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0 毫秒
1.
目的:探讨重型抑郁症患者血清中维生素D水平及与抑郁病情的相关。方法:检测107名重型抑郁症患者(研究组)和121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的浓度,应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程度。对重型抑郁症患者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患者的身高、肥胖指数、HAMD评分、复发次数及疾病持续时间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重型抑郁症患者血清25(OH)D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t=10.68,P0.001);重型抑郁症患者维生素D缺乏率和不足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167.5,P0.001);重型抑郁症患者血清25(OH)D水平与HAMD评分、疾病持续时间呈负相关(r=-0.81,-0.77;P=0.007,0.031),与身高、肥胖指数、复发次数不相关。结论:重型抑郁症患者的血清维生素D处于较低水平,为维生素D缺乏的高危人群;重型抑郁症患者维生素D水平与抑郁症状和病程呈负相关;对重型抑郁症患者进行维生素D水平检测和维生素D补充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哮喘患者血清25羟基维生素D与肺功能及哮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哮喘患者66例及同期健康体检者23例,将哮喘患者分为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通过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浓度,用肺功能仪检测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第1秒最大呼气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l)、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of predicted,FEV1% pred)及第1秒最大呼气率(FEV1/FVC%).结果 83%(55/66)哮喘患者血清25羟基维生素D不足,轻度、中度和重度哮喘患者血清维生素D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重度组血清25羟基维生素D平均水平最低,哮喘组血清25(OH)D浓度与FEV1%pred呈正相关(r=0.63,P<0.05).结论 哮喘患者血清维生素D普遍缺乏,血清25羟基维生素D低水平与其哮喘严重性有关,与肺功能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邢时龙  淦勤 《医学信息》2020,(1):101-103
目的 探究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25-羟基维生素D3[25-(OH)D3]的变化及其与免疫抑制因子IL-10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4年2月~2019年7月于我院就诊的6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疾病组,另外选择同期60名健康体检人群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两组血清25-(OH)D3浓度,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清IL-10浓度。Spearman法分析25-(OH)D3与IL-10间的相关性。结果 疾病组血清25-(OH)D3浓度低于健康对照组[(13.65±7.92)ng/ml vs (26.15±8.33)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疾病组IL-10浓度高于健康对照组[(89.71±26.59)ng/ml vs (26.18±8.15)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25-(OH)D3可能与淋巴结转移和肿瘤分期密切相关,与IL-10浓度呈负相关(r=-0.568,P<0.05)。结论 原发性肝癌患者存在25-(OH)D3缺乏现象,且与肿瘤进展和免疫抑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2018年4月至2023年3月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成年患者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水平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方法 共纳入9 470例在2018年4月至2023年3月于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进行血清25(OH)D检测的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25(OH)D水平在不同性别、年龄、检测季节和年份之间的差异。结果 全体受试者的25(OH)D水平的中位数(四分位数)为16.52(11.58,23.26)ng/mL,其中有6 019(63.6%)例患者为维生素D缺乏(<20ng/mL),2 398(25.3%)例患者为维生素D不足(20~30ng/mL),仅有1 053(11.1%)例患者为维生素D充足状态(>30ng/mL)。患者的25(OH)D水平在不同年龄间和检测的不同季节间差异明显,主要表现为18~39岁年龄组人群较低,春季和秋季水平较低。从2018年到2023年5年间逐年分析显示患者的25(OH)D水平没有明显随年份的变化趋势。结论 目前医院患者的维生素D水平偏低,18~39岁年龄组人群和春季、冬季检测的患者中25(OH)D缺乏的比例较高,提示临床医护应关注就诊患...  相似文献   

5.
