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讨母亲教养方式对学龄儿童非故意伤害倾向的影响,为进行高危人群个性化的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选取太原市6个城区和4个郊县区的10所小学,整群选取四、五年级2 854名在校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过去1年有660名(23.1%)儿童发生过非故意伤害,非故意伤害倾向儿童109例,伤害倾向的发生率为3.8%(109/2 854),最主要的伤害类型是跌落伤.母亲过分干涉过度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偏爱被试的教养方式存在性别差异(x2值分别为7.680,7.171,7.277,4.492,P值均<0.01).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过分干涉过度保护、惩罚严厉型教养方式是儿童具有非故意伤害倾向的危险因素(B值分别为0.653,0.533,P值均<0.05).结论 母亲的教养方式会影响儿童非故意伤害发生倾向,不良的教养方式增加伤害倾向的发生风险.在进行伤害干预时,应关注来自母亲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王莉  毛馨  郝志红  石倩 《中国学校卫生》2015,36(9):1355-1357
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伤害倾向的关系,为制定伤害高危儿童的家庭预防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随机选取太原市2所城区小学,整群选取四~五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671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664份,回收率为99.0%,其中伤害次数缺失46份,最终问卷有618份.调查内容包括1 a中伤害发生情况以及父母教养方式.结果 伤害发生倾向儿童组母亲拒绝否认和母亲因子惩罚严厉的平均得分均高于非伤害发生倾向儿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013,-2.054,P值均<0.05).相关分析,母亲拒绝否认、母亲惩罚严厉均与伤害发生倾向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081,0.082,P值均<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母亲拒绝否认、母亲惩罚严厉是伤害发生倾向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051,1.047,P值均<0.05).结论 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伤害倾向有关.应有针对的指导改善家长对儿童的教养方式,以减少伤害发生.  相似文献   

3.
探索黔北农村学龄儿童跌落伤特征与干预效果,为制定有效干预措施降低儿童伤害发生率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于2012年首次干预前先进行基线调查,调查黔北农村学龄儿童2 854名,经16个月的多次综合干预后,抽取其中1 502名儿童进行问卷随访调查,了解干预后跌落伤相关的知识、态度、发生率及变化差异.结果 基线调查2 854名,跌落伤害年发生率为6.24%;干预后调查1 502名,跌落伤害年发生率为3.93%,干预前后跌落伤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20,P<0.05),在道路情况、参与打架及受伤部位方面干预前后分布明显不同(x2值分别为9.92,9.38,6.33,P值均<0.05);小学生跌落伤的发生率(4.17%)高于初中生(3.5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9,P>0.05);干预前后在“步行注意路面平整、骑车时注意力集中、玩耍时不互相推搡、运动时去宽阔地方、伤害发生后应拨打120”等方面知晓率的提高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66.95,50.39,42.00,28.30,491.14,P值均<0.01).结论 黔北农村儿童跌落伤发生率较高,干预后跌落伤害发生率明显下降,但相关知识掌握还不够.需全社会共同努力,切实将儿童跌落伤害率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4.
刘小珍  李奕慧  唐宏 《中国学校卫生》2016,37(10):1504-1507
探讨学习困难儿童自我意识特征及其背景影响因素,为学习困难儿童的心理与教育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法抽取江西省3城市6所小学1 354名四~六年级小学生,采用学习障碍儿童筛查量表、Piers-Harris自我意识量表和自编问卷进行测评.结果 学习困难儿童自我意识得分低于正常儿童(t=-13.20,P<0.01),自我意识总分偏低者(得分<46分)比例高达64.79%.学习困难儿童自我意识总分方面,非独生子女高于独生子女(t=-2.32,P<0.05),母亲民主型教养方式高于权威型、专断型和溺爱型家庭(F=-2.32,P<0.01),自我意识总分在性别、生源地、是否留守儿童、父母文化水平及父亲教养方式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自我意识量表行为因子得分上非独生子女、非留守儿童高于独生子女与留守儿童(t值分别为-2.01,-2.33,P值均<0.05);自我意识量表智力与学校情况因子得分上父母大专及以上文化水平的儿童得分高于其他文化水平的儿童(F=-3.86,P<0.05);自我意识量表焦虑因子得分上男生、城镇生源、非独生子女的学习困难儿童高于女生、农村生源、独生子女的儿童(t值分别为4.98,2.57,-3.09,P值均<0.05),母亲民主型教养方式的儿童高于其他教养方式的儿童(F=3.21,P<0.05);自我意识量表合群因子得分上非独生子女高于独生子女(t=-2.88,P<0.01),父亲民主教养方式、母亲民主教养方式高于父母其他教养方式儿童(F值分别为3.24,2.77,P值均<0.05);自我意识量表幸福与满足因子得分父母大专及以上文化水平高于其他文化水平、母亲民主型教养方式高于其他教养方式(F值分别为3.70,8.63,P值均<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母亲的教养方式是影响学习困难儿童自我意识的因素(B=2.58,P<0.01).