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对比观察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的两种方案治疗病理性近视(pathological myopia,PM)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PM-CNV患者49例(49眼)纳入本研究。所有患眼均行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0.05 mL,含雷珠单抗0.5 mg)治疗。依据接受治疗情况将患者分为1+PRN组(注射一次后再按需注射)25例25眼、3+PRN组(连续注射3个月后再按需注射)24例24眼。随访时间为12个月。比较治疗后两组患眼的平均治疗次数、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以及CNV渗漏变化情况。结果 1+PRN组、3+PRN组患眼治疗次数分别为(1.92±1.12)次、(3.21±0.42)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056,P=0.000)。治疗后6个月、12个月,1+PRN组患眼BCVA分别为(0.57±0.28)logMAR、(0.50±0.26)logMAR,3+PRN组患眼BCVA分别为(0.58±0.22)logMAR、(0.51±0.25)logMAR,两组治疗后同一时间点BCV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214、-0.172,P=0.831、0.864)。治疗后6个月、12个月,1+PRN组患眼CMT值分别为(285.16±66.08)μm、(247.40±55.10)μm,3+PRN组患眼CMT值分别为(286.29±29.53)μm、(241.04±35.39)μm,两组治疗后同一时间点CM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080、-0.480,P=0.938、0.632)。治疗后12个月,1+PRN组、3+PRN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4%、92%,两组患眼CNV渗漏治疗总有效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0.146,P=0.702)。结论 1+PRN方案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减少了注药次数,提示1+PRN方案更适合于PM-CNV的治疗。 相似文献
3.
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neovascularization,CNV)是病理性近视患者视力障碍的常见原因,通常会导致不可逆性中心视力损害。目前,病理性近视性CNV(mCNV)的发病机制仍不明确。本文分别从机械牵拉理论、血流动力学改变、遗传学理论及分子生物学等方面对mCNV进行总结。通过对mCNV发病机制的探讨为寻找更佳的预防和治疗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估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病理性近视黄斑部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我院门诊于2012年11月至2015年5月明确诊断为高度近视性黄斑部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56例56眼,视治疗情况给予玻璃体内注射单次或多次雷珠单抗,注射后随访6个月,记录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visualacui-ty,BCVA)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结果。结果 治疗过程中,行一次注射者17例17眼,两次者32例32眼,三次者7例7眼,平均注射1.82次。治疗后BCVA为0.31±0.36,较治疗前的0.08±0.26明显提高(P<0.05),视力提高及稳定者占87.3%。年龄≥50岁者16例16眼,治疗前BCVA为0.04±0.38,治疗后为0.25±0.31(t=2.238,P<0.05);年龄<50岁者40例40眼,治疗前BCVA为0.18±0.32,治疗后为0.54±0.33(t=3.341,P<0.05);脉络膜新生血管位于中心凹下者19例19眼,治疗前BCVA为0.05±0.26,治疗后为0.29±0.37(t=2.319,P<0.05),位于中心凹旁者37例37眼,治疗前BCVA为0.21±0.27,治疗后为0.56±0.31(t=2.981,P<0.05)。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示黄斑部视网膜厚度治疗前为(365.13±98.77)μm,治疗后为(254.24±54.86)μm(t=3.164,P<0.05)。FFA检查黄斑部CNV荧光渗漏消失者49例49眼;黄斑部脉络膜新生血管渗漏持续存在,但较治疗前渗漏面积明显减弱者7例7眼。结论 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病理性近视黄斑部脉络膜新生血管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病理性近视合并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neovascularization,CNV)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18眼病理性近视患者的临床资料。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0.5mg(0.05mL),术后每个月随访时行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visualacuity,BCVA)、眼底彩照、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OCT)检查,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随访时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luorescencefundusangiography,FFA)检查。随访过程中发现CNV部分闭合或持续渗漏者则再次予以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比较治疗前后BCVA、OCT、眼底彩照及FFA检查结果,观察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随访时,BCVA均较术前明显提高(F=11.354,P<0.05);黄斑中心凹厚度均较术前明显降低(F=4.242,P<0.05)。术后6个月随访时,16眼视力提高2行以上,2眼视力稳定;眼底彩照示所有患眼黄斑区出血吸收,FFA检查示14眼CNV完全闭合,4眼大部分闭合。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平均次数为2.56次,其中3眼行1次,8眼行2次,5眼行3次,2眼行4次。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眼部及全身并发症。结论 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病理性近视合并CNV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所谓病理性近视 (pathologicmyopia) ,Duke -Elder〔1〕认为它是一种变性的近视 ,特别是在眼球后段具有变性的改变。另有人认为具有视功能不良的高度近视即为病理性近视。因为 - 8D以上的近视眼多伴有视功能不良 ,故在日本以 - 8D以上的高度近视被认为是病理性近视〔2〕。实际上确定屈光度的标准不尽一致 ,我国通常称 - 6D以上为高度近视 ,>-10D为重度近视 (未成年人屈光度 >- 6D也可属此 ) ,后者属于病理性近视基本意见相同〔3〕。病理性近视眼所特有的眼轴进行性延长 ,合并视网膜脉络膜变性或其他眼部器质性病变 ,是失明的主要原因。据… 相似文献
7.
