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观察舒芬太尼复合布托啡诺对依托咪酯全麻诱导肌震颤的影响以及合适剂量。
方法选择2018年11月至2019年6月河北省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择期行全麻手术患者120例,ASA Ⅰ~Ⅱ级,随机分为S组、BS1组和BS2组。S组静注舒芬太尼0.4 μg/kg;BS1组预注布托啡诺10 μg/kg,3 min后静注舒芬太尼0.3 μg/kg;BS2组预注布托啡诺20 μg/kg,3 min后静注舒芬太尼0.2 μg/kg,三组患者均于1 min后静注依托咪酯0.3 mg/kg(推注时间10~15 s)。连续观察2 min,静注顺苯磺酸阿曲库铵0.25 mg/kg,2 min后行气管插管。记录呛咳反应发生率,肌震颤发生情况,给药前、插管前即刻及插管后即刻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术后6 h内恶心呕吐的发生率。
结果三组患者肌震颤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S组呛咳反应的发生率高(χ2=10.350,P=0.006);S组给药前至插管前即刻MAP、HR降低较BS1、BS2组明显(F=25.910、22.057,均P<0.001),BS1、BS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插管前后BS1组HR、MAP升高最小,其次为S组,BS2升高最大(F=8.849、16.101,均P<0.001)。三组患者术中情况均稳定,术后均无严重的麻醉相关并发症。
结论舒芬太尼复合布托啡诺与等效镇痛剂量的单纯舒芬太尼对于依托咪酯所致肌震颤的抑制作用相同,布托啡诺对舒芬太尼所致的呛咳反应具有抑制作用。布托啡诺10 μg/kg复合舒芬太尼0.3 μg/kg更能维持全麻患者气管插管血流动力学的稳定,为比较合适的麻醉诱导复合剂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布托啡诺与舒芬太尼对腰硬联合麻醉行单侧疝修补术患者寒战反应的预防效果。 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于重庆市巴南区人民医院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单侧疝修补术的3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麻醉方式不同分为A组和B组,各150例。A组患者进行布托啡诺静脉注射,B组患者进行舒芬太尼静脉注射。比较2组寒战的治疗效果;比较用药前,用药后1、5、10 min及术毕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术前(T0),术后4 h(T1)、12 h(T2)、24 h(T3)及48 h(T4)的视觉模拟评分表(VAS)、Ramsay镇静评分(RSS)。 结果A组寒战的治疗总有效率(96.00%)显著高于B组(9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用药后1 min至术毕,相较于用药前平均动脉压、指血氧饱和度、心率均有不同程度的起伏(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1~T4时刻,相较于T0时刻B组VAS评分显著低于A组(P<0.05),B组RSS评分则显著高于A组(P<0.05)。 结论布托啡诺可以减轻腰硬联合麻醉行单侧疝修补术患者寒战反应的发生率,舒芬太尼则能够发挥较强的镇痛镇静作用,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3.
酒石酸布托啡诺不同用药方法用于甲状腺手术镇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及不同用药方法酒石酸布托啡诺对全凭静脉麻醉下甲状腺手术术后镇痛效果.方法 66例择期行甲状腺手术的女性患者,年龄18~65岁,体重45~70 kg,ASAⅠ或Ⅱ级,随机均分为三组.切皮前10 min分别给予酒石酸布托啡诺0.02 mg/kg静脉注射(Ⅰ组);0.02 mg/kg肌肉注射(Ⅱ组);0.03 mg/kg肌肉注射(Ⅲ组).行喉罩插入全凭静脉麻醉,术后1、2、4、6、8、12、24 h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手术部位的疼痛,舒适评分法(BCS)评价咳嗽时疼痛,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 Ⅰ组、Ⅲ组术后1、2、4、6、8、12 h的镇痛效果优于Ⅱ组(P<0.05);BCS评分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Ⅰ组中有1例术后1 h内出现呼吸频率为8次/分;术后嗜睡及头晕Ⅰ组高于Ⅱ组、Ⅲ组(P<0.05);Ⅱ组有5例患者术后12 h内追加镇痛药物.明显高于Ⅰ组、Ⅲ组(P<0.05).