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与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淋巴结隐匿转移有关的临床病理因素.方法:复习191例接受肺癌根治性手术的临床N<,0>M<,0>周围型NSCLC,分析肿瘤的大小、部位、病理类型、脏层胸膜有无受侵、血清CEA、CA199、CA125及肿瘤组织p53蛋白等8个临床病理参数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全组淋巴结转移率[pN1和(或)pN2转移]为44.5%(85/191);纵隔淋巴结转移率(pN2转移)为25.1%(48/191).单因素分析显示,脏层胸膜受侵(P=0.001)、血清CEA升高(P=0.001)、肿瘤部位(P=0.043)与pN1和(或)pN2转移显著相关.脏层胸膜受侵(P=0.000)、血清CEA升高(P=0.000)、腺癌(P=0.022)与pN2转移显著相关.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脏层胸膜受累、血清CEA值升高是影响pN1和(或)pN2转移的独立预后因素,脏层胸膜受累、血清CEA值升高、pN1转移是影响pN2转移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周围型NSCIC具有较高的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率.血清CEA升高、胸膜侵犯是淋巴结转移的高危险因素,建议须进一步检查(纵隔镜、PET-CT);腺癌较易出现纵隔淋巴结转移,而鳞癌少见.肺门淋巴结有转移时易出现纵隔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2.
背景与目的:脏层胸膜侵犯(visceral pleural invasion,VPI)和脉管癌栓(vessel invasion,VI)是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前者的初始复发部位可能以局部复发为主,而后者可能以远处转移多见。本研究主要探讨VPI和VI对初始复发部位及术后生存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7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住院的NSCLC手术治疗患者的完整资料共计290例。VPI患者51例,无VPI患者239例;有VI患者29例,无VI患者261例,分别比较其临床特征、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及无病生存期(disease-free survival,DFS)的差异。结果:VPI组与无VPI组的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TNM病理分期和初始复发部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I组与无VI组的淋巴结转移和TNM病理分期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PI组的1年、3年和5年生存率(88.2%、56.7%和52.7%)均低于无VPI组(95.8%、83.7%和7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VI组的1年、3年和5年生存率(79.3%、56.8%和48.7%)均低于无VI组(96.1%、81.3%和7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NM病理分期是患者DFS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淋巴结转移、VPI是患者OS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VPI患者的初始复发部位以局部复发多见;VPI和VI的NSCLC患者预后均较差,需要更积极的术后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估胸部多层CT扫描(MSCT)对T1和T2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指导意义。   方法   选择2004年3月至2012年3月T1和T2期NSCLC患者32例,依据病理结果分析术前MSCT对纵隔淋巴结的判断。   结果   以淋巴结短径≥10 mm MSCT评价纵隔淋巴转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2.4%和92.4%;淋巴结大小、原发肿瘤位置及脏胸膜侵犯对纵隔淋巴转移的预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淋巴结大小可作为评估NSCLC患者纵膈淋巴结转移的依据,原发于右肺的肿瘤及肿瘤伴有脏层胸膜侵犯具有较高的纵隔淋巴结转移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ⅠA和ⅠB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术后远期生存率的差异,分析影响Ⅰ期NSCLC患者术后远期生存率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在1974~1995年期间手术治疗的96例Ⅰ期NSCLC病例,对患者的性别、年龄、T分级、原发肿瘤大小、脏层胸膜侵犯、切除方式、肿瘤病理类型、分化程度和位置共9个可能影响术后远期生存率的因素进行了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ⅠA和ⅠB期NSCLC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单因素分析提示T分级、原发肿瘤大小、脏层胸膜侵犯、肿瘤分化程度对Ⅰ期NSCLC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有显著性影响(P<0.05),但多因素分析提示只有脏层胸膜侵犯和肿瘤分化程度是独立预后因素(P<0.05).结论Ⅰ期NSCLC可进一步分成ⅠA和ⅠB两个亚期,两个亚期间5年生存率存在显著性差异,脏层胸膜侵犯和肿瘤分化程度是影响Ⅰ期NSCLC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5.
