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研究曲霉免疫球蛋白G(Ig G)抗体检测对慢性肺曲霉病(CPA)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20年4月至2022年3月于赣州市人民医院治疗的82例疑为CPA患者,以肺部病灶组织病理检查到曲霉菌为金标准,分为CPA组(45例)和非CPA组(37例)。采集患者清晨空腹静脉血5 ml,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曲霉Ig G抗体检测。比较两组曲霉Ig G抗体检测结果,采用ROC曲线评价曲霉Ig G抗体对CPA的诊断效能,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计算曲霉Ig G抗体诊断敏感度及特异度。结果 CPA组曲霉Ig G抗体水平为(148.76±37.19)AU/ml,高于非CPA组的(58.67±15.24)A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曲霉Ig G抗体以120 AU/ml为临界值,曲霉Ig G抗体检测诊断CPA的AUC为0.783(95%CI:0.681~0.886),诊断敏感度为65.46%,诊断特异度为73.68%。结论CPA患者的曲霉Ig G抗体水平升高,检测曲霉Ig G抗体对CPA具有一定的诊断性,诊断敏感度及特异度较高,能够为早期诊断CPA与及时采取治疗措施提供...  相似文献   

2.
血栓性疾病是近年来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其临床治疗一直备受关注。以溶栓药物为基础的溶栓疗法虽可以有效治疗血栓性疾病,但存在药物半衰期短和给药频繁等问题。延长药物半衰期对将来溶栓药物的发展尤为重要。本文系统分析现有溶栓药物半衰期的影响因素和相应的解决策略,为将来的药物改造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3.
孙巍  林珩  花芳  胡卓伟 《药学学报》2012,(10):1306-1316
治疗性抗体经历数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治疗人类疾病包括炎性免疫性疾病的主要药物。利用人源化或全人化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降低了鼠源抗体在人体中的免疫原性,提高了抗体的生物活性及半衰期,并成功获得多种治疗性抗体。目前,使用治疗性抗体治疗的炎性免疫性疾病包括移植排斥、自身免疫病、自身炎症病及过敏性疾病。预期与炎症免疫相关的治疗性抗体将会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治疗性抗体通过阻断配体或受体、调控受体、清除靶细胞或激活受体等机制发挥靶向治疗作用。通过基因工程手段改造抗体的Fc段来优化抗体的生物学功能,以及改造与抗原结合的结构域,能够生成新的疗效更高、副作用更少的抗体药物。  相似文献   

4.
作者设计了一种新的免疫印迹试验检测EB病毒 (EBV) Ig G和 Ig M抗体来诊断 EBV初次感染和再激活 ,并与免疫荧光 (IF)法进行比较新方法是将 EBV编码的重组抗原 ,病毒核壳抗原 (VCA) p2 3(BL RF2 )、早期抗原(EA) - D p5 4(BMRF1 )、EA p1 38(BALF2 )和 EBV核抗原 (EBNA) - 1 p72 (BKRF1 )分别结合到硝酸纤维素膜条上 ,同时加抗人Ig G和 Ig M作对照 ,经与 1 :1 0 0稀释人血清培育和以碱性磷酸酶标记的羊抗人 Ig G或Ig M反应后再用底物显色。根据与相应对照条带的颜色强度相比来判断结果。IF法是通过间接 IF法和抗补体…  相似文献   

5.
目的罗定市适龄儿童麻疹免疫效果检测结果分析。方法筛选2008~2013年罗定市自愿接种麻疹疫苗的适龄儿童9958例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所有研究对象的手指末梢血样本应用麻疹病毒Ig G抗体检测试剂盒进行定性检测分析,比较各年龄组Ig G抗体检测结果。结果 9958例研究对象中,麻疹Ig G抗体阳性检出9061例,各年龄组的Ig G抗体阳性率均在85%以上,低年龄组儿童麻疹Ig G阳性率高于高年龄组儿童(P〈0.05),本组研究中存在41例儿童患麻疹,另存在4例麻疹患者年龄〉15周岁。结论本市儿童麻疹疫苗接种免疫效果较好,同时儿童麻疹发病率较低,为进一步降低麻疹发病率、控制麻疹传播,今后免疫的工作应以广泛宣教、社会动员及强化免疫人员技能培训为主。  相似文献   

