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周立强 《医学临床研究》2003,20(10):730-734
近十年来 ,随着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 ,非霍奇金淋巴瘤 (NHL)的临床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国际淋巴瘤研究组于 1994年提出了修订的欧美淋巴瘤分类方案 (REAL)及随后世界卫生组织 (WHO)根据REAL分类方案的内容所做的进一步修改方案(WHO分类 )已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NHL国际预后指数模型及免疫靶向治疗的发展 ,NHL的综合治疗、个体化疗和预后判断等方面的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本文就NHL的病理分类 ,治疗及预后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 病理分类以前 ,NHL的病理分类在不同年代和不同地区存在多种方案的应用。 2 0世…  相似文献   

2.
双侧肾上腺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患者女性 ,4 3岁。因寒战、发热 (T 38~ 4 0℃ )、咳嗽及关节酸痛 2周入院。抗感染治疗 ,效果不佳。查体 :T 4 0℃ ,面色潮红 ,咽部轻度充血。腹部B超示肝右叶后缘与右肾、肾上腺之间多个弱回声光团融合成片状 ,大小为 4 8cm× 3cm ;脾门与左肾之间见多个弱回声光团融合成 9cm× 6 5cm的片状占位病灶 ;脾厚 4 2cm ,肋下 1 2cm ;双肾未见异常。CT示双肾上腺区多个融合块状影 ,胰腺体尾部受压轻度前移 ,左肾上极受压变形。其余脏器均未见异常。骨髓穿刺活检 :大致正常骨髓象。血糖、血清醛固酮、皮质醇和尿 17羟类固醇、…  相似文献   

3.
毕希乐  佟飞  田英平 《临床荟萃》2009,24(6):504-504
患者,女,68岁。主因上腹痛10余天,皮肤黄染7天于2008年10月6日入院。10余天前无诱因出现上腹痛,当地超声示胆囊炎,给予抗炎、解痉等对症治疗,症状缓解。7天前发现黄染,伴纳差,无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复查超声考虑胆总管低位占位性病变。查体:体温36.7℃,脉搏85次/min,呼吸22次/min,血压130/85mmHg(1mmHg=0.133kPa)。全身皮肤、黏膜黄染,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心、肺未见异常,右上腹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墨菲征阳性,移动性浊音阴性。血常规:白细胞4.7×10^9/L,中性粒细胞0.624,淋巴细胞0.202,血红蛋白124g/L,  相似文献   

4.
霍奇金淋巴瘤病理学方面的进展包括分类和R -S细胞的来源 ,其病因还不清楚 ,主要是与EBV感染有关 ,也有EBV阴性且其他一系列病毒也阴性的报道。尽管HL的发生率低于NHL ,但误诊率在国内、外报道均很高 ,故就其病因、发病机理及诊断等问题作以论述  相似文献   

5.
由于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瘤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与正常淋巴组织有高度模拟性,导致组织学诊断的困难,常见的难点有:(1)对NHL细胞与组织结构异型性改变的识别;(2)残留淋巴滤泡(或生发中心)NHL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3)具有淋巴窦性浸润的NHL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4)免疫组化标记对在NHL诊断中的正确评价。  相似文献   

6.
目的 临床观察原发于头面部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过程及预后情况。方法 对1994年1月-2001年12月收治的256例恶性淋巴瘤中的24例原发于头面部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资料及随访情况做临床分析。结果 24例原发于头面部恶性淋巴瘤涉及鼻腔、韦氏环、涎腺各个部位,临床表现各异,难以明确诊断,平均误诊或漏诊4.9个月,曾被误诊为慢性鼻炎、上颌窦炎、慢性扁桃体炎,有3例被诊断为鼻咽癌及恶性肉芽肿。24例均经病理、免疫组化诊断。治疗采用放疗、放疗加化疗等,其中随访3年以上19例,3年生存率达63.2%。结论 原发于头面部的恶性淋巴瘤临床表现不典型,易误诊漏诊,应尽早活检明确诊断,避免直接手术治疗,选择适当治疗方案,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7.
例 1男性 ,38岁。因头痛、呕吐伴视物不清 1个月入院。查体 :全身淋巴结无肿大 ,肝脾未触及。头颅大小正常 ,双眼球稍内斜 ,外展受限 ,无眼颤 ,双眼底视盘边缘不清 ,生理凹陷消失 ,渗出明显。左侧下肢肌张力增高 ,反射 ( ) ,右侧巴氏征 ( )。脑电图示 :中度异常。脑血管造影示 :左顶叶颅内占位性病变。手术见肿瘤位于额极部位 ,约 7cm× 7cm× 6cm大小 ,囊性变 ,色暗红 ,质软如烂浆状 ,边界尚清 ,侵及对侧脑组织。病理检查 巨检 :暗红色组织一堆 ,体积 10cm× 3cm×2cm ,无包膜 ,切面灰黄色 ,部分暗红色 ,质细腻。镜检 :瘤细胞…  相似文献   

