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AZOOR)是一种以急性视野缺损而眼底改变不明显为特征的病变复合体。本文主要就其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AZOOR)是一种以急性视野缺损而眼底改变不明显为特征的病变复合体。本文主要就其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AZOOR)是一种少见的单眼或双眼发病的外层视网膜疾病,病因尚不明确,好发于年轻女性,近视人群发病常见。主要表现为:突发闪光感、眼前暗点、视力下降,眼底无明显异常或改变轻微。视野改变以生理盲点扩大为主,伴或不伴其他形式视野缺损,全视野视网膜电图(ERG)振幅及潜伏期异常,多焦视网膜电图表现为与视野缺损区一致的振幅降低。影像改变具有多样性,主要表现为吲哚青绿眼底血管造影(ICGA)、眼底自发荧光(FAF)、频域相干光层析成像术(SD-OCT)上涉及外层视网膜、视网膜色素上皮层、脉络膜层的典型三区带状改变和病灶边界特征性AZOOR线,后者以FAF上表现最明显。超广角成像技术的发展为周边病变区的检出提供了条件。目前认为该病具有一定的自限性,尚无统一的治疗标准。为加强对该病的认识,本文对AZOOR的概念、发病特点及临床特征、辅助检查、鉴别诊断、病因假说和治疗与预后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28岁护士因右眼视朦眼前黑影20余天于06年1月9日初诊我院。起病前无明显感冒症状,无闪光感,起病时在当地医院查双眼视力1.0,诊断"(右眼)球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图像特征。方法对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23例(23只眼)进行OCT检查并结合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结果进行测量、对比、分析。结果23只眼眼底黄斑中心凹或中心凹旁均有视网膜下新生血管(CNV)存在。边界清晰者占82.6%(19只眼),边界不清晰者占17.4%(4只眼)。全部突破Bruch膜及色素上皮层在神经上皮层下生长,伴有神经上皮层间水肿者78.9%(18只眼),伴神经上皮层浆液性脱离者10.5%(3只眼),伴出血性色素上皮脱离者5.3%(2只眼)。测量CNV最大直径和厚度分别为(1339.2±1010.8)μm、(230.8±111.5)μm。结论OCT检查可以发现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时视网膜下CNV的存在,是对FFA检查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6.
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the acute zonal occult outerretinopathies,AZOOR)是~组由于急性视网膜外层功能障碍而出现一个或多个区域视野缺损的症侯群。自Gass等1993年首先报道以来,目前已报道近百例。该症侯群具有以下特征:单眼或双眼的急性视网膜外层功能障碍、畏光,眼底外观多数正常,ERG异常。该病的病因与发病机理尚不清楚,缺乏有效的治疗。  相似文献   

7.
侯静  唐由之  张守康  冯俊  童绎 《眼科研究》2004,22(6):572-572
患者男,36岁。2002年8月感冒后皮肤出现数个水疱,经美国某医院诊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相应治疗后好转。约2周后夜间感头疼,次日感双眼前“冒星星”,走路时会撞到两侧东西,夜间不能视物,在美国当地医院查眼底正常,周边视野缩小,ERG波幅降低,荧光眼底血管造影正常。发病6周后诊为“急性带状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AZOOR)”,予以“泼尼松60mg,1次/日共3次”静脉点滴,后改为口服,  相似文献   

8.
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二例报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病例1:26岁,女性。以右眼视物模糊一月之主诉来我院就诊。发病较急,曾在他院以“球后视神经炎”住院,并给予糖皮质激素、血管扩张剂、头孢类抗生素及高压氧,等治疗,未见疗效。既往体健,无系统性疾病及家族遗传病史。双眼既往有-6.00D近视,一年前接受准分子激光治疗。  相似文献   