牛新燕  方香香  索仲 《实用癌症杂志》2023,(8):1270-1272+1316
目的 探究手术切除的N2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02例N2期NSCLC患者,所有患者均行根治性切除术和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后随访5年,根据是否死亡分为死亡组和生存组。收集患者一般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手术切除的N2期NSCLC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术后随访5年,102例NSCLC患者中有25例生存,占比24.51%;77例死亡,占比75.49%。生存组和死亡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吸烟史、肿瘤部位、病理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肿瘤直径>3 cm、T3~4分期、脉管侵犯、淋巴结多站转移、非跳跃性转移、术后未辅助化疗比率高于生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直径>3 cm、T3~4分期、脉管侵犯、淋巴结多站转移、非跳跃性转移、术后未辅助化疗均是手术切除的N2期NSCLC预后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手术切除的N2期NSCLC预后独立危险因素包括肿瘤直径>3 cm、T3~4分期、脉管侵犯、淋巴结多站转移、非跳跃性转移、术后未辅助化疗,临床应给...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IA和IB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术后远期生存率的差异,分析影响I期NSCLC患者术后远期生存率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在1974-1995年期间手术治疗的96例I期NSCLC病例,对患者的性别、年龄、T分级、原发肿瘤大小、脏层胸膜侵犯、切除方式、肿瘤病理类型、分化程度和位置共9个可能影响术后远期生存率的因素进行了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IA和IB期NSCLC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单因素分析提示T分级、原发肿瘤大小、脏层胸膜侵犯、肿瘤分化程度对I期NSCLC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有显著性影响(P<0.05),但多因素分析提示只有脏层胸膜侵犯和肿瘤分化程度是独立预后因素(P<0.05)。结论 I期NSCLC可进一步分成IA和IB两个亚期,两个亚期间5年生存率存在显著性差异,脏层胸膜侵犯和肿瘤分化程度是影响I期NSCLC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经256排CT三期增强扫描评估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膈淋巴结转移及分布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149例NSCLC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经256排CT三期增强扫描检查。分析不同肿瘤大小、胸膜凹陷、累及粗大肺静脉、淋巴结短径、肿大淋巴结位置、肿瘤位置情况下纵膈淋巴结转移情况,分析不同直径淋巴结在各区域分布情况。结果 149例NSCLC患者共清扫淋巴结980组,共2903枚,病理证实91例患者142组588枚淋巴结存在转移,淋巴结转移率61.07%;不同肿瘤大小、胸膜凹陷情况、累及粗大肺静脉情况、肿大淋巴结位置NSCLC患者淋巴结转移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短径≤1 cm NSCLC患者淋巴结转移率明显低于淋巴结短径>1 cm者(P<0.05);阳性转移淋巴结主要分布在纵膈淋巴结上区、N1淋巴结区,阴性转移淋巴结主要分布在纵膈淋巴结上区、主动脉淋巴结AP区,不同性质淋巴结转移在各区域分布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256排CT三期增强扫描能及时发现NSCLC纵膈淋巴转移,结合NSCLC临床特征及淋巴结分布特点能进一步评估NS...  相似文献   

8.
