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视知觉学习联合调节灵敏度训练治疗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3年至2015年在我院就诊的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86例(86眼),随机分为对照组(42眼)与观察组(44眼)。对照组进行视知觉学习训练,观察组进行视知觉学习联合调节灵敏度训练,比较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的最佳矫正视力,对比敏感度,正、负相对调节以及调节灵敏度、Titmus立体视的变化。结果 对照组弱视眼经过3个月的训练后,最佳矫正视力提高2行及2行以上的患者为24眼。观察组则为36眼,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02,P<0.01)。训练后两组患者对比敏感度均有所提高。观察组对比敏感度的升高以低、中空间频率升高表现突出,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高频区对比敏感度升高不明显(P>0.05)。与对照组相比训练后观察组患者正、负相对调节以及调节灵敏度均有所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观察组训练3个月后,拥有>80″~200″黄斑立体视12眼,>400″~800″周边立体视18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恢复≤60″正常立体视6眼,对照组为4眼,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视知觉学习联合调节灵敏度训练在提高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的视力、对比敏感度、调节力以及立体视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LASIK治疗近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治疗近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的临床疗效.方法 用LASIK手术矫正8位近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比较手术前后屈光不正的度数和立体视锐度的改变,并将术前的最佳矫正视力和术后第1天,第3天,第10天的裸眼视力以及6~9个月随访的裸眼视力和最佳矫正视力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 术前屈光度数高眼的屈光不正的等效球镜平均为(-10.06±1.50)D,术后该眼屈光不正的等效球镜平均为(0.19±0.32)D.手术前后立体视锐度差别有统计学意义(z=-2.207,P=0.027).术前屈光度数高眼矫正视力和术后该眼矫正视力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F=11.431;P=0.000).结论 LASIK手术能安全,有效地减少近视性屈光参差,提高患者的视力和立体视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估屈光参差性弱视与屈光参差性近视双眼间的高阶像差差异以及双眼间波前像差模式的特征。方法 85例非斜视性屈光参差患者被纳入本研究并被分成屈光参差性弱视组与屈光参差性近视组。其中屈光参差性弱视组按照最佳矫正视力情况再分为弱视眼和对侧眼亚组,屈光参差性近视组按照屈光度的高低再分为高度数眼和低度数眼亚组。所有患者均接受WaveScan波前像差检测。配对t检验用于分析各组内双眼间的差异;Spearman相关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用于分析各亚组内变量间的相互关系。结果 配对t检验与形态分析结果显示:(1)屈光参差性弱视组患者的弱视眼与对侧眼在等效离焦度、最佳矫正视力、总像差、总高阶像差以及三阶像差均方根值等指标上均存在统计学差异(均为P<0.05),形态上双眼间高阶像差呈非对称模式;(2)屈光参差性近视组患者中,仅发现等效离焦度、总像差均方根值两项指标在高度数眼与低度数眼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均为P<0.05),形态上双眼间高阶像差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和对称性。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1)屈光参差性弱视组弱视眼等效离焦度与其总像差均方根值(r=0.819,P=0.000)、三阶像差均方根值(r=-0.315,P=0.048)存在相关性,对侧眼等效离焦度与其总像差均方根值(r=0.876,P=0.000)亦存在相关性;弱视眼等效离焦度与其总像差均方根值的回归方程为y=2.275+1.066x(R2=0.668,F=76.447,P=0.000),对侧眼等效离焦度与其总像差均方根值的回归方程为y=1.462+1.214x(R2=0.721,F=98.170,P=0.000)。