结论 学习困难儿童自我意识亟待提高,母亲教养方式是其中重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小学生家长有关意外伤害预防知识和应急处理知识及行为现况,为进一步的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整群抽取小学4、5年级家长671人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横断面调查。Epi Data 3.1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13.0进行统计描述、方差分析。结果家长知识及格率为72.7%,行为及格率为30.3%。知晓率较低的题目以应急处理为主,各种预防意外伤害正确行为发生率均较低。不同家庭结构中家长知识得分分别为核心家庭(16.43±3.13)分、大家庭(17.29±3.17)分、单亲/重组家庭(13.43±3.7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189,P0.05)。父亲不同文化程度之间知识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553,P0.05),本科及以上(17.20±3.27)、大专(17.04±2.94)、高中及中专(16.19±3.04)、初中(16.05±3.24)的家长知识得分均高于父亲文化程度为小学(13.78±3.87)。母亲不同文化程度之间知识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203,P0.05),本科及以上(17.28±3.31)、大专(17.01±2.84)、高中及中专(16.24±3.13)、初中(16.06±3.25)家长知识得分均高于母亲文化程度为小学(14.70±13.12),98.9%的家长愿意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接受安全健康教育。结论小学生家长有关意外伤害应急处理知识欠缺,同时很少能采取正确的行为预防意外伤害的发生。绝大多数家长愿意接受相关安全健康教育,为接下来的干预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6.
探讨昆明市中学生抑郁症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性,为改善不良家庭环境的教育方式及中学生的抑郁症状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父母教养方式评价表(EMBU)和自编问卷,对分层整群抽取的昆明市3所中学的2 128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在2128名中学生中,筛选出抑郁症患者376例,检出率为17.7%,其中女生(19.2%)高于男生(1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582,P<0.05);是否为独生子及初、高中生间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690,0.214,P值均>0.05).父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及过度保护和母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得分女生高于男生(t值分别为-6.119,0.865,-5.823,P值均<0.01),其余因子男生均高于女生.除父母亲偏爱被试外,有无抑郁症状组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除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偏爱被试外,中学生抑郁症状与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关系(P值均<0.05).抑郁症状与父母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因子呈负相关(P<0.01),与父母的惩罚与严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呈正相关(JP值均<0.05),与母亲的过分与保护、拒绝与否认、惩罚与严厉呈正相关(P值均<0.01).结论 中学生抑郁症状与父母的教养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成都市儿童家长对儿童主要意外伤害的认知现状,为开展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降低儿童意外伤害发生率提供建议.方法:选择成都市10所幼儿园,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调查985名儿童家长关于儿童跌落、溺水和药品误服相关知识.结果:儿童家长对意外伤害知识(总分16分)的平均得分为8.2分,仅为总分的一半.其中,跌落知识(总分6分)平均得分3.9分,溺水知识(总分6分)平均得分4.6分,药品误服知识(总分4分)平均得分2.1分.三部分内容比较而言,跌落和药品误服的得分率均未达到60.0%,溺水知识知晓情况平均得分率为76.7%.结论:成都市儿童家长对意外伤害的知晓率偏低,特别是对看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看护意识亟待提高.建议不断加强干预,才能有效地避免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及由此带来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教养方式在母亲童年期不良经历(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ACEs)与学龄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emotional behavior problems, EBPs)关联中的作用,为儿童情绪行为问题防控提供参考。  