吴刚  吴锦瑜 《医学信息》2018,(19):96-98
目的 探究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25-羟基维生素D3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5年3月~2018年5月81例HBeAg阴性且非肝硬化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观察组,依据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水平分为观察组A 41例(ALT处于正常水平且HBV DNA水平<2000 IU/ml,持续时间高于6个月)和观察组B 40例(ALT处于升高水平且HBV DNA水平≥2000 IU/ml,持续时间高于6个月)。同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人群4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三组血清25-羟基维生素D3的浓度。结果 观察组血清25-羟基维生素D3低于健康人群,统计学意义显著(P<0.001),三组间比较,统计学意义显著(P<0.001)。观察组患者血清25-羟基维生素D3与年龄、BMI、ALT、AST、Hb、WBC、PLT及AFP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而与HBV DNA含量间存在显著负相关(r=-3.981,P<0.05)。结论 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25-羟基维生素D3存在异常,并与乙肝病毒复制相关,可能参与机体和乙肝病毒的免疫反应过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合成25-羟基维生素D3人工完全抗原,并制备抗25-羟基维生素D3的特异性抗体。方法:将25-羟基维生素D3进行化学修饰加入羧基活性基团,合成具有半抗原结构特征的25-羟基维生素D3-半琥珀酸酯。采用碳二亚胺法,将25-羟基维生素D3-半琥珀酸酯,分别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和卵清蛋白(OVA)偶联,合成人工完全抗原25-羟基维生素D3-半琥珀酸酯-BSA和25-羟基维生素D3-半琥珀酸酯-OVA。通过紫外吸收光谱,SDS-PAGE和MALDI-TOF进行偶联鉴定。用25-羟基维生素D3-半琥珀酸酯-BSA免疫小鼠,获得抗25-羟基维生素D3抗体免疫血清。结果:25-羟基维生素D3-半琥珀酸酯与BSA的偶联比为(12±0.16)∶1,免疫小鼠后获得高效价(效价为6.25×10-4)的抗体,且标准品浓度在37.5~600 ng/mL范围具有显著的竞争性线性关系,检测的灵敏度为37.5 ng/mL。结论:成功合成了25-羟基维生素D3人工完全抗原,制备出25-羟基维生素D3的抗体且其线性关系显著,灵敏度较高,为进一步研制检测25-羟基维生素D3的试剂盒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25(OH)维生素D水平,并分析25(OH)维生素D水平与疾病活动性的关系,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4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者为研究对象,采用ELISA法检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和健康体检者血清中25(OH)维生素D水平,应用Mayo评分法对UC病人的疾病活动度进行分级,将维生素D水平与UC患者临床资料以及疾病活动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25(OH)维生素D水平(15.8±12.3)ng/ml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42.5±26.7)ng/ml,p0.05,血清25(OH)维生素D水平与患者年龄、性别、病程、是否吸烟、抗生素的应用、5-氨基水杨酸的应用及非甾体类抗炎药的应用无相关性,但与皮质类固醇激素的应用及溃疡性结肠炎的活动性相关。结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低储备维生素D水平与疾病活动性及皮质类固醇激素的应用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骨密度改变与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D3)]水平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4年5月至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RA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另选取50例同期入院体检的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对比不同严重程度RA患者与对照组血清25-(OH)D3水平及骨密度(BMD)、骨密度T值,分析25-(OH)D3不同缺乏程度患者BMD、骨密度T值,分析RA患者25-(OH)D3水平与BMD及骨密度T值关系.结果 RA组血清25-(OH)D3水平、BMD、骨密度T值低于对照组(P<0.05);RA分期Ⅳ期患者血清25-(OH)D3水平、BMD、骨密度T值低于Ⅰ、Ⅱ、Ⅲ期(P<0.05);随25-(OH)D3缺乏程度加重,RA患者BMD、骨密度T值下降(P<0.05);相关分析显示RA患者血清25-(OH)D3水平与BMD、骨密度T值呈正相关(r=0.453、0.324,P均<0.05).结论 RA患者骨密度改变与其血25-(OH)D3水平存在密切关系,随RA病情加重,患者血清25-(OH)D3水平及BMD下降,且25-(OH)D3水平缺乏程度加重,骨密度降低越明显,因此在RA治疗中可补充维生素D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维生素D3摄入对缺乏维生素D的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血清AMH和sRAGE的影响。方法 54例患者分为25例缺乏维生素D合并PCOS的观察组和29例仅缺乏维生素D的对照组,给予口服8周维生素D3,检测口服前和口服8周后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 OH-D),AMH和sRAGE浓度。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摄入维生素D3后血清25 OH-D升高,且观察组血清sRAGE水平上升,AMH水平下降。结论缺乏维生素D合并PCOS患者摄入维生素D3可以通过增加sRAGE抑制AGEs的活性起到保护性作用。