继发于病理性近视的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是造成不可逆中心视力丧失的常见原因,发病率高且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传统治疗模式包括热激光光凝术、经瞳孔热疗法以及使用维替泊芬的光动力学疗法。但是,这些治疗方法的长期结果不容乐观。而玻璃体内注射抗VEGF的治疗能够比传统方式更有效地提高视力,减少中央视网膜厚度。因此,这些抗VEGF药物有可能成为治疗继发于病理性近视CNV的一线药物。本综述通过讨论近视CNV的发病机制,抗VEGF药物的分子结构和作用机制,比较抗VEGF药物对继发于病理性近视CNV的治疗功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临床确诊为病理性近视CNV患者24例25眼,所有患者行ETDRS视力表检查、前置镜下眼底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所有患者按照常规内眼手术操作要求玻璃体腔内注射lOmg/mL雷珠单抗0.05mL,随访4~lOmo.观察比较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结果: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与治疗相关的局部和全身并发症.平均治疗次数为1.52次.治疗前最佳矫正视力(BCVA)平均23.93±12.46个字母;末次随访BCVA平均40.63 ±7.25个字母,较治疗前提高14.27±9.36个字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4,P<0.05).治疗前CMT平均363.47±119.62μm,末次随访平均CMT为190.31±37.02μm,较治疗前下降72.82±60.57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6,P<0.05).结论: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病理性近视CNV是安全有效的,有利于提高患者视力,减轻视网膜水肿,停止或减少病灶的渗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光动力疗法(PDT)治疗病理性近视(PM)黄斑部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短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经临床眼底检查、FFA和/或ICGA检查及确诊的继发于PM的CNV患者19例(19只眼)行PDT治疗前后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其最佳矫正视力、眼底像、眼底血管造影CNV渗漏、OCT及mf-ERG检查结果.光动力治疗方案参照TAP制定的标准.随访时间为3-6个月.结果 PDT治疗后全部患者视力改善或保持不变,无视力下降者.所有患眼底出血或渗出均减轻.FFA/ICGA检查显示:CNV停止渗漏11只眼,占57.89%;渗漏减少8只,占42.11%.OCT检查显示CNV明显变薄.PDT治疗后1个月mf-ERG3-5环N1、P1波波振幅密度值与治疗前均有显著提高(P<0.05),3个月时3~4环N1、P1波振幅密度值与治疗前均有显著提高(P<0.05).结论 病理性近视CNV经PDT治疗短期有效,安全性好,PDT治疗CNV的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技术观察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抗VEGF治疗期间的变化,探讨其在监测抗VEGF治疗过程的意义.方法:本研究纳入临床确诊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30例30眼.对患眼行玻璃体腔注射10 mg/mL雷珠单抗0.05mL,治疗后每月随访病情,随访时间为6mo,每次随访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裂隙灯、前置镜眼底检查、OCTA检查.比较治疗前、治疗后1、3、6 mo患者BCVA及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MT).结果:所有患者平均玻璃体腔注射1.70±0.65次.治疗前平均最佳矫正视力(LogMAR)为0.96±0.17,治疗后1、3、6mo视力分别提高了0.23±0.09、0.34±0.07、0.38±0.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461、8.191、8.894,P<0.05).治疗前平均CMT为281.07±13.72μm,治疗后1、3、6mo分别下降了19.73±9.02、37.62±15.41、46.15±25.16μ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2.007、13.360、9.531,P<0.05).注射后OCTA显示CNV血管网直径缩小,密度降低.结论: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疗效显著、安全性高;OCTA能无创、快速获得视网膜和脉络膜血管图像,为诊断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和监控其治疗效果提供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经瞳孔温热疗法治疗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疗效和治疗相关并发症。方法 :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 11例 11眼 ,表面麻醉下 ,810nm半导体激光经散大的瞳孔实施温热治疗 ,光斑 0 5mm~2 0mm ,能量 110~ 45 0mw ,照射时间 60s。