素含量及有效性是调控羌活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主因子。综上所述,蚕豆间作有效改善土壤微环境,提高羌活药材产量和质量,可作为今后发展的一种羌活生态种植新模式。  相似文献   

6.
泛素/26S蛋白酶体系统是植物体内调控蛋白质降解的主要途径之一,在次生代谢、植物激素信号转导等生理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近来研究表明泛素/26S蛋白酶体途径参与植物-微生物相互作用,可能调控丛枝菌根共生并影响其效益发挥。基于此,该实验以丹参为实验材料,通过接种根内球囊霉Glomus intraradices及喷施Cbz-leu-leu-leucinal(MG132)药液,研究了MG132和菌根互作对丹参生长及有效成分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接种G.intraradices可以促进丹参生长,提高地上、地下部分有效成分积累量,并能下调JMT相对表达量。此外,研究发现MG132可以加强菌根真菌的促生作用。喷施MG132条件下接菌处理较未接菌处理显著提高丹参地上、地下鲜重,提高幅度分别为267%、95%,而在未喷施MG132条件下,提高幅度则分别为195%、32%。同时,研究发现喷施MG132还可加强菌根真菌对丹参有效成分积累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无论是否接种G.intraradices,MG132处理均可促进丹参分根,降低丹参地上部分有效成分含量,提高地下部分有效成分含量,且接种G.intraradices可缓解MG132对丹参地上部分有效成分积累的抑制作用。研究结果说明丛枝菌根真菌可以促进丹参生长及有效成分积累,并且MG132处理可以加强丹参菌根的促进作用,这为今后MG132药剂在丹参菌根化栽培过程中的应用奠定了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栽培苍术根际土壤微生物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观察苍术栽培中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群落结构的变化规律。方法:稀释平板法测定一至二年生栽培苍术根际区土壤微生物群落细菌、真菌、放线菌总量;提取苍术根际区土壤微生物DNA,使用E. coli的27 f和1 492 r引物扩增16S rDNA,Hinf内切酶酶切,比较一至二年生栽培苍术根际区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结果:二年生苍术根际区土壤中细菌、真菌、放线菌普遍低于一年生样品,三者分别下降46.14%,49.25%,31.88%,土壤细菌、真菌及放线菌三者的比例改变;所有一至二年生的8个样品扩增后均得到重复性好且稳定清晰的16S rDNA条带,片段长度约为1 500 bp。Hinf酶切后多数样品在1 000 bp附近均出现主带,其他弱带不完全相同。就多数样品而言,一年生与二年生苍术根际区土壤样品的酶切谱带在年间变异大于年内的变异。结论:多年栽培苍术病虫害的发生,可能与其根际区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群落结构的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索科尔沁沙地不同栽培方式对蒙古黄芪土壤理化性质、土壤菌落及其药效品质的影响。方法 以蒙古黄芪为试验材料,在科尔沁沙地设置连作栽培、轮作栽培和仿野生栽培3种不同栽培方式,在测定不同栽培方式土壤理化性质(pH、有机质和全氮)及土壤酶活性基础上,通过高通量测序(16S rRNA)对不同栽培方式下蒙古黄芪根际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 连作栽培蒙古黄芪根际土壤有机质、全氮及土壤酶活性显著降低;连作栽培的蒙古黄芪根际土壤中细菌群落多样性和丰度显著低于轮作栽培和仿野生栽培,轮作栽培蒙古黄芪根际土壤中菌落多样性显著低于仿野生栽培,而轮作栽培蒙古黄芪根际土壤中菌落丰度显著高于仿野生栽培。连作栽培的蒙古黄芪根系黄芪甲苷、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和黄芪总多糖含量显著低于轮作栽培和仿野生栽培。结论 科尔沁沙地蒙古黄芪不同栽培方式影响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和菌落结构。科尔沁沙地蒙古黄芪连作栽培(连续种植6年)后,根际土壤有机质、全氮及土壤酶活性显著降低,根际土壤中根际菌落的多样性和丰度较低,蒙古黄芪品质低于轮作栽培和仿野生栽培。  相似文献   

9.