方法  2021年6月选取安徽省芜湖市、六安市和阜阳市36所幼儿园的3~6岁儿童为基线研究对象,于2021年12月收集随访资料,共6 111名儿童纳入研究。采用童年期不良经历问卷(ACEs-IQ)、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和中文版困难与长处问卷(SDQ)中的困难因子得分分别评估母亲ACEs、母亲教养方式和儿童EBPs,采用Bootstrap检验母亲教养方式的中介效应。  结果  母亲ACEs与儿童SDQ困难得分呈正相关(r=0.28, P < 0.01)。消极教养方式(溺爱性、放任性、专制性、不一致性)与母亲ACEs得分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8,0.30,0.21,0.31),与儿童SDQ困难得分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5,0.20,0.20,0.28)(P值均 < 0.01);积极教养方式(民主性)与母亲ACEs和儿童SDQ困难得分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09,-0.29,P值均 < 0.01)。在控制混杂因素后,母亲教养方式(溺爱性、民主性、放任性、专制性、不一致性)在母亲ACEs与学龄前儿童EBPs中起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分别为19.13%,7.34%,24.88%,12.05%,26.83%。  结论  教养方式在母亲ACEs与学龄前儿童EBPs的关联中起中介作用,改善母亲消极教养方式对减少ACEs母亲子代EPBs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张贤  范翠英  魏华 《中国学校卫生》2014,35(7):1076-1078
探讨初中生道德脱离在父母教养方式与网上过激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为预防和干预青少年上网过激行为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S-EMBU)、道德脱离问卷(MDS)、青少年网上偏差行为问卷(SAID),对武汉市某初中随机抽取的444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 初中生的道德脱离水平和网上过激行为均存在性别和年级差异,男生得分均高于女生,初二得分均高于初一(P值均<0.05);父亲拒绝、父亲过度保护、母亲拒绝、母亲过度保护与网上过激行为及其各维度均呈正相关(P值均<0.05);父亲拒绝、父亲过度保护、母亲拒绝与道德脱离均显著正相关(P值均<0.05),父亲温暖、母亲温暖与道德脱离呈负相关(P值均<0.05);道德脱离与网上过激行为及其各维度均呈正相关(P值均<0.01).道德脱离在父亲过度保护、父亲拒绝、母亲拒绝与网上过激行为之间均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值分别为27.01%,19.35%,12.86%.结论 父母教养方式对初中生网上过激行为的影响是通过道德脱离的部分中介作用实现的.  相似文献   

10.
了解进城务工者学龄前子女的行为问题,为培养该群体儿童的健全人格提供参考.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福建省福州、厦门、漳州、莆田456名幼儿,使用自制一般情况调查表与长处和困难问卷(家长版)对其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研究组和对照组行为问题的检出率分别为22.6%和1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530,P>0.05);研究组的多动注意不能得分高于对照组,亲社会行为得分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2.117,2.512,P值均<0.05);研究组男童和5~6岁儿童行为问题严重于对照组(P值均<0.05);父母关系、父母教养态度、父亲管教类型和家庭人均月收入等因素进入回归方程(P值均<0.05),对儿童行为问题有较好的预测作用.结论 进城务工者学龄前子女的行为问题不容忽视,家庭因素能预测子女的行为问题.改变家长的教养观点,优化民办园的管理和教育理念,改善进城务工者群体的发展状况可促进子女教育干预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探讨孤独症儿童父母与正常儿童父母个性特征是否存在差异,为更好地开展孤独症的临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泛自闭症表型问卷(Broader Autism Phenotype Questionnaive,BAPQ),对2013年3月至2014年11月期间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儿童发育行为研究中心进行康复训练的57名孤独症儿童和57名幼儿园正常儿童父母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包括自评量表和他评量表,内容分为冷漠、语用障碍、刻板个性3个分量表.结果 自评量表中孤独症组儿童母亲冷漠、语用障碍和刻板个性3个分量表得分均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3.92,2.68,2.09,P值均<0.05),且孤独症组儿童母亲冷漠、语用障碍分量表的最佳预测值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2.90,2.06,P值均<0.05);孤独症组儿童母亲自评的冷漠、语用障碍发生率高于对照组(20.0%与5.4%,23.6%与7.1%)(x2值分别为5.398,5.820,P值均<0.05);最佳预测值孤独症组母亲冷漠的发生率也高于对照组(18.8%与5.7%)(x2=4.122,P<0.05);而他评量表中仅见孤独症组儿童父亲语用障碍分量表得分高于对照组(t=2.04,P<0.05).结论 孤独症儿童母亲更容易表现出冷漠、语用障碍和刻板个性的特征,在对孤独症干预的同时,也应关注其母亲的心理和个性特征,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  相似文献   

12.
