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探讨医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生活满意度、家庭功能与自尊之间的关系,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参考.方法 随机选取广州2 473名大二至大五年级医学本科生为被试,采用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short-Egna Minnen Betraffende Upfostran-Chinese,s-EMBU-c)、家庭关怀指数问卷(Family APGAR Index,APGAR)、Rosenberg自尊量表(Rosen-berg Self-Esteem scale,SES)及生活满意度量表(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SWLS)进行测试.结果 父母情感温暖与家庭功能、自尊、生活满意度均呈正相关(r=0.263~ 0.579,P值均<0.05),父母情感拒绝、父母过度保护与家庭功能、自尊、生活满意度均呈负相关(r=-0.342~-0.094,P值均<0.05).父亲情感温暖、父亲过度保护、母亲情感温暖、母亲过度保护均可以影响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β值分别为0.256,-0.083,0.273,-0.059,P值均<0.01).多重中介作用分析表明,父亲教养方式和母亲教养方式都不能直接影响生活满意度(P值均>0.05);父母教养方式通过家庭功能和自尊分别间接预测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中介效应分别为49.1%~58.5%,27.9%~35.3%),还通过家庭功能-自尊的中介作用对生活满意度产生间接效应(中介效应为15.6%~ 19.0%,P<0.05).结论 家庭功能和自尊在父母教养方式预测医学生生活满意度中起到多重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
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心理复原力的相关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复原力的影响,为积极的父母养育方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和复原力量表,对新疆某大学49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中,除父亲偏爱因子及母亲偏爱因子外,其余各因子在不同复原力得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父亲惩罚严厉、父亲拒绝否认、母亲拒绝否认、母亲惩罚严厉与复原力量表各维度以及复原力总分呈负相关(P值均0.01);父亲温暖理解、母亲温暖理解在与复原力总分及复原力量表各维度的相关关系中,除与稳定性无关外,其余均呈正相关(P值均0.01)。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中,母亲惩罚严厉、母亲温暖理解、父亲过度保护可进入回归方程对大学生复原力进行预测,其联合解释量为25.3%。结论大学生所接受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其复原力之间密切相关,消极的教养方式对于子女复原力发展的影响意义甚于积极性的父母教养方式,母亲的教养方式对于子女复原力的影响大于父亲。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社交焦虑障碍(SAD)患者焦虑程度的影响,以及应对方式在二者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19年5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儿少科就诊的SAD病例120例,及性别年龄匹配的对照组120例,采用儿童焦虑性筛选量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进行调查。结果社交焦虑障碍青少年的父亲拒绝、母亲拒绝、母亲过度保护均高于对照组(t=7.14,8.85,2.67,P<0.05),而父亲情感温暖、母亲情感温暖均低于对照组(t=-7.36,-8.29,P<0.05)。父亲拒绝、情感温暖、过度保护与焦虑程度呈正相关(r=0.195~0.317,P<0.05),母亲拒绝、过度保护与焦虑程度呈正相关(r=0.232~0.253,P<0.05)。个体注重情绪的应对方式在母亲情感温暖和SAD组焦虑水平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大小为0.4397。结论社交焦虑障碍青少年的父母教养方式对其焦虑水平有重要影响,因此,父母应当为个体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个体注重情绪的应对方式在母亲情感温暖和青少年焦虑之间起到重要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与拖延行为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与Ait-kent拖延问卷(API),对深圳一所普通中学488名初中生进行调查,并对结果进行描述统计、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结果初中生拖延行为的性别差异显著,与父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的教养方式均存在负相关关系,而与父亲的拒绝否认、惩罚严厉、过度保护和母亲的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存在正相关关系.结论 对孩子多采取情感温暖、理解的教养方式的家庭的孩子拖延行为更少,父母应该多理解、尊重孩子,对孩子多鼓励和关心.  相似文献   

5.