目的:揭示广藿香间作生姜与豇豆对其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方法:采用Illumina H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3种种植模式(广藿香单作、广藿香-生姜间作、广藿香-豇豆间作)的广藿香根际土壤的细菌16S rRNA基因和真菌ITS区片段进行测序,研究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的变化,并结合土壤理化性质,分析环境因子与群落结构的关系。结果:间作豇豆的广藿香根际土壤中绿弯菌门Chloroflexi、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单作广藿香土壤,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相对丰度则显著降低;间作生姜广藿香根际土壤中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显著高于单作广藿香土壤。Beta多样性分析显示,间作生姜和豇豆后广藿香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单作存在明显差异。冗余分析(RDA)显示,土壤电导率、碱解氮、有机质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强度最大。广藿香间作豇豆后通过改变土壤中电导率、碱解氮、有机质进而增加根际有益微生物的相对丰度,并影响了广藿香根际群落结构。结论:广藿香间作豇豆在改...  相似文献   

10.
施用不同中药渣对甘草生长及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产业产生了大量的中药渣,目前中药废渣多数被当作生活垃圾处理,造成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浪费。针对上述情况,该文采用研究了不同中药渣对甘草生长及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白术药渣能显著提高甘草地上部分生物量、叶片数、分枝数和地下部分的根粗、根重,增加幅度达到0.53~1.81倍。施用连翘药渣效果次之,其中甘草地上部分生物量、分枝数和地下部分根粗、根重较对照增加幅度为0.43~1.13倍。而且,施用白术药渣还能显著提高甘草根部甘草酸的含量,同对照相比,提高幅度为1.54倍。白术渣、苦参渣、连翘药渣、麦芽渣4种中药渣均能显著提高甘草地上部分生物量,提高幅度为0.43~1.81倍。综合而言,作者推荐在甘草种植生产施用适量白术药渣和连翘药渣,以有效提高药材品质和产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接种不同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真菌组合对云南重楼(Paris polyphylla var.yunnanensis)根际土壤环境的影响。方法:在室温盆载条件下,对种植于灭菌土壤中的云南重楼实生幼苗分别接种12种AM真菌的不同组合,观察不同AM真菌组合的侵染能力及其对云南重楼根系活力、根际土壤环境中养分含量、酶活性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接种外源AM真菌对云南重楼根际土壤中AM真菌孢子密度、根系AM真菌侵染率具有调控作用,提高了云南重楼根系活力;外源AM真菌可调节云南重楼根际土壤中的养分含量,提高了根际土壤中总球囊霉素及易提取球囊霉素含量,提高了云南重楼对土壤中速效氮、磷、钾的吸收能力,提高了根际土壤中酶活性,同时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提高了细菌/真菌、细菌/放线菌数量比及降低了真菌/放线菌数量比,改善了云南重楼根际土壤环境。结论:不同AM真菌处理组合对云南重楼幼苗根际土壤的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一定的影响,该研究结果为人工栽培云南重楼提供了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2.
半夏连作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诗蓉  王红兰  孙辉  杨萍  蒋舜媛  蒋桂华 《中草药》2022,53(4):1148-1155
目的 探明半夏Pinellia ternate连作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规律,以指导半夏连续高产栽培.方法 采用PacBio Sequel测序手段对正茬(CK)、连作一茬(A)、二茬(B)和三茬(C)半夏不同生长时期根际土壤微生物进行测序,对比分析其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差异.结果 随着连茬次数的增加,潜在致病细菌...  相似文献   

13.