(2)屈光参差性近视组高度数眼等效离焦度与其总像差均方根值(r=0.852,P=0.000)、四阶像差均方根值(r=-0.313,P=0.037)存在相关性,低度数眼等效离焦度与其总像差均方根值(r=0.903,P=0.000)亦存在相关性;高度数眼等效离焦度与其总像差均方根值的回归方程为y=1.671+1.206x(R2=0.794,F=166.005,P=0.000),与四阶像差均方根值的回归方程为y=0.314-0.024x(R2=0.117,F=5.709,P=0.021),低度数眼等效离焦度与其总像差均方根值的回归方程为y=1.013+1.209x(R2=0.851,F=244.957,P=0.000)。结论 双眼间高阶像差在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中呈非对称模式,在屈光参差性近视患者中则呈相似和对称模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屈光参差性弱视双眼间的波前像差差异以及临床特点。方法 选取53例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年龄9~40岁,其中男31例,女22例,纳入本横断面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WaveScan波前像差检查,弱视眼与对侧眼之间的波前像差差异采用配对t检验;波前像差参数值、等效离焦度、最佳矫正视力,以及年龄之间的关系采用相关分析。然后将中度弱视患者按照年龄分为成年弱视组和儿童弱视组,分析这两组的临床特点。结果 经配对t检验显示,53例患者的弱视眼与对侧眼在最佳矫正视力、等效离焦度、总像差、总高阶像差、三叶草像差、三阶像差均方根值等指标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成年弱视组与儿童弱视组内均未发现年龄与高阶像差参数之间存在相关性。成年弱视组弱视眼与对侧眼之间在总像差(P=0.000)、三叶草像差(P=0.047)和三阶像差均方根值(P=0.032)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儿童弱视组弱视眼与对侧眼之间在总像差(P=0.000)、球差(P=0.008)和四阶像差均方根值(P=0.032)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个年龄组内的相关回归分析显示,在成年弱视组,等效离焦度与总像差有相关性(P<0.01),最佳矫正视力与总像差、球差均有相关性(均为P<0.05);且等效离焦度与总像差的回归方程为y=3.343+0.942x(F=40.830、P=0.000、R2=0.671),最佳矫正视力与总像差的回归方程为y=0.321+0.017x(F=5.058、P=0.036、R2=0.202)。在儿童弱视组,等效离焦度与总像差、总高阶像差均有相关性(均为P<0.05),最佳矫正视力与五阶像差均方根值存在相关性(P<0.01);等效离焦度与总像差的回归方程为y=1.529+1.176x(F=17.090、P=0.001、R2=0.501),最佳矫正视力与五阶像差均方根值的回归方程为y=0.006+0.143x(F=10.851、P=0.004、R2=0.390)。结论 除最佳矫正视力、等效离焦度、总像差之外,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双眼间的高阶像差存在显著差异;对于中度弱视患者,双眼间高阶像差差异在成人与儿童表现不同。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联合遮盖疗法治疗青少年屈光参差性弱视的疗效,并将其与传统光学矫正联合遮盖疗法的疗效进行比较。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19例,年龄10~17岁。A组包括患屈光参差性弱视的青少年10例,光学矫正联合遮盖疗法后,他们的视力不能改善。这些患者后接受LASIK联合遮盖疗法。B组包括年龄相匹配的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9例作为对照,他们适应光学矫正联合遮盖疗法。分析A组的术后视力,并与B组进行比较。结果:A组,术前平均球性屈光不正度数为-8.9±5.2D,术后为-1.9±2.0D;术前平均最佳矫正视力为0.25±0.18,治疗后提高至0.50±0.26。B组,治疗前平均最佳矫正视力为0.27±0.18,治疗后提高至0.50±0.28。两组治疗后最佳矫正视力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对于经过传统的光学矫正联合遮盖疗法而不能提高视力的青少年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LASIK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治疗方法,其治疗效果与传统疗法相当。  相似文献   

6.