儿童家长健康生活方式干预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为配合学校健康生活方式教育,对儿童家长健康生活方式知识进行干预,以便从家庭和学校2个方面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方法对太原市某小学三~五年级805名儿童家长健康生活方式知识进行调查,并将儿童及其家长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干预组儿童家长通过发放"家长必读"的方法进行干预.干预后进行复测.结果干预后干预组儿童家长健康生活方式知识问卷总分由干预前的 (64.33±12.23)分提高到(73.71±13.65)分.除运动与健康外,干预组儿童家长健康生活方式知识问卷各项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均<0.01).结论对儿童家长健康生活方式进行干预,有助于提高儿童的健康生活方式的知识水平.  相似文献   

13.
探讨上海市浦东新区小学生伤害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伤害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上海市浦东新区6 093名小学生进行伤害问卷调查,回顾过去1年内伤害发生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小学生伤害发生率为22.99%;男生伤害报告发生率(24.86%)高于女生(21.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640,P<0.05);不同年龄间伤害发生率及人次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2.084,2.972,P值均>0.05).伤害类型主要是跌落、碰撞/挤压伤、锐器伤伤害人次发生率分别为14.21%,7.41%,2.64%;伤害发生主要集中在5月和7-10月,占61.24%;家中、学校是伤害发生高发地点,分别占34.84%,27.11%;受伤主要部位是下肢、手指/脚趾,分别占总伤害人次数的37.93%,21.11%.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独生子女、在校内与人打架1~2次或≥3次、家长对孩子进行体罚、家长经常与孩子议论伤害事件是伤害发生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238,1.217,1.381,1.144,1.336,P值均<0.01);家长对孩子的学习适当施加压力、经常嘱咐孩子在学校里注意安全能有效预防伤害发生(OR值分别为0.609,0.764,P值均<0.01).结论 浦东新区小学生伤害发生率高,应针对跌落等伤害主要类型制定干预措施.父母对伤害问题的关注和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能有效预防伤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了解2010-2019年昆明市0~19岁儿童青少年伤害死亡特征,为制定相应的政策和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统计分析方法,对2010-2019年昆明市死因监测资料进行儿童青少年伤害死亡特征分析,包括死亡率、构成比、年度变化百分比(APC)等.结果 2010-2019年昆明市儿童青少年伤害死亡率为23.18/10万,且呈下降趋势(t=7.13,P<0.05).男性死亡率(31.59/10万)高于女性(14.27/10万)(x2=376.24,P<0.05),男、女性APC值分别为-8.82%和-7.48%;男性儿童青少年各年龄段伤害死亡率均高于女性;农村儿童青少年伤害死亡率(28.65/10万)高于城市(12.37/10万)(x2=297.30,P<0.05),城市和农村APC值分别为-8.53%和-7.78%.儿童青少年伤害死亡的前5位死因依次为交通事故、溺水、意外跌落、自杀、意外机械窒息,累计占儿童青少年伤害总死亡的80.88%.在城乡交通事故、溺水和农村意外跌落均呈下降趋势(t城市值分别为3.17,3.20;t农村值分别为5.66,3.12,4.42,P值均<0.05),各年龄段首位伤害死因不同.结论 昆明市儿童青少年伤害死亡率呈下降趋势.农村儿童青少年应作为伤害重点关注人群,针对不同年龄段伤害死亡特点采用不同防护策略.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成都市学龄前儿童家长在接受儿童意外伤害干预后的效果,为降低儿童家庭意外伤害发生率提供建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成都市10所幼儿园的幼儿家长985名参加干预活动,在干预后1个月采用问卷进行效果评价.结果 儿童家长意外伤害知识的平均得分从(8.2±2.3)分提高到(12.8±3.2)分.其中,跌落知识(总分6分)平均得分从(3.9±1.2)分提高到(4.6±1.2)分,溺水知识(总分6分)平均得分从(4.6±1.2)分提高到(5.2±1.2)分,药品误服知识(总分4分)平均得分从(2.1±1.0)分提高到(3.0±1.3)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干预后,儿童家长对意外伤害的知晓率均有明显提高,但部分知识的知晓水平仍然较低,今后应该针对知识薄弱环节进行长期的教育及干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母亲教养方式与学龄前儿童生活质量的关联,为推进生命早期健康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21年5—7月在成都市选取14所幼儿园4 233名学龄前儿童及其母亲参与本项研究。利用在线问卷调查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母亲教养方式及儿童的生活质量。结果 成都地区学龄前儿童总体生活质量得分为(80.17±9.81)分。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母亲情感温暖得分与学龄前儿童的情感功能、社交功能、学校功能、心理社会功能和总体生活质量评分呈正相关(β高分组值分别为2.63,4.95,12.05,6.54,4.88,P值均<0.05)。母亲拒绝和过度保护的教养方式则与学龄前儿童生活质量各维度(生理功能、情感功能、社交功能、学校功能)及总分(心理社会功能和总体生活质量)呈负相关(拒绝高分组:β值分别为-9.39,-10.82,-7.12,-6.04,-8.00,-8.35;过度保护高分组:β值分别为-6.71,-5.85,-3.08,-2.39,-3.77,-4.51,P值均<0.05)。母亲高水平的拒绝教养方式与儿童情感功能的关联在...  相似文献   

17.
