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脊柱融合术后出现的相邻节段退变会严重影响手术疗效,探讨脊柱融合术后相邻节段退变的原因及预防措施十分必要。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患者自身因素、局部解剖改变、相邻节段的生物力学性能改变、手术方式、外固定及功能锻炼等均与脊柱融合术后相邻节段退变有关,而使用弹性内固定材料或可降解的内固定材料被证实可以减少脊柱融合术后相邻节段退变的发生。脊柱外科医生在制定临床治疗方案时可从以上这些方面综合考虑,以降低脊柱融合术后相邻节段退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极外侧椎间融合术(extreme lateral interboy fusion, X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患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应用单节段XLIF治疗的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病例资料,观察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的改善情况,摄腰椎片并评估内植物及椎间融合情况。结果:40例患者中,手术时间为35~65min,平均45.5±16.7min;术中出血量30~100m L,平均63.7±35.2m L;术后住院日3~7天,平均4.5±2.1天;所有患者术后VAS和ODI评分均显著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为20.0%,且在随访过程中均得到不同程度缓解或消失。结论:XLIF作为一种微创脊柱融合技术,可获得良好的短期疗效,具有临床应用价值,但其中远期的随访结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3.
李伟  战微微  冯越  刘轶 《中医正骨》2013,(1):33-34,37
目的:探讨腰椎ModicⅠ型终板退行性变高场强MRI影像特点,为该病的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腰椎ModicⅠ型终板退行性变患者的高场强MRI图片。男16例,女23例,年龄40~81岁,中位数56岁;均有腰背部疼痛不适、活动受限症状;均无外伤、发热及血象异常等病史。结果:本组39例,共96椎终板发生病变。病变分布:L2下缘1椎,L3上缘2椎,L3下缘8椎,L4上缘9椎,L4下缘17椎,L5上缘19椎,L5下缘20椎,S1上缘20椎。4例8椎MRI表现为T1WI混杂高信号,抑脂序列信号减低;其余受累椎体MRI表现为T1WI信号降低,T2WI信号增高,椎体上下缘毛糙,部分呈毛刷样改变;相邻椎体终板退变大致呈吻状对称分布;与病变终板平行的椎间盘T2WI信号降低,上下径变窄,有膨出或突出征象。结论:腰椎ModicⅠ型终板退变多发生在L4~5、L5S1节段,受累椎体终板T1WI信号降低、T2WI信号增高,与病变终板平行的椎间盘有突出或膨出表现,无椎间盘破坏征象,可与早期椎间盘感染性病变相鉴别。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腰椎ModicⅠ型终板退行性变高场强MRI影像特点,为该病的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腰椎ModicⅠ型终板退行性变患者的高场强MRI图片.男16例,女23例,年龄40~ 81岁,中位数56岁;均有腰背部疼痛不适、活动受限症状;均无外伤、发热及血象异常等病史.结果:本组39例,共96椎终板发生病变.病变分布:L2下缘1椎,L3上缘2椎,L3下缘8椎,L4上缘9椎,L4下缘17椎,L5上缘19椎,L5下缘20椎,S1上缘20椎.4例8椎MRI表现为T1WI混杂高信号,抑脂序列信号减低;其余受累椎体MRI表现为T1WI信号降低,T2WI信号增高,椎体上下缘毛糙,部分呈“毛刷样”改变;相邻椎体终板退变大致呈“吻状”对称分布;与病变终板平行的椎间盘T2WI信号降低,上下径变窄,有膨出或突出征象.结论:腰椎ModicⅠ型终板退变多发生在L4~5、L5S1节段,受累椎体终板T1WI信号降低、T2WI信号增高,与病变终板平行的椎间盘有突出或膨出表现,无椎间盘破坏征象,可与早期椎间盘感染性病变相鉴别.  相似文献   

5.
高伟华 《中医正骨》2014,(12):66-67
目的:观察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腰椎椎间融合术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76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2组患者均接受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常规护理结合早期康复护理;对照组仅采用常规护理。分别在干预前、术后10 d、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采用Barthel指数评估量表对2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价。结果:干预前后不同时间点间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存在时间效应(F=319.092,P=0.000);2组患者间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存在分组效应(t=32.246,P=0.000);干预前2组患者间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5.28±8.29)分,(84.84±8.06)分,t=0.057,P=0.812];术后10 d、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2组患者间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62.28±6.92)分,(54.71±9.02)分,t=16.869,P=0.000;(85.14±7.78)分,(74.71±8.54)分,t=31.237,P=0.000;(94.03±3.18)分,(90.87±3.70)分,t=15.909,P=0.000];时间因素与分组因素存在交互效应(F=8.684,P=0.000)。结论:对于接受腰椎椎间融合术的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较单纯进行常规护理,更有利于患者术后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腰椎椎间融合术围手术期隐性失血是阻碍患者术后康复的重要原因之一。隐性失血会加重患者的贫血程度,增加术后感染的概率,影响手术效果和患者术后的康复。因此,了解腰椎椎间融合术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发生机制,积极采取减少隐性失血的预防措施,对保障手术效果、促进患者康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腰椎椎间融合术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发生机制以及精确的术前评估、选择合适的手术及麻醉方式、术中严格止血、术后间断负压引流、药物干预等预防措施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7.
