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系攻击是意图通过操纵、威胁或者损害关系来伤害他人的行为,主要包括散布谣言、社会排斥、忽略漠视等[1].关系攻击与身体攻击一样能够对被攻击者产生伤害,并与个体的情感问题(孤独、抑郁)、行为问题以及边缘人格障碍等社会心理适应问题相联系[2].本文意在从关系攻击影响因素的角度,对近年来儿童关系攻击的研究进行总结和归纳.  相似文献   

2.
青少年的攻击行为,无论是身体攻击、言语攻击、还是其他形式的攻击都是一个普遍而又严重的现象。有研究表明,经常受到他人攻击的青少年容易导致情绪抑郁、焦虑、孤僻、厌学等,严重的甚至会导致自杀,而对攻击者来讲,攻击他人则往往会造成以后的暴力犯罪、人格扭曲和行为失调。由于人际关系紧张、学习压力大、可利用的外在资源少等因素,  相似文献   

3.
关系攻击行为是故意操纵和破坏他人的同伴关系从而伤害他人的行为[1].与身体攻击造成的后果一样,关系攻击导致的心理和社会适应困难也是广泛且稳定的[2].目前,随着社会对校园暴力和攻击行为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人提出学校发生的关系攻击行为也不容忽视.本研究旨在调查大学生关系攻击行为状况,为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依据,并为营造积极、安全、尊重的学校文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孤独感是青少年期常见的情绪问题,是个体感知到自身的社会人际关系缺失,进而产生的悲伤、空虚或情感饥渴的情绪体验[1].心理分离反映的是青少年与父母关系变化的过程,是指个体在心理上脱离对父母的依赖,达到与父母在功能、情感、态度、冲突方面独立的能力[2],是青少年期面临的重要发展任务[3].有研究发现,功能、情感和态度独立水平越高的青少年社会适应越差,冲突独立水平越高的青少年社会适应越好[4].进入青少年期后,个体与同伴的交往增多,同伴关系对心理发展的影响显著变大.高水平的同伴接纳可以缓解青少年因家庭功能不良所导致的疏离感[5],积极的同伴关系能够调节危险因素和青少年问题行为之间的关系[6].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将探讨心理分离对青少年孤独感的影响以及同伴关系在其中的调节作用,为缓解青少年的孤独感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小学生关系攻击行为与心理社会适应的关系,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班级戏剧问卷,同伴提名对549名小学生进行测查.[结果]①小学生关系攻击行为的性别、社交地位差异有显著性,女童的关系攻击水平高于男童,低接纳组的关系攻击行为显著高于一般接纳组和高接纳组;②关系攻击与受欺侮、退缩、被排斥显著正相关,与同伴接纳性显著负相关;③不同关系攻击水平小学生心理社会适应差异显著,高关系攻击型小学生受欺侮、退缩、被排斥得分显著高于一般型和低关系攻击型,同伴接纳性得分显著低于一般型和低关系攻击型.[结论]关系攻击行为对小学生心理社会适应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6.
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他人、自我、社会关系、社会规则等社会性客体和社会现象及其关系的感知、理解的心理活动[1].社会认知加工的良性发展是儿童寻求人际互动和扩大社会交往的重要途径,可以有效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但若出现认知加工偏差,则容易出现攻击行为.攻击行为是对个体身体或心理上的故意伤害,包括直接的身体攻击和间接的关系攻击,以及主动攻击和应对威胁的反应性攻击[2].这些攻击亚型起源于对不同社会经历的认知反馈,遵循不同的发展轨迹,并通过不同的社会认知加工导致多样行为问题[3].随着外界交往的扩大,儿童的社会认知获得极大发展,并逐渐形成独特的社会认知模式,由此获得的信息加工方式对以后的行为倾向有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7.
吕芳 《中国学校卫生》2020,41(6):945-947
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攻击行为的产生往往伴随诸多消极后效的出现[1],对个体的身心健康、人格发展等具有重要影响[2].在攻击行为产生机制的实证研究中,一般攻击模型是目前被广泛运用的解释框架,认为主观认知、人格特质等个体因素对攻击行为的产生具有重要作用[3].心理特权指一种感到有权利获得优待、被豁免社会责任的主观信念或知觉,能够诱发个体的攻击行为[4].心理特权水平较高的个体容易与他人发生人际冲突[5-6],更可能做出言语攻击[7],伴随更多的攻击行为[8]、敌对[9].而自我威胁理论认为,自恋者更容易表现出敌意和攻击行为[10-11],自恋与攻击行为之间有着持续稳定的正向关系[12-14].马基雅维里主义指个体在认知、情绪与情感和行为方面具有阴暗面,马基雅维利主义者在心理与行为上多表现为擅长操纵、对他人持不信任态度、冷酷无情、道德感薄弱等[15].一般攻击模型理论为马基雅维里主义与攻击行为的关系提供了线索,马基雅维里主义水平较高的个体容易表现出更多的攻击行为[16].  相似文献   

