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评价使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OCT)对恶性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疗效观察的有效性。方法 对26例(31眼)恶性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分析治疗前及治疗后15d、1个月、3个月时的视力、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和黄斑区6mm直径神经上皮总体容积的变化。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15d视力提高者22眼,治疗后1个月为26眼,治疗后3个月为29眼。患者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及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治疗前为(393.20±18.05)μm和(486.58±69.00)μm,治疗后15d、1个月、3个月分别为(363.20±26.80)μm和(392.13±30.65)μm、(342.75±25.82)μm和(315.03±22.33)μm、(305.64±23.38)μm和(213.87±25.68)μm;黄斑区6mm直径神经上皮总体容积治疗前为(17.04±3.31)mm3,治疗后15d、1个月、3个月分别为(11.07±2.02)mm3、(9.36±0.93)mm3、(8.42±0.75)mm3;各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治疗后各时间点间两两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恶性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的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和黄斑区6mm直径神经上皮总体容积变化与其病变程度相关,OCT对恶性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疗效评价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为病情的追踪和指导用药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光凝前雷珠单抗玻璃体内注射对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neovascularization,CNV)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及视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CNV患者100例(100眼),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给予雷珠单抗玻璃体内注射后行激光光凝,对照组给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及抗生素滴眼液滴眼后行激光光凝。术后随访3~6个月,平均4个月,观察两组患者CNV变化及临床疗效,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检查患者裸眼视力,同时采用OCT测量患者治疗前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结果 观察组、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6.0%、5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78,P<0.05)。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治疗前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分别为(351.2±10.3)μm、(351.3±10.2)μm,治疗后分别为(150.4±7.8)μm、(252.3±9.6)μm,两组治疗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9.90、49.98,均为P<0.01);但观察组治疗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下降幅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8.25,P<0.05)。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治疗前裸眼视力均为0.2±0.1,治疗后分别为1.0±0.3、0.3±0.3;两组治疗后裸眼视力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7.89、2.24,均为P<0.05);但观察组治疗后裸眼视力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3.33,P<0.05)。结论 CNV患者光凝前行雷珠单抗玻璃体内注射,视力恢复显著,有助于视功能及视网膜形态的恢复,临床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3.
牛超  李舒茵  李娜 《眼科新进展》2014,(12):1161-1163
目的 利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frequencydomain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FD-OCT)及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electroretinorgram,mfERG)观察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pigmentosa,RP)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图像特征。方法 选取临床确诊的RP患者30例(30眼)作为RP组,年龄相匹配的健康人30人(30眼)作为对照组。采用FD-OCTRTVue的E-MM5扫描模式对5mm×5mm范围的黄斑中心视网膜进行检测,获取视网膜厚度及内、外层视网膜容积,同时采用RETIport视觉电生理系统测量mfERG,对两组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RP组视网膜黄斑中心凹厚度为(140.80±19.25)μm,对照组为(165.91±14.39)μ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P组黄斑区外层视网膜体积为(3.61±0.18)mm3,低于对照组(4.59±0.11)mm3,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RP组黄斑区内层视网膜体积为(2.28±0.10)mm3,对照组为(2.30±0.10)mm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P组mfERG各环N1、P1波反应密度值均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RP组N1、P1波3~5环的潜伏期较对照组显著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FD-OCT和mfERG相结合可有效评价RP患者视网膜功能及形态特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黄斑水肿情况并分析其部分原因。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对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中心行常规白内障超声乳化的糖尿病患者分别在术前及术后1个月、3个月时行相关检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65例96眼纳入数据分析。术后1个月、3个月视力分别为(0.08±0.13)LogMAR和(0.07±0.11)LogMAR,均较术前的(0.59±0.18)LogMAR明显升高(均为P<0.001)。黄斑中心厚度术前为(253.6±29.2)μm,术后1个月时增加至(277.1±100.2)μm(P=0.008),术后3个月时增加至(275.0±94.1)μm(P=0.010),而黄斑内环区视网膜厚度则从术前的(321.3±25.0)μm分别增加至术后1个月的(342.1±65.6)μm(P<0.001)和术后3个月的(347.7±80.0)μm(P<0.001),黄斑外环区视网膜厚度则从术前的(278.8±19.9)μm增加至术后1个月的(288.6±50.1)μm(P=0.025)和术后3个月的(289.6±54.1)μm(均为P=0.025)。黄斑容积从术前的(10.11±0.73)mm3增加至术后1个月的(10.65±2.31)mm3(P=0.006)和术后3个月的(10.73±2.44)mm3(P=0.003)。术前共22眼存在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ia-beticmacularedema,DME),其中中心型DME2眼,非中心型DME14眼,弥漫型DME6眼。不同DME分组术后1个月及3个月的黄斑中心厚度均值及改变量存在显著差异(均为P<0.05)。患眼术后的黄斑中心厚度与术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严重程度相关(1个月时r=0.331,P=0.001;3个月时r=0.318,P=0.002)。但糖尿病病程长短及术前是否行激光治疗与术后黄斑中心厚度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糖尿病患者行常规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有出现黄斑水肿的可能性,患者术后的黄斑水肿程度与术前黄斑水肿的类型以及术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严重程度均相关。  相似文献   

5.
