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因缺乏专门的指导文件,中成药上市后临床有效性研究水平参差不齐,高质量证据不足,难以支撑政策决策、临床决策和产业决策的需求。针对这一现状,该项目在全国范围内召集临床医学、临床药学、循证医学、药物流行病学、医学伦理学,以及政策法规专家,参照国际药品上市后的研究模式,在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指导文件的框架下,充分考虑中成药自身特点以及我国国情,兼顾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临床研究者、药品监管部门及药品使用者的多重视角,依据中华中医药学会团体标准的制定要求研制了《中成药上市后临床有效性研究指南》。全面贯彻全生命周期研究理念,强调中医药理论、人用经验和临床试验相结合,注重研究合规性、科学性、伦理性,从明确研究用途、分析药品特点、评估研究基础、提出临床定位、明确研究目的、实施分类研究6个步骤阐明了中成药上市后有效性研究的选题和决策路径,从设计类型、研究对象、样本量、疗效指标、偏倚、数据缺失、证据级别、实用性8个方面阐释了研究设计和实施的一般原则,并重点论述了证候中药及中药证候疗效评价研究、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效应机制研究、不同给药途径的中成药有效性研究的要点,为中成药上市后有效性研究提供通用的方法学指导...  相似文献   

2.
中成药上市后临床文献评价的流程与要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峘  谢雁鸣 《中国中药杂志》2011,36(20):2848-2850
中成药上市后临床文献评价是通过全面获取、分析药物的相关研究文献,对药物的有效性、安全性、经济性等进行基于文献证据的综合评估,是循证药物评价的一部分.文献评价在中药上市后临床再评价中处于基础和关键的地位.通过文献评价,可以全面掌握上市药物的文献信息、把握中药品种二次开发的朝向、进一步明确临床适应症、完善药品说明书等.该文论述了中药上市后临床文献评价的主要步骤与重点.强调安全性文献评价应重视全面收集药品的安全性信息;有效性评价应注重中药在改善证候、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方面的特色优势;经济学文献评价应注意研究方法和结论的可靠性、灵敏度与外推性.  相似文献   

3.
中药安全性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中成药上市后临床安全性评价亟需开展。然而,关于如何开展相关研究,具体操作步骤尚无标准可循,故此,急需建立一种临床安全性评价研究模式和方法以指导实践。笔者根据课题组前期开展的一系列研究,提出在中成药上市后临床安全性评价工作中的几点看法,包括明确临床安全性评价的目的与内容,确定评价工作的流程,制定安全性评估项目清单,并提出三级风险分类控制,最终探索性的形成临床安全性评价研究模式。该评价模式根据前期研究基础,通过项目清单评估的方式对中成药目标品种进行风险分级,并分别针对不同风险级别的品种采取相应措施,目的是使药品从高风险级别降到低风险级别,最后进入五步骤循环无端的常态化风险管理,即广泛收集风险信号,通过数据挖掘等技术对风险进行识别,以过程质量控制进行风险评估,采取风险最小化措施的风险管理,再次应用于临床进行后效评估。希望该文提出的评价模式和方法能够为将来开展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在中药上市后研究中,药物经济学评价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然而已有中药经济学文献大多无法全面准确体现出中药所独有的整体治疗效果.针对中药本身具有的特殊性,笔者推荐在上市后中药经济学评价中采用Markov方法学模型,并从研究时限的外推、效用指标的契合以及综合结果的衡量3方面对模型应用的可行性进行探讨.此外,Markov模型的方法学探索,能够促进一批具有中医特色的、可应用于中医药疗效评价的生命质量量表的制定,推动上市后中药经济学评价方法学进一步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临床医师对中成药上市后再评价的认知度。方法采用自填式问卷调查,对临床医师的用药习惯、对联合用药的认识、中成药存在的问题(疗效、安全性)及中成药上市后再评价的认识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放调查问卷280份,回收合格问卷254份。临床医师使用中成药较多(47.6%);大多数认为中成药可以联合使用(90.1%);中成药存在疗效不佳(49.6%)与安全性的问题(28.3%);中成药说明书的问题主要是不良反应不明确(44.1%);中药注射剂存在的问题是制剂不过关(52.4%)以及说明书中无与西药相互作用的说明,使临床使用混乱(46.1%);上市后中成药再评价必要性已得到临床医师广泛认同(93.7%)。结论中成药再评价十分必要,重点在于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研究;修订完善中成药说明书,加强中药注射剂的临床风险管理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6.
本文检索近十年中成药上市后进行的临床研究,尤其是在SCI杂志上发表的高质量临床研究,回顾目前注册中成药中进行上市后再评价现状及与国际接轨的情况。列出目前中成药进入国际市场存在的问题,并以FDA、加拿大及欧盟对于植物药及草药的注册要求来详细陈述,指出中成药上市后再评价的必要性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开展药品上市后再评价研究是保证药品质量安全,促进药品合理应用,完善医疗卫生保障的必要措施,已成为药品监管的重要部分。目前中成药存在品种繁多、应用宽泛、质量可控性较差等问题,更需要进行上市后再评价研究,其中系统评价方法因代表最高级别证据而备受关注。本文分析了中成药系统评价应用中的误区以及系统评价质量偏低的现状,指出需要审慎对待系统评价结论,并讨论了系统评价方法在当前实践中应发挥的作用,为提高证据质量,推进中成药上市后再评价研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抗肿瘤中成药是中医药治疗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但适应证宽泛、循证证据不足,严重制约临床推广应用,势必要不断进行上市后研究,以凸显中成药治疗的疗效与优势。基于此,现提出“以评促研、以研促评”的闭环式抗肿瘤中成药上市后研究要点。首先在评价抗肿瘤中成药在临床广泛应用后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基础上,完善临床用药方案与循证评价;再基于再评价结果,挖掘并创造性地提出有价值的临床假说,进行开放式探索研究,评价与验证假说,强化抗肿瘤中成药的价值与临床定位。二者不断反馈循环,互为前提,可加速抗肿瘤中成药产品转型,致力于精准化用药和增强行业信心,进行中医药规范化、标准化和现代化研发。  相似文献   