9.
患者女,48岁.因无明显诱因下左眼闪光频繁并视力下降,视物变暗3d,于2012年8月21日就诊中山大学附属中山眼科中心门诊。既往无眼部疾病史,长期精神压力大,欠眠3~4年后自然缓解,发病前半月有失眠现象,易怒。无特殊饮食习惯,无特殊嗜好,无药物过敏史,爱人孩子身体健康,家族中无类似眼病史,无遗传性疾病史。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急性区域性外层视网膜病变(AZOOR)的临床特点以及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的图像特征,探讨OCT在评估AZOOR发生、发展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临床检查确诊的AZOOR患者52例66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8例10只眼,女性44例56只眼;年龄15~65岁.均以视力下降、闪光感、暗点及眼前遮挡感为主述就诊.根据眼底有无改变将患者分为Ⅰ、Ⅱ型AZOOR,分别为28、38只眼.Ⅱ型AZOOR 38只眼中,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MEWDS)9只眼、点状内层脉络膜病变(PIC)25只眼、多灶性脉络膜炎(MC)4只眼.所有患者均行视力、裂隙灯显微镜、眼底彩色照相、SD-OCT检查.行视野检查37只眼;视网膜电图(ERG)检查32只眼,其中Ⅰ型AZOOR 28只眼,Ⅱ型AZOOR MEWDS 4只眼;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48只眼,其中联合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22只眼.随访15 d~2年.回顾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和OCT图像特征.结果 Ⅱ型AZOOR 38只眼中,MEWDS 9只眼就诊时眼底均可见后极部或中周部白点.PIC 25只眼眼底均可见后极部散在黄白色、边界清楚,周围有色素的点状萎缩病灶,其中并发脉络膜新生血管(CNV) 13只眼.MC 4只眼玻璃体腔均可见少量炎性细胞,眼底后极部可见散在分布的多处圆形或椭圆形黄白色病灶.视野检查结果显示,Ⅰ型AZOOR 28只眼中,中心和旁中心暗点15只眼;生理盲点扩大或与生理盲点相连的局部视野损害9只眼;非特异性视野改变,散在暗点4只眼.Ⅱ型AZOOR MEWDS 9只眼主要表现为暗点和局部多处视野缺损.ERG检查结果显示,Ⅰ型AZOOR 28只眼中,眼暗视及明视ERG振幅均较对侧眼降低,暗视ERG振幅下降更明显12只眼;仅表现为暗视ERG振幅下降9只眼;无明显改变7只眼.Ⅱ型AZOOR MEWDS4只眼均可见暗视及明视ERG振幅下降,潜伏期轻度延长.FFA和(或)ICGA检查结果显示,Ⅱ型AZOOR 26只眼中,MEWDS9只眼FFA检查可见后极部或中周部视网膜外层或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层强荧光灶,晚期荧光略增强但无渗漏,其中ICGA检查可见后极部或中周部圆点状弱荧光灶3只眼.PIC13只眼可见血管弓附近点状病灶呈透见荧光改变及黄斑区活动性CNV病灶.MC 4只眼FFA可见早期中周部点状病灶呈弱荧光,晚期荧光增强,轻度渗漏.OCT检查结果显示,Ⅰ型AZOOR 28只眼主要表现为后极部光感受器内外节连接(IS/OS)层紊乱,局部缺失;COST(cone outer segment tip)带反射减弱.Ⅱ型AZOOR MEWDS 9只眼表现为与眼底点状病灶相对应的视网膜外层IS/OS带局部反射减弱,COST带不可见;PIC患者中并发CNV者黄斑区神经视网膜下可见强反射团块突破RPE层.末次随访时,Ⅰ型AZOOR 28只眼中,IS/OS层连续性恢复22只眼;未恢复6只眼.Ⅱ型AZOOR 38只眼中,MEWDS 9只眼均在患病后1~2个月IS/OS层随病情好转而逐渐恢复;PIC 25只眼IS/OS层连续性无改变;MC 4只眼IS/OS层连续性恢复.结论 AZOOR急性期发病隐匿;SD-OCT可动态监测IS/OS层的改变,反映AZOOR的发生、发展的不同程度.  相似文献   