陆秉文  吴星伟 《眼科新进展》2014,(11):1030-1034
目的 探究复方丹参滴丸对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retinalischemiareperfusioninjury,RIRI)的影响。方法 将42只健康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6只)、模型组(18只)和治疗组(18只)。模型组和治疗组采用前房灌注加压建立大鼠RIRI模型,治疗组RIRI后立即给予复方丹参滴丸(450mg?kg-1?d-1)灌胃,连续7d,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灌胃等量生理盐水。观察RIRI后24h、7d视网膜电流图的改变,并取视网膜行组织病理学观察。测量RIRI后24h、7d视网膜各层厚度,同时计数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数。结果 RIRI后24h及7d,模型组视网膜电流图的b波振幅分别为(92.33±24.36)μV及(101.28±21.97)μV,较正常对照组大鼠测量到的(215.40±35.91)μV显著降低,而治疗组的b波振幅分别为(137.07±2271)μV及(166.24±16.72)μV,较模型组显著好转(均为P<0.05);各组a波与b波的变化趋势相同。大鼠RIRI后24h,模型组全层视网膜高度水肿,可见大量空泡变性,RIRI后7d,视网膜厚度明显变薄,而治疗组大鼠视网膜的组织病理学损害较模型组均明显减轻。结论 复方丹参滴丸可从形态学及功能学上减轻大鼠RIRI损伤。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毛花甙丙对乳鼠氧诱导视网膜病变模型中视网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方法 将20只生后第7天的C57乳鼠经体积分数75% ±1%的氧诱导5d后,分别给予左眼玻璃体内注射0.50μg(10眼)和0.10μg(10眼)毛花甙丙注射液,右眼注射相同剂量的磷酸盐缓冲液做对照,在生后第17天时进行视网膜铺片染色,计算视网膜新生血管面积和视网膜无灌注区面积,双眼间做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 给予0.05μg和0.10μg毛花甙丙玻璃体内注射后视网膜新生血管的面积分别为(1.09±0.32)mm2和(0.92±0.40)mm2,明显低于对照眼的(1.84±0.59)mm2和(2.03±0.35)mm2(均为P<0.05);0.05μg、0.10μg毛花甙丙注射后视网膜无灌注区面积分别为(1.40±0.44)mm2 和(1.07±0.40)mm2,明显低于对照眼的(2.00±0.65)mm2和(1.83±0.46)mm2(均为P<0.05)。同时0.10μg毛花甙丙治疗效果优于0.05μg。结论 毛花甙丙对氧诱导视网膜病变乳鼠模型中视网膜新生血管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同时还能促进视网膜无灌注区的修复。  相似文献   

7.