此外,维生素D3促进观察组患者血清AMH水平降低,改善卵泡生长发育环境。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孕妇血清维生素A、维生素E、25-羟基维生素D水平与子痫前期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6年3月~2017年10月在我院产检的单胎孕妇为研究对象,其中子痫前期组72例,健康对照组30例。分析血清维生素A、维生素E、25-羟基维生素D水平与子痫前期的相关性及其诊断价值。结果 在孕10~14周时,两组孕妇孕血清维生素A、维生素E 、25-羟基维生素D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24~28周时,子痫前期组血清维生素A、维生素E 、25-羟基维生素D水平低于对照组水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孕24~28周血清维生素A、维生素E、25-羟基维生素D水平与子痫前期发病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回归模型显示,血清维生素A诊断子痫前期的AUC为0.976,95%CI为0.931~1.000,当界值为0.46时,预测子痫前期发病的灵敏度为95.70%,特异度为72.50%;维生素E诊断子痫前期的AUC为0.820,95%CI为0.725~0.914,当界值为0.28时,预测子痫前期发病的灵敏度为76.70%,特异度为77.80%;25-羟基维生素D诊断子痫前期的AUC为0.789,95%CI为0.681~0.898,当界值为0.33时,预测子痫前期发病的灵敏度为73.30%,特异度为81.90%;血清维生素A+维生素E+25-羟基维生素D诊断子痫前期的AUC为0.988,95%CI为0.966~1.000。当界值为0.55时,预测子痫前期发病的灵敏度为96.70%,特异度为95.80%。结论 在孕10~14周时,血清维生素A、维生素E、25-羟基维生素D水平下降与子痫前期发病无关;在孕24~28周时,血清维生素A、维生素E、25-羟基维生素D水平下降与子痫前期发病显著相关,孕晚期血清维生素A、维生素E、25-羟基维生素D可作为子痫前期的关键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测定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探讨维生素D缺乏与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5年9月~2017年3月于我院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84例,根据HAMD评分将患者分为T2DM组44例和T2DMD组40例。收集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检测FBG、HbA1c、TC、TG、LDL-C、HDL-C、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3缺乏患病率。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BMI、TC、T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DMD组FBG、HbA1c、LDL-C均高于T2DM组,且糖尿病病程长于T2DM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2DM组血清25-羟维生素D3平均水平为(20.94±1.68)ng/ml,高于T2DMD组的(16.44±2.05)n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2DMD组血清25-羟维生素D3缺乏患病率为95.00%,高于T2DM组的31.8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与FBG、HbA1c、LDL-C、病程均呈负相关(P<0.05),与HDL-C呈正相关(P<0.05),与BMI、TC及TG均无相关性(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FBG、HbA1c及病程是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患者维生素D缺乏更加普遍,维生素D缺乏可能参与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孕中期孕妇外周血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与贫血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贫血孕妇322例为本研究的贫血组,选取同期血红蛋白在正常参考区间内的孕妇322例为本研究的孕期对照组,选取同期在我院体检的血红蛋白在正常参考区间内的正常未孕女性100例为未孕对照组,收集受试者的一般资料及贫血相关检测(包括血红蛋白、铁蛋白、孕前BMI、红细胞计数)结果及25(OH)D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贫血组血清25(OH)D水平明显低于孕期对照组和未孕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血清25(OH)D水平整体分布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贫血组的维生素D缺乏比例高于孕期对照组和未孕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贫血组的血红蛋白、铁蛋白、孕前BMI、红细胞计数均低于孕期对照组和未孕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贫血组孕妇血清25(OH)D与血红蛋白、铁蛋白、红细胞计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BMI呈显著负相关(P<0.05).孕妇血清25(OH)D水平对贫血具有较高的辅助诊断及评估价值,AUC(0.95CI)为0.767(0.612~0.961).结论 25(OH)D水平与孕中期孕妇贫血情况密切相关,对孕妇贫血有较好的辅助诊断和评估价值,临床应重视对于妊娠期女性的维生素D水平监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CD)患者血清25(OH)D水平与病变部位、疾病活动性、肠道炎症程度以及激素治疗等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南京鼓楼医院就诊的CD患者97例,及同期在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者79例。比较两组人群25(OH)D水平的差异。