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摘要】 目的 探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天疱疮患者骨质疏松的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骨质疏松的预防和治疗现状。方法 收集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住院治疗的101例天疱疮患者资料,根据骨密度值分为骨质疏松组(21例)和非骨质疏松组(80例)。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及糖皮质激素应用时间及累积量、免疫抑制剂应用、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户外活动等因素与骨质疏松的相关风险,同时分析钙剂、维生素D及双磷酸盐的应用情况。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P = 0.001,OR = 1.08,95% CI:1.03~1.14)、糖皮质激素累积量(P<0.001,OR = 1.72,95% CI:1.18~2.52)是发生骨质疏松的高危因素,户外活动(P<0.001,OR = 0.04,95% CI:0.01~0.21)是保护因素。骨质疏松组中13例(61.9%)、非骨质疏松组16例(21.6%)接受了钙剂、维生素D及双磷酸盐的联合治疗。结论 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天疱疮患者易伴发骨质疏松,高龄和糖皮质激素累积量是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户外活动是保护因素。天疱疮患者骨质疏松的防治措施存在不规范。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分析天疱疮患者合并感染的情况和并发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至2017年5月于第四军医大学西京皮肤医院住院治疗的182例天疱疮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感染发生率与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合并症、糖皮质激素最大用量、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的关系。采用SPSS 22.0软件,Logistic回归分析首次住院天疱疮患者并发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182例首次住院患者中,82例(45.05%)出现感染,取77例患者皮损分泌物培养出107株病原菌,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60株(56.07%),58株对青霉素耐药(96.67%)。182例中,低蛋白血症患者14例,11例发生感染,无低蛋白血症患者168例中69例(41.07%)发生感染。轻度天疱疮患者27例中4例(4.81%)、中度90例中34例(37.7%)、重度65例中42例(67.69%)发生感染。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蛋白血症患者感染发生率高于无低蛋白血症患者(OR = 5.559,95% CI 1.053 ~ 29.347,P = 0.043);与轻度天疱疮患者相比,中度(OR = 4.676,95% CI 1.276 ~ 17.123)、重度(OR = 16.529,95% CI 4.183 ~ 65.314)天疱疮患者感染的发生率均明显升高(P < 0.05或 < 0.001)。性别、疾病类型以及是否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对天疱疮患者感染发生率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随访145例患者,完全治愈33例,临床治愈67例,好转23例,复发或加重10例,死亡12例。死亡患者中,3例因肺炎、2例因天疱疮加重伴皮肤感染、1例因败血症去世。结论 病情重、低蛋白血症是天疱疮患者感染的危险因素,细菌感染是天疱疮患者常见的合并症,重症感染是导致天疱疮患者死亡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分析副肿瘤性天疱疮患者原发肿瘤切除后皮肤黏膜发生感染的情况及危险因素,总结相关护理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21年1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确诊并接受原发肿瘤切除的副肿瘤性天疱疮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术后皮肤黏膜感染情况,分析常见的感染病原体,并通过逻辑回归分析确定感染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共44例副肿瘤性天疱疮患者纳入本研究,男25例(56.8%),女19例(43.2%),年龄(33.8 ± 15.4)岁。