腰椎融合术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常用方法,然而术后容易出现内固定物或融合器移位、邻近节段椎体加速退变等并发症.从生物力学角度研究腰椎融合术,有利于了解该术式在生物力学方面的特点和预防术后并发症.本文从评估腰椎的稳定性、评估内固定物和融合器的性能、评估融合节段对邻近节段的影响3个方面,对有限元法在腰椎融合术生物力学研究中...  相似文献   

8.
经椎间孔入路腰椎体间融合治疗下腰椎退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总结经椎间孔入路腰椎体间融合治疗下腰椎退行性变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半椎板或全椎扳切除、经椎间孔入路腰椎体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下腰椎退变患者28例.结果 28例随访4~28个月,平均11个月.临床评价:优14例,良13例,尚可1例.无一例出现永久性神经损伤手术并发症.术后X线片显示植骨密度随术后时间的延长而加深,钛网融合器无下陷,椎间隙高度无丢失,椎弓根螺钉系统无断裂和移位.结论 经椎间孔入路腰椎体间融合治疗下腰椎退变创伤小、并发症少,临床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运动疗法治疗脊柱融合术后腰椎退行性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78例腰椎融合术后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循序进行直腿抬高及仰俯卧位背伸肌锻炼,对照组仅行仰卧位背伸肌锻炼,比较两组VAS评分及腰背痛JOA评分。结果:治疗组术后半年及1年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后1年腰背痛JO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所有患者术后未见螺钉松动、断棒、断钉等并发症。结论:运动疗法能明显减少脊柱融合术后腰椎退行性病变术后腰背痛,是有效的系统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运动疗法对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行脊柱融合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 91例腰椎退行性疾病行脊柱融合术后患者均采用运动方法进行恢复,运动方法包括四点支撑背伸、直腿抬高及飞燕式运动,将患者随机分为高强度组(31例)、低强度组(30例)、对照组(30例),高强度组每天训练90 min,共分3次完成,每次均完成3组运动;低强度组每天训练30 min,共分2次完成,每次均完成3组运动;对照组不控制时间进行常规训练。评估患者在入院、出院、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的腰腿痛评分、JOA评分、腰背伸高度、直腿抬高角度。结果 3组在不同时间段内的评价指标相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术后6个月、12个月高强度组腰腿痛评分明显低于其他2组(P均<0.05)。结论运动疗法可以促进腰椎退行性疾病脊柱融合术后患者的功能恢复,提高运动强度能够明显减轻患者的腰腿疼痛,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股骨头囊性变(cystic change of femoral head,CCFH)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提出其鉴别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自1996年6月~2010年6月所诊治的CCFH病例49例(均经病理或随随访确诊),男28例,女21例;年龄13~62岁,平均年龄38.2岁;ARCOⅡ期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femoral head,ONFH)24例,原发性髋骨性关节炎囊变9例,成人发育不良性髋臼发育不良囊变6例,类风湿性关节炎囊变4例,强脊性髋关节病2例,股骨头软骨母细胞瘤2例,骨内腱鞘囊囊肿1例,滑膜疝洼1例。分析其临床表现和CT及MR表现。结果:49例中2例类风湿性髋关节炎囊性变误诊为ONFH,3例原发性髋骨性关节炎误诊为ONFH,3例成人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误诊为ONFH,2例强脊性髋关节病误诊为ONFH,24例ONFH(ARCOⅡ期)均确诊并做出相应治治疗,1例股骨头软骨母细胞瘤以良性病变刮除不彻底术后复发行2次手术。结论:CCFH发生在诸多髋关节疾病中,易与ONFH混淆,各有其特点,应根据其临床表现和CT及MR综合考虑才能做出正确诊断,以免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12.
