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邹艳荣 《中国学校卫生》2016,37(9):1308-1310
研究青少年自闭症患者的日常行为特点,探讨音乐干预疗法对自闭症患儿的临床效果.方法 某医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期间收治的自闭症患儿92例,将所有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患儿单纯采用医教结合疗法,观察组患儿在医教结合法基础上进行音乐干预疗法.观察干预前后2组患儿的日常行为特点差异.结果 干预前2组患儿日常行为表现异常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预后观察组患儿刻板行为、自伤行为、自我刺激行为、情绪异常以及攻击性和破坏性报告率分别为6.52%,0,4.35%,15.22%以及2.1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9.57%,4.35%,13.04%,32.61%以及13.04%(P值均<0.05).干预前2组患儿自闭症评定量表(CARS)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CAR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2组患儿自闭症儿童行为量表(ABC)测试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预后观察组患儿情绪、社交、行为、感知觉及总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值均<0.05),干预前2组患儿发展与行为(PEP)测试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预后观察组患儿感觉反应、关系与情感、游戏及物件兴趣和总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值均<0.05).结论 音乐疗法干预可明显改善自闭症青少年异常行为,有效提高患儿心理及行为活动,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青少年生殖健康干预效果,探讨符合惠州市现状并为青少年所接受的青春期生殖健康服务方式。方法利用2007--2008年惠州市第二妇幼保健院实施的青少年生殖健康服务项目(开设青少年保健门诊、设立专线电话、网上咨询、校外讲座等),分别对项目试点学校的中学生进行了干预前后2次抽样调查,比较青少年在项目实施前后对生殖健康知识的认知程度。结果干预前、后分别调查598、604名中学生,中学生对避孕药具的正确使用率由干预前的18.7%(112/598)上升至干预后的29.3%(177/604)(P〈0.01),对“人工流产对身体的影响”的正确回答率由干预前的77.9%(466/598)上升至干预后的86.3%(521/604)(P〈0.01),对“紧急避孕不能代替常规避孕”的正确回答率由干预前的58.9%(352/598)上升至干预后的69.2%(418/604)(P〈0.01),对“怀孕后的处理措施”的正确回答率由干预前的17.6%(105/598)上升至干预后的31.8%(192/604)(P〈0.01)。结论惠州市开展的青少年生殖健康干预项目效果比较明显,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小学生行为问题的干预效果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健康干预对小学生行为问题的转变、认识和态度的影响。方法: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1所学校为实验干预组,另1所为对照组。对实验干预组的研究对象进行行为问题知识系列讲座和健康干预1年;采用Rutter行为问题量表和自行设计行为问题知识调查表测评。结果:实验干预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行为问题的检出率差异无显性,但实验干预组和对照组学生对行为问题的认识态度和知晓率及处理行为问题的方式差异有显性。结论:小学生行为问题的矫正是长期系统的工作;健康干预能够提高小学生对行为问题的正确认识,使孩子有能力改进处理自己的健康问题。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在服务行业未婚流动青少年中开展性和生殖健康教育/服务对人群的避孕知识及行为的影响,探讨向未婚流动青少年提供生殖健康教育/服务的适宜模式。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活动为期半年,仅对干预组对象提供。在干预前后分别开展基线和终末问卷调查。通过两次问卷调查结果来评价干预效果。数据分析用SAS 9.1软件进行。结果:干预组和对照组基线的避孕知识平均得分均<50分(总分100)。干预后,干预组避孕知识得分(85.51)高于对照组得分(50.38)(P<0.01)。多因素分析结果也显示,干预显著增加了对象的避孕知识得分(B=33.24,P<0.01)。基线调查时,33.33%的干预组对象和59.09%的对照组对象报告在最近3次性行为中每次都使用避孕措施,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终末调查时,干预组对象的这一比例较基线上升(P<0.05),而对照组则没有改变(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干预具有促进对象使用避孕措施的趋势(OR=3.06,P<0.01)。结论:干预可提高对象的避孕知识水平,并有促进其避孕措施使用的趋势。提示今后需考虑开展长期、连续的干预,以进一步改善未婚流动青少年的避孕行为。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认知行为综合治疗对青少年暴力行为的干预效果,以期为青少年暴力行为的矫正提供有益借鉴。  方法  使用青少年暴力风险评估量表(VRS-YV)在石家庄廉北中学选取120名有暴力行为或暴力倾向的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60)和对照组(n=60)。对照组不做任何干预,观察组接受认知行为综合治疗。比较两组学生干预前后的暴力行为、暴力风险、冲动行为、外显攻击行为变化。  结果  观察组学生干预后的人格侮辱、关系攻击、攻击他人、自虐行为、自杀意念、严重暴力维度评分及总暴力评分均较干预前降低(t值分别为6.32,7.88,10.05,7.05,9.27,8.01,P值均 < 0.05),对照组干预前后各维度评分均无明显变化(t值分别为0.35,0.24,1.01,0.78,0.49,0.53,P值均>0.05)。观察组学生干预后的人格侮辱、关系攻击、攻击他人、自虐行为、自杀意念、严重暴力维度评分及总暴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9.65,6.95,10.54,9.77,6.54,4.28,16.20,P值均 < 0.05)。观察组干预后的VRS-YV评分较干预前明显降低,干预后VRS-YV评分≥27分者占比比干预前更低(χ2=80.00,P < 0.05)。组间比较显示,观察组干预后VRS-YV评分≥27分者占比低于对照组(χ2=59.61,P < 0.05)。  结论  对有暴力行为倾向的青少年实施认知行为综合治疗,能够有效提升其共情能力,降低暴力风险水平。  相似文献   