记录CD患者就诊时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肠镜检查结果、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Hb)、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血清白蛋白(ALB)水平及用药情况,并分析25(OH)D水平与其相关性。结果 CD组的25(OH)D水平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12.87(3.00~33.84)ng/mL vs 19.97(16.28~39.61)ng/mL](Z=-8.518,P<0.001),回结肠病变的CD患者25(OH)D水平显著低于回肠病变者[11.07(3.00~33.84)ng/mL vs 14.68(3.00~27.59)ng/mL](Z=-2.081,P=0.037),回结肠病变的CD患者25(OH)D水平明显低于结肠病变者[11.07(3.00~33.84)ng/mL...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初步探讨25-羟维生素D[25-(OH)D]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宁夏医科大学总院2013 年12 月到2015 年6 月期间住院的44 例确诊为PBC 的患者,随机收集确诊为乙肝肝硬化患者41 例及我院体检健康人群110 例作为对照组,分析患者组和对照组的生化指标及血清25-羟维生素D 含量,并对PBC 患者血清中25-羟维生素D 绘制ROC 曲线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生化指标TBIL、DBIL、IBIL、GLB、AST、ALT、ALP、-GT 在PBC 组中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和乙肝肝硬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羟维生素D 含量在PBC 患者中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和乙肝肝硬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BC 患者血清中25-羟维生素D 绘制ROC 曲线下的面积(AUC)为0.926,筛选其最佳截断点:当25-(OH)D=17.275 ng/ ml 时,敏感性为92.8%,特异性为84.1%。结论:25 羟维生素D 在PBC 患者血清中的含量明显下降,对PBC 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25-(OH)D=17.275 ng/ ml 可能是一个诊断的界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 VitD)水平及其与胰岛素抵抗、胰岛β细胞功能的关系。方法:检测328例T2DM患者(T2DM组)和50例常规体检正常者(正常对照组)血清25-OH VitD、空腹胰岛素(FINS)、C-肽(C-p)、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计算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稳态模型-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并作统计分析。结果:正常对照组男性与女性血清25-OH VitD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DM组男性与女性血清25-OH VitD水平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T2DM组男性、女性血清25-OH VitD和HOMA-β水平分别低于正常对照组男性、女性水平(P0.05)。T2DM患者组男性、女性的FINS、FPG、HbA1c、HOMA-IR水平分别高于正常对照组男性、女性水平(P0.05)。T2DM患者血清25-OH VitD水平与HOMA-β呈正相关(r=0.306,P0.05);与HOMA-IR呈负相关(r=-0.173,P0.05)。结论:T2DM患者血清25-OH VitD水平降低与胰岛素抵抗增加及胰岛β细胞功能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 OH Vitamin D,25(OH)D]、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C反应蛋白/白蛋白(C- reactive protein/Albmin,CRP/ALB)比值和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水平相关性的临床分析。方法 生化法等测定了126例ACS患者,其中67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和59例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106例SAP患者和100例正常对照组(normal controls,NC)血清25(OH)D、TSH、CRP/ALB和PCT水平并进行对比性分析。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 curve)评估了ACS患者早期诊断的价值。结果 126例患者较之100例NC、106例SAP患者,血清25(OH)D水平明显降低( P <0.01),血清TSH、CRP/ALB和PCT水平明显增高( P 均<0.01)。ROC曲线显示:血清25(OH)D、TSH、CRP/ALB和PCT的临界值分别为15.36ng/mL、7.64mIU/L、4.36和0.45ng/mL,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853、0.608、0.887和0.918,灵敏度83.0%~88.5%,特异性87.4%~ 92.4%。结论 血清25(OH)D、TSH、CRP/ALB和PCT水平具有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ACS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1,25-二羟维生素D3水平对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HNSCC)患者肿瘤细胞免疫状态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纳入2014年3月至2017年4月我院收治的头颈部鳞癌患者200例,设为HNSCC组,另选取同期在我院健康体检者100例设为对照组;检测两组受试者血清1,25-二羟维生素D3水平;采用流式细胞分析仪检测外周血T细胞、NK细胞及巨噬细胞水平;Spearman线性方程分析HNSCC患者血清1,25-二羟维生素D3水平与T细胞、NK细胞及巨噬细胞水平的相关性;随访3年,根据HNSCC患者预后情况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对比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HNSC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以HNSCC组患者血清1,25-二羟维生素D3水平中位数为界值,绘制K-M生存曲线,分析低血清1,25-二羟维生素D3水平组和高血清1,25-二羟维生素D3水平组3年生存风险.