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治疗后双眼视觉输入平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轻、中度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经屈光矫正合并遮盖治疗弱视眼的视锐度恢复到相应正常水平后,双眼视觉输入是否达到平衡状态。方法 选择成功治疗半年以上,视锐度恢复到相对稳定状态的轻、中度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为弱视治疗组(n=15)。正常对照组选择相应年龄段的正常儿童(n=15)。受试者配戴立体眼镜,通过阈上双眼相位结合的方法对其进行双眼相互作用的检测。所有试验信息由计算机系统自动记录,最终进行模型分析得到双眼的有效对比度比,将其作为评价双眼视觉输入平衡的主要指标。结果 弱视治疗组治疗后弱眼和强眼的视锐度分别为(-0.02±0.06)logMAR和(-0.05±0.05)logMAR,弱视治疗后双眼的视锐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经屈光矫正合并遮盖治疗后,虽然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弱眼的视锐度得到了较好的恢复,但是其双眼视觉输入依然不平衡。弱视治疗组弱眼的有效对比度比为0.27±0.09,正常对照组的有效对比度比为(0.95±0.07)。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弱视治疗组弱眼的平均有效对比度比降低了72%,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经屈光矫正合并遮盖治疗视锐度恢复正常后的轻、中度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双眼输入的信号强度依然是不平衡的,双眼视觉功能依然存在缺陷。这种双眼输入信号强度的不平衡可能是儿童弱视易复发的一个潜在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在非弱视性远视屈光不等儿童中,使用高透氧硬性角膜接触镜( rigid gas permeable lens,RGP)矫正高屈光度眼视力,对双眼屈光度等效球镜差值(△SE )、眼轴差值(△AL )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视光门诊远视性屈光不正的6~12岁儿童95例190眼,且双眼屈光度差值(△SE)1D≤△SE<2.0D和矫正视力不等,但每一眼的矫正视力均在同龄儿童正常范围内,即均非弱视。随机分为两组:A组48例,给屈光度较高眼(视力较差眼)配戴RGP,另一眼不戴镜处理;B组47例,不配镜作为对照组。用1%环戊酮散瞳验光计算等效球镜(SE),测量眼轴(AL),并随访1.5a。分别计算A组和B组等效球镜差值(△SE )、眼轴差值(△AL ),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组双眼之间等效球镜度差值(△SE )小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508,P=0.002<0.05);A组双眼之间眼轴差值(△AL )小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116.765,P=0.000<0.05)。结论:在非弱视性远视屈光不等儿童中,用RGP矫正高屈光度眼视力是有必要的,可以明显减少双眼屈光度、矫正视力差异,避免屈光参差所带来的视觉功能异常等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应用PRK治疗儿童单眼高度近视屈光参差性弱视的可行性、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5-10岁的儿童单眼高度近视屈光参差性弱视的患儿,对近视度数较高的12眼进行PRK手术治疗,术后再进行系统的脑力影像网络弱视治疗,随访6-12个月。观察手术前后双眼屈光参差差距变化、术眼视力、屈光度、对比敏感度和立体视改善情况。结果手术眼屈光度从术前平均等效球镜-9.77±3.64D降至术后-2.79±2.33D,手术前后屈光度降幅平均为6.98±3.09D。术前双跟屈光参差差距平均为8.65±4.06D,术后双眼屈光参差平均降幅8.25±4.23D。矫正视力从术前0.36±0.24提高到术后的0.45±0.28,术后视力改善的占96.6%,其中提高1行的占36%,提高2行或以上者占62%,未见视力减退病例。在所有术前屈光参差性弱视眼中,2眼术后1个月矫正视力即达到1.0,其他10眼矫正视力均较术前持平或有不同程度改善(提高1-3行)。术后戴镜条件下的对比敏感度和立体视功能与术前持平或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具有立体视功能的比例从术前的15.3%提高至术后的55.4%。所有病例未见有别于成人PRK的并发症。结论对于单眼高度近视屈光参差性弱视的低龄儿童患者施行PRK手术治疗是一种可选择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不仅可以迅速有效地矫正屈光不正,提高视力,而且更为后期弱视治疗提供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9.
儿童弱视黄斑阈值和瞳孔传入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观察弱视儿童的黄斑光敏感度(macularlightsensitivity,MLS)和相对性传入性瞳孔缺陷(relativeaferentpupilarydefect,RAPD)。方法应用静态视野技术和光摆实验对正常组、屈光参差性和屈光不正性弱视的学龄儿童进行检查。结果弱视眼MLS降低(P<0.001)。屈光参差性弱视眼的对侧眼MLS也较正常组低(0.01<P<0.05)。屈光参差性弱视中,RAPD阳性者占34.29%。结论弱视存在X通道功能缺陷。单眼弱视与双眼弱视发病机制可能不同。MLS对估计预后有帮助。RAPD阳性,支持弱视的周边发生学说。屈光参差性弱视眼的对侧眼处于不正常状态。  相似文献   

10.