术后21例(47.73%)发生皮肤黏膜感染;感染患者术后住院时间M(Q1,Q3)为38(25,60) d,显著长于无皮肤黏膜感染的患者[21(12,23) d,Z = -4.08,P < 0.001]。最常见的病原体是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15例(34.09%)]。患者单位体重糖皮质激素剂量(OR = 1.21,95% CI:1.00 ~ 1.46,P = 0.047)、接受辅助通气治疗(OR = 9.20,95% CI:2.01 ~ 42.13,P = 0.004)是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经积极的治疗和护理,出院时37例(84.1%)恢复良好。结论 皮肤黏膜感染是副肿瘤性天疱疮患者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其病原体多为耐药菌,且可导致患者住院时间延长,需关注术后皮肤护理;术后糖皮质激素单位体重剂量高及接受呼吸机支持可能与患者术后的皮肤黏膜感染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治疗后诱发糖尿病的天疱疮患者和类天疱疮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糖皮质激素受体水平变化情况。方法根据是否出现糖尿病,将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的22例天疱疮患者和17例类天疱疮患者分为两组(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皮损愈合情况和糖皮质激素受体检测情况。结果糖尿病组患者体质指数(25.02±1.97 vs 21.77±1.35)、激素起始剂量(59.21±1.89 vs 40.45±2.11)、每日激素最大剂量(100.23±2.23 vs 61.92±2.03)、激素治疗时间(14.22±1.76 vs 2.45±0.34)均高于非糖尿病组;止疱时间(85±3.11 vs 115±2.89)、结痂时间(180±9.66 vs 220±5.12)、脱痂时间(210±4.22 vs 250±5.02)均低于非糖尿病组。治疗后,糖尿病组患者皮损中GRα表达量显著增加,非糖尿病患者皮损中GRα的表达量无明显变化,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2)。结论糖皮质激素治疗天疱疮和类天疱疮能够提高患者的体质指数,缩短患者的止疱、结痂和脱痂时间,为临床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天疱疮、类天疱疮及皮肌炎合并恶性肿瘤临床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了解天疱疮、类天疱疮及皮肌炎3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合并恶性肿瘤的情况。方法:分析92例天疱疮患者、60例类天疱疮患者、174例皮肌炎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及与肿瘤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肿瘤发生率在类天疱疮患者为10.00%,天疱疮患者为6.52%,皮肌炎患者为12.07%。与肿瘤发生可能相关的因素包括:天疱疮患者的病程(P=0.032,OR=0.718),皮肌炎患者的发病年龄(P=0.012,OR=1.053)以及应用甲氨喋呤(MTX)(P=10.032,OR=0.273)。结论:天疱疮、类天疱疮与恶性肿瘤的发生无肯定的相关性,而皮肌炎与恶性肿瘤相关。  相似文献   

6.
类天疱疮60例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类天疱疮的临床分型标准及比较合理的治疗方案,了解类天疱疮与其它疾病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了60例类天疱疮住院患者,包括患者发病年龄、病程、住院日、皮损分布、组织病理、直接和间接免疫荧光、常规实验室检查、站疗方案、合并症及并发症等。结果:泛发型类天疱疮和局限型类天疱疮在临床、病理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所用皮质类固醇剂量等方面均有显著不同。泛发型组55.6%(25/45)发生粘膜损害,14.29%(5/45)合并恶性肿瘤。治疗本病以系统用皮质类固醇(泼尼松)为主,初始日剂量泛发型组为49.22±13.94mg,局限型组为27.67±16.35mg(P=0.000001);激素最大量分别为65.82±36.13mg和34±20.28mg(P=0.001)。使用最大剂量的维持时间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但是两组所用维持量不同(分别为23.45mg日和13.5mg/日,P=0.0292)。结论:类天疱疮病情严重程度差异较大,局限型和泛发型类无疱疮的临床和试验室特点以及治疗方案等方面均不相同。  相似文献   

7.