结论 在全凭静脉麻醉下甲状腺手术患者给予0.03 mg/kg酒石酸布托啡诺肌肉注射可达到满意的术后镇痛效果,且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布托啡诺在防治瑞芬太尼麻醉妇科腹腔镜手术后疼痛的有效性。方法 60例择期妇科腹腔镜手术,按手术先后顺序分为B1、B2、S 3组。气管插管以微量泵持续输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行全凭静脉麻醉。术毕前30 min B1、B2组分别静滴布托啡诺0.01 mg/kg、0.02 mg/kg,S组静滴舒芬太尼0.2μg/kg。记录拔管时、拔管后30 min、1 h、2 h Ramsay镇静评分(Ramsay sedation score,RSS)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记录拔管时间及术前、拔管时、拔管后30 min、1 h、2 h MAP、HR、RR,观察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B1组拔管时和拔管后30 min,HR显著高于B2组(q=8.311,P0.05;q=5.263,P0.05)和S组(q=8.957,P0.05;q=6.073,P0.05)。拔管后30 min,B1组MAP显著低于B2、S 2组(q=3.959,P0.05;q=3.393,P0.05)。S组4例发生呼吸抑制,明显多于B1、B2组(χ2=17.549,P=0.000;χ2=21.232,P=0.000)。3组恶心呕吐、寒战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VAS评分B1组拔管时、拔管后30 min显著高于B2(q=4.228,P0.05;q=3.648,P0.05)、S组(q=4.363,P0.05;q=4.115,P0.05),但B2、S组各时点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B2组各时点RSS评分显著高于S组(q=5.973,8.030,9.251,9.339,P0.05),但B1组各时点RSS评分与S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布托啡诺0.02 mg/kg能够安全有效地用于瑞芬太尼麻醉妇科腹腔镜术后镇痛。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硬膜外注射不同剂量的布托啡诺或舒芬太尼对骨癌痛大鼠脊髓细胞和亚细胞结构及血清髓鞘碱性蛋白(myelin basic protein,MBP)的影响. 方法 SD雌性未交配大鼠,体重150~180 g,于L1~L2间隙行硬膜外置管,置管成功3d后,取无运动障碍的大鼠,行假手术及建立胫骨癌痛模型,共64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8组(每组8只):假手术组(C组)、生理盐水(NS)组(N组)、布托啡诺3组(B1组、B2组、B3组)、舒芬太尼3组(S1组、S2组、S3组).癌痛模型建立后第10~14天,C组和N组硬膜外注射NS 30μl,B1组、B2组、B3组分别硬膜外注射30μl布托啡诺25、50、100 μg(溶于NS),S1组、S2组、S3组硬膜外分别注射30μl舒芬太尼1、2、4μg(溶于NS),1次/d.动物在给药前1 h(T0)及末次给药后6 h(T1)、24 h(T2)、72 h(T3)采血,检测血清MBP.T3时取脊髓腰膨大,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其神经形态和细胞凋亡的变化. 结果 各时间点各组血清MB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N组、B1组、B2组、S1组、S2组、S3组比较,B3组光镜下可见的尼氏体阳性表达细胞数量减少[(37.6±3.7)、(39.3±3.6)、(36.1±3.1)、(37.3±2.9)、(38.4±2.9)、(35.7±3.3)、(35.3±3.2)比(22.3±2.7),P<0.05],Bcl-2蛋白表达减少的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加[(9.8±1.5)、(10.1±1.3)、(12.5±1.7)、(13.1±2.2)、(11.5±1.8)、(12.6±1.9)、(13.3±2.3)比(29.8±5.6),P<0.05],Bax蛋白的表达明显增加[(8.6±2.2)、(9.3±1.6)、(10.1±1.7)、(9.9±1.9)、(8.4±2.1)、(10.7±1.3)、(11.3±1.8)比(31.8±5.3),P<0.05],凋亡细胞明显增多[(6.6±2.3)、(6.3±2.6)、(7.1±1.7)、(7.9±1.3)、(8.4±1.1)、(9.7±1.3)、(8.3±1.7)比(15.2±2.3),P<0.05];电镜下可见B3组脊髓髓鞘数量减少,结构破坏. 结论 布托啡诺50μg或舒芬太尼4 μg硬膜外连续给药对骨癌痛大鼠脊髓细胞和亚细胞结构、细胞凋亡及MBP无影响,但布托啡诺100 μg连续硬膜外给药会使骨癌痛大鼠脊髓神经细胞内尼氏体减少、细胞凋亡增加、髓鞘结构破坏,但对MBP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6.