左旋多巴对弱视拥挤现象及双眼间相互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观察息宁(左旋多巴/卡比多巴)对难治性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拥挤现象及双眼间相互作用的影响,探讨左旋多巴治疗弱视的机理。方法给32名5~15岁、经传统方法治疗至少6个月无效的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口服息宁,每公斤体重左旋多巴1mg、卡比多巴025mg,每日3次,连续60天。观察分析服药后单字E、拥挤E字视力和分视VEPB/M值的变化。结果(1)弱视眼及优势眼单字、拥挤视力之差变化均无显著性(P>005)。(2)B/M值在服药前后变化无显著性(P>005)。结论左旋多巴对弱视分视VEP表现的异常双眼间相互作用无显著影响,认为左旋多巴治疗弱视的机理是解除视觉抑制的假设尚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1.
双眼同时LASIK矫正近视性屈光参差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对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矫正近视性屈光参差的疗效进行分析。方法 采用SCMD公司的可调式气动微型角膜刀和Coherent公司的Schwind Keratom-Ⅲ型准分子激光治疗仪,对两眼等效球镜度差≥-2.50D的近视性屈光参差48例,进行LASIK手术前后平均屈光度、屈光参差度数、最佳矫正视力和裸眼视力的评价。LASIK后随访6个月以上,应用标准对数视力表作视力检查,采取5分记录法。结果 术前平均等球镜度较高眼-12.66D,术后减少为-0.70D;对侧眼为-8.42D,术后减少为-0.37D。术前两眼屈光参差平均为-4.24D,术后减少为-0.26D。96眼中最佳矫正视力(BCVA)术后保持不变的52眼(54.2%),提高1行以上的23眼(24.0%),提高2行以上的14眼(14.6%);有6眼减少1行(6.3%),有1眼减少4行(1.0%);有42眼(43.8%)术后BCVA为5.0。平均裸眼视力(NCVA)提高0.92,术后NCVA≥4.7的68眼(70.8%)。结论 LASIK治疗近视性屈光参差不仅能提高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和裸眼视力,解除患者对眼镜或角膜接触不能耐受的痛苦,而且对于恢复其双眼单视功能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屈光参差在弱视形成中的作用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屈光参差在弱视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对远视性屈光参差、近视性屈光参差、对称性远视、对称性近视四组1311例患者的矫正视力在同等屈光度条件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同等屈光度时远视性屈光参差屈光度高侧眼矫正视力明显低于屈光度低侧眼和对称性远视;近视性屈光参差高侧眼、低侧眼、对称性近视三者矫正视力无显著性差异;35D以上对称性远视矫正视力明显低于对称性近视。结论远视性屈光参差在弱视形成中作用十分明显,除远视对视功能的损害外,屈光参差的存在更加重了视功能的损害。较低程度近视性屈光参差不导致弱视。对称性远视对视功能的损害明显强于对称性近视。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基于双眼推拉模型的视觉训练和传统综合训练对9~16岁大龄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收集2017年6月至2018年3月在南宁市爱尔眼科医院门诊确诊的9~16岁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64例(64眼)。随机分为推拉模型训练组(32例)和传统综合训练组(32例),2组均在屈光矫正的基础上联合视觉训练治疗12个月。推拉模型训练组全天无需遮盖,通过双眼分视以视频刺激的方式进行训练。具体训练方案由医师根据患者初始视力、知觉眼位、抑制度、视功能缺损的严重程度以及每阶段训练后的进步情况等信息来制定。传统综合训练组是在遮盖优势眼的基础上予以精细训练、红光闪烁训练。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最佳矫正视力、0阶立体视、1阶立体视、2阶立体视及屈光度数的变化。2组疗效(等级资料)、阶度立体视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对屈光度数的变化的分析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 结果:治疗12个月后,2组各失访1例。经过治疗,推拉模型训练组基本治愈7眼(23%),进步24眼(77%),无效0眼(0%);传统综合训练组基本治愈2眼(6%),进步25眼(81%),无效4眼(13%),2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490, P=0.013)。推拉模型训练组31眼logMAR视力总共提高146行,传统综合训练组总共提高89行。推拉模型训练组视力提升效率高于传统综合训练组。推拉模型训练组的0阶立体视、1阶立体视、2阶立体视改善程度均较传统综合训练组明显( Z=-4.861, P<0.001;Z=-3.706, P<0.001;Z=-5.819, P<0.001)。治疗前后2组患者的球镜度数、柱镜度数、等效球镜度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基于双眼推拉模型的视觉训练在改善大龄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弱视眼的视力及立体视方面均优于传统综合训练。  相似文献   

14.