了解海南垦区5岁以下儿童家长手足口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为预防手足口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使用“儿童家长手足口病KAP调查表”对海南垦区5岁以下2806名儿童家长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 5岁以下儿童家长对手足口病防治基本知识认知总体平均得分为(68.05±13.44)分,总及格率为79.2%.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工作、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地区家长间及格率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表明,儿童家长年龄(OR=1.215)、性别(OR=0.739)、文化程度(OR=1.457)、孩子是否患过手足口病(OR=0.576)及地区是手足口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的主要影响因素(P值均<0.05).结论 5岁以下儿童家长对手足口病防治知识认知较高.应根据儿童家长的特点,采取多元化的健康教育,最大程度地降低手足口病患病率.  相似文献   

18.
王莉  李美莉  毛馨  王祝欣 《中国学校卫生》2013,34(10):1162-1164
了解太原市城区小学生有关伤害预防和应急处理知识的现状,为进一步制定预防小学生伤害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按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太原市2所小学四、五年级学生665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小学生有关伤害预防和应急处理知识最高得分48分,最低18分,平均分为32.5分.女生知识平均得分(32.9±4.2)高于男生(32.0±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五年级学生知识平均得分(33.3±4.3)高于四年级(31.7±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父母亲的文化程度不同,学生的知识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小学生对伤害预防和应急处理知识了解不足.应根据不同性别、年级特点开展安全知识教育.  相似文献   

19.
了解儿童家长对伤害的认知和需求,为家长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指导以降低儿童伤害的发生风险提供依据.方法 在黑龙江省大庆市随机选取5所社区中750名1~ 14岁儿童的家长,填写一般资料调查表和伤害认知及需求调查问卷,比较伤害儿童家长和非伤害儿童家长的认知及需求.结果 在调查的750名儿童中,过去1 a发生伤害的儿童有125人,占16.67%,伤害主要以碰摔伤(43.6%)、跌落伤(21.16%)、切割伤(12.05%)、宠物咬伤(7.85%)为主;发生伤害组的儿童家长在有关儿童伤害的安全知识、急救知识的知晓率方面低于非伤害组(P值均<0.05),在行为检出率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家长最希望通过社区宣教(25.25%)、电视宣传(13.49%)、医院宣传(12.75%)获得儿童伤害相关知识.结论 家长对儿童伤害的安全知识、急救知识的知晓率较低,应根据儿童家长对伤害知识的认知现况及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相似文献   

20.
了解广州市7~12岁流动儿童和户籍儿童口腔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儿童口腔保健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2016年4月,采取随机整群抽样方式选取广州市流动儿童学校和户籍儿童学校各2所,每所学校一至六年级各1个班,对1 034名儿童进行口腔检查和家长问卷调查.结果 流动儿童乳、恒牙患龋率分别为67.28% (366/544),34.93% (190/544),均高于户籍儿童的25.9% (127/490)和2.4% (12/490)(x2值分别为176.789,172.984,P值均<0.01).口腔健康知识知晓率及儿童口腔保健形成率户籍组均高于流动组(P值均<0.01).儿童不同进食甜食习惯和刷牙习惯组间患龋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32.881,22.244,P值均<0.01).结论 广州市流动儿童患龋率较高,儿童与家长的口腔健康知识及保健行为均较差.应加强小学生及家长的口腔卫生健康教育,流动儿童家庭是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