酒石酸布托啡诺在隆乳术后镇痛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酒石酸布托啡诺用于隆乳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术后短期留院观察,行硅胶假体隆乳手术的患者90例,ASA I~I I级。静脉复合气管插管麻醉手术后,随机将要求镇痛的患者分为芬太尼自控镇痛F组、酒石酸布托啡诺自控镇痛B组,开始自控静脉镇痛;拒绝实施术后镇痛的患者作为对照C组,观察患者术后24h内镇痛评分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酒石酸布托啡诺自控镇痛B组与芬太尼自控镇痛F组镇痛效果显著。B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依次为:B组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诺扬(酒石酸布托啡诺)联合米索前列醇用于人工流产术时的宫颈软化,扩宫镇痛的效果。方法 200例早孕要求人工流产的妇女分为2组,每组100例,均在术前2小时阴道后穹隆放置米索前列醇0.6mg。观察组术前15分钟分别静推诺扬(酒石酸布托啡诺);对照组不加任何镇痛药。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疼痛明显轻于对照组患者(P〈0.05)。人工流产综合征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降低,术中及术后出血减少。结论米索配伍诺扬(酒石酸布托啡诺)能有效地缓解患者在人工流产术中的疼痛,减少人工流产术常见的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不同方法快诱导全麻对减轻舒芬太尼诱发咳嗽反应的影响。方法 200例ASAI或Ⅱ级患者随机均分为4组,麻醉诱导方法分别为:Ⅰ组(对照组)依次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5mg/kg、舒芬太尼0.4μg/kg、异丙酚1.5mg/kg、罗库溴胺1mg/kg;Ⅱ组(预注组)依次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5mg/kg、舒芬太尼0.1μg/kg、异丙酚1.5mg/kg、罗库溴胺1mg/kg、舒芬太尼0.3μg/kg,Ⅲ组(稀释组)依次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5mg/kg、舒芬太尼0.4μg/kg(2.5μg/mL)、异丙酚1.5mg/kg、罗库溴胺1mg/kg;Ⅳ组(后注射组)依次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5mg/kg、异丙酚1.5mg/kg、罗库溴胺1mg/kg、舒芬太尼0.4μg/kg;除组Ⅲ外其余3组舒芬太尼浓度为10μg/mL。4组患者于诱导后2min进行气管插管,观察插管前咳嗽反应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记录诱导前、诱导后、咳嗽时、插管时的SpO2、ABP和HR。结果 4组患者咳嗽的发生率Ⅱ组为8%(4/50),Ⅲ组为10%(5/50),Ⅳ组为2%(1/50),Ⅱ、Ⅲ、Ⅳ组明显低于Ⅰ组的38%(19/50)(P〈0.01),Ⅱ、Ⅲ组低于Ⅳ组(P〈0.05);4组患者T1、T2、T3、T4时间点的SBP和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3的SBP、HR均较T1、T2明显升高(P〈0.01)。结论快速诱导全身麻醉时舒芬太尼最后给药、稀释给药或给予预注剂量均可以明显降低舒芬太尼诱发咳嗽反应的发生率,其中以最后给药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和评价布托啡诺联合芬太尼可预防芬太尼引起咳嗽的效果。方法将100例择期拟全麻下行外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Ⅰ组:静注布托啡诺1 mg之后静注芬太尼0.15 mg。Ⅱ组:静注芬太尼0.15 mg。均在5 s左右注入。记录两组患者注射芬太尼1 min(T1)。2 min(T2)内出现的咳嗽反应。结果Ⅰ、Ⅱ组咳嗽发生率分别为5%和62%,Ⅱ显著高于Ⅰ组,(P﹤0.05)。结论静注布托啡诺与芬太尼联合应用能明显预防或抑制芬太尼引起的咳嗽反射,安全有效,方便易行。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观察麻醉诱导前静脉注射地佐辛对芬太尼诱发咳嗽反射的影响.方法 择期手术患者100例,ASAⅠ或Ⅱ级,随机均分为两组,分别于麻醉诱导前静脉注射地佐辛5 m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4 ml)(D组)或生理盐水4 ml(C组),5 min后于5 s内静脉注射芬太尼3μg/kg,观察2min,记录咳嗽反射的发生率和强度.记录插管前后SBP、DBP和HR的变化.