了解独生子女初中生攻击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及家庭环境的关系,为独生子女初中生攻击行为的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从新乡市某中学初一至初三年级抽取399名学生作为被试.采用青少年攻击性问卷、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和家庭环境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独生子女女生的攻击行为总分及口头攻击行为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女生(P<0.05).独生子女初中生攻击行为总分及身体攻击、口头攻击与母亲控制和父亲控制呈显著正相关(P值均<0.01);独生子女初中生攻击行为总分、身体攻击和口头攻击与亲密度、知识性、道德宗教观和组织性呈显著负相关,独生子女初中生的攻击总分、身体攻击、口头攻击及自我发泄均与矛盾性呈正相关(P值均<0.05).组织性对于独生子女初中生的攻击行为具有负向预测作用,父亲控制对于独生子女初中生的攻击行为具有正向预测作用(β值分别为-0.230,0.216,P值均<0.01).结论 家庭亲密度、知识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能降低独生子女初中生的攻击行为,父亲控制、母亲控制、矛盾性能增加独生子女初中生的攻击行为.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和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暴力型罪犯人格的影响。方法采用人格诊断问卷(PDQ-4+)、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对176名暴力型罪犯(研究组)及189名普通人群(对照组)进行调查,分析父母教养方式对人格诊断总分的影响。结果人格障碍研究组总评分(41.38±13.05)高于对照组(26.15±14.16),且各分型得分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家庭教养的方式评分中,父母情感温暖、理解、父亲过度保护得分低于对照组,父母的惩罚严厉、父母的拒绝否认得分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研究组的人格诊断问卷总分与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呈负相关(r为-0.376、-0.329,P值均0.05),与父母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父亲的过分干涉、过分保护及母亲的偏爱呈正相关(r=0.154~0.363,P0.05);研究组的多元线性回归显示父母亲的情感温暖及理解、惩罚严厉、拒绝否认一定程度上影响暴力型罪犯人格特征的形成(P值均0.05)。结论暴力型罪犯人格存在明显偏离,与不良的养育方式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7.
探讨昆明市中学生抑郁症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性,为改善不良家庭环境的教育方式及中学生的抑郁症状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父母教养方式评价表(EMBU)和自编问卷,对分层整群抽取的昆明市3所中学的2 128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在2128名中学生中,筛选出抑郁症患者376例,检出率为17.7%,其中女生(19.2%)高于男生(1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582,P<0.05);是否为独生子及初、高中生间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690,0.214,P值均>0.05).父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及过度保护和母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得分女生高于男生(t值分别为-6.119,0.865,-5.823,P值均<0.01),其余因子男生均高于女生.除父母亲偏爱被试外,有无抑郁症状组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除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偏爱被试外,中学生抑郁症状与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关系(P值均<0.05).抑郁症状与父母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因子呈负相关(P<0.01),与父母的惩罚与严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呈正相关(JP值均<0.05),与母亲的过分与保护、拒绝与否认、惩罚与严厉呈正相关(P值均<0.01).结论 中学生抑郁症状与父母的教养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探究大学生积极品质与自我价值感、父母教养方式间的关系,为大学生积极品质培养和发展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青少年学生自我价值感量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和大学生积极品质问卷,对分层抽取的重庆4所高校的1 698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用SPSS 21.0和AMOS 21.0进行统计分析和中介效应检验.结果 关怀、自主性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自我价值感所有维度均呈正相关(P值均<0.05);冷漠拒绝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自我价值感所有维度均呈负相关(P值均<0.05);过度保护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除社会取向的道德自我价值感、个人取向的生理自我价值感外的各维度均呈负相关(P值均<0.05);大学生积极品质的智能与知识、正直与勇气、人性与爱、正义与合作、自我管理与谦逊、灵性与超越6个维度均与大学生自我价值感各维度呈正相关(P值均<0.01).大学生自我价值感在父母教养方式与积极品质间的中介效应有统计学意义(a=0.504,b=0.426,a×b=0.215,c=0.508,P值均<0.01),中介效应量占总效应的42.3%.结论 大学生自我价值感在父母教养方式与积极品质间有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9.