周洁  邹琳  李佳  王晓  刘伟  方磊  李强  张芳  张永清 《中国中药杂志》2014,39(13):2460-2463
该文采用1:500,1:1000,1:2000浓度的烟水处理白花丹参,研究其对白花丹参生物量和有效物质积累的影响,测量指标包括地下部分鲜重、地下部分干重、分根数、最大根粗、平均根粗、平均根长、脂溶性成分(二氢丹参酮、隐丹参酮、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和水溶性成分(迷迭香酸、丹酚酸B)含量。结果显示,1:500和1:1000浓度的烟水处理显著提高白花丹参地下部分鲜重和干重,分别达到98.01%,44.32%和85.71%,28.57%。1:500浓度的烟水处理显著提高白花丹参最大根粗(58.44%)和地下部分干重(85.71%)。烟水处理后白花丹参中丹参酮I和丹参酮ⅡA含量显著提高,二氢丹参酮、隐丹参酮以及水溶性成分的积累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研究表明烟水处理能有效提高白花丹参生物量和有效物质的积累,为白花丹参绿色生态种植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根际细菌在提高植物营养吸收、促进植株生长及提高植物根系抗病性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该研究以同一地块紫花丹参与白花丹参根际细菌为研究对象,采用16S r DNA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其群落结构特征与差异性物种,并分析其优势菌群的功能。结果表明,紫花丹参根际的鞘脂杆菌目、鞘脂单胞菌目、亚硝化单胞菌科等优势菌群丰度显著高于白花丹参。丹参根际优势促生细菌的功能主要集中于促进根际土壤养分的转化、降解自毒物质以及提高植物抗环境胁迫能力。该研究首次比较分析了紫花丹参与白花丹参根际细菌群落结构与差异性物种组成,为进一步研究丹参根际微生态过程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生态间作模式对丹参生物量积累及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方法:选取薄荷、紫苏及苜蓿作为间作物,采用大田小区试验,研究不同生态模式对丹参根部鲜重、干重及活性成分(隐丹参酮、丹参酮Ⅰ、丹参酮Ⅱ_A及丹酚酸B)含量的影响。结果:生态间作模式可以显著提高丹参根部生物量积累,丹参-薄荷、丹参-紫苏、丹参-苜蓿间作处理丹参根部鲜重较单作处理分别提高128.0%、92.3%和338.2%,根部干重较单作处理分别提高126.4%、99.8%和340.8%,其中丹参-苜蓿间作处理增重幅度最大。间作处理后丹参中的脂溶性成分隐丹参酮、丹参酮Ⅰ和丹参酮Ⅱ_A含量显著提高,其中丹参-薄荷间作处理丹参根中丹参酮类含量最高为1.08%,较单作处理提高163.41%。结论:高效间作模式对丹参根部鲜重、干重生物量的积累及脂溶性成分含量均有明显促进作用,为丹参绿色生态种植提供一定的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16.
通过比较不同酸碱度对丹参菌根效应的影响,旨在筛选出丹参菌根化栽培的最适酸碱度,为丹参菌根化栽培提供指导。该实验在不同酸碱度条件下分别设置接种菌剂处理组和不接菌剂对照组,并于处理后60 d测定各处理组丹参植物的侵染指标、生物量、有效成分等指标。研究结果表明,地表球囊霉GV在栽培基质p H 5~9均能与丹参形成比较好的侵染(F94.00%;M69.45%;m73.66%),均可以促进丹参生长,且在p H 8的弱碱性环境中菌根对丹参生长贡献率最高,菌根对地上鲜重增长的贡献率超过2倍,对根地下鲜重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倍;而未接种菌剂时丹参在弱酸、中性条件下生长更旺盛,说明菌根可以改变丹参对环境的适应性。另外,在弱酸性和p H 8的件下,接种菌根都能显著性地提高丹参药材中迷迭香酸、丹酚酸B、二氢丹参酮的积累量,其中在p H 8的条件下增长幅度最大,提高幅度分别为6.59,5.03,2.20倍。因此作者认为,采用地表球囊霉GV进行丹参菌根化栽培最适宜的p H为8。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5种不同土壤改良剂对连作天麻和蜜环菌生长及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筛选缓解天麻连作障碍的土壤改良剂。方法:采用随机抽样调查法,统计各处理天麻和蜜环菌的生长情况,利用I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分析各处理土壤微生物真菌群落结构。结果:5种土壤改良剂(A.石灰;B.腐殖酸肥;C.枯草芽孢杆菌剂;D.哈茨木霉菌剂;E.抗重茬菌剂)均能降低母麻腐烂指数9.07%~63.60%,其中改良剂B、C、D和E能够提高天麻产量59.71%~424.83%,降低天麻感病指数34.29%~82.86%。改良剂B和D能促进蜜环菌的健壮程度和菌索粗度,5种改良剂能增加蜜环菌干重4.49%~83.06%,提升蜜环菌侵染指数4.90%~24.82%。5种改良剂对连作天麻生长的改善效果为D>E>C>B>A,促进连作天麻窝穴中蜜环菌生长由强到弱的顺序为D>B>C>A>E。天麻根际微生物研究中,改良剂A和E施用后土壤中真菌多样性增加,改良剂A、B和D可以增加真菌的丰富度,改良剂D和E与天麻正茬的真菌群落结构相似度高,改良剂C和E能降低天麻根际土壤中致病菌的丰富度,5种改良剂对天麻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改善效果为D>E>B>C>A。结论:5种土壤改良剂中,哈茨木霉菌剂对缓解天麻连作障碍效果最佳,其次是抗重茬菌剂,石灰效果最差。  相似文献   

18.
