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儿童虐待(child abuse)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社会问题[1],指对儿童有抚养义务、看管和操纵权利的人做出足以对儿童心理健康、成长发育造成潜移默化影响的伤害行为,分性虐待、躯体虐待、情感虐待、躯体忽视和情感忽视5种类型[2].据报道,美国儿童虐待的发生率高达53%[3];我国大学生儿童期虐待比例为47.1%,其中情感虐待、情感忽视和躯体忽视所占比例较高[4].在中学生样本中虐待比例高达78%[5].可见,父母对孩子的虐待在我国的发生率非常高,可能与我国对儿童虐待的预防措施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有关.因此,需明确影响儿童虐待的风险因素,并使用更好的预测方式即累积风险视角来识别和预测儿童虐待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2.
儿童虐待(child abuse,CA)作为一个社会问题,是公众健康领域令人困扰的一部分,覆盖了家庭、社会文化、教育甚至医疗卫生体系[1].美国1岁以上儿童死亡的首要原因是外伤性损伤,而在所有形式的外伤性损伤中,儿童虐待是死亡和发病的重要组成部分[1].近年来对儿童虐待的研究发现,儿童期受虐待的成人会对自己的子女实施虐待,表现为虐待的代际循环(transgenerational cycle of maltreatment,TCM)[2].目前,国际上将儿童虐待分为4种类型,即躯体虐待(父母或监护人对儿童实施暴力)、心理虐待(攻击儿童的心理幸福)、性虐待(直接或间接地伤害儿童的性器官和性发展)和忽视(养育者不能满足儿童身心发展的需求)[3].  相似文献   

3.
陈晨  郭黎岩  王冰 《中国学校卫生》2015,36(7):1088-1090
儿童虐待是指对儿童有义务抚养、监管及有操纵权的人做出足以对儿童的健康生存、生长发育及尊严造成实际的或潜在的伤害行为,包括各种形式的躯体和情感虐待、性虐待、忽视及对其进行经济性剥削[1].国际卫生组织将儿童虐待主要划分为躯体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以及忽视等4种类型.其中情感虐待是儿童虐待的核心组成部分[2],它是指父母或看护人等经常对孩子侮辱、恐吓、指责、轻视或孤立等,或忽视孩子的情感需要[3].目前国内外学者主要研究情感虐待与情绪问题(抑郁、焦虑、孤独感)、认知问题(情绪面孔反应、情绪面孔注意偏向)以及心理健康问题[4-5]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许多研究表明,儿童虐待和忽视可导致近期或远期不同程度的行为、认知、情感、身体机能和生长发育障碍,造成身体智力和精神损害,甚至直接导致死亡[1-3].儿童品行问题是指儿童反复出现违反与其年龄相应的社会道德准则或纪律,侵犯他人或公共利益的行为,包括反社会性、攻击性或对抗性行为[4].青少年的品行问题与一系列不利于健康和社会成就的内容联系在一起,如学业失败、被捕、吸毒、性病、怀孕、伤害和死亡[5].行为倾向又称行为意向,是个体在特定情景中对特定态度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倾向[5].尽早发现青少年品行问题行为倾向,有益于品行问题行为的预防和矫治.本研究以丹东市初中生为研究对象,探讨父母的心理虐待与忽视对初中生品行问题行为倾向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2011年数据显示,10~ 19岁网民占总体比例的26.7%,青少年由于出生在"新的虚拟世界"且意识不到出现成瘾的问题[1],因此,网络成瘾对青少年的影响最大且与青少年的物质滥用有着密切关系[2~3].童年期虐待是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这一不良经历与青少年多种不良心理、行为有着密切联系.有研究发现,儿童情感虐待与青少年抑郁存在因果联系[4],受到心理虐待与忽视的青少年可能更会求助于网络,易于发生网络成瘾[5-6].大量研究证实,网络成瘾和抑郁症状密切相关[7-9].因此,探讨童年期虐待、抑郁症状和网络成瘾三者间的深层次关系对于初中生网络成瘾行为的预防和矫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儿童忽视与身体虐待、性虐待、情感虐待共称为儿童伤害( mahreatment).其中,儿童忽视是发生率最高、涉及面最广、影响也最大的一类[1-3].它可导致儿童心理、行为异常和生长发育障碍,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具有"毁灭性"的打击[4-6].忽视更可能发生于低年龄段,尤其0~5岁是高峰期,所以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应是关注的重点[7].3~6岁儿童在日常活动中与幼儿园保教人员密切接触,所以保教人员是关键和特殊人物[8-9],他们对儿童忽视的认知状况决定了儿童是否被忽视及忽视的报告情况[9].目前,我国有关幼儿园保教人员对儿童忽视的认知、教育需求及影响因素内容报道甚少,为此,笔者于2009年3月至2010年12月在广东省部分城市开展了相关调查,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儿童忽视是国际上儿童伤害(maltreatment)4大类型(即身体虐待、性虐待、情感虐待和忽视)中发生率最高、波及面最广、影响也最大的一类.在发达国家,儿童忽视的发生率超过其他3类伤害的总和,在美国约占到2/3[1].由于各国社会、文化及观念等方面的差异,目前国际社会公认的儿童忽视概念为:严重或长期地疏忽了对儿童基本需要(包括身体、食品与营养、衣着、情感、安全、医疗、教育等)的满足,以致危害或损害了儿童的健康或发展,或在本来可以避免的情况下使儿童面对极大的威胁[2].儿童忽视是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公共卫生问题,它存在于任何时间任何社会当中,中国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自我意识日渐成为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热点[1].目前关于自我意识的研究,国际上大多以青少年为主,主要为理论模型、测量方法的综述性探讨[2,3];而国内的研究起步较晚,多为描述性和理论性研究[4,5],部分证实性研究也多局限于某些特殊人群[6-8].  相似文献   