8.
探索高校教师教育伦理行为与大学生抑郁的关系,为高校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滚雪球”和同伴推动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在全国范围抽取890名大学生,以抑郁自评量表和自编高校教师伦理行为问卷(大学生他评版)为评估工具,将学生对高校教师教育伦理行为评估状况与其抑郁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学生报告高校教师较多的伦理问题行为是教师不能无区别、公平地对待学生(21.8%),未能充分尊重学生意愿(22.9%),较少出现的伦理问题是言语伤害(9.7%)和情绪发泄(8.7%).报告遭遇过教师不合乎伦理行为的大学生抑郁得分均高于未报告的学生(P值均<0.01).结论 高校教师不合乎教育伦理的行为与大学生抑郁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正>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多因素的疾病,存在感知觉和思维方面的障碍[1],使患者出现幻觉和思维内容障碍,言行举止较为异常。精神分裂症具有极高的复发率,在发病期间患者经常会有攻击行为,其攻击行为具有突发性、多变性和残暴性等特点[2],易造成自身或他人伤害,出现难以预料的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母亲情绪症状与学龄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关联,为预防和干预学龄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于2021年6月选择安徽省阜阳市3个区12所幼儿园4 100名3~6岁儿童为研究对象,通过长处和困难问卷(SDQ)、抑郁-焦虑-压力量表(DASS-21)分别调查学龄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和母亲情绪症状。结果 学龄前儿童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同伴交往问题、亲社会行为、困难总分异常的检出率分别为15.7%,17.4%,20.0%,32.3%,15.1%和15.8%,母亲抑郁、焦虑、压力症状的检出率分别为7.9%,12.7%,4.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母亲无抑郁、焦虑、压力症状的儿童相比,母亲有抑郁、焦虑、压力症状的儿童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同伴交往问题和困难总分异常检出率均增大(OR=1.76~6.35,P值均<0.01),其中母亲情绪症状对儿童情绪症状的影响作用最大,而母亲有压力症状与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关联无统计学意义(OR=1.40,P>0.05)。母亲情绪症状与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关联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OR=0.7...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安徽省合肥市青少年群体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 NSSI)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与自杀的相关性。  方法  随机选取合肥市初中生和高中生共10 400名进行问卷调查。并用SPSS 22.0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不同特征中学生NSSI行为检出率差异,以及探索NSSI行为的影响因素。  结果  不同年级、居住地、家庭经济情况、教养方式、父母关系、睡眠质量、兴趣以及有无自杀意念、自杀企图、自杀行为、抑郁情绪的中学生存在NSSI行为检出率差异(均有P < 0.05);社会支持、依恋质量好的个体有更少的NSSI行为(均有P < 0.05);居住于城镇、对他人丧失兴趣、以及重度抑郁是NSSI行为的危险因素(均有P < 0.05),高质量的睡眠质量、亲子依恋、同伴依恋及社会支持是NSSI行为的保护因素(均有P < 0.05)。  结论  NSSI行为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家庭和社会应从青少年人际关系的角度出发,为中学生创造安全和谐的环境,以减少其NSSI行为。  相似文献   

12.
攻击行为是针对他人的敌视、伤害或破坏性行为,可以是身体、言语攻击,也可以是对别人权利的侵犯,在儿童青少年中大多体现为校园暴力[1].教育部统计显示,2016年5-8月共有68起校园暴力发生,75%的校园暴力发生在中小学生之间[2].有研究表明,犯罪的青少年中,48%在9岁时具有攻击性行为,70%在13岁时曾表现出攻击性行为[3].由此可见,儿童青少年时期的攻击性行为与随后的行为问题或犯罪行为有着紧密的联系.尽早识别儿童成长时期的攻击性行为并进行矫正,对于个体健康促进,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对攻击行为开展干预的实践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从青少年人格及同伴环境相互作用的角度,探讨同伴关系与环境敏感性的交互作用对青春期女性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以及其相互作用的理论模型。方法 2022年9月至11月,在陕西省西安市4个城区6所中学(7~12年级)的120个班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问卷调查,随机选取5 640名年龄在14~17岁的中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女性有3 135名(占55.6%),在完成心理健康问题(抑郁焦虑情绪、外化行为、自杀倾向、睡眠质量和主观幸福感)的测试后,进行同伴关系与环境敏感性的评估,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青春期女性的环境敏感性、同伴关系、抑郁情绪、焦虑情绪、睡眠质量、自杀倾向和主观幸福感得分均明显高于青春期男性(t值分别为-7.504、-7.203、5.554、6.128、5.248、12.194、-2.864,P<0.05),而青春期女性的外化行为得分明显低于青春期男性(t=8.658,P<0.05)。(2)青春期女性同伴关系与抑郁情绪、焦虑情绪、睡眠质量、自杀倾向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073、-0.081、-0.121、-0.422,P<0.01),与环境敏感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上海市81例有暴力攻击行为的社区青少年过去1 a中的暴力伤害流行特征,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上海市过去1 a中有暴力攻击行为的81例社区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在过去的1 a中发生102人次的暴力攻击行为,暴力伤害发生率为81.37%,攻击原因为愤怒的占86.27%.在发生攻击他人前,有79.41%遭到过他人的语言暴力,攻击地点以舞厅、迪厅、网吧为主,受伤性质以挫擦伤为主.结论 在有暴力攻击行为的社区青少年中暴力伤害发生比例非常高,提示今后要对社区青少年的暴力及暴力伤害进行预防和控制.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测试163例4~5岁儿童,并用艾森克个性问卷(EPQ)测量了儿童父、母的个性,对儿童行为与父母个性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儿童行为问题组母亲情绪不稳定(N)分高于行为正常组;父亲具有精神质倾向或母亲情绪不稳,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较高(X~2=4.91<0.05,X~2=8.35P<0.01)。在多因素分析中,控制混杂因素后,母亲N分是影响儿重社会退缩、抑郁、攻击、性行为、CBCL总分的显著因素,而父亲内外向(E)分亦与儿童分裂、攻击行为有关。  相似文献   