背景与目的 淋巴结转移是影响肺癌肿瘤-淋巴结-转移(tumor-node-matastasis,TNM)分期的重要因素之一,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的手术中,13组、14组淋巴结因其隐藏于肺叶的深部而忽视做病理检测,影响术后病理分期准确性.本研究旨在探讨13组、14组淋巴结在NSCLC术中的阳性检出率及其对病理分期的影响.方法 选取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100例NSCLC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剖取胸内2组-12组、第13、14组淋巴结行病理检测,分析肿瘤的大小、部位、病理类型等因素与胸内淋巴结转移率的关系.结果 100例患者胸内淋巴结转移率为47.0%,10组-12组、N2淋巴结、13组、l4组淋巴结阳性率有统计学差异(P<0.0S);不同T分期13组、14组淋巴结漏检率有统计学差异(P<0.0S);周围型与中央型NSCLC的N1期漏检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病理类型肿瘤之间N1期漏诊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此外,发现有12例患者存在非肿瘤所在叶、段支气管旁淋巴结转移.结论 临床上检测NSCLC13组、14组与非肿瘤所在叶支气管旁淋巴结的转移情况十分必要,有利于获取术后准确的TNM分期,对于指导术后治疗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癌D2根治术后腹腔引流液的癌胚抗原(CEA)水平变化对病情评估及预后判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68例胃癌患者术d1、d3腹腔引流液CEA浓度,分析其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病理分期的关系.结果:胃癌D2根治术后腹腔引流液CEA水平随肿瘤突破黏膜层、淋巴结转移、病理分期增加而上升(P<0.05),在T1、N0及Ⅰ、Ⅱ期患者中较低;当肿瘤突破黏膜层和(或)淋巴结转移后明显升高,P<0.05.结论:检测胃癌D2根治术后腹腔引流液CEA有助于病情估计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0.
脏层胸膜侵犯(visceral pleural invasion,VPI)是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不良预后因素之一,准确预测脏层胸膜是否侵犯可影响NSCLC预后的评估和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本文就VPI预测方法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脏层胸膜受侵对Ⅰb期非小细胞肺癌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脏层胸膜受侵对Ⅰ b期非小细胞肺癌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4年1月至2003年12月间在我院接受手术切除的232例Ⅰ b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根据肿瘤大小和脏层胸膜受侵情况,将患者分为3组,A组:肿瘤最大径>3 cm且无脏层胸膜受侵;B组:肿瘤最大径≤3 cm且脏层胸膜受侵;C组:肿瘤最大径>3 cm且脏层胸膜受侵.运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对影响NSCLC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A组45例,B组96例,C组91例,其5年生存率分别为70.1%、61.9%和56.2%,10年生存率分别为56.7%、50.6%和35.9%,3组生存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脏层胸膜受侵者187例(80.6%), 5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59.3%和42.6%;无脏层胸膜受侵者45例(19.4%), 5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70.1%和56.7%,两组生存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多因素分析显示,以肿瘤大小和脏层胸膜受侵情况分组为变量,是影响预后的因素(RR=1.530,95%CI为1.132~2.067,P=0.006).结论 Ⅰ b期NSCLC中,不同T状态患者生存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肿瘤最大径>3 cm且脏层胸膜受侵的患者预后较差,这一T2状态是否需要修改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背景与目的近年来,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微转移的研究很多,本研究探讨手术对NSCLC外周血微转移的影响及其外周血微转移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对70例NSCLC患者,18例肺部良性疾病患者于开胸时、结扎肺静脉时和结扎肺静脉后1h取外周静脉血,采用逆转录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ed-RT-PCR)和微流控芯片(micro-fluid chip)方法对外周血CEA mRNA进行检测。