6.
文章综述了单抗药物用于临床肿瘤治疗的研究进展。开发一个成功的抗肿瘤单抗药物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选择特异的肿瘤抗原;(2)制备人源化单抗以降低单抗药物的免疫原性;(3)利用抗体工程改造抗体结构以延长半衰期;(4)改进给药方式以提高抗体药物在肿瘤组织的局部浓度;(5)提高单抗药物的抗肿瘤活性;(6)进一步提高单抗药物的选择性。还简述了单抗药物抗肿瘤的可能机制及单抗药物的前景展望。  相似文献   

7.
细菌荚膜多糖是 T细胞非依赖性 (TI-2 )抗原 ,抗这些抗原的抗体与保护作用相关。迄今为止研究仅限于检测人体 Ig G、Ig M或Ig A抗体量的变化 ,而未在老年人对 TI- 2应答中提及具有功能活性的抗体轻链和抗体亚类。  作者用 C群脑膜炎球菌荚膜多糖(MCPS)作为 TI- 2的模型抗原 ,对 2 1名老年人 (6 0~ 88岁 )和 2 2名青年人 (2 0~ 31岁 )(1 970年后无脑膜炎球菌接触史或疫苗接种史的健康志愿者 )皮下接种 0 .5 ml MCPS菌苗 ,分别于接种当天及免疫后 6、1 2周采血。用间接 ELISA法测血清总抗 MCPS抗体滴度 ,用夹心 EL ISA法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Ig M抗体快速检测在县级基层医院儿科门诊对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从2017年12月至2018年11月于我院儿科门诊就诊的5301例呼吸道感染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均通过胶体金法对5301例患儿进行肺炎支原体Ig M、Ig G的指标检测。结果 5301例受检标本中Ig M抗体阳性标本数为1435例(27.07%),Ig G抗体阳性标本数为940例(17.73%),经抗生素治疗后患儿全部康复出院。结论肺炎支原体IgM抗体快速检测对于县级基层医院儿科门诊呼吸道感染患儿的临床应用价值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何苗  彭保卫  徐宇虹 《药学学报》2022,(1):159-168+277
新生儿Fc受体(FcRn)最早发现是母体抗体传递给胎儿和新生儿的膜表面蛋白,后来也证明在成人体内也在多器官、多组织中终生表达,其维持着免疫球蛋白G和血清白蛋白在机体中的长循环和动态平衡,在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调节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现代生物制药研究中, FcRn是良好的药物递送靶点,也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本文简述了FcRn的基本生物学性质和作用机制,以及目前常用的FcRn的药物载体设计策略,特别是对于延长半衰期、靶向输送、跨生物膜及抗原递呈等多方面的功能应用进行展望。FcRn在不同组织内的分布和生物学功能,为未来基于FcRn的新型药物递送系统研究和免疫治疗方面等提供更广阔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在癌症治疗中,实体瘤的治疗效果一直是医药界关注的热点。临床上用于治疗实体瘤的靶向药物——抗体和抗体偶联药物存在其相对分子质量较大,导致穿透性有限的问题,在实体瘤治疗中无法发挥预期疗效,且由于其在体内的循环时间长,易对肝和其他组织产生脱靶毒性,限制治疗窗。使用小型化的偶联物或类似药物,如抗体片段偶联药物、支架抗体偶联物或多肽偶联物,将有利于药物快速穿透肿瘤组织,使毒素在肿瘤组织内迅速聚集,且相比于传统抗体偶联药物,小型化偶联物通过肾脏代谢比率增加,从而降低药物因长时间体循环导致的不良反应。但是其过短的半衰期会造成进入肿瘤的实际药量减少,因此也衍生出不同半衰期延长方法,以调节药物半衰期,增加药物进入肿瘤组织的总量,提高治疗效果。通过对不同的小片段技术和代表性药物的临床前或临床进展情况进行介绍,以及对其发展方向进行讨论,以期为小型化抗体偶联药物及类似物的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念珠菌甘露聚糖(Mn)抗原和IgG抗体在侵袭性念珠菌病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2021年4月广西医科大学附属武鸣医院113例疑似侵袭性念珠菌病患者作为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患者念珠菌特异性IgG抗体、Mn抗原,并以无菌体液培养或组织病理学检测结果为金标准,绘制ROC曲线,分析念珠菌IgG抗体、Mn抗原及联合检测对侵袭性念珠菌的诊断效能。结果 113例疑似侵袭性念珠菌病患者经金标准确诊105例,确诊率为92.92%。Mn抗原确诊89例,与金标准诊断符合率为78.76%;IgG抗体确诊96例,诊断符合率为83.19%联合检测确诊102例,诊断符合率为93.81%。ROC曲线结果显示,Mn抗原、Ig G抗体联合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最高,分别为95.24%、75.00%,AUC为0.894。结论 念珠菌IgG抗体用于侵袭性念珠菌病患者中可获得较高的诊断符合率,联合Mn抗原检测有助于提高诊断效能,可指导临床诊疗。  相似文献   