术后随访。记录矫正视力 ,眼底检查、彩色眼底照相、黄斑平均视敏度、眼底血管造影CNV渗漏以及与治疗相关的并发症。结果 :经 6 1± 4 3月随访 ,视力提高 6眼 ,占 5 4 5 5 % ,不变 5眼 ,占 45 45 %。FFA或ICGA显示CNV渗漏停止 7眼 ,恶化 1眼 ,持续渗漏 3眼。视网膜疤痕 3眼 ,萎缩灶 1眼 ,Fushs′斑 1眼。黄斑平均光视敏感度改善 2眼 ,占 18 18% ,不变 9眼 ,占81 82 %。并发症 :视网膜出血 1眼。结论 :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TTT治疗有效 ,安全性好 ,适合于重色素人群的能量有待进一步摸索。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联合玻璃体内注射Bevacizumab治疗病理性近视(pathological myopia,PM)合并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68例(68眼)PM患者的临床资料.先行PDT治疗后1周内,行玻璃体内注射Bevacizumab 1.5 mg(0.06 mL).术后1个月、3个月、末次随访时,复查最佳矫正视力、眼底彩照、FFA、ICGA、OCT.随访时,发现CNV部分闭合或仍有渗漏者给予再次玻璃体内注射Bevacizumab.比较联合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眼底彩照、FFA、ICGA、OCT检查结果,观察其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术后1个月、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最佳矫正视力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F=33.149,P=0.000).治疗后末次随访时,视力提高2行以上43眼(63.24%),视力稳定22眼(32.35%),视力下降2行以上3眼(4.41%).眼底检查及眼底照相显示病灶缩小,出血及神经上皮水肿完全吸收或消失.54眼(79.41%)CNV完全闭合,无荧光素渗漏;14眼(20.59%) CNV大部分闭合,轻微荧光素渗漏.所有治疗眼OCT显示神经上皮水肿消失,CNV强反射区域明显缩小.所有治疗眼均接受1次PDT治疗,36眼行1次玻璃体内注射Bevaeizumab,20眼行2次,12眼行3次,Bevacizumab玻璃体内注射平均次数1.65次.结论 PDT联合玻璃体内注射Bevacizumab治疗PM合并CNV是安全有效的,可有效封闭CNV,提高视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病理性近视(PM)黄斑部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和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FA)的图像特征。设计临床病例研究。研究对象23例(25眼)伴有黄斑部CNV的PM患者。方法对上述患眼行OCT和FFA检查,对比分析结果。主要指标黄斑部CNV的OCT和FFA图像。结果OCT检查,18眼(72%)CNV呈纺锤形或类圆形团块状,呈强或中等强度反射,自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向上突出,位于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下;7眼(28%)CNV呈不规则增强紊乱的反射信号,位于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平面。9眼伴视网膜色素上皮出血性脱离,6眼伴视网膜前膜形成,2眼伴黄斑裂孔形成,15眼伴不同程度的视网膜增厚和水肿。FFA检查中有19眼显示造影早期黄斑部的盘状或不规则荧光渗漏,6眼仅显示病灶处荧光遮蔽和/或透见荧光。结论PM黄斑部CNV的OCT图像以在色素上皮层增生的类圆形和纺锤形纤维血管膜为特征,其范围较局限,常伴有色素上皮层出血性脱离。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复方血塞通联合康柏西普对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患者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entral macular retinal thickness,CMT)、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及最佳矫正视力(BCVA)的影响.方法: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将60例60眼病理性CNV患者分为观察组(复方血塞通联合康柏西普治疗)与对照组(单纯康柏西普治疗),各30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MT、眼压(IOP)、CNV面积、BCVA及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变化情况,统计随访期间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12wk视力恢复总有效率(9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2wk时CMT、IOP、CNV面积及血清VEGF水平均显著下降,BCVA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观察组术后上述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均无局部并发症及全身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复方血塞通联合康柏西普能有效降低CMT及IOP,缩小CNV面积,显著提高视力. 相似文献
15.