张敏  朱健华  冯浩  刘静 《眼科新进展》2016,(11):1061-1064
目的 观察视网膜静脉阻塞合并黄斑水肿患者黄斑区微结构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OCT)特征,探讨黄斑区微结构的改变与视力的关系。方法 采用OCT对46例(46眼)视网膜静脉阻塞合并黄斑水肿患者进行黄斑区微结构检查,分析黄斑水肿形态,对不同形态黄斑水肿的患者进行比较,以患眼作为黄斑水肿组,对侧眼作为对照组,分析黄斑区微结构各参数与视力的相关性。结果 OCT扫描结果显示46眼视网膜静脉阻塞合并黄斑水肿的患者黄斑区微结构表现为3种形态,12眼为黄斑囊样水肿,10眼为浆液性神经上皮层脱离,24眼为混合型水肿即黄斑囊样水肿伴浆液性神经上皮层脱离。对照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黄斑中心凹1mm环平均视网膜厚度及平均视网膜容积分别为(180.81±13.35)μm、(238.72±16.75)μm及(0.17±0.03)mm3,而黄斑水肿组分别为(541.26±125.68)μm、(473.61±133.42)μm及(0.38±0.14)mm3,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0)。根据患者黄斑区微结构形态表现分组研究发现,浆液性神经上皮层脱离患者BCVA最好,为(0.53±0.09)LogMAR,其次为黄斑囊样水肿患者(0.64±0.16)LogMAR,而混合型患者最差(1.02±0.24)LogMAR,3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浆液性神经上皮层脱离患者中心凹视网膜厚度、黄斑中心凹1mm环平均视网膜厚度及平均视网膜容积最小,其次为黄斑囊样水肿患者,而混合型患者3个指标均最大,3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0)。对黄斑部微结构的改变与BCVA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黄斑中心凹1mm环平均视网膜厚度、黄斑中心凹1mm环平均视网膜容积、IS/OS断裂长度及外界膜断裂长度与BCVA(LogMAR)均呈正相关(r=0.546,P=0.000;r=0.582,P=0.000;r=0.523,P=0.000;r=0.834,P=0.000;r=0.758,P=0.000)。黄斑水肿形态与BCVA呈正相关(r=0.641,P=0.000),单纯的浆液性神经上皮层脱离患者BCVA最好,混合型的患者病变最重,BCVA也最差。结论 视网膜静脉阻塞所致的黄斑水肿表现形态不同,OCT可以对黄斑部微结构改变进行定量分析,黄斑区形态改变与视力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降解蛋白1(HmgCoAreductasedegrada-tion1,HRD1)在糖尿病小鼠视网膜不同时期的表达变化。方法 STZ诱导的糖尿病C57BL/J小鼠,分别于糖尿病成功造模后1个月、3个月、6个月,选取糖尿病小鼠视网膜组织,利用免疫荧光、Westernblot、RT-PCR技术检测HRD1在糖尿病不同时期的表达变化。结果 免疫荧光观察到HRD1绿色荧光强度在1个月、3个月、6个月糖尿病小鼠视网膜随糖尿病进程逐渐减弱。Westernblot、RT-PCR检测可见在1个月、3个月、6个月糖尿病小鼠视网膜组织HRD1基因水平和蛋白水平表达较对照组均明显减少(mRNA:P1 =0.0405;P2=0.0062;P3=0.0041;蛋白:P1=0.0109;P2=0.0013;P3=0.0003)。结论HRD1可能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单次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治疗渗出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maculardegeneration,AMD)患者的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pigmentepithelium,RPE)隆起的面积及容积变化,以评价康柏西普治疗AMD的短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渗出型AMD患者40例(45眼),所有患者均行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0.05mL(0.5mg)治疗。术前、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复诊行Cirrus5000OCT检查,比较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visualacuity,BVCA)、黄斑中心凹厚度及RPE隆起的面积、容积。结果 术后1周、1个月,BCVA(logMAR)由术前1.25±0.79分别提升至0.92±0.66(P<0.001)和0.94±0.61(P<0.001),3mm圆内RPE隆起面积及容积由术前的(2.91±1.73)mm2、(0.50±0.73)mm3分别降至(2.75±1.82)mm2(P=0.024)、(0.42±0.71)mm3(P=0.020)和(2.33±1.85)mm2(P=0.002)、(0.32±0.09)mm3(P=0.046)。术后3个月时BCVA下降至1.30±0.82,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mm圆内RPE隆起面积及容积增加到(2.73±1.81)mm2、(0.51±0.79)mm3,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周、1个月、3个月5mm圆内RPE隆起面积及容积与术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黄斑中心凹厚度仅在术后1个月由术前(244.56±25.37)μm降至(234.91±21.50)μm(P=0.044)。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眼部并发症及全身不良反应。结论 康柏西普短期内治疗渗出型AMD可显著提高视力,恢复视网膜结构,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氪黄激光联合曲安奈德治疗糖尿病弥漫性黄斑水肿的临床疗效。方法 糖尿病弥漫性黄斑水肿患者65例(80眼)按照就诊时间的顺序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眼,两组均应用氪黄激光进行黄斑区格栅样光凝,需行全视网膜光凝者在黄斑格栅样光凝后进行,在此基础上治疗组给予曲安奈德治疗。