结果开胸时、结扎肺静脉时和结扎肺静脉后1hCEAmRNA检测阳性率分别为50%、62.8%和57.1%,经χ2检验,手术开始时CEA mRNA阳性率与结扎肺静脉时阳性率比较,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χ2=7.114,P<0.05);结扎肺静脉后1h阳性率高于手术开始时,结扎肺静脉时阳性率高于结扎肺静脉后1h,但统计学无显著性差异(P>0.05)。(低分化 未分化)和(高分化 中分化)、(Ⅰ Ⅱ)和(Ⅲ Ⅳ)、(Tis T1 T2)和(T3 T4)及N0和(N1 N2 N3)阳性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18例良性疾病患者全为阴性,8例明确有远处转移者全为阳性,经检验该方法的灵敏度为10个细胞/mL。结论手术操作会促进肿瘤细胞进入血液循环,先结扎并尽可能早地结扎肺静脉可能可以减少术中进入循环的肿瘤细胞数;分化程度低、TNM分期晚、肿瘤范围广和有淋巴结转移患者的外周血微转移发生率明显增高,CEA mRNA的检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指导NSCLC的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影响ⅠB期非小细胞肺癌预后的因素.方法:手术治疗的67例ⅠB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均被手术病理证实为T2N0,并接受了系统淋巴结清扫术或淋巴结采样术.共392枚淋巴结被切除,201站纵隔淋巴结被清扫(上纵隔组103站,下纵隔组98站).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方法,采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67例患者中有8例死亡,2年生存率为88.4%.Cox多因素分析提示:纵隔淋巴结清扫站数≥3站者的预后优于纵隔淋巴结清扫站数<3站者(P=0.041);原发灶≤4cm患者预后优于原发灶>4cm患者(P=0.016),被切除的淋巴结总数、脏层胸膜受累情况、术后化疗情况、原发灶所在部位、性别及年龄等因素与患者预后没有显著的相关性.结论:增加术中纵隔淋巴结清扫站数对改善ⅠB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预后可能有益;原发灶>4cm ⅠB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预后不佳,可能更适宜于接受进一步的术后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胸腹腔镜辅助下Ivor-Lewis术式切除食管胃结合部癌的效果。方法收集2019年10月至2022年4月期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诊断为食管胃结合部癌并行胸腹腔镜辅助下Ivor-Lewis术式切除患者(84例)的相关资料, 分析治疗模式及手术安全性。结果 84例患者中, 以SiewertⅡ型(92.9%, 78例)、腺癌(95.2%, 80例)为主。84例患者术中共清扫淋巴结2 774枚, 中位清扫淋巴结数为31枚(16~88枚)。45例患者有淋巴结转移, 淋巴结转移率为53.6%(45/84);全组患者淋巴结转移总数为294枚, 淋巴结转移度为10.6%(294/2 774)。腹腔淋巴结(100%, 45/45)较胸腔淋巴结(13.3%, 6/45)更易转移。68例患者术前行新辅助治疗, 术后病理达到病理完全缓解(pCR)9例(13.2%, 9/68)。83例患者切缘阴性, R0切除率为98.8%(83/84);1例患者术中冰冻切缘阴性, 术后病理提示上切缘可见脉管瘤栓, 为R1切除(1.2%, 1/84)。84例患者的手术时长为234.5 min (199.3, 275....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纵隔镜技术评估非小细胞肺癌(NSCLC)术前纵隔淋巴结状态(是否存在转移)的临床应用策略.方法 2000年10月至2007年6月,对临床连续收治的经病理确诊的临床分期为Ⅰ~Ⅲ期的NSCLC患者152例,分别采用CT和纵隔镜技术评估纵隔淋巴结状态.根据纵隔淋巴结最终病理结果,计算CT下纵隔肺门淋巴结阴性NSCLC的纵隔镜检查阳性率和实际纵隔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以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病理类型、肿瘤T分期、肿瘤类型(中央型或外周型)、CT下纵隔淋巴结大小和血清癌胚抗原(CEA)水平等作为预测因子,进行纵隔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69例CT下纵隔肺门淋巴结阴性NSCLC,纵隔镜检查阳性8例,阳性率为11.6%;实际纵隔淋巴结转移14例,发生率为20.1%.62例临床Ⅰ期(cT1~2NOMO)NSCLC,纵隔镜检查阳性7例,阳性率为11.3%;实际纵隔淋巴结转移12例,发生率为19.4%.对全部152例NSCLC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的分析结果显示,病理类型和CT下纵隔淋巴结大小是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对69例CT下纵隔肺门淋巴结阴性NSCLC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的分析结果显示,病理类型是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对于CT下纵隔淋巴结短径≥1 cm的NSCLC患者,术前必须进行纵隔镜检查;对于腺癌患者,即使是CT下纵隔肺门淋巴结短径<1 cm,术前也应该进行纵隔镜检查.  相似文献   

16.