9.
童年期是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也是社会认知和心理认知形成的关键时期.研究证实,童年期应激对一系列健康结果有明显的不良影响,包括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健康行为和死亡风险[1].约有一半的青少年至少经历过1种类型的童年期应激事件[2].童年经历虐待、忽视或其他不良经历与成年后患抑郁症呈正相关[3];儿童期不良经历越多,外周血中部分基因启动子区DNA甲基化水平越高[4].大量研究阐述了5-羟色胺转运蛋白(5-serotonin transporter gene,5-HTT)、糖皮质激素受体(glucocorticoid receptor gene,NR3C1)、FK506结合蛋白5(FK506 binding protein5,FKBP5)等候选基因甲基化的改变、早期不良经历、青少年不良心理行为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童年期应激可以导致候选基因甲基化水平的改变,进而增加青少年乃至成人期抑郁、自杀等不良心理行为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医学生童年期心理虐待与忽视,心理韧性及生活满意度与手机成瘾的关系,为医学生手机成瘾的预防和早期干预提供理论指导。方法 2018年9月—2019年3月,采用一般信息问卷、手机依赖量表、儿童心理虐待与忽视量表、中文版心理韧性量表及生活满意度量表对广州市内712名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被调查者手机依赖评分为45.39±12.13,手机成瘾检出人数为180人,检出率为25.28%;心理韧性评分为60.69±14.46;心理虐待检出人数为240人,检出率为33.71%,忽视检出人数为321人,检出率为45.08%。手机成瘾发生率与性别、学习专业等因素有关。医学生手机成瘾与儿童心理虐待(r=0.324,P0.01)、儿童忽视(r=0.238,P0.01)呈正相关,与心理韧性(r=-0.135,P0.01)、生活满意度(r=-0.190,P0.01)呈负相关。结构方程模型显示,生活满意度对手机成瘾有直接(负向)效应(β=-0.081,P0.01),儿童忽视对手机成瘾有直接(正向)效应(β=0.382,P0.01),儿童心理虐待、心理韧性对手机成瘾仅有间接效应(间接效应为0.041、-0.036,均P0.01)。结论医学生手机成瘾发生率较高,生活满意度对手机成瘾有显著的负向预测,儿童忽视对手机成瘾有显著的正向预测。儿童心理虐待和心理韧性则通过生活满意度的中介作用预测手机成瘾。  相似文献   

11.
徐州市受虐待小学生行为问题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受虐待小学生行为问题的发生特点,为儿童心理健康的培养和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对179例小学生进行了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和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PHCSS)的自我评定,并运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由家长对儿童的行为问题进行评定.结果 受虐待小学生行为问题检出率高于未受虐待小学生,其中男生分别为42.9%和20.7%(χ2=4.11,P<0.05),女生分别为44.3%和18.2%(χ2=6.39,P<0.05).各行为因子与自我意识呈负相关(r=-0.236~-0.490,P<0.05或P<0.01);除女生的性问题和残忍因子外,其余男、女生行为因子与儿童虐待呈正相关(r=0.217~0.513,P<0.05或P<0.01).自我意识对行为问题有负向预测作用(β=-0.221~-0.517,t=-2.071~-5.994,P值均<0.05);虐待对行为问题有正向预测作用(β=0.186~0.426,t=2.003~4.169,P值均<0.05).结论 受虐待小学生行为问题较明显,自我意识水平和受虐待经历可显著预测儿童的行为问题.  相似文献   

12.
自我控制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到一定程度所具有的功能,是个体自主调节行为使其与个人价值和社会期望相匹配的能力[1].个体早期的自我控制能有效预测个体良好的调节能力、较高的成绩、和谐的人际交流和积极的情绪反应[2-3].儿童社会交往能力对以后适应社会和正确处理社会问题有重要影响[4-5].父母对儿童的满意情绪与儿童的自我控制和社会交往能力呈显著相关[6].本研究拟考察学前儿童自我控制和社会交往能力的特点及其对家长满意度的影响,为进一步了解父母对儿童的态度提供实证研究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5·12"汶川地震给灾区儿童的身心造成严重的伤害.相关研究发现,儿童在经历地震灾难后的2周,甚至1~3 a期间会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1-3];儿童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与抑郁症、焦虑症等疾病具有较高的并发性[4];有些儿童甚至可能会伴随出现怨恨、报复、自杀等问题[5].  相似文献   