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5.0%和85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视网膜厚度治疗组为(632.25±91.25)μm,对照组为(635.21±1725)μm,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96),治疗后都有明显下降,分别为(276.25±17.62)μm和(312.52±93.12)μm,同时期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视力对比无明显差异,治疗后1个月与治疗后3个月都有明显提高,同时期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渗漏消失率分别为52.5%和37.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氪黄激光联合曲安奈德治疗糖尿病弥漫性黄斑水肿能有效提高综合疗效,降低视网膜厚度及荧光渗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比分析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与曲安奈德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就诊于我院眼科的糖尿病黄斑水肿患者47例(48眼),病程6~14个月;分为雷珠单抗组24例24眼,曲安奈德组23例24眼;分别给予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0.05mL与曲安奈德0.05mg,比较两组治疗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患眼的最佳矫正视力、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眼压及眼底黄斑区荧光素渗漏情况,观察治疗后的效果。结果 雷珠单抗组与曲安奈德组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患眼的最佳矫正视力均得到提高,分别为0.08±0.02与0.06±0.03、0.21±0.03与0.17±0.05、0.29±0.07与0.27±0.04,治疗后短期内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82、0.092、0.320);治疗6个月后,曲安奈德组患眼的最佳矫正视力(0.18±0.03)有5例出现回降现象;而雷珠单抗组患眼的最佳矫正视力(0.28±0.09)变化趋于稳定,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雷珠单抗组与曲安奈德组患眼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分别为(336.00±94.71)μm与(378.00±89.74)μm、(251.00±63.55)μm与(273.00±81.29)μm、(263.00±59.42)μm与(267.00±49.32)μm、(238.00±42.61)μm与(298.00±33.27)μm,治疗后各时间点两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27、0.071、0.053、0.058)。另外,治疗后各时间点两组的眼压均在正常范围内,并且黄斑区荧光渗漏均无明显增强现象。结论 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和曲安奈德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均能有效控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病情发展并能改善视力。两种疗法的疗效在短期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6个月后,雷珠单抗疗效的稳定性优于曲安奈德。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物理和化学缺氧模型中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marrow-derivedmesenchymalstemcells,BMSCs)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3(matrixmetalloproteinase-13,MMP-13)的表达及其对猴脉络膜-视网膜内皮细胞RF/6A管腔形成能力的影响。方法 取C57BL/6J小鼠骨髓,培养鉴定BMSCs。采用三气培养箱模拟物理缺氧及氯化钴(CoCl2)诱导化学缺氧。物理缺氧6h、12h、24h和48h后检测MMP-13表达。选表达最高的处理时间,检测不同浓度CoCl2(0μmol·L-1、100μmol·L-1、200μmol·L-1、300μmol·L-1及400μmol·L-1)处理后MMP-13表达。检测缺氧后BMSCs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factor-1α,HIF-1α)表达及BMSCs增殖能力,观察其条件培养基诱导的RF/6A管腔形成情况。结果 细胞经鉴定符合BMSCs特征。物理缺氧24h后,MMP-13蛋白表达量达高峰(3.16±0.24),较常氧组(1.00±0.12)增加3倍(P<0.01)。100μmol·L-1和200μmol·L-1CoCl2组(1.60±0.09、1.64±0.24)中MMP-13表达较常氧组(1.00±0.20)均增加(均为P<0.05),而300μmol·L-1和400μmol·L-1CoCl2组中MMP-13表达与常氧组相同或稍低。三气培养箱构建的和CoCl2诱导的缺氧环境下培养24h后,BMSCs中HIF-1α蛋白表达较常氧组(1.00±0.23)明显增加,相对表达量分别为3.40±0.26和3.12±0.13(均为P<0.01),而两种缺氧模型间无明显差异。在培养24h时,物理缺氧组(1.53±0.04)和化学缺氧组(1.31±0.14)均较常氧组(1.04±0.10)细胞增殖能力增强(均为P<0.05),且物理缺氧促增殖效果更明显。三气培养箱模拟的物理缺氧组、CoCl2诱导的化学缺氧组和常氧组RF/6A管腔形成总长度分别为(5506±380)μm、(5109±558)μm和(3120±300)μm,三气培养箱模拟的物理缺氧组和CoCl2诱导的化学缺氧组较常氧组均明显增加(均为P<0.01),而两种缺氧模型之间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oCl2和三气培养箱均可建立缺氧模型,促进BMSCs表达MMP-13,提高其促血管形成能力,提示缺氧可能调控BMSCs表达MMPs进而影响新生血管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3.