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N2)的外科治疗选择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有纵隔淋巴结转移(N2)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外科治疗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总结325例N2 NSCLC的外科治疗效果和经验。结果 全组5年生存率为19.6%,其中根治性切除者高于姑息性切除者,鳞癌高于腺癌,行袖式肺叶切除和全肺切除者高于常规肺叶切除者,纵隔淋巴结转移1~3枚者高于〉3枚者,术后综合治疗者高于单一外科治疗者,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所有T3、T4以及M1患者均无5年生存者。结论 对于N2 NSCLC肿瘤为Tl或T2、病理类型为非腺癌以及纵隔转移淋巴结〈4枚者,外科治疗是最好的选择。对于肿瘤为T3的患者,外科治疗可能并非良策,肿瘤的根治性切除以及肺门和纵隔的系统淋巴结清扫,是病变分期和生存率提高的关键所在,术后综合治疗有助于患者的远期生存,尤其适用于有肿瘤残留和(或)纵隔转移淋巴结〉3枚的患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bcl-2蛋白、nm23基因/NDPK、CEA的表达及其在NSCLC发生、转移、预后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亲和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ABC)免疫酶标法检测65例NSCLC、42例癌旁正常肺组织bcl-2蛋白、nm23基因/NDPK、CEA的表达情况.结果NSCLC中bcl-2蛋白、nm23基因/NDPK、CEA阳性率分别为33.8%、70.8%、61.5%,腺癌、腺鳞癌CEA阳性率(90%、60%)明显高于鳞癌(20%,P相似文献   

18.
232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肿瘤大小、病理类型、细胞分化程度和吸烟指数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为确定肺癌术中淋巴结清扫方式提供依据.方法:对232例非小细胞肺癌行肺切除和淋巴结清扫术患者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原发性肿瘤大小(T)因素中T1、T2、T3、T4患者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32.6%、52.8%、61.3%和65.2%(P<0.05).高、中、低分化癌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5.8%、47.8%和59.0%(P<0.01).病理类型、吸烟指数与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结论:非小细胞肺癌的淋巴结转移与原发肿瘤大小、细胞分化程度有密切关系,与病理类型、吸烟指数无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淋巴结清扫相关指标与完全切除的Ⅱ期(T1~2N1)非小细胞肺癌(NSCIC)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21例完全切除的Ⅱ期NSCLC患者,分析清扫的淋巴结数、N1阳性数、N2淋巴结的总数、N1淋巴结的转移度等淋巴结的临床指标对总生存率(OS)和无病生存率(DFS)的影响.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清扫的淋巴结数、N1淋巴结阳性数、N1淋巴结转移度和清扫N2淋巴结的总数与OS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清扫的淋巴结数、N1淋巴结阳性数为影响OS的独立因素.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均显示,肿瘤直径、清扫淋巴结总数、N1淋巴结阳性数为DFS的独立因素.结论 对于可完全切除的Ⅱ期NSCLC患者,术中至少应清扫10枚以上淋巴结.清扫淋巴结的总数≥10枚是预后的良好因素,而N1阳性淋巴结数≥3枚是预后的不良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外周血中CEA和CA19-9的表达水平在进展期胃癌中的预后价值及进展期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0年12月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胃肠外科行R0根治术的进展期胃癌患者255例,根据CEA和CA19-9的表达水平分为A组(CEA<2.19ng/mL且CA19-9<10.78U/mL)、B组(CEA≥2.19ng/mL或CA19-9≥10.78U/mL)和C组(CEA≥2.19ng/mL且CA19-9≥10.78U/mL),比较三组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和生存情况,并分析进展期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三组进展期胃癌患者间临床N分期、临床TNM分期和病理TNM分期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进展期胃癌患者术后中位生存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3年、5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1年、3年、5年生存率高于B组和C组。影响胃癌预后的因素包括肿瘤分化程度、病理T分期、病理TNM分期、清扫淋巴结总数、清扫淋巴结阳性数、淋巴结转移情况。结论 CEA和CA19-9联合检测对进展期胃癌患者评估预后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