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是威胁病理性近视眼患者视力的主要原因.近年来针对病理性近视眼CNV的治疗除采用光动力疗法外,还采用包括玻璃体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以及联合玻璃体注射曲安奈德等方法来防治CNV的发生.未来的趋势可能是多种治疗方法联合应用,求得最大疗效同时,尽可能减少治疗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是威胁病理性近视眼患者视力的主要原因.近年来针对病理性近视眼CNV的治疗除采用光动力疗法外,还采用包括玻璃体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以及联合玻璃体注射曲安奈德等方法来防治CNV的发生.未来的趋势可能是多种治疗方法联合应用,求得最大疗效同时,尽可能减少治疗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单独光动力疗法(PDT)及单次PDT联合玻璃体腔注射Avastin治疗病理性近视(PM)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确诊为PM继发黄斑区CNV,且CNV处于活动期患者38例(38眼)纳入本研究。非随机分组行单独PDT及单次PDT联合玻璃体腔注射Avastin治疗,其中单独PDT治疗组21例(21眼),单次PDT联合玻璃体腔注射Avastin治疗组17例(17眼)。治疗前利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治疗研究(ETDRS) 视力表检查患者可读取的字母数,微视野计(MP-1)检查黄斑区中心20°平均光敏感度(MS),OCT测量黄斑中心凹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治疗后1、3、6个月随访,检查眼底并对比两组治疗前后及两组之间可读取字母数、黄斑中心凹神经上皮层厚度及MS值。若CNV再次渗漏,则需重复治疗。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配对t检验进行分析。结果 治疗后6个月,单独PDT治疗组及单次PDT联合玻璃体腔注射Avastin治疗组可读取字母数、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及MS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独PDT治疗组:t=-4.45、10.72、-8.62,P<0.01;单次PDT联合玻璃体腔注射Avastin治疗组:t=-9.28、8.72、-11.54,P<0.01)。治疗后1、3、6个月,两治疗组间可读取字母数及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次PDT联合玻璃体腔注射Avastin治疗组MS值高于单独PDT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6、-2.15、-2.50,P<0.05)。结论 单次PDT联合玻璃体腔注射Avastin治疗较单独PDT治疗能稳定、改善PM性CNV患者视网膜敏感度,但需随机、大样本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中药驻景方对氪激光诱导的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VEGF表达的影响,探讨中药驻景方对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干预作用。方法: 将3周龄雌性三色豚鼠45只随机选出15只为空白对照组,剩余豚鼠均带头套右眼形觉剥夺诱导病理性近视,A超检影(诱导失败者剔除出组)并随机分为模型组、中药组,双眼行氪激光光凝。中药组于光凝后第2d开始连续灌胃21d,3.285g/(kg·d),每次1.5mL,1次/d。21d后行脉络膜铺片、HE染色、免疫荧光、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 形觉剥夺4wk后右眼均诱导出高度近视,且眼轴较左眼增长;脉络膜铺片及免疫荧光示模型组右眼CNV面积及视网膜VEGF表达均明显高于左眼(P<0.01),中药组右眼CNV的面积及VEGF的表达较模型组右眼减少(P<0.01);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中药组右眼VEGF的平均光密度值(0.0589±0.0146)较模型组右眼(0.0972±0.0507)减少(P<0.01)。结论: 中药驻景方可抑制氪激光诱导的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生长及VEGF的表达。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术(OCTA)观察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pm-CNV)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3位患者26眼接受康柏西普治疗pm-CNV 1y的治疗效果。首诊中,所有患者通过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OCTA确诊为pm-CNV。所有患者均接受“1+PRN”的治疗方案。随访中,记录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OCTA测量中心凹厚度(CFT)和CNV面积。 结果:1a后,平均BCVA(LogMAR)从基线视力0.66±0.51提升到0.39±0.38(t=3.528,P=0.004)。CFT在治疗前为(275.08±48.74)μm,治疗后1a,CFT为(205.15±43.74)μm(t=4.630,P=0.001)。CNV面积在治疗前的基线为(0.48±0.24)mm2,治疗后1a的面积为(0.15±0.11)mm2,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t=5.329,P=0.000)。有21眼行1次注射,4眼行2次注射,仅有1眼行3次注射。在治疗过程中,没有严重不良事件发生。 结论:应用“1+PRN”方案行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可以提高pm-CNV患者视力,OCTA可以观察到CFT减轻和CNV面积的减小,但是长期的随访仍然要观察。 相似文献
20.
0引言继发于病理性近视眼的黄斑部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是中青年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其发生率大约占病理性近视眼的5%~10%[1],遗憾的是既往由于缺乏有效治疗手段,该类患者往往得不到针对性治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被认为在CNV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抗VEGF治疗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老年黄斑变性CNV的治疗并与其他传统治疗方法相比,获得了更为满意的效果[2,3]。本文对1例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成功治疗病理性近视眼CNV进行报道。1病例报道女性,62岁,以左眼视物变形、视力显著下降20 相似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