9.
经典名方类中成药是依据古代经典方剂的配伍及应用经验研制而成的现代制剂,其丰富的人用历史和可靠的临床疗效蕴含着中医药独特的理论精华和珍贵价值.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和医药政策的日益完善,基于临床价值的经典名方上市后评价显得尤为迫切.该文就经典名方上市后中成药临床价值评价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阐述,认为简化的评审标准导致经典名方类...  相似文献   

10.
中医药是我国肿瘤治疗的重要特色,如何挖掘中医药优势,合理评价及精准应用中成药,成为当前研究热点与难点.中医药以辨证论治为核心,具有整体调节、多靶点效能的特点,因此肿瘤中成药上市后生存获益评价,有别于现代医学.提高疾病控制率、延长生存期是肿瘤患者的首要治疗目标,目前肿瘤中成药在上市后阶段缺乏生存获益方面深入研究,加之中医...  相似文献   

11.
中药上市后药物经济学评价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谢雁鸣  王昕  王诺  常艳鹏 《中国中药杂志》2013,38(18):2925-2929
药物经济学评价是中药上市后再评价的一个重要环节,经过药物经济学的评价能更好的体现中药上市后的临床价值和市场价值,制定《中药上市后药物经济学评价技术规范》,其目的是使中成药药物经济学评价过程及结果更加科学合理。该技术规范参照各国的药物经济学指南,结合中药的特殊性,初步制定适用于已上市中药的药物经济学评价。  相似文献   