16.
合肥市中学生情绪障碍及伤害行为的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 了解合肥地区青少年情绪与行为问题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以全国学生体质调研点校合肥片的6所中学(城、乡各3所)为抽样学校,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2044名中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了伤害行为及情绪障碍症状健康与问卷调查。结果 20.7%的中学生有明显的抑郁症状,11.7%的学生有明显的焦虑症状,各种意外伤害行为报告率为3.8%-60.6%,自杀意念=制定自杀计划及自杀行动的报告率分别为15.3%、7.6%和2.5%,焦虑和抑郁症状与伤害行为存在相关关系。结论 中学生的情绪障碍及伤害行为的预防与控制应成为学校健康促进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7.
欧阳叶 《中国学校卫生》2019,40(12):1916-1920
网络欺凌(cyberbullying,CB)是近年来广泛出现的社会问题,是以骚扰、羞辱或伤害他人为目的,使用电子媒体表达对同伴的蓄意敌对行为[1].据统计,美国有20 %的10~18岁青少年遭受过网络欺凌;4 000名韩国中学生中14.6 %为网络欺凌的受害者,16~18岁英国青少年有16.22 %近6个月中有过多次网络欺凌[2-4].我国调查研究显示,10 574名青少年中有336名受到过网络欺凌[5].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农村留守初中生情绪行为特点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为提高留守儿童生活质量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青少年生活满意度量表和长处与困难问卷,对分层随机整群抽取的河南许昌地区4个县822名农村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 留守儿童的品行问题得分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P<0.01).留守男生的同伴交往问题得分显著高于女生(P<0.01),而情绪问题得分显著低于女生(P<0.01);初一留守儿童的情绪问题、品行问题和多动问题得分最低,初二留守儿童的同伴交往问题得分最高,亲社会行为得分最低;留守5a以上的儿童情绪问题和亲社会行为得分显著高于留守5 a以下的儿童(P<0.01);家庭月收入4000元以上的留守儿童品行问题最少.初中留守儿童的友谊满意度对情绪问题、同伴交往问题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并对亲社会行为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环境满意度和家庭满意度对多动/注意不能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对亲社会行为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学校满意度对情绪问题和多动/注意不能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学业满意度对品行问题和多动/注意不能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结论 生活满意度高的农村初中留守儿童有更多的亲社会行为和更少的情绪、行为问题.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山东省城市中学生伤害相关行为流行状况,为进一步制定中学生伤害的防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2008年4~5月,在山东省部分地区对9120名城市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调查9120名中学生,骑车者在过去30d内曾骑车违章者占56.99%,在过去30d内曾步行违章者占60.76%,过去12个月里游泳者在非安全场所游泳者占22.66%。曾经与他人打架的占25.12%,感觉无安全感的占6.62%;出现出走意愿、出走未遂、离家出走的分别占30.87%、7.04%和6.75%;感觉孤独的占11.86%,有抑郁情绪的占15.62%;有自杀意愿、自杀计划和自杀未遂的分别占12.11%、7.62%、4.31%。[结论]山东省城市中学生存在各种伤害危险行为,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0.
南通市高中生抑郁情绪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南通市高中生抑郁情绪的发生情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提供依据。方法采用Beck抑郁自评问卷,对南通市高中生3 798名进行调查。结果高中生抑郁情绪的检出率为25.5%。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抑郁情绪与家庭结构、同伴关系、家庭关系、年级及学校类型等变量有关。结论改善人际关系、减轻学习负担有利于降低高中生抑郁情绪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