通过比较不同酸碱度对丹参菌根效应的影响,旨在筛选出丹参菌根化栽培的最适酸碱度,为丹参菌根化栽培提供指导。该实验在不同酸碱度条件下分别设置接种菌剂处理组和不接菌剂对照组,并于处理后60 d测定各处理组丹参植物的侵染指标、生物量、有效成分等指标。研究结果表明,地表球囊霉GV在栽培基质p H 5-9均能与丹参形成比较好的侵染(F〉94.00%;M〉69.45%;m〉73.66%),均可以促进丹参生长,且在p H 8的弱碱性环境中菌根对丹参生长贡献率最高,菌根对地上鲜重增长的贡献率超过2倍,对根地下鲜重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倍;而未接种菌剂时丹参在弱酸、中性条件下生长更旺盛,说明菌根可以改变丹参对环境的适应性。另外,在弱酸性和p H 8的件下,接种菌根都能显著性地提高丹参药材中迷迭香酸、丹酚酸B、二氢丹参酮的积累量,其中在p H 8的条件下增长幅度最大,提高幅度分别为6.59,5.03,2.20倍。因此作者认为,采用地表球囊霉GV进行丹参菌根化栽培最适宜的p H为8。  相似文献   

19.
栽培年限对人参根际土壤微生物活性及微生物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野外采样与室内土壤培养法, 对3个栽培年限人参根际土壤微生物活性及微生物量变化进行研究, 为阐明人参连作障碍机制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 人参栽培年限增加对人参根际土壤微生物活性及微生物量的积累均有显著抑制作用。与新林地土壤(R0)相比, 人参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呼吸作用, 纤维素分解作用和硝化作用均被显著抑制(P <0.05), 且随人参栽培年限增加抑制作用逐渐增强。三年生人参根际土壤(R3)微生物的活性最低, R3微生物的呼吸作用比R0显著降低56.31%, 纤维素分解作用比R0显著降低86.71%, 硝化作用比R0显著降低90.53%。与R0相比, 土壤微生物氨化作用被显著促进, 且随栽培年限增加有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 R1, R2, R3的氨化作用强度分别比R0显著增加32.43%, 80.54%, 66.64%。人参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和微生物量氮(SMB-N)含量与R0相比均呈显著减少趋势, 且随人参栽培年限增加, 各栽培年限土壤的SMB-C差异显著, 但SMB-N的变化不明显。R3的微生物量最低, 其SMB-C比R0显著降低77.30%, SMB-N比R0显著降低69.36%。人参根系分泌物积累所导致的根际微生物种类、数量与活性变化及根际土壤微生态失衡是人参连作障碍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20.
《中药材》2020,(10)
目的:为滇黄精在实际生产中选择合适的遮荫度以及有机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设置3种不同的遮荫度(0%不遮荫,56%中度遮荫,77%高度遮荫)以及3种有机肥(商用有机肥,鸡粪堆肥,猪粪堆肥)处理,以不施加有机肥为对照,采用“3×4完全试验”设计,观测滇黄精的光合特性、生长等指标,并分析其受遮荫和有机肥处理的影响。结果:遮荫和有机肥的施用可以增加滇黄精的光合能力,在高度遮荫条件下施用猪粪堆肥时光合能力最强;光合作用的增强使滇黄精植株株高、基径、比叶面积得到相应的增加;遮荫会显著影响生物量的分配,高度遮荫时植物地上部分生长旺盛,但会抑制干物质向地下器官的运输,而中度遮荫时,地下部分累积生物量多,新生根茎干重大。结论:遮荫度保持56%左右(中度遮荫)并施用猪粪堆肥较适合滇黄精的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