Wang H  Yin ZQ  Chen L  Ren Q 《中华眼科杂志》2007,43(2):112-117
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矫治儿童高度远视性屈光参差的安全性、有效性、可预测性和稳定性,并探讨其对术后弱视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自身对照法观察42例高度远视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病例,年龄范围6~14岁。使用SVS Apex plus准分子激光系统(其中联合L型mask盘矫正单纯远视9例,联合P型mask盘矫正远视合并散光12例)及鹰视世纪波准分子激光系统(21例),在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下对患儿高度远视眼行LASIK,术后进行弱视治疗。术后对视力、屈光度和双眼视功能进行分析。随访时间6~24个月。结果矫治屈光度数为+3.00-+7.50D,术后2年66.6%术眼残余屈光度数在预计矫正屈光度数±1.00D的范围内。术后随访发现睫状肌麻痹下等值球镜屈光度数波动范围为+0.99~+0.67D。最佳戴镜矫正远、近视力均不丢失。术后2年平均最佳戴镜矫正远视力为0.40±0.28,平均最佳戴镜矫正近视力为0.78±0.39。经规范弱视治疗,双眼不等像、同时视、融合、立体视及隐斜均得以改善。结论对患有高度远视性屈光参差且不能耐受戴镜矫治的儿童,采用LASIK矫治屈光参差是安全、有效的,具有良好的可预测性和稳定性,且这一手术有助于提高高度远视屈光参差性弱视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5.
单眼LASIK矫正近视性屈光参差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单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单眼近视所致屈光参差的效果。方法采用对单跟等效球镜度-2.50D以上的近视性屈光参差42例,进行单眼LASIK手术前后平均屈光度、屈光参差度数、最佳矫正视力和裸眼视力进行评价,术后随访6~12月。结果术前平均等值球镜度数为-4.66D(-2.50D--9.25D),术后减少至-0.62D(0~-1.70D),LASIK对平均等值球镜改变为-4.38D(-2.00D~-8.00D)。术前两眼平均屈光参差为-5.23D(-2.5D~-9.25D),术后减少至-0.50D(0~-1.25D)。术前术后BCVA(最佳矫正视力)范围均为0.6~1.0,平均最佳矫正视力从术前1.0提高到1.04;术后裸眼视力≥1.0者39跟,平均裸跟视力从术前的0.13术后提高至1.0。结论单眼LASIK治疗近视性届光参差不仅能提高患眼的最佳矫正视力和裸眼视力,解除单眼近视、散光所致的屈光参差对眼镜或角膜接触镜不能耐受的痛苦,而且对恢复双眼单视功能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联合遮盖疗法治疗青少年屈光参差性弱视的疗效,并将其与传统光学矫正联合遮盖疗法的疗效进行比较。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19例,年龄10~17岁。A组包括患屈光参差性弱视的青少年10例,光学矫正联合遮盖疗法后,他们的视力不能改善。这些患者后接受LASIK联合遮盖疗法。B组包括年龄相匹配的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9例作为对照,他们适应光学矫正联合遮盖疗法。分析A组的术后视力,并与B组进行比较。结果:A组,术前平均球性屈光不正度数为-8.9±5.2D,术后为-1.9±2.0D;术前平均最佳矫正视力为0.25±0.18,治疗后提高至0.50±0.26。B组,治疗前平均最佳矫正视力为0.27±0.18,治疗后提高至0.50±0.28。两组治疗后最佳矫正视力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对于经过传统的光学矫正联合遮盖疗法而不能提高视力的青少年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LASIK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治疗方法,其治疗效果与传统疗法相当。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知觉学习训练在改善青少年及成人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视功能方面的效果。方法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共纳入18例青少年和成年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弱视眼在截止空间频率下进行对比度检测任务的训练,对侧相对健眼作为对照。患者随访3~6个月。分别观察患者训练前后的最佳矫正视力和对比度阈值改变,立体视改变以及试验组训练前后视觉诱发电位改变。数据进行t检验、相关性分析。结果弱视眼与相对健眼相比,其在训练前后的视力改变,截止空间频率下的对比度阈值改变,以及所有空间频率下的对比度阈值改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731,P<0.05;t=5.108,P<0.01;t=3.700,P<0.01),弱视眼及对侧眼在训练前后潜伏期变化,振幅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并且18例中有8例立体视得到改善。12例患者随访3个月,弱视眼视力平均保持了99.3%,对侧眼视力改善平均保持了50%。结论知觉学习能改善青少年及成年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的视功能,可用于治疗大龄弱视。  相似文献   

18.