王杏  王超  邢邯英  刘敏  张哲 《眼科新进展》2014,(11):1005-1008
目的 观察通心络胶囊对糖尿病小鼠视网膜IKKβ/IKBα/NF-κB通路的影响。方法 40只KK/Upj-Ay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通心络低(1g?kg-1)、中(2g?kg-1)、高(4g?kg-1)剂量组,每组各10只,10只C57BL/6小鼠为对照组。通心络组按相应剂量灌胃给药,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的蒸馏水,每天1次,连续12周。测定体质量、空腹血糖值(fastingbloodglu-cose,FBG),伊文思蓝法(evansbluemethod,EB)测定血-视网膜屏障的通透性,HE染色法观察视网膜形态学变化,Real-timePCR(qPCR)和Westernblot法测定IKKβ、IKBα、NF-κBmRNA和蛋白的表达及P-IKBα和核NF-κB蛋白的表达。结果 通心络高剂量组较中、低剂量组细胞结构更致密,排列更有序。通心络低、中、高剂量组EB含量分别(20.82±3.88)ng?mL-1、(16.43±260)ng?mL-1、(16.14±2.42)ng?mL-1,较模型组(25.53±3.57)ng?mL-1明显下降(均为P<0.05)。通心络中、高剂量组IKKβmRNA和蛋白表达量较模型组显著下降(均为P<0.01);通心络组IKBαmRNA,通心络中、高剂量组IKBα蛋白以及P-IKBα蛋白的表达均较模型组显著下降(均为P<0.01),通心络低、中、高剂量组核NF-κB蛋白表达量为0.52±0.05、043±005、034±0.04,显著低于模型组(0.61±0.07)(均为P<0.05)。结论 通心络胶囊可明显改善KK/Upj-Ay小鼠视网膜病变,其机制与抑制IKKβ/IKBα/NF-κB通路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联合玻璃体切割术治疗严重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diabeticreti-nopathy,PDR)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临床确诊为严重PDR的患者52例72眼纳入本研究。依据术前是否行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42眼、对照组22例30眼。治疗组术前3d玻璃体内注射10g·L-1雷珠单抗0.05mL(0.5mg),然后行玻璃体切割术,对照组直接行玻璃体切割术。术后随访3~12(6.5±1.3)个月。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视力、眼压、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组、对照组手术后视力分别为0.090±0.068、0.060±0.029,均较术前提高,2组治疗前、治疗后视力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005、-3.237,均为P<0.05)。两组术后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34,P<0.05)。治疗组、对照组术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分别为(313.8±27.3)μm、(325.6±14.5)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1,P<0.05)。术后2周、1个月、3个月,治疗组玻璃体积血发生率分别为12%、2%、2%,对照组发生率分别为27%、20%、3%;两组术后各时间点发生率比较,术后2周及1个月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42、3.21,均为P<0.05),术后3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2,P>0.05)。结论 玻璃体切割术联合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严重PDR能提高患者视力,降低术后玻璃体积血发生率和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白藜芦醇对青光眼视网膜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30只健康雄性成年家兔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白藜芦醇治疗组,每组10只。模型组和白藜芦醇治疗组用25g?L-1羟丙基甲基纤维素溶液0.2mL注入家兔前房内,制作青光眼模型。