颜峰 《中医正骨》2016,(1):38-40
目的:观察椎间融合术配合中药外敷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采用椎间融合术配合中药外敷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49例,男7例、女42例。年龄52~68岁,中位数57岁。均为腰椎单节段滑脱,其中L3~413例、L4~536例。合并腰椎关节突增生20例、侧隐窝狭窄29例。病程6个月至7年,中位数2年。随访观察患者腰椎疼痛改善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0个月,中位数20个月。治疗前腰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为(4.87±1.02)分,治疗后为(0.97±0.52)分。治疗前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下腰痛评分为(10.43±1.22)分,治疗后为(16.08±2.15)分。参照JOA评分改善率评价疗效,临床控制14例、显效22例、有效10例、无效3例。结论:椎间融合术配合中药外敷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操作简单、疗效好,可以有效促进腰椎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正中旁侧入路单侧腰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8年3月至2011年1月,采用正中旁侧入路单侧腰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9例,男29例,女10例;年龄45~67岁,中位数56岁;病程8d至6个月,中位数3个月;L3 ~44例,L4~527例,L5S18例;椎间孔型23例,椎间孔外型12例,混合型4例.均有单侧下肢放射痛、下腰痛及棘突旁压痛,直腿抬高试验阳性12例,股神经牵拉试验阳性25倒,单侧膝反射减弱或消失22例,足拇背伸肌肌力减弱2例,第1足趾背伸肌肌力减弱10例.分别在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2年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价患者疼痛和腰椎功能情况;并在术后2年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疗效.术后随访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组39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5~36个月,中位数31个月;切口均愈合;病变节段上下位椎体均融合,融合时间4~9个月,中位数4.5个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术前(7.7±1.0)分,术后1周(3.0±0.8)分,术后2年(2.8±0.9)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术前(41.7±3.1)分,术后1周(14.3±2.8)分,术后2年(12.8±2.9)分.本组疗效优29例、良8例、可2例.无硬膜撕裂、脑脊液漏、神经血管损伤及融合器移位、下沉和钉棒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正中旁侧入路单侧腰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可有效缓解疼痛,椎间融合率高,可维持腰椎力学结构的稳定,有利于腰椎功能的恢复,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4.
胸腰椎骨折AO分型[1]为国际上较广泛应用的分型方法,对临床治疗有较好的指导作用。胸腰椎B型骨折为牵张性损伤,其中B1型是以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为主的骨折。2009年1月至2010年9月,我院采用  相似文献   

15.
摘 要目的:分析脊柱内镜下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南阳市宛城区第一人民医院2022 年 1 月至 2023 年 1 月收治的 60 例腰椎滑脱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30 例。对照组采取传统开放融合术治疗,观察组采用脊柱内镜下融合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腰腿痛情况、生活功能受限程度、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少于对照组,切口长度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观察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AS)、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脊柱内镜下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在临床上显示出较好的疗效,能够促进患者术后恢复,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和改善生活功能障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超声误诊子宫肌瘤囊性变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临床资料 患者张某,女,43岁,腹部包块2个月余,因腹胀、尿频而就诊.月经规则,量中等.妇检:外阴经产式,宫颈光滑,子宫触及不清,盆腔触及一个约同孕4个月大小的包块,呈囊性,活动度差,双侧附件触及不清.超声检查:盆腔内探及一混合回声团块,大小约17.2 cm×13.6 cm,边界清晰,壁较厚,中心呈椭园形高回声区,大小约8.3 cm×5.6 cm,内部回声欠均匀,其周边可见无回声区包绕,透声好,后壁回声加强.包块右后下方可见模糊子宫轮廓,双侧卵巢显示不清.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肿块周边及实质性高回声区内可探及血流,峰值流速(PSV)21.5 cm/s,阻力指数(RI)0.72.超声提示卵巢囊实性肿瘤可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电针刺激对腰椎融合术后患者早期镇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9例腰椎融合术患者纳入本研究,随机分为电针治疗组29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口服塞来昔布,每次200 mg,每日2次,治疗2周.电针治疗组术后24 h,电针刺激双侧委中、承扶、阳陵泉、足三里,时间为30 min,每天1次,共治疗2周.在术后1天、术后3天...  相似文献   

18.
目的:考察独活寄生汤在腰椎融合术后遗留症状的改善和康复作用。方法:将58例行腰椎融合术后有症状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术后用中医辨证论治及物理治疗,并给患者独活寄生汤内服,每天1剂,连服12周。对照组用西药及物理对症治疗。采用JOA(日本骨科学会)15分评定功能改善情况,对临床症状的情况进行评估。结果:58例病人随访12个月,临床症状改善率治疗组94%,对照组75%,JOA的15分评定功能两组都有改善。治疗组治疗后3个月、6个月评分为11.5、13.5,对照组评分为11、11.5,两组比较均P0.05。结论:活寄生汤在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遗留症状中,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并发症,促进患者更快的康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腰椎终板弥漫性变性的磁共振成像(MRI)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腰椎终板弥漫性变性的影像表现及临床资料。结果本组青壮年发病高(平均年龄49岁),男性多,从事重体力劳动者多。12例腰椎终板变性呈弥漫性分布,伴椎间盘膨出或突出10例(其中轻度膨出9例,膨出伴突出1例),伴Schmorl结节2例,伴腰椎不稳2例。按Modic分型:Ⅰ型4例,Ⅱ型7例(其中1例同时2个终板合并I型改变),Ⅲ型1例。结论腰椎终板变性是造成腰痛的重要原因之一。MRI能反映该病的病理特点,是优于CT的最佳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0.
腰椎滑脱是指一个腰椎的椎体相对与相邻的下位腰椎向前滑移,个别也有向后滑脱,最常见的部位是L4-5其次是L5S1。主要症状是慢性腰腿痛,以劳累后加重,严重者影响正常生活。正常情况腰椎上位椎体的下关节突与下位椎体的上关节突相互交锁,防止了椎体向前滑动。由于先天性,创伤性或退行性变等因素,关节突关节失去交锁作用,就会形成脊柱滑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