中西医结合治疗天疱疮及类天疱疮122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西医结合治疗天疱疮及类天疱疮122例张志礼邓丙戌姜燕生赵云妹天疱疮及类天疱疮是皮肤科的危重病,我科多年来一直探讨在辩证使用中药的基础上配合较小剂量皮质类固醇激素(简称激素)控制病情的治疗方法。现将122例的治疗情况总结如下。一、临床资料1979年~...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天疱疮、类天疱疮的合理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结果120例全部服用中药,其中非糖皮质激素治疗(中药 雷公藤多苷、中药 抗生素或和烟酰胺)获效9例,中药 糖皮质激素治疗111例,其中配合免疫抑制剂27例。重症类天疱疮糖皮质激素平均控制剂量49.88mg,控制病情平均天数21.89d;重症天疱疮糖皮质激素平均控制剂量60.82mg,控制病情平均天数22.88d。结论天疱疮、类天疱疮治疗除少数病例外仍首选糖皮质激素,同时结合中医辨证治疗可减少糖皮质激素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天疱疮和类天疱疮诊断与治疗特点。方法对2003--2007年天疱疮和类天疱疮64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天疱疮平均发病年龄低于类天疱疮(P〈0.001),直接免疫荧光(DIF)确诊的175例天疱疮患者中IgG100%阳性,C3 92.0%阳性;类天疱疮223例患者中C3 99.1%gH性,IgG 51.12%阳性。两种大疱性疾病的诊断中,①天疱疮患者的临床诊断、病理检查与DIF三者一致率为68.8%。病理检查、DIF两者一致率为80.7%。②类天疱疮患者的临床诊断、病理检查与DIF三者一致率为62.8%。病理检查、DIF两者一致率为78.1%。糖皮质激素是治疗两种疾病的主要手段,泼尼松(0.5~1.5)mg·kg^-1·d^-1可控制大部分患者病情。结论临床和病理无法确诊的天疱疮和类天疱疮病例,DIF可以作为诊断该病的重要方法。在基层医院,临床怀疑天疱疮,DIF可主要检查IgG、C3,怀疑类天疱疮,司主要检查C3。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天疱疮和类天疱疮诊断与治疗特点.方法 对2003-2007年天疱疮和类天疱疮64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同顾性分析.结果 天疱疮平均发病年龄低于类天疱疮(P<0.001),直接免疫荧光(DIF)确诊的175例天疱疮患者中IgG100%阳性,C3 92.0%阳性;类天疱疮223例患者中C399.1%阳性,IgG 51.12%阳性.两种大疱性疾病的诊断中,①天疱疮患者的临床诊断、病理检查与DIF三者一致率为68.8%.病理检查、DIF两者一致率为80.7%.②类天疱疮患者的临床诊断、病珲检查与DIF三者一致率为62.8%.病理检查、DIF两者一致率为78.1%.糖皮质激素是治疗两种疾病的主要手段,泼尼松(0.5~1.5)mg·kg-1·d-1可控制大部分患者病情.结论 临床和病理无法确诊的大疱疮和类天疱疮病例,DIF可以作为诊断该病的重要方法.在基层医院,临床怀疑天疱疮,DIF可主要检查IgG、C3,怀疑类天疱疮,可主要检查C3.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激素)和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EN)的疗效进行评价。 方法 收集2006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住院的TEN患者治疗反应的资料,采用SPSS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多元线性回归,二元Logistic回归以及Cox回归分析。 结果 随年份的增加,激素最大控制用量逐渐减少(β = -0.461,P = 0.004),然而IVIG的使用率和年份无显著关系。随IVIG使用率的增加,住院时间(RR = 0.351,95.0% CI:0.150 ~ 0.825)和皮损控制时间(RR = 0.492,95.0% CI:0.245 ~ 0.986)均逐渐缩短;随最大激素用量的增加,皮损控制时间逐渐缩短(RR = 0.997,95.0% CI:0.994 ~ 1.000),而与住院时间无相关性。 结论 IVIG的使用对控制患者皮损,减少并发症及综合改善患者预后有优势,与激素相比,IVIG的疗效更显著、不良反应较小,可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调查青年男性寻常痤疮患者的膳食生糖负荷水平(GL),评估其与寻常痤疮皮损严重程度间的相关性,为寻常痤疮综合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使用痤疮综合分级系统(GAGS)评价患者皮损严重程度。使用食物频率问卷及24 h膳食回顾问卷评估GL水平。方差分析及t检验分析GL及BMI在各组间的差异,并对BMI和GL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99例19 ~ 24岁男性寻常痤疮患者参与本次研究,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GL是体质指数(BMI)的影响因素,GL越高BMI越容易超标(回归系数β = 1.119,P < 0.05,OR = 3.062,95%置信区间:1.044 ~ 8.986)。