12.
杨薇  谢雁鸣  庄严 《中国中药杂志》2011,36(20):2779-2782
临床使用的中成药品种繁多,不良反应时有发生,中成药上市后的安全性问题成为患者与医生所关注的问题.本研究选取10家医院的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临床数据,通过清理、整合形成海量真实世界数据仓库.从数据仓库中提取中成药单品种数据,选取理化检查指标中的血、尿、便常规,血生化检查中的血肌酐、血尿素氮、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检查项目作为安全性实验室评价指标.比较用药前后上述指标的异常变化,应用数据挖掘的方法,与未应用该中成药的人群进行对比分析,对上市后中成药的安全性做出评价.本研究为基于真实世界数据仓库的上市后中成药安全性再评价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为中成药的临床安全使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3.
高蕊  孙明月  谢雁鸣 《中国中药杂志》2011,36(20):2807-2810
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使用药物,使用药者承受最小风险获得最大受益,是临床合理用药的要求和目的,该文结合上市后中药临床应用的特点,从是否遵循了安全用药的原则,用药后是否获得了预期的疗效,用药价格对患者是否适宜3个方面分析了中药上市后合理用药的评价要点,提出了要结合中医药特点,建立中药上市后合理用药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中药上市后的临床用药方案,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4.
中成药上市后临床再评价:循证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伯礼 《中国中药杂志》2011,36(20):2761-2761
2007年初,国务院将“重大新药创制”列入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重大科技专项中,药物上市后再评价研究即为当前开展重大新药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中成药使用已有几千年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缺乏现代科技的支撑和规范临床再评价.做好中成药上市后再评价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建立中药上市后再评价的技术规范、具有中医特色的试验设计、科学的评价方法以及关键技术.几年来,本方向引起了广泛重视,开展了系统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反映临床评价研究进展,交流这个领域研究经验,正是此专刊出版的目的所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开展更全面的中成药临床应用资料收集,并对非定量化资料进行定性处理。方法 运用专家深度访谈的方法,以某中成药的临床应用为例,对临床上使用过该中成药的专家进行半结构式访谈,记录并整理访谈资料,引入扎根理论方法进行访谈资料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访谈了10位专家,经扎根理论分析编码,将该中成药的临床应用编码为该药的背景、有效性、安全性、经济便宜性、依从性、临床定位6个主范畴,最终提炼出一个核心类属,并围绕这几个方面的具体信息进行详细分析。结论 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专家经验性信息,丰富了中成药上市后再评价的临床证据集,明确了已上市中成药的临床应用范围,可为后续的临床和科研研究提供证据支持,同时,专家深度访谈和扎根理论分析是对专家经验的挖掘和利用,还可应用于中医经验传承、医者诊疗思维研究等领域。本研究进行了方法探讨和实例验证,以期为后续更高阶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政策、市场和学术等方面的研究,分析中成药上市后临床再评价的现状和需求,归纳和整理当前存在的问题,对中成药上市后临床再评价整体设计的原则和基本思路进行探讨。通过整体设计,可以为中成药的中长期发展建立规划,确定研究周期、研究目标,研究步骤,将学术研究和市场拓展、经费投入等关联起来,从而高效高质的促进中成药的二次开发过程;通过整体设计,可以有效利用社会资源,进一步提高中成药上市后临床再评价的水平和质量,对相关产品的临床再评价提供建议和参考,促使上市后临床再评价更具有客观性、科学性、可行性和可信性。  相似文献   

17.
当前,中成药临床综合评价相关研究和主题日渐增多且呈现学术争鸣现象,就评价实例看,尚存在评价主体机构不清、评价主题不明、评价对象多而杂、评价内容不完整、评价过程不规范等现实问题和技术难点;就评价标准规范看,已有多种不同类型和侧重点不同的规范或指南通过不同学术团体或相关机构发布。为了引导规范、高效地开展中成药临床综合评价,进一步提升评价的权威性和评价质量,需要研制专业指南。该项目组结合中成药自身特点和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从评价的设计、主题遴选、评价内容与指标、结果报告、结果应用及评价、质量控制等6个方面制定了详细的规范。该指南按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团体标准研制要求,经过多轮专家论证和公开征求意见后,形成了目前的试行稿。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旨在通过制定中成药上市后临床安全性医院集中监测报告规范的建议,提高中成药上市后临床安全性医院集中监测的报告质量。按照国际卫生研究中报告规范的制定指南五大步骤(立项发起、会前准备、面对面共识会议、会后行动、发布后工作)开展研制,形成了中成药临床安全性监测报告规范建议以及相关条目清单。通过该研究所形成的报告规范建议,能够为如何撰写中成药上市后临床安全性医院集中监测报告提供参考和借鉴,但有待进一步广泛征集国内外相关专家反馈意见,并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参芪扶正注射液上市后安全性再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促进参芪扶正注射液(以下简称参芪扶正)的临床安全用药,该文对参芪扶正的上市后安全性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其中包括多中心、大样本、注册登记式的安全性监测研究、基于国家自发呈报系统(spontaneous reporting system,SRS)数据分析、基于全国20家三甲医院的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数据分析和国内外文献研究。该研究认为参芪扶正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其不良反应多为过敏反应,主要累及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全身性损害,严重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不良反应/事件(adverse drug reaction/event,ADR/E)多发于中老年人,可能与用药(肿瘤)人群有关。基于SRS数据的预警分析与文献研究均认为"静脉炎"的发生与参芪扶正用药有较强关联。  相似文献   

20.
中成药制造业是高新技术产业,其产业经济的提升需要持续投入研发资源。中成药制造业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制药企业的研发创新活动。为科学、有效地评价中成药企业的研发效率,利用上市企业市场份额占比高、数据透明度好等特点,以21家中成药上市企业为对象,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分别从静态和动态2个方面评价研发效率。研究表明,21家中成药上市企业在2015—2018年的研发综合平均有效率仅为65.7%,规模平均有效率较低(71.1%)是主要影响因素。从曼奎斯特指数(M指数)看,生产率呈下降趋势的中成药上市企业占61.9%,这可能是影响中成药行业近年来经济下行的重要因素之一。由此建议,中成药企业应重视企业研发活动的效率问题,合理分配研发资源,通过扩大研发规模、利用技术进步带动研发效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