探讨家庭教养方式与学龄前儿童行为和情绪问题的关联性,为促进学龄前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的早期家庭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使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父母版长处和困难问卷(SDQ)及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PU-P)对安徽省3个地区2 553名学龄前儿童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进行调查,分析家庭教养方式与学龄前儿童行为和情绪问题的关联性.结果 学龄前儿童同伴交往异常检出率最高,为21.6%;其次为多动、困难总分、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和亲社会行为问题,异常检出率分别为16.9%,10.8%,10.1%,9.9%和7.8%.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拒绝和控制/过度保护能够增加学龄前儿童行为和情绪问题的风险,情感温暖能够降低儿童行为和情绪问题的风险.分层分析显示,母亲的拒绝和控制/过度保护以及父亲拒绝均会增加学龄前儿童行为和情绪问题的风险,父母的情感温暖能够降低儿童行为和情绪问题的风险,但是父亲控制/过度保护与学龄前儿童行为和情绪问题无关(P>0.05);其他监护人仅表现为拒绝能够增加学龄前儿童同伴交往问题异常的风险、情感温暖能够降低困难总分异常的风险(P值均<0.05).结论 家庭教养方式会影响学龄前儿童行为和情绪问题的发生风险,且母亲教养方式与学龄前儿童行为和情绪问题关联性更强.  相似文献   

10.
探讨性格类型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多重中介效应,为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整群抽取的某大学3 095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父母对女孩往往比较宽容与疼爱,对男孩比较严厉与控制(P值均<0.05);农村大学生更自由(t值分别为-11.44,-10.41,P<0.05),但得到的鼓励与支持比城镇要少,受到父亲的惩罚更多(t值分别为-6.04,-5.83,-2.34,P值均<0.05).父母鼓励支持与父亲的开明民主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t值分别为-0.05,-0.10,-0.05,P值均<0.05).父母的惩罚、父母让子女内疚、父亲小气吝啬及母亲的过度干涉不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t值在0.04~0.12间,P值均<0.05).性格在大部分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中,具有中介作用(Sobel检验Z值均>1.96).除母亲惩罚、父亲鼓励支持外,情绪稳定性是影响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的主要中介变量(P值均<0.05).结论 父母教养方式既可直接影响心理健康,也可以通过性格的中介作用影响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维吾尔族和汉族小学生父母教养方式进行比较,为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分别对乌鲁木齐市331名四~六年级维吾尔族和汉族小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和心理健康进行测量。结果汉族与维吾尔族小学生在父亲情感温暖、理解,过分干涉,偏爱被试,过度保护因子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汉族与维吾尔族小学生在母亲过分干涉,过度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因子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心理健康总分比较,维吾尔族学生总分高于汉族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心理健康总分与母亲的过干涉、过保护存在显著负相关;心理健康总分与父亲、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呈负相关。结论父母的情感温暖与理解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探讨网络成瘾对青少年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以及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为网络成瘾的临床治疗和康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应对方式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及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对88名网络成瘾青少年(观察组)和90名健康青少年(对照组)进行调查研究.结果 观察组的社会支持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低于对照组(P值均<0.01);应对方式总分及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4个因子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值均<0.01),解决问题和求助2个因子得分均低于对照组(P值均<0.01);父母教养方式中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得分均低于对照组(P值均<0.01),父亲惩罚严厉和拒绝否认以及母亲过分干涉、过度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因子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 青少年的应对方式不良、社会支持状况差和父母教养粗放是导致网络成瘾的重要影响因素.