视知觉学习治疗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4年随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视知觉学习治疗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06年在广西视光中心接受"视知觉学习"治疗且达到"基本治愈"标准的4~8岁屈光不正性弱视患者65例(117眼),所有病例均随访4a以上。随访期间收集患者的矫正视力和屈光度。所有患者按起始弱视程度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弱视后,使用Two-wayANOVA比较3组患者间视力的稳定性;按屈光性质分为近视性、远视性和混合散光性弱视后,使用One-wayANOVA比较3组患者的屈光度变化情况。结果矫正视力:整体而言,终止视知觉学习后1a、2a、3a、4a时的矫正视力分别为0LogMAR、(0.006±0.024)Log-MAR、(-0.001±0.055)LogMAR、(-0.011±0.060)LogMAR,各随访时间点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均高于治疗前视力(0.344±0.171)LogMAR(均为P=0.000);但重度弱视儿童的矫正视力在随访期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现为在随访的第3年和第4年时出现了小幅视力回退。屈光度:视知觉治疗前、后球镜的变化量近视性、远视性、混合散光性弱视患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3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但视知觉治疗前、后柱镜与等效离焦度的变化量在3组患者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视知觉学习治疗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的远期疗效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19.
儿童屈光参差的临床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研究儿童屈光参差的临床表现 ,探讨儿童屈光参差的发育规律及其对视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 8所幼儿园的 2 10 0名 4~ 6岁儿童进行远视力普查筛选 ,视力低常者行眼科常规检查及阿托品散瞳验光。对屈光参差 (球镜差≥ 1.5 0 D,柱镜差≥ 1.0 0 D)儿童 ,进行同视机检查 ,按常规配镜及遮盖治疗弱视、随访。结果 屈光参差患病率 0 .86 % ,其中单纯柱镜屈光参差 10人、单纯球镜屈光参差 7人、球镜及柱镜屈光参差同时存在 1人。柱镜屈光参差双眼相差 :1.0 0 DC6只眼、1.2 5 DC2只眼、1.5 0 DC3只眼。球镜屈光参差双眼相差 :3.2 5 DS2只眼 ,1.75 DS、2 .5 0 DS、3.5 0 DS、4 .5 0 DS、4 .75 DS及 6 .2 5 DS各 1只眼。所有患儿均戴用框架眼镜完全矫正屈光参差 ,接受良好。一年的随访发现 ,基础屈光向正视方向发育 ,远视度数有所降低 ,但屈光参差度没有明显变化。屈光参差大小不影响弱视的治疗效果 ,最佳矫正视力优势眼平均从 0 .93提高到 1.0 7,劣势眼平均从 0 .5 1提高到 0 .81,全组患者均存在立体视功能 ,一年随访同视机检查结果无明显变化 (P >0 .0 5 )。结论 双眼屈光不等是普遍现象 ,绝大多数在中低度 ,发育生长时变化较小 ,大都可通过戴用框架眼镜完全矫正 ,不导致双眼融合障碍 ,不影响双眼单视  相似文献   

20.
LASIK治疗小儿屈光参差性弱视初步报告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目的探讨用LASIK治疗小儿屈光参差性弱视的可能性.方法对1 7例4~1 2岁的屈光参差患儿进行LASIK手术治疗,术前屈光度从+5.50~-11.00D不等,且两眼屈光参差超过5D.对屈光度较大的患眼施行手术.手术在表面麻醉或基础麻醉下施行,术后再进行弱视治疗.结果经术后6~13个月随访,17眼裸眼视力均较术前提高,6眼裸眼视力超过术前矫正视力,7眼达术前矫正视力;12眼屈光度在±1.00D之间.结论对屈光参差性弱视小儿施行LASIK,可矫正屈光不正,提高视力,为弱视治疗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