结果 HNSCC组患者血清1,25-二羟维生素D3水平低于对照组(t=5.103,P<0.001);Spearman线性相关性分析显示,1,25-二羟维生素D3水平与外周血T淋巴细胞、NK细胞及巨噬细胞水平呈正相关(r=0.579、0.520、0.677,P<0.05);随访3年,200例HNSCC患者出现5例失访,最终195例患者出现47例死亡,据此分组后对比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显示,死亡组肿瘤分化程度、临床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以及血清1,25-二羟维生素D3水平与存活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K-M生存分析曲线显示,低血清1,25-二羟维生素D3水平组3年生存风险明显高于高血清1,25-二羟维生素D3水平组(log-rankχ2=5.641,P=0.01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低分化(OR=7.682)、临床病理分期 Ⅲ~Ⅳ期(OR=6.988)、低血清1,25-二羟维生素D3水平(OR=0.752)以及淋巴结转移(OR=5.635)是导致HNSCC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头颈部鳞癌患者体内普遍存在维生素D缺乏,且这种缺乏能够影响患者的免疫状态,且能够增加患者远期预后不良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许亚桦 《医学信息》2018,(12):80-82
目的 探讨血清1,25羟维生素D3、血清IL-4、IFN-γ水平与不同中医证型变应性鼻炎(AR)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测定4组不同中医证型变应性鼻炎患者各30例及30例正常体检患者血清1,25羟维生素D3,ELISA酶联免疫法测定各组血清IL-4、IFN-γ水平。结果 4种不同中医证型的变应性鼻炎组血清1,25羟维生素D3、血清IFN-γ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而血清IL-4水平则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证型的变应性鼻炎患者之间三种因子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1,25羟维生素D3缺乏或不足与变应性鼻炎具有密切的关系,其可能作用机制为血清1,25羟维生素D3缺乏可导致机体Th1/Th2细胞因子分泌失衡,刺激IgE水平升高引起变态反应。不同证型的变应性鼻炎患者血清1,25羟维生素D3、血清IL-4、IFN-γ水平大致相当。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体内维生素D水平与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transfer,IVFET)结局的关联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生殖医学科接受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的妇女235名,检测其血清中25-羟基维生素D水平。根据结果将病人分成维生素D缺乏组(20ng/ml)和不缺乏组(≥20ng/ml),比较两组IVF结局,主要观察指标为平均获卵数、正常受精卵数、卵裂数、胚胎移植数、生化妊娠率、临床妊娠率和妊娠结局。结果235名研究对象中,维生素D缺乏组(53.2%)和不缺乏组(46.8%)相比,维生素D缺乏组临床妊娠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维生素D缺乏影响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的临床妊娠结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血清中25-羟维生素D3[25-(OH)-D3]、维生素D活性指标与维生素D受体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开滦总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30例IT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设为ITP组;选择同期来院体检的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抽取外周血,检测血清中25-(OH)-D3和1,25-二羟基维生素D3(1,25-(OH)2-D3)水平,并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外周血中维生素D受体(VDR)mRNA的表达,进行分组比较,采用Pearson分析法分析血清中25-(OH)-D3、1,25-(OH)2-D3水平与VDRmRNA的相关性.结果 ITP组25-(OH)-D3、1,25-(OH)2-D3水平均低于对照组[(10.36±1.86)vs(13.74±2.73)]ng/mL、[(68.25±9.80)vs(88.09±11.72)]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VDRmRNA的表达量为1.051±0.148,ITP组VDRmRNA的表达量为1.593±0.185,ITP组VDRmRNA的表达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12.844,P<0.001).25-(OH)-D3、1,25-(OH)2-D3水平与 VDRmRNA 表达均呈负相关(r =-0.592,-0.486,P = 0.017,0.028).结论 成人ITP维生素D活性指标与维生素D受体表达水平与健康人群比较存在异常,且25-(OH)-D3、1,25-(OH)2-D3水平与 VDRmRNA表达均呈负相关,提示其可能参与了 ITP的发生,维生素D可能对ITP有一定的治疗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