结果 两组插管前后SBP、DBP和HR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组咳嗽反射的发生率、反射强度明显低于C组(2%vs.24%,P<0.01).结论 预先静脉注射地佐辛5mg可以有效降低芬太尼诱发咳嗽反射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布托啡诺在术后镇痛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观察布托啡诺用于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105例硬膜外麻醉术后患者随机均分为芬太尼镇痛组(Ⅰ组),曲马多镇痛组(Ⅱ组)和布托啡诺镇痛组(Ⅲ组),比较术后镇痛效果和副作用。结果三组均获得了满意的术后镇痛效果。其中Ⅰ组术后4h VAS和术后24h D1/D2值分别小于Ⅱ组(P〈0.05)。头痛头晕Ⅱ组多于Ⅰ组(P〈0.05)。排尿困难Ⅲ组少于Ⅰ组(P〈0.05)。OAA/S评分Ⅲ组分别大于Ⅰ组和Ⅱ组(P〈0.05或P〈0.01)。结论布托啡诺在下腹部和下肢手术是一种有效术后镇痛药物,副作用较少,但嗜睡副作用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3.
不同剂量布托啡诺静注对病人呼吸功能和镇静程度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研究静脉注射不同剂量布托啡诺对病人呼吸功能和镇静程度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手术病人45例,ASAⅠ或Ⅱ级,年龄20~55岁,体重50~80kg,随机分成三组(n=15),麻醉前静注布托啡诺10μg/kg(Ⅰ组)、20μg/kg(Ⅱ组)、30μg/kg(Ⅲ组)。观察给药前(基础值)(T0)、给药后1min(T1)、3min(T2)、5min(T3)、7min(T4)、10min(T5)、15min(T6)、20min(T7)、30min(T8)各时点的潮气量(VT)、RR、SpO2、PETCO2、分钟通气量(MV)、HR、MAP等呼吸循环参数及BIS和镇静/警觉(OAA/S)评分。结果Ⅰ组、Ⅱ组RR、VT、MV各时点数值在注药后略有降低,Ⅲ组则在T1~T4时明显低于T0时(P<0.05)(RR降低24.3%~28.2%,VT降低22.1%~31.0%,MV降低31.1%~48.5%);PETCO2和SpO2各组均在正常范围内波动;Ⅰ组、Ⅱ组BIS变化不显著;Ⅲ组在T2~T8时BIS降低9.7%~14.5%(P<0.01),相应的OAA/S评分也明显下降(P<0.05)。结论小剂量布托啡诺(10~30μg/kg)静注是安全的。当剂量达到30μg/kg时对病人呼吸功能有轻度抑制作用(持续时间≤7min),同时BIS值下降,显示有轻度镇静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帕瑞昔布钠对乳腺癌根治术后布托啡诺病人自控静脉镇痛(PCIA)时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女性病人60例,ASA分级Ⅰ或Ⅱ级,年龄36~ 60岁,体重48 ~ 82 k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2组(n=30):对照组(C组)和帕瑞昔布钠组(P组).术毕采用布托啡诺10 μg/kg行PCIA,背景输注速率2 ml/h,PCA量0.5 ml,锁定时间15 min.P组分别于术毕、术后12、24和36 h时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40 mg,C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术后维持VAS评分≤4分;VAS评分≥5分时,静脉注射布托啡诺进行镇痛补救.分别于麻醉诱导前5 min、切皮后2h、术后6h、1、3和7d时,采集右颈内静脉血样,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和NK细胞的水平,计算CD4+/CD8+.分别于术后2、6、12、24和48 h时,记录镇痛泵总按压次数、有效按压次数和镇痛补救药物用量.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与C组比较,P组镇痛泵总按压次数和镇痛补救药物用量减少,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增多,术后ld时CD3+、CD4+、CD4+/CD8+和NK细胞水平降低(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帕瑞昔布钠可增强术后布托啡诺PCIA的效果,减少其用量,从而改善乳腺癌根治术病人术后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氯胺酮复合布托啡诺静脉麻醉在小儿日间手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或Ⅱ级行腹股沟疝修补术、包皮环切术的患儿(1岁~6岁)2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100例):氯胺酮复合生理盐水组(KS组)和氯胺酮复合布托啡诺组(KB组).KS组患儿静脉给予氯胺酮2 mg/kg复合生理盐水2 ml行麻醉诱导,KB组患儿则给予氯胺酮2 mg/kg复合2 ml含有30 μg/kg的布托啡诺,若患儿术中出现明显的体动反应,则静脉追加氯胺酮1 mg/kg.