网络成瘾的治疗除药物以外,青少年和父母的心理重建以及构建良好的多层次、多角度社会支持系统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控制期高中生抑郁症状与自学能力及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为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学习能力的家庭干预提供参考。  方法  2020年2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皖中、皖南及皖北2 893名高中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星对学生开展抑郁症状、自学能力及父母教养方式等内容的在线调查。  结果  新冠肺炎疫情居家隔离期间,高中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38.9%。有抑郁症状高中生的父母情感理解与温暖因子评分较低,其余各因子评分相对较高,除父母偏爱被试因子外,各因子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1)。自学能力较低学生的父母情感理解与温暖、父母偏爱被试及父亲过度保护因子评分均较低,父母惩罚与严厉、拒绝与否认因子评分较高(P值均 < 0.05)。Ordinal回归分析显示,父母情感理解与温暖(OR父亲=0.95,OR母亲=0.95)和父亲过分干涉(OR=0.95)评分与高中生抑郁症状及自学能力低下呈负相关,父亲拒绝与否认(OR=1.07)与父亲过度保护(OR=1.06)评分与高中生抑郁症状及自学能力低下呈正相关(P值均 < 0.05)。  结论  高中生抑郁症状及学习能力与父母教养方式相关联,尤以与情感理解与温暖因子及父亲教养方式关联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西藏自治区查拉萨市藏族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及影响因素。方法于2015年9—10月采取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在西藏拉萨市抽取871名学生采用藏文版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进行调查。结果父亲与母亲的教养方式较为相似。随着年龄的增长被调查者体验到的拒绝更少,情感温暖更多(P <0.001)。离异者的孩子比已婚者的孩子体会到更多父亲(B=0.20)及母亲的拒绝(B=0.23),更少父亲的情感温暖(B=0.19)。女性比男性体会到更多父亲(B=0.13)及母亲的情感温暖(B=0.16)以及母亲的过度保护(B=0.12)。家庭月收入<1 000元的家庭及高收入家庭的孩子体会到更多的父母情感温暖。低月收入家庭的孩子体会到更多母亲的过度保护(P <0.05)。结论拉萨市青少年的父母教养方式与父母婚姻状况、孩子年龄、性别、家庭收入等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新疆某医学院校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人格的特点及其之间的关系。方法使用卡特尔16人格问卷(16PF)和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C)对新疆某医学院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父母教养方式与人格特点及其关系。结果本次调查240人,男性占30.4%,独生子女占32.9%。男性与女性在活泼性(13.26±3.16,13.53±3.46)、敢为性(11.68±3.24,10.23±3.67)和紧张性(12.25±4.68,14.35±3.69)均高于全国常模(均P0.05);对教养方式4个方面进行分析母亲的分值均高于父亲(均P0.01)。相关分析表明:父亲情感温暖与敢为性呈正相关(r=0.136,P0.05);父亲冷漠拒绝与稳定性、有恒性呈负相关(r=-0.151、-0.16,均P0.05),与忧虑性呈正相关(r=0.196,P0.05);父亲过度保护与活泼性、有恒性和幻想性呈正相关(r=0.140、0.127、0.143,均P0.05);父亲抚养焦虑与幻想性、变革性和紧张性呈正相关(r=0.150、0.131、0.200,均P0.05);母亲情感温暖与乐群性、稳定性、活泼性和有恒性呈正相关(r=0.234、0.203、0.256、0.205,均P0.05),与独立性呈负相关(r=-0.170);母亲冷漠拒绝与活泼性和幻想性呈正相关(r=0.200、0.301,均P0.05),与敏感性呈负相关(r=-0.202,均P0.05);母亲过度保护与乐群性和活泼性、幻想性呈正相关(r=0.127、0.139、0.231,均P0.05);母亲抚养焦虑与幻想性、忧虑性和紧张性呈正相关(r=0.195、0.159、0.162,均P0.05)。结论积极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形成健康的人格,消极的教养方式易产生人格障碍,因此在医学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应该联合家庭共同培养其健全人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有暴力攻击行为的青少年的父母教养方式,为预防暴力伤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运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对社区青少年的父母教养方式进行调查。共调查案例组81例,对照组304例。结果案例组的父亲FF1(情感温暖与理解)、FF2(惩罚、严厉)、FF5(拒绝否认)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案例组的母亲MM2(过度干涉过度保护)、MM3(拒绝、否认)、MM4(惩罚、严厉)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父母共有的5个主因素的一致性比较,每一组父母在情感温暖与理解、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社区青少年的暴力攻击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存在关联。  相似文献   

17.