8.
双腋下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病历摘要女,45岁。2004-09-07乳腺健康普查:双乳发育正常,右乳中上可触及3 cm×3 cm的结节样增厚,左乳外上可触及片状增厚,可触及双腋下多个肿大的淋巴结,中等硬度,活动度小无压痛,其他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建议乳腺钼靶X线检查2004-09-27进行乳腺钼靶拍片,X线片显示:双腋下淋巴结肿大(多发)。其淋巴结多个增大,边界清楚,密度增高且较均匀,直径1.2~1.5 cm,淋巴门消失,未发现乳腺异常。建议进一步检查,取活体组织检查或相关其他检查、胸片和CT等。随后患者取走钼靶片,先后到两家三甲医院就诊,均告之未发现肿瘤,腋下淋巴结肿大诊断为:单纯反…  相似文献   

9.
小儿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疗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儿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疗以化疗为主,目前趋向于根据不同的病理类型、免疫学类型及病期选择化疗方案,对淋巴母细胞淋巴瘤多主张采用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相似的治疗方案,对小无裂细胞淋巴瘤采用以环磷酰胺和氨甲喋呤等药物组成的方案;而大细胞性淋巴瘤的最佳治疗选择仍在探讨之中。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综述了不同预后模式和β2-微球蛋白等其它生物学预后因素对进展性和低度恶性非霍奇淋巴瘤的预后作用,认为国际非霍奇金淋巴瘤预后因素方案简便有效,适用不同恶性程度的非霍奇金淋巴瘤。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原发性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2009年收治的34例原发性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34例患者以中年男性为主,临床表现缺乏特晃性,病灶主要分布于回盲部及结肠,单发病灶常见,全部经手术切除,病理以弥漫大B细胞型为主(26例),非生发中心来源(non-GCB)19例,占73.1%,单纯手术14例,术后化疗18例,CHOP方案为基础的化疗有效,加用利妥昔单抗进一步提高疗效,残留病变放疗2例。结论原发性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表现复杂,术前诊断困难,确诊依靠病理,弥漫大B细胞型为主要病理类型,最佳治疗方案是手术联合CHOP为基础的方案化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肠恶性淋巴瘤的进行诊断分析,以期提高早期诊断率。方法对本院收治的经病理证实的48例原发性胃肠恶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胃肠恶性淋巴瘤临床表现以腹痛、消化道出血、体重下降、腹部肿块和发热为主,病理活检仍然是原发性胃肠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诊断标准,内镜下活检确诊率为63.1%,血管造影、B超、CT有辅助诊断意义。结论原发性胃肠恶性淋巴瘤早期诊断困难,可采取多种检查手段,尽量取病变组织行病理学检查,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3.
复发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RR NHL)患者总体预后不佳。越来越多的新药与靶向药应用于临床以改善RR NHL的生存。来那度胺因具有免疫调节、抑制血管生成、直接抗肿瘤活性等作用,被用于NHL多种亚型的治疗,无论是初诊或难治复发,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尤其在B细胞淋巴瘤中。本文就来那度胺在复发难治性非霍奇金B细胞淋巴瘤(RR B NHL)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梗阻性黄疸的CT和ERCP诊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通过分析梗阻性黄疸的CT和ERCP表现,总结出有意义的征象,以提高本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梗阻性黄疸病例的ERCP(68例)及CT(45例)表现。结果 良性梗阻性黄疸一般表现为胆总管扩张较轻,肝内胆管呈枯枝状,胆总管由上至下逐渐变细;恶性者则一般表现为胆管中-重度扩张,肝内胆管如软藤状,扩张的胆管由上至下突然中断。结论 CT和ERCP均能对梗阻性黄疸作出较准确的定位及定性诊断,但互有长短,疑胆总管下端梗阻时联合运用两种检查方法,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方式的胆汁引流对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消化内科及肝胆外科2008年-2013年97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97例患者中57例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引流术(ERCP)术(A组),成功率94.7%(54/57),40例行经皮肝穿刺胆管/胆囊引流术(PTCD/PTGD)术(B组),成功率95.0%(38/40)。术后患者腹痛、皮肤瘙痒等不适症状明显缓解。两组患者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和碱性磷酸酶水平术后均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人均手术次数和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B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较A组明显增高(P0.05)。结论 ERCP术和PTCD/PTGD术均为有效的姑息性治疗方法。但ERCP术并发症发生率低,能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考虑内镜介入治疗的安全性,故ERCP术是失去手术机会或不愿手术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首选治疗。  相似文献   