记录呼吸、血流动力学变化、苏醒时间、术后CHEOPS疼痛评分(术后即刻、术后1、2、4、8、12、24 h)和镇静评分(术后15、30、60 min)及氯胺酮用量.结果 KB组的氯胺酮用量(42.2±12.9) mg较KS组(75.0±25.3) mg明显减少;且术后平均CHEOPS评分显著降低、术后镇静评分显著较高;麻醉后复苏室内苏醒时间显著延长(P <0.05),但并不延长出室时间.两组患儿的呼吸与血流动力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氯胺酮复合布托啡诺静脉麻醉能够安全应用于小儿日间手术,减少大剂量氯胺酮所致的副作用,又可以提供较为完善的镇痛与镇静作用,减少小儿苏醒期躁动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羟考酮复合布托啡诺用于二次剖宫产术后静脉自控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择期硬膜外麻醉下行二次剖宫产产妇60例,年龄25~40岁,孕周37~40周,体重65~85 kg,ASAⅠ或Ⅱ级。按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羟考酮复合布托啡诺组(OB组)和布托啡诺组(B组),每组各30例。胎儿娩出后,OB组静脉缓慢注射0.1 mg/kg羟考酮注射液,B组静脉缓慢注射0.02 mg/kg布托啡诺注射液,关腹时连接静脉自控镇痛泵。记录产妇术后2、4、8、12、24 h切口痛以及宫缩痛的VAS疼痛评分;评估术后镇痛满意度;记录术后24 h内PCIA按压次数,初乳时间及0~4 h、4~12 h和12~24 h各时间段哺乳次数;记录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头晕、嗜睡、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与B组比较,术后2、4、8、12、24 h OB组切口痛以及宫缩痛的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镇痛期间PCIA按压次数明显减少(P0.05); OB组镇痛满意度2分的产妇比例明显少于B组,OB组镇痛满意度4分的产妇比例明显多于B组(P0.05);OB组术后初乳时间明显早于B组(P0.05)。两组恶心呕吐、头晕、嗜睡等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羟考酮复合布托啡诺用于二次剖宫产术后静脉自控镇痛效果好,产妇满意度高,不良反应发生少,并可促进产后早期泌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布托啡诺预先给药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40只,体重200~250 g,随机分为5组,每组8只.假手术组(S组)开胸暴露心脏,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仅穿线但不结扎;缺血再灌注组(IR组)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30 min,再灌注120 min;S组和IR组于缺血前10 min经股静脉注射生理盐水5ml/kg,随后以5 ml·kg-1·h-1的速率静脉输注;布托啡诺预先给药组(B组)缺血前10 min经股静脉注射布托啡诺25μg/kg,余处理同IR组;Nor-BNI组(N组)缺血前20 min经股静脉注射选择性K受体阻断剂Nor-BNI 2 mg/kg,余处理同B组;格列本脲组(G组)缺血前10 min经股静脉注射KATP通道阻滞剂格列本脲1 mg/kg,余处理同B组.于再灌注120 min时取股动脉血样,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IL-10的浓度;采用TTC染色法测定心肌梗死区及心肌缺血区,计算心肌梗死面积.结果 与S组比较,其余各组血清TNF-α、IL-6和IL-10浓度升高(P<0.05);与IR组比较,B组、N组和G组血清TNF-α、IL-6浓度降低,IL-10浓度升高,心肌梗死面积减小(P<0.05);与B组比较,N组和G组血清TNF-α、IL-6浓度升高,IL-10浓度降低,心肌梗死面积增加(P<0.05).结论 布托啡诺预先给药可减轻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能与激活κ受体和KATP通道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麻醉诱导时芬太尼不同给药方法对其诱发患者咳嗽的影响.