6.
程舒媛  郭丽 《中国学校卫生》2011,32(11):1406-1408
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adolescent health risk behavior)指给青少年的健康、完好状态乃至对成年后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直接或间接损害的行为[1]。美国青少年危险行为监测系统(Youth Risk Behavior Surveillance System,YRBSS)将之划分为6类:(1)导致非故意伤害和暴力的行为;(2)烟草使用;(3)酒精和其他药物使用;(4)不健康的饮食行为;(5)导致非意愿妊娠  相似文献   

7.
攻击行为是针对他人的敌视、伤害或破坏性行为,可以是身体、言语攻击,也可以是对别人权利的侵犯,在儿童青少年中大多体现为校园暴力[1].教育部统计显示,2016年5-8月共有68起校园暴力发生,75%的校园暴力发生在中小学生之间[2].有研究表明,犯罪的青少年中,48%在9岁时具有攻击性行为,70%在13岁时曾表现出攻击性行为[3].由此可见,儿童青少年时期的攻击性行为与随后的行为问题或犯罪行为有着紧密的联系.尽早识别儿童成长时期的攻击性行为并进行矫正,对于个体健康促进,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对攻击行为开展干预的实践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8.
正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工作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伴随着网络的出现,传统上对青少年身心健康产生严重危害的欺凌行为开始从实体走向虚拟,呈现出一种新的欺凌形式——网络欺凌(cyberbullying)。青少年时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渡阶段,不仅面临身体的快速增长,还面临着学习压力增加、性发育、心理从依赖到独立等诸多挑战。网络欺凌近几年的报告率不断升高,同时还会引起青少年内心的恐惧,  相似文献   

9.
潘燕  侯春光 《中国学校卫生》2014,35(8):1211-1213
有研究证实,儿童青少年时期超重或肥胖是成年肥胖的预测因子,不但影响儿童少年的身体发育,而且增加儿童少年乃至成年期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紊乱等的患病风险[1];另外,超重或肥胖还容易导致青少年一些心理损伤或行为偏离,并将随着肥胖状况的保持使其延续或不断发展直至成年期[2].因此,对青少年超重肥胖问题进行研究,寻求合理有效的防治方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发现,调节超重肥胖青少年的心理状况,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针对超重肥胖青少年采取一些相应的心理干预措施对减肥效果起到了积极作用[3].本研究拟采用运动、饮食、心理等联合干预的方法对减肥效果进行研究,旨在建立减肥健康理念,为防治青少年肥胖,促进其生长发育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0.
探讨家庭治疗对青少年拒学行为的干预效果,为改善青少年拒学行为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17年5月-2018年5月因拒学行为于合肥市第四人民医院心理门诊就诊的100名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均给予小剂量抗抑郁药物治疗(舍曲林50~