16.
程艳爽  石素宁  王婷婷  乔娜 《护理研究》2012,26(27):2507-2508
[目的]了解梗阻性黄疸病人皮肤瘙痒的特点。[方法]选择2011年6月—2011年10月我科收治的梗阻性黄疸病人28例,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病人皮肤瘙痒程度、部位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护士确定皮肤干燥情况,检查病人血清总胆汁酸及直接胆红素,确定皮肤瘙痒程度与血清总胆汁酸及直接胆红素的关系。[结果]病人皮肤干燥程度为0.5分±0.7分,有不同程度的瘙痒27例。病人瘙痒程度与忍受程度、皮肤抓痕及是否需用药具有相关性(均P<0.05);病人瘙痒程度与病人睡眠、心理及日常生活呈正相关(均P<0.05);瘙痒程度与总胆汁酸及直接胆红素不相关(P>0.05)。[结论]皮肤瘙痒虽然不会威胁病人的生命,但是严重影响了病人的生活质量,护士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经内镜腔内射频消融(RFA)联合胆管支架置入治疗晚期胰腺癌并梗阻性黄疸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46例失去手术机会的晚期胰腺癌合并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射频组(n=16,腔内RFA联合支架置入)和对照组(n=30,单纯支架置入)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黄疸消退程度、腹痛缓解情况、支架中位通畅时间和中...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胆道引流术(PTCD)联合肿瘤供血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恶性肿瘤所致的梗阻性黄疸的临床应用及护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34例由恶性肿瘤引起的梗阻性黄疸行PTCD加TACE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其护理过程.结果 34例患者均成功实行PTCD联合TACE治疗,其中胆道外引流13例,胆道内外引流21例,术后患者肝功能均明显改善,胆道感染得到控制,于PTCD术后(12.4士5.7)d行TACE治疗,其中,8例患者PTCD术后(23.7士10.4)d行胆道支架治疗.7例患者PTCD术后出现少量出血,给予止血治疗后好转,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PTCD可有效降低胆红素、改善肝功能、控制胆道感染,改善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临床症状;TACE可有效控制肿瘤生长,减轻肿瘤对胆道的压迫;PTCD联合TACE应用,可有效地改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术前、术中、术后积极有目的护理,可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患者实施PTCD及TACE治疗及顺利康复提供了基础保障.  相似文献   

19.
梗阻性黄疸肝脏超微结构改变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观察梗阻性黄疸肝脏超微结构改变进一步探讨其损伤机制。方法采用Wistar大鼠72只,分成胆总管结扎(Common bile duct ligation,cBDL)组、假手术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24只,制成梗阻性黄疸动物模型,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并分析梗阻性黄疸大鼠肝组织超微结构及其功能改变。结果肝细胞核形态异常、固缩,线粒体脊断裂、内质网减少且肿胀,毛细胆管扩张、内有胆泥淤积。结论内毒素、肝细胞缺血和Kupffer细胞功能受损可能与梗阻性黄疸肝脏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20.
BackgroundAbnormal lipid metabolism manifests as hypercholesterolemia in patients with obstructive jaundice due to lipoprotein X (LpX). Our aim was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laboratory characteristics of patients with obstructive jaundice accompanied by dyslipidemia in a large number of samples.MethodsA total of 665 patients with obstructive jaundice were included and categorized into two groups (with/without dyslipidemia) based on the ratio of the sum of HDL-c and LDL-c to total cholesterol [(HDL-c + LDL-c)/TC] with a cut-off value of 0.695. Laboratory liver, kidney, and blood lipid parameters were determined. Cholesterol composition assessment was performed by ultracentrifugation and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UC-HPLC), and serum protein profiles were analyzed by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ResultsLiver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obstructive jaundice accompanied by dyslipidemia was more aggravated than that in patients with simple obstructive jaundice (P < 0.05). The (HDL-c + LDL-c)/TC ratio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bilirubin levels (P < 0.05). In addition, the difference in ApoB/LDL-c ratio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between the obstructive jaundice accompanied by dyslipidemia group and healthy control group (P < 0.05). The LDL-c concentration determined by the UC-HPLC method was more than five times that determined by the enzymatic method (P < 0.05). Bisalbuminemia was found in 43 of 60 patients with obstructive jaundice accompanied by hypercholesterolemia.ConclusionsIn patients with obstructive jaundice, the decreased (HDL-c + LDL-c)/TC ratio may be a novel marker to identify dyslipidemia secondary to LpX. The decreased ratio was associated with poor liver function and indicated disease progress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