12.
抗体偶联药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 ADC)因其具有靶点清晰、特异性强等优点已成为临床上治疗多种疾病尤其是癌症的有效手段。但传统ADC中的单克隆抗体组织渗透能力差,存在免疫原性和免疫毒性等风险,且改造成本高。由驼科动物血液中提取的纳米抗体(nanobody, Nb)是目前已知具有完整抗原结合能力的最小抗体片段,具有组织渗透能力强、免疫原性低、特异性强、稳定性高等优势,可以代替传统单克隆抗体参与构建纳米抗体偶联药物(nanobody-drug conjugate, NDC)。本文从纳米抗体结构优势、NDC的构建、纳米抗体偶联物的应用三个方面进行综述与讨论,以期为NDC的研究与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3.
抗体与抗原结合的靶向递送是一种精准的递药方式,由于其高特异性和亲和力被视为理想的靶向递药方式之一,这为成功解决抗肿瘤治疗中化疗药物选择性差的问题开辟了新的道路。当前,利用单克隆抗体与靶抗原结合的抗体偶联药物(antibody drug conjugates,ADCs)研究成为分子靶向治疗的研究热点,本文就ADCs靶向递送的作用机制、靶向策略和靶向递送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开发新的ADCs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为抵御呼吸道合胞病毒 ( RSV)相关疾病 ,研制安全、有效的疫苗仍然是一个重要策略。本文探讨了一种原核生物表达的重组RSV亚单位疫苗 ( BBG2 Na)在健康成人中的安全性及免疫原性。  本研究采用随机单盲的模式 ,将 1 0 8名1 8~ 4 5岁的健康成人分为 3个剂量组 ( 1 0、1 0 0、30 0μg) ,肌肉免疫 3次 ,每次间隔 4周 ,同时设安慰剂对照。每次免疫前及末次免疫后 4周和 8周分别采血 ,用 EL ISA检测抗原特异性 Ig G水平 ,并采用捕获 ELISA检测Ig G2、Ig G3、Ig G4及 Ig E水平 ,用病毒中和试验测定血清中和抗体滴度。用免疫荧光法…  相似文献   