11.
罗陈川  王朱颖 《眼科研究》2003,21(6):619-621
目的 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OCT)在玻璃体视网膜术后黄斑形态检测中的意义。方法应用zeissHumphrey OCT检查仪对48例(48眼),经玻璃体视网膜术后临床检查为复位成功的患者黄斑区进行经中心凹水平和垂直扫描,观察黄斑形态,并测量中心凹神经上皮层厚度。结果 48眼接受检查,黄斑结构正常10眼;黄斑水肿12眼;黄斑变薄6眼;神经上皮下积液8眼;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3眼;黄斑前膜7眼;黄斑裂孔2眼。术后黄斑的形态及中心凹神经上皮层厚度与术后视力存在一定关系。结论 OCT能精确探查玻璃体视网膜术后黄斑结构变化,并且在病变的定量随访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对视网膜劈裂症诊断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OCT)对视网膜劈裂症(R.S)诊断价值。方法:对临床诊为视网膜劈裂症患者5例(9眼)行OCT,直接检眼镜,眼底彩色照相及多焦ERG检查。结果:视网膜劈裂症的OCT图像表现为典型的黄斑区囊样改变,伴斜形成垂直的桥状组织相连;后极部视网膜视经上皮层之间分离,其间有桥状组织相连。结论:OCT显示视网膜劈裂症具有高度特异性。清晰地显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间分离。是一种新的客观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频域OCT分区测量正常人及各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黄斑部视网膜厚度、黄斑部视网膜的平均厚度及黄斑部的总体积,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黄斑部视网膜厚度及体积的特点以及与正常人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2010年1月至2011年9月在我院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185例(317眼),通过常规散瞳眼底检查、眼底照相及FFA检查并依据2002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国际临床分型标准将这317眼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3组:糖尿病正常视网膜(NDR组)患者50例(89眼)、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组)患者73例(126眼)、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组)患者62例(102眼),第4组为正常组52例(98眼)。用频域OCT对上述4组进行黄斑部的扫描,并用分析软件进行九分区的自动分析,记录各区视网膜厚度数据和黄斑区视网膜平均厚度及黄斑区总的体积。结果黄斑区以中心凹1mm为直径视网膜厚度正常组、NDR组、NPDR组、PDR组分别为(246.37±17.50)μm、(252.13±16.24)μm、(316.28±56.99)μm、(407.90±214.89)μm。4组黄斑区平均视网膜厚度分别为(285.07±10.42)μm、(289.45±11.19)μm、(332.31±39.71)μm、(390.20±64.17)μm;总体积分别为(10.22±0.39)mm3、(10.12±1.03)mm3、(11.99±3.29)mm3、(13.87±5.13)mm3。与正常组相比,NPDR、PDR组黄斑部A1-A9区视网膜厚度、黄斑部平均视网膜厚度、黄斑部总体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NDR组与正常组相比,A1-A9区视网膜厚度、黄斑部平均视网膜厚度、黄斑部总体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NDR、NPDR、PDR3组间以上各指标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及体积与DR程度相关。频域OCT能定量定性地观察糖尿病患者黄斑区的细微变化,为糖尿病患者黄斑病变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可靠的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14.
视网膜劈裂症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视网膜劈裂症的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的影像学特征和临床应用。方法:对临床拟诊或诊断不同类型的视网膜劈裂症患者9例12只眼,其中先天性视网膜劈裂者双眼3例,获得性视网膜劈裂者6例(伴有牵牛花综合征2例、老年性黄斑变性2例、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1例、先天性视乳头小凹1例),经散瞳后进行OCT检查。并对病变图像进行分析和测量。结果:视网膜劈裂症患者OCT图像特征:先天性视网膜劈裂症黄斑区病变为强反射信号示神经上皮层增厚,层间多个大小不等的囊肿被垂直或斜形的桥状组织分割,外观有如花瓣状;先天性视网膜劈裂症和获得性视网膜劈裂症累及黄斑周围或其他部位的视网膜病变则可见神经上皮内外层的分离,并有桥状组织粘连,而与色素上皮层连结紧密。此外在获得性视网膜劈裂患者中,除了上述视网膜劈裂表现外,OCT还显示原发病的改变。结论:OCT是一种新型非侵入性的客观定量检查技术。通过OCT对视网膜劈裂症的定量分析,表明它对该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定量测量和病情监测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 (CSC)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CT)图像的变化。方法 对 4 2例患者的 4 4眼进行OCT检查 ,对其进行动态观察和测量 ,分析其结果。结果 根据OCT图像 ,病变表现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神经上皮层和色素上皮层同时脱离、色素上皮脱离 3种不同形式。结论 OCT对CSC的诊断和判断治疗的预后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视网膜脱离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视网膜脱离是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与视网膜色素上皮层之间积聚着液体而发生的脱离。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是因为视网膜先有裂孔而后发生的脱离 [1 ]。以往用常规检查方法 ,如检眼镜、裂隙灯、三面镜、双目间接检眼镜或眼底血管造影来确定和观察视网膜脱离病变 ,尤其评价视网膜脱离术后的解剖疗效尚带一定的主观因素。为了准确直观地评估脱离的视网膜类似病理学改变以及视网膜脱离术后解剖愈合情况 ,我们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对 41例 41只眼临床诊断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术前及术后进行包括中心凹在内的检测…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Stargardt病黄斑区的组织结构改变及对应视网膜功能变化的关系。方法对11例Star- gardt病患者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图像分析。结果 OCT反应出黄斑视网膜功能与黄斑组织形态改变关系密切。结论 OCT的应用为Stargardt病患者黄斑组织形态和视网膜功能的评价及随访提供了可靠的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黄斑部视网膜前膜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OCT)图像特征及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对临床拟诊或诊断为黄斑部视网膜前膜患者 15例 15眼行OCT ,直接、间接检眼镜 ,眼底照相或FFA检查。结果 :黄斑部视网膜前膜的OCT图像表现为视网膜表面高反光带 ,厚薄不一 ,或紧贴于黄斑表面 ,或与其相连。绝大多数中心凹厚度增加。结论 :OCT可活体显示黄斑前膜 ,评价手术效果 ,为黄斑前膜的临床诊断提供了更加明确客观的信息  相似文献   

19.
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acute zonal occult outer retinopathy,AZOOR)是原发于视网膜视细胞的急性视功能障碍而出现的一个或多个区域视野缺损的症候群.  相似文献   

20.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观察正常眼黄斑区结构的图像特征。方法对50只正常眼行黄斑区OCT检查,并测量黄斑中心凹神经上皮厚度。结果 OCT图像反映了黄斑区解剖结构的特点,黄斑中心凹神经上皮平均厚度测量值为(140±6)μm。结论正常眼黄斑区OCT图像能够反映正常黄斑区结构的特点,同时可对视网膜神经上皮厚度进行精确的量化测定,有助于眼底疾病的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