未发现GL的影响因素。病程 > 6个月组GL显著高于 ≤ 6个月组(t = 2.947,P < 0.01);两组间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0.798,P > 0.05)。GL在不同GAGS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76.296,P < 0.01),≥ 31分组高于19 ~ 30分组(P < 0.01)和1 ~ 18分组(P < 0.01),19 ~ 30分组高于1 ~ 18分组(P < 0.01);各组间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 3.142,P > 0.05)。结论 GL水平与青年男性寻常痤疮患者皮损严重程度及病程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肥厚型鲜红斑痣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导致皮损肥厚的相关因素。 方法 2010年1月至2014年8月,安徽省立医院和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门诊成人鲜红斑痣患者纳入研究。分析肥厚型鲜红斑痣患者临床特点,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导致皮损肥厚的相关因素。结果 共收集资料完整的成年鲜红斑痣患者262例,其中肥厚型鲜红斑痣82例,男30例,女52例,年龄18 ~ 54岁,中位年龄32.5岁;66例(80.48%)表现为斑块样肥厚型,9例(10.98%)为丘疹/结节型,7例(8.54%)为混合型。肥厚型鲜红斑痣患者年龄 ≥ 30岁者占56.10%(46/82),皮损面积以11 ~ 30 cm2为主(41.46%,34/82),皮损颜色以紫红色为主(85.36%,70/82),与扁平型鲜红斑痣相比,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25.559、10.580、90.630,P < 0.05),而性别、Fitzpatrick皮肤分型、皮损部位及皮损分布与肥厚无关。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 30岁(OR = 2.889,95% CI:1.459 ~ 5.721)、皮损呈紫红色(OR = 19.984,95% CI:5.704 ~ 70.023)是鲜红斑痣肥厚的相关因素。 结论 年龄≥ 30岁和皮损颜色呈紫红色是肥厚型鲜红斑痣患者肥厚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 探讨江苏省部分城市男男性接触者(MSM)人群性传播疾病(STD)的流行情况。 方法 用横断面调查。选择在江苏省部分城市MSM酒吧活动的人群,填写调查问卷并自愿选择STD检测。对MSM人群性传播疾病病原体相关因素分析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388人接受问卷调查、体检并提供检测标本,仅有同性性行为者占45.6%。尿液及尿拭子实验室检测:淋球菌阳性率1.3%(5/388),沙眼衣原体9.4%(36/385),生殖支原体17.2%(66/384)。血清学检查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阳性率1.0% (4/388),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阳性率18.8%(73/388),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阳性率12.1%(47/388),2型单纯疱疹病毒(HSV-2)IgG抗体阳性率9.8%(38/388),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 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戊型肝炎病毒(HEV)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9.8%(38/388)、1.0%(4/388)和2.1%(8/388)。尿拭子涂片中性粒细胞计数是沙眼衣原体感染的独立相关因素[调整比值比(AOR):5.30,95% CI:2.04 ~ 13.77,P < 0.01]。生殖支原体感染与年龄(AOR:2.84,95% CI:1.17 ~ 6.87,P < 0.05)、尿拭子涂片中性粒细胞计数(AOR:2.37,95% CI:1.01 ~ 5.57,P < 0.05)、尿道不适症状(AOR:2.43,95% CI:1.18 ~ 5.02,P < 0.05)的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梅毒感染(RPR与TPPA检测同时阳性)与年龄(AOR:2.46,95% CI:1.05 ~ 5.75,P < 0.05)、HSV-2抗体(AOR:3.70,95% CI:1.62 ~ 8.44,P < 0.01)有显著相关性。结论 MSM人群中具有较高的STD患病率,沙眼衣原体和生殖支原体是MSM人群尿道炎的主要病原体。 【关键词】 同性恋,男性; 性传播疾病; 性行为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56例天疱疮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和桥粒芯糖蛋白1(Dsg1)和桥粒芯糖蛋白3(Dsg3)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指数之间的关系,探讨Dsg ELISA指数在不同型别天疱疮中转归的规律。 