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性心理的影响,为进行积极有效的家庭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分层整群随机抽取泸州市某高校1 144名大学生进行“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中文版(s-EMBU-c)”和“大学生性心理健康问卷”调查.结果 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总均分为(2.28±0.37)分,其中性认知得分的总均分为(2.47±0.35)分,性态度为(1.89±0.58)分.男生性心理总均分(2.31±0.39)高于女生(2.27±0.36)(t=1.753,P<0.05).父亲及母亲教养方式中,拒绝和过度保护维度与性认知、性态度的得分均呈正相关(P值均<0.01),情感温暖维度与性认知、性态度均呈负相关(P值均<0.01).结论 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性心理健康存在一定关系.建议通过家庭形式从小对子女进行性教育,培养正确的性价值观.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哮喘儿童父母养育方式对患儿行为和心理健康的影响,为实施心理干预、采取综合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应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Rutter儿童行为问卷父母问卷、汉密顿焦虑量表和抑郁状态问卷,调查了在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就诊的44例哮喘患儿,并与34例健康儿童对照.结果 哮喘组焦虑、抑郁、行为问题评分,哮喘组行为问题阳性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抑郁与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呈负相关.行为与父亲过分干涉、父亲拒绝否认、母亲拒绝否认呈正相关.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与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父亲过分干涉呈正相关;母亲过干涉过保护与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父亲惩罚严厉、父亲过分干涉、过度保护呈正相关;母亲拒绝否认与父亲惩罚严厉、父亲拒绝否认呈正相关;母亲惩罚严厉与父亲惩罚严厉、父亲拒绝否认、父亲过度保护呈正相关.结论 哮喘儿童较健康儿童存在更多心理行为问题,父母养育方式对患儿行为和心理健康有一定影响,父亲养育方式与母亲养育方式之间有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学生不良行为与人格和父母教养方式间的直接与间接路径,为预防中学生不良行为,完善干预路径,降低不良行为发生率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EPQ)、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自编不良行为问卷对789名中学生进行统一问卷调查。结果中学生不良行为的检出率为34.85%,其中高中(38.75%)显著高于初中(30.17%)(χ~2=6.34,P=0.01);存在行为问题的学生神经质和精神质得分显著低于正常组(t_N=-13.44,P<0.01;t_P=-6.48,P<0.01);父亲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母亲过分干涉过度保护与神经质、精神质对不良行为的解释度为26.1%,中介效应值占比分别为26.37%、18.18%和43.37%,神经质人格在父亲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和不良行为间起完全中介作用。结论父母教养方式不仅对不良行为发生有直接预测,还通过人格特征间接预测不良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护理学生父母教养方式、手机依赖与人际关系困扰间的关系,为改善学生人际关系,降低手机依赖程度,培养父母积极的教养方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手机成瘾倾向量表和人际关系诊断量表对943名高职女护理学生进行调查。结果不同年级护理学生在父母拒绝否认、父母过度保护、手机依赖及人际困扰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993、8.796、4.492、3.785、-4.303、3.258,均P0.01);城镇护理学生在父母拒绝否认上的得分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23、-2.852,均P0.01);是否为独生子女护理学生在父母拒绝否认、父母过度保护、母亲温暖理解及人际困扰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244、-5.453、-5.054、-4.447、2.901、2.371,均P0.01);不同性格特征的护理学生在父母教养方式和人际关系困扰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8.654、18.334、13.889、21.023、17.083、12.551、34.504,均P0.01)。护理学生父母拒绝否认、过度保护与手机依赖呈显著的正相关(r=0.251、0.228、0.230、0.216,均P0.01),父母温暖理解与手机依赖呈显著的负相关(r=-0.213、-0.208,均P0.01);护理学生父母拒绝否认、过度保护与人际关系呈显著的正相关(r=0.464、0.490、0.326、0.291,均P0.01),父母温暖理解与人际关系呈显著的负相关(r=-0.318、-0.377,均P0.01);护理学生手机依赖与人际关系呈显著正相关(r=0.394,P0.01)。手机依赖在父母教养方式和人际关系困扰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父母教养方式对护理学生人际关系困扰有直接影响,而且通过手机依赖产生间接影响;降低护理学生的手机依赖性,鼓励父母采取积极教养方式有助于减少护理学生出现人际交往障碍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