白藜芦醇治疗组按每日300mg?kg-1体质量给予白藜芦醇灌胃,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给药28d后测定视网膜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dismutase,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peroxidase,GPX)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的活性,抗氧化物质还原型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和还原型抗坏血酸(ascorbicacid,AsA)含量及一氧化氮(nitricoxide,NO)和丙二醛(methanedicarboxylicaldehyde,MDA)的含量。结果 模型组视网膜抗氧化酶SOD、GPX、CAT活性及抗氧化物质GSH、AsA含量分别为(42.0±3.3)U?mg-1、(18.3±1.7)U?mg-1、(1.9±0.2)U?mg-1、(33.3±2.7)mg?mg-1和(97.0±7.6)mg?mg-1,均低于对照组(均为P<0.05);NO和MDA含量分别为(37.0±2.9)μmol?mg-1和(18.0±1.7)μmol?mg-1,均高于对照组(均为P<0.05)。白藜芦醇治疗组视网膜上述抗氧化酶活性、GSH和AsA含量分别为(49.2±2.9)U?mg-1、(24.1±3.2)U?mg-1、(2.8±0.2)U?mg-1、(43.0±3.5)mg?mg-1和(108.4±8.1)mg?mg-1,均高于模型组,但低于对照组(均为P<0.05);NO和MDA含量分别为(30.1±2.4)μmol?mg-1和(12.4±1.0)μmol?mg-1,低于模型组,但高于对照组(均为P<0.05)。结论 白藜芦醇能够增加视网膜抗氧化酶活性和抗氧化物质GSH和AsA含量,从而可以减青光眼视网膜的氧化应激损伤。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玻璃体内注射曲安奈德(triamcinoloneacetonide,TA)联合黄斑部格栅样光凝治疗弥漫性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iabeticmacularedema,DME)短期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35例(39眼)弥漫性DME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2组,分别为单纯TA治疗组(24眼)和联合治疗组(TA注射联合黄斑部格栅样光凝术,15眼)。其中联合治疗组在TA注射1个月后行黄斑部格栅样光凝术,距TA注射术后3个月、6个月分别观察2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眼压、裂隙灯显微镜、彩色眼底照相、OCT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治疗后3个月,单纯TA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为0.16±0.08、0.16±0.17,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分别为(272.2±59.4)μm、(279.0±98.9)μm,眼压分别为(15.4±4.3)mmHg(1kPa=7.5mmHg)、(14.9±3.2)mmHg,2组间最佳矫正视力、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和眼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治疗后6个月,单纯TA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为0.27±0.03、0.28±0.15,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分别为(289.2±33.9)μm、(248.0±102.7)μm,眼压分别为(15.5±2.3)mmHg、(15.1±3.5)mmHg,2组间最佳矫正视力、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和眼压比较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治疗前视力相比,两组在治疗后3个月、6个月均有所提高,与治疗前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相比,两组均有所下降,与治疗前眼压相比,两组无明显变化。结论 与单纯TA注射相比,玻璃体内注射TA联合黄斑部格栅样光凝治疗弥漫性DME短期内疗效和安全性并不占据明显优势。鉴于本次病例观察时间较短,尤其再次治疗的患者例数较少,故其远期疗效、安全性仍有待大样本的长期观察。  相似文献   

17.