14.
自我意识是作为主体自我对自体及各个方面包括物质、社会、精神自我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认知[1].研究发现,儿童自我意识与行为问题呈负相关,行为问题儿童自我意识水平在总体和各个因子均低于正常儿童[2].以往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调查显示,小学进城务工子女的行为问题检出率明显高于普通学校学生[3-6].本文拟调查进城务工子女的自我意识水平与行为问题之间的关系,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儿童忽视是指父母或监护人对儿童的日常照顾、情感需求、生活监护、安全及教育的忽视现象[1].世界卫生组织1977年曾指出,儿童虐待与忽视是一个社会现象和公共卫生问题,在所有的时间里存在于所有的社会中[2].潘建平等[3]在2003年共同开发了我国儿童忽视的常模,并研制了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云南省民族众多,各地生活习惯、文化习俗都有所不同.笔者于2013年3月对云南省3地农村户籍小学一至三年级小学生进行了调查,为政府和相关部门制定科学可行的解决方案以及可操作性的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探讨儿童期虐待与成年后安全感之间的关系以及儿童期留守的调节作用,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方法,抽取湖南中医药大学1 115名大一学生进行调查.采用儿童期创伤问卷简化版(Childhood Trauma Questionnaire Short Form,CTQ-SF)和安全感量表(Security Questionnaire,SQ)测量学生心理及行为特征.结果 儿童早期虐待组的人际安全感和确定控制感得分均低于非虐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人际安全感与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情感忽视、躯体忽视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295,-0.127,-0.132,-0.252,-0.196,P值均<0.05),确定控制感与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情感忽视、躯体忽视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311,-0.138,-0.115,-0.205,-0.125,P值均<0.05).情感虐待和情感忽视均对人际安全感得分(β值分别为-0.227,-0.147,P值均<0.05)和确定控制感得分有预测作用(β值分别为-0.274,-0.076,P值均<0.05).儿童期留守在儿童期虐待与成年后安全感之间起调节作用(P=0.004).结论 情感虐待和情感忽视对安全感起负向预测作用,儿童期留守在儿童期虐待与成年后安全感之间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7.
随着儿童虐待研究的深入,人们对儿童虐待的认识不断加深。儿童心理虐待和忽视会导致儿童行为和认知异常,情感障碍,严重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甚至会导致自残、自杀等严重后果,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本文介绍了儿童心理虐待和忽视的流行现状,并对心理健康状况的不良影响和预防干预措施进行了探讨,以期为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18.
儿童忽视研究的最新进展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世界卫生组织(WHO)1977年曾指出:儿童虐待与忽视是一个社会现象和公共卫生问题,在所有的时间里存在于所有的社会中。1984年,Wolock&Horowitz提出“NeglectofNeglect”(对忽视的忽视)的警告,并指出“对儿童忽视的不重视是制约儿童健康和幸福的重要问题”。但时至今日,儿童忽视仍然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对儿童忽视的研究仍然处于“受冷落”的局面[1]。1.儿童忽视的概念和定义:迄今为止,国际上对儿童忽视没有一个统一、确切的定义,其原因是由于各国经济、文化、传统观念、生活习俗等的差异,造成对忽视理解的不同;同时忽视与贫穷之间又存在密…  相似文献   

19.
儿童忽视(neglect)是国际上公认的儿童伤害(maltreatments)四大类型(身体虐待、性虐待、情感虐待和忽视)中发生率最高、波及面最广、影响也最大的一类[1],约占总发生率的50%;发生原因与多种因素有关,危害程度主要受环境(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包括社会的服务体系与质量、政府作为、法律法规政策的完善、家庭与家长的关注、儿童生活环境的安全卫生等.近年来,我国各地不断发生的儿童青少年被侵害案件,除与犯罪分子的恶行有关外,更值得反思的是整个社会、学校、家庭、家长对儿童的忽视,包括身体忽视、情感忽视、教育忽视、安全忽视、医疗忽视和社会忽视等各个层面.儿童忽视已成为影响我国儿童青少年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相似文献   

20.
李惠芳  阮淑妹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7):3456-3457
[目的]探讨儿童受虐的类型以及虐待对儿童心理的影响,以期改变父母传统的教育观念,使儿童有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方法]采用自编儿童受虐筛查表和对心理影响自评表,随机抽取一所普通子弟中学初二年级学生76名完成本次研究。[结果]76名学生在家庭中受语言侮辱、拳打脚踢、经济控制、打耳光、忽视为多见,其虐待的原因又以与学习有关为多。对心理的影响主要有报复心态、写日记发泄、对着干、想出走念头、无所谓,而这些想法大多是暂时的,一般多不记恨父母。[结论]受虐儿童受多种虐待方式,其对心理的影响很大,因此改变传统教育子女方式,有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