方法 用ELISA测定36例寻常型天疱疮和20例落叶型天疱疮患者治疗前、病情缓解且糖皮质激素开始减量时、糖皮质激素减量至相当于初始量1/2时、维持治疗开始时以及随诊2年时体内Dsg1和Dsg3 ELISA指数。 结果 Dsg ELISA指数与天疱疮疾病活动度相关,在疾病缓解时,Dsg ELISA指数下降,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在患者病情稳定使用维持量糖皮质激素、疗程到2年时,落叶型天疱疮中10例(50%)、寻常型天疱疮中7例(19.4%)Dsg1 ELISA指数出现阴性,只有1例(2.7%)寻常型天疱疮患者Dsg3 ELISA指数阴性。 结论 Dsg ELISA指数和天疱疮患者疾病严重程度相关,可能是一种评估病情的有用指标,可对治疗的有效性作出评价。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apoH第7号外显子G817T(Leu247Val)的多态性与温州地区汉族SLE患者抗磷脂抗体产生的关系。方法 收集温州地区汉族SLE患者165例及健康体检者160例,PCR技术及DNA测序技术检测apoH第7号外显子G817T(Leu247Val)的多态性;蝰蛇毒试验法测定狼疮抗凝物(LAC)比值,ELISA法测定其抗β2糖蛋白I(β2GPI)抗体及抗心磷脂抗体(ACA)。用Logistic回归分析Leu247Val多态性与抗磷脂抗体(APL)的关系。结果 SLE患者组与健康对照组G817T位点的基因型构成及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1),患者组TT、GT基因型及T等位基因频率较高,而GG基因型及G等位基因频率偏低。G817T位点的基因型分布与LAC,抗β2GPI抗体及ACA的阳性均有关(P值 < 0.05,< 0.01,< 0.05)。GT基因型是LAC(P < 0.05,OR = 2.33,95% CI 1.18 ~ 4.59)、抗β2GPI抗体(P < 0.01,OR = 5.92, 95% CI 2.61 ~ 13.46)及ACA(P < 0.05,OR = 2.52,95% CI 1.22 ~ 5.24)产生的危险因素。TT基因型是抗β2GPI抗体的危险因素(P < 0.01,OR = 5.84,95% CI 1.69 ~ 20.20)。结论 温州地区汉族SLE患者apoH第7号外显子G817T(Leu247Val)位点的多态性与APL产生有关,GT、TT基因型是APL产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 分析白癜风共病糖尿病危险因素,并构建、验证预测模型。方法 110例白癜风共病糖尿病患者(共病组)及4 505例白癜风未共病糖尿病患者(对照组)来源于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2010年1月至2021年9月的病历数据库,按照性别、年龄进行1∶4倾向性得分匹配。匹配完成后,按照4∶1随机划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使用训练集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的人口学和临床特征,筛选差异因素,构建预测模型,使用五折交叉验证进行内部验证,并通过测试集进行区分度(曲线下面积,AUC)、校准度(Hosmer-Lemeshow检验)和准确性(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评价。结果 共病组107例与对照组428例成功匹配,训练集430例,测试集105例。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预测模型纳入白癜风病程[比值比(OR) = 1.04,95%可信区间(CI):1.02~1.07,P<0.001]、高糖/高脂/高盐饮食(OR = 3.19,95% CI:1.38~7.38,P = 0.007)、糖尿病家族史(OR = 23.23,95% CI:9.72~55.50,P<0.001)、代谢性合并症(OR = 12.53,95% CI:5.60~28.07,P<0.001)、自身免疫性合并症(OR = 5.89,95% CI:2.52~13.76,P<0.001)及肢端型白癜风(OR = 3.84,95% CI:1.45~10.19,P = 0.007)6个预测指标。五折交叉验证显示该模型预测效果良好,训练集AUC为 0.902(95% CI:0.864~0.940),验证集AUC为 0.895(95% CI:0.815~0.974)。在测试集上应用构建的模型,评价结果显示其具有良好的区分度(AUC = 0.814,95% CI:0.715~0.913)、校准度(Hosmer-Lemeshow检验P = 0.068)及准确性(灵敏度 = 0.810,95% CI:0.574~0.937;特异度 = 0.786,95% CI:0.680~0.865;阳性预测值 = 0.486,95% CI:0.317~0.657;阴性预测值 = 0.943,95% CI:0.853~0.982)。结论 基于白癜风病程、肢端型白癜风、高糖/高脂/高盐饮食、糖尿病家族史、代谢性合并症和自身免疫性合并症6个预测指标构建的白癜风共病糖尿病风险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度、校准度及准确性,能够为筛查高危人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