刘昳  袁进 《眼科新进展》2014,(12):1101-1104
目的 探讨氧诱导血管增殖性视网膜病变小鼠视网膜中核转录因子(nuclearfactor,NF)-κB蛋白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 72只出生后7d的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36只)和对照组(36只),实验组与母鼠一起放入氧气含量为体积分数75%的饲养箱中饲养,出生后12d回到正常大气环境中;对照组小鼠始终在正常大气环境中饲养。分别于出生后12d、14d、17d时处死小鼠,荧光素灌注后行视网膜铺片观察血管分布及形态,Westernblot法检测视网膜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的蛋白表达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眼球中NF-κB的表达变化。结果 视网膜铺片检查结果可见,实验组小鼠出生后14d开始出现视网膜新生血管,面积为每眼(0. 06±0.12)mm2;生后17d达到高峰,面积为每眼(1.79±0.02)mm2(χ2=20.112,P<0.01)。Westernblot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VEGF表达不断增强,在生后17d时表达达到高峰,为0.83±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生后12dNF-κB阳性细胞计数为(12.32±1. 04)个?mm-2,14d时为(19.16±1.02)个?mm-2,生后17d阳性表达较12d和14d时均高,为(28. 60±0.52)个?mm-2(χ2 =13. 102,P<0.05;χ2=20.132,P<0.01)。结论 NF-κB在氧诱导血管增殖性视网膜病变小鼠视网膜中表达明显升高,其趋势与VEGF的变化相同,NF-κB参与了缺氧状态下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调控过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后巩膜加固术治疗硅油填充术后复发性超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macularholeretinaldetachment,MHRD)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选取2011年6月至2014年6月硅油填充术后的复发性超高度近视性MHRD患者36例(36眼),所有患者均由同一术者行黄斑区改良后巩膜加固术,术后3个月取出硅油。术后随访12个月,观察记录术后并发症、视网膜脱离复位情况、黄斑裂孔闭合情况、术后视力、眼轴长度等指标。结果 36眼视网膜完全复位,视网膜复位率为100%;末次随访SD-OCT示22眼黄斑裂孔完全闭合,占61.1%,11眼黄斑部分闭合,占30.6%,3眼仍未闭合,占8.3%;31眼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visualacuity,BCVA)较术前提高,占86.1%,5眼BCVA较术前无明显改变,占13.9%;术前患者BCVA为(1.48±0.92)logMAR,术后BCVA为(0.93±0.38)logMA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患者眼轴长度为(30.95±1.16)mm,术后为(28.46±1.3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所有患眼均未发生眼底出血、眼内炎、涡静脉回流障碍、眼前部缺血综合征等并发症。结论 改良后巩膜加固术是治疗硅油填充术后复发性超高度近视MHRD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能提高视网膜解剖复位率、黄斑裂孔闭合率、视力及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口服化瘀明目饮对糖尿病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lens,IOL)植入术后黄斑区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我院眼科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行白内障手术合并糖尿病患者92例(100眼)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50例(50眼)术后应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液治疗,治疗组42例(50眼)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术后化瘀明目饮口服4周。两组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对患者进行眼部常规检查,包括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visualacuity,BCVA)、眼压、眼底检查,并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OCT)测量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和黄斑区总容积。结果 两组白内障患者术后视力均较术前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53、2.610,均为P<0.01)。治疗组术后BCVA的恢复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Z=-2.074、-2.587、-2.264,均为P<0.05)。两组术后1周、1个月、3个月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和黄斑总容积均较术前增加(均为P<0.05),治疗组术后1周、1个月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43,P<0.05;t=-2.992,P<0.01),治疗组术后3个月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39,P>0.05)。治疗组术后1个月有3眼(6%)出现黄斑水肿,对照组术后1个月有9眼(18%)出现黄斑水肿,两组黄斑水肿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化瘀明目饮可防止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术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增加,有效降低术后黄斑水肿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旷琳  杨蕾蕾 《眼科新进展》2014,(12):1167-1169
目的 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与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vis-ualacuity,BCVA)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3月于我院接受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的67例(83眼)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术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将患者分为低厚度组(≤330μm)、中厚度组(330~350μm)及高厚度组(≥350μm),对比3组术后1周及术后1个月的BCVA差异,同时分析术后1周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与BCVA的相关性。结果 3组术后1周及1个月BCVA均较术前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 05);但术后1周及术后1个月BCV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1个月低厚度组BCVA均明显高于中厚度组及高厚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而中厚度组BCVA明显高于高厚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周低厚度组、中厚度组和高厚度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分别为(322.67±36.61)μm、(341.72±37.36)μm、(352.61±29.59)μm,相关性分析显示,术后1周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与BCVA存在显著的负相关(r=-0.724,P=0. 000)。术后1周低厚度组、中厚度组和高厚度组BCVA与术前差值分别为-0.56±0.12、-0.41±0.41、-0.23±0.56,相关性分析显示,术后1周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与BCVA差值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r=-0.613,P=0.000)。结论 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患者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与BCVA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