方法 择期全麻手术患者420例,年龄18~60岁,性别不限,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4组(n=105):常规组(Ⅰ组)、预注射组(Ⅱ组)、稀释组(Ⅲ组)和后注射组(Ⅳ组).麻醉诱导:Ⅰ组依次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5 mg/kg、芬太尼(50 μg/ml)2 μg/kg、异丙酚2 mg/kg、罗库溴铵1mg/kg;Ⅱ组依次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5 mg/kg、芬太尼(50 μg/ml)0.5 μg/kg、异丙酚2 mg/kg、罗库溴铵1mg/kg、芬太尼(50 μg/ml)1.5 μg/kg;Ⅲ组依次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5 mg/kg、芬太尼(20 μg/ml)2μg/kg、异丙酚2mg/kg、罗库溴铵1 mg/kg;Ⅳ组依次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5 mg/kg、异丙酚2 mg/kg、罗库溴铵1 mg/kg、芬太尼(50 μg/ml)2 μg/kg.注药完毕后2 min行气管插管.气管插管前观察咳嗽、异丙酚注射痛的发 生情况,于麻醉诱导前、诱导后、咳嗽时、气管插管时记录HR和有创动脉压.结果 与Ⅰ组比较,其余组患者咳嗽发生率和咳嗽程度降低(P<0.05);与Ⅱ组和Ⅲ组比较,Ⅳ组患者咳嗽发生率和咳嗽程度降低(P<0.05).四组其余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麻醉诱导时芬太尼稀释给药、给予预注剂量或后注射均可明显降低其诱发咳嗽的发生,其中后注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全麻诱导前肌肉注射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对芬太尼诱发咳嗽反射的影响。方法20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择期手术患者,完全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DEX组(D1组、D2组、D3组)4组,每组50例。诱导前D1组、D2组、D3组分别肌肉注射DEX1、1.5、2IAg/kg,C组肌肉注射等容量的生理盐水。15min后静脉注射芬太尼3μg/kg,过1min后静脉注射异丙酚2mg/kg、罗库溴铵0.6mg/kg行快速诱导气管插管。记录注射DEX前(R)、注射芬太尼前(T1)、插管前即刻(T2)、插管后即刻(T3)、插管后1min(T4)、插管后3min(T5)、插管后5min(T6)的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y pressure,MAP)、心率(heart rate,HR)以及咳嗽反射情况。结果D1组、D2组、D3组咳嗽反射的发生率(分别为8%、6%、4%)明显低于c组(32%)(P〈0.01);D。组、D:组、D3组之间咳嗽反射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T1时点MAP、HR[(89±10)、(91±11)、(94±9)、(90±9)mmHg(1mmHg=0.133kPa),(68±9)、(70±10)、(68±8)、(70±12)次/min]与T0时点MAP、HR[(9±8)、(89±10)、(92±8)、(88±9)mmHg,(73±11)、(74±9)、(71±7)、(72±8)次/mi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与Tn时点MAP、HR[(91±8)、(89±10)、(92±8)、(88±9)mmHg,(73±11)、(74±9)、(71±7)、(72±8)次/rain]比较,各组T2时点MAP、HR[(80±8)、(78±10)、(71±9)、(69±9)mmHg,(64±9)、(65±10)、(58±7)、(56±8)次/min]明显降低(P〈0.05);T2时点D2组、D3组MAP、HR[(71±9)、(69±9)mmHg,(58±7)、(56±8)次/min]低于C组、D1组[(80±8)、(78±10)mmHg,(64±9)、(65±10)次/min](P〈0.05);诱导后D,组有11例(22%)发生低血压,明显高于c组[2例(4%)](P〈0.01);D2、D3组分别有10例(20%)和12例(24%)发生心动过缓,明显高于C组[1例(2%)](P〈0.01);D,组、C组之间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麻诱导前预先肌肉注射小剂量(1μg/kg)DEX能显著减少芬太尼诱发咳嗽反射的发生率,且对诱导期间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