15.
病毒性肝炎治疗药物干扰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病毒性肝炎治疗药物干扰素的进展状况,为制备新型干扰素提供依据。方法:查阅国内外近年有关文献资料加以分析、归纳、总结并提出新的观点。结果:聚乙二醇(PEG)化的方法用来延长干扰素的半衰期,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并且有些药物已经上市。血清白蛋白融合干扰素在延长干扰素的半衰期效果上比PEG修饰更有效,值得关注和深入研究。结论:由于干扰素半衰期短,靶向性不足,所以半乳糖基化白蛋白融合干扰素(GHSA-IFNα-2b)不仅长效且靶向性好,有望成为治疗病毒性肝炎的新一代药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调查分析献血者不规则抗体血液分类及特异性,并建立不规则抗体献血者电子档案,规范其管理,确保临床用血安全,减少血液浪费。方法 选择2021年4月至2022年4月肇庆市中心血站采集的61 700份无偿献血血液样本为研究对象,先采用常规血型血清学微板反应试验法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再采用抗人球蛋白试验对抗体筛选阳性的血液样品进行确认;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血液报废处理,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血液制成洗涤细红细胞并行质量检测及分析。结果 61 700份无偿献血血液样本中共检出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血液44份(0.07%),其中Ig M占54.55%(24/44),Ig G占40.91%(18/44),Ig M/Ig G占4.55%(2/44);将44份不规则抗体血液洗涤后整体合格率为90.91%(40/44),Ig M类的合格率为100.00%(25/25),Ig G类合格率为73.68%(14/19);洗涤后的不规则抗体血液样本,有11份应用于3家临床机构,应用过程中均未发生输血反应。结论 筛查献血者血液中的不规则抗体,并建立不规则抗体献血者电子档案,可以有效降低输血反应。对不规则抗体血...  相似文献   

17.
抗肿瘤抗体药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苗庆芳  邵荣光  甄永苏 《药学学报》2012,(10):1261-1268
自1997年以来,抗体药物用于肿瘤治疗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据统计,国内外已有约17种抗体药物被批准用于临床肿瘤治疗。除了一直比较成功的裸抗体,抗体药物偶联物(ADC)成为抗肿瘤抗体药物研发的新热点。抗原靶标及作用机制特点决定了抗肿瘤抗体药物在临床的安全性和疗效。本文主要从肿瘤细胞杀伤机制、作为抗体靶标的肿瘤抗原、在临床的应用情况及ADC纳米粒研究方面对抗肿瘤抗体药物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8.
抗菌药物的PK/PD参数与优化抗菌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慧萍 《齐鲁药事》2010,29(7):422-425
目的概述了抗菌药物药动学/药效学(PK/PD)参数与临床优化抗菌治疗的关系。方法参阅相关文献,进行综合、分析和归纳。结果根据PK/PD参数,抗菌药物大致可分为浓度依赖性、时间依赖性且半衰期较短、时间依赖性且抗菌活性持续时间(如PAE)较长者三类。结论 PK/PD参数对临床优化抗菌治疗和合理应用抗菌药物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疾病的形成通常是涉及多个关键介质的复杂过程,因此针对单一成分的抗体药物有时并不能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多抗原靶向性治疗策略有望提高对一些复杂疾病的治疗效果,它们包括抗体的联合使用、多克隆抗体或混合抗体以及双特异性抗体等。近年来,双重或多重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出现为多抗原靶向性治疗提供了新策略和方法,此文对多重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抗体融合蛋白已成为生物工程治疗药物中最成功的一员.其中的Fc融合蛋白,是一类通过基因工程平台技术将抗体的Fc部分与药物的活性成分融合表达而产生的蛋白.虽然构建Fc融合蛋白的初衷是为了延长其半衰期,但大量研究表明,Fc部分也参与免疫调节过程,引起一些免疫效应.随着生物治疗药物研究的飞速发展,Fc融合蛋白药物研究也取得了很大进展.此文从Fc融合蛋白的设计目的、设计原理、作用机理以及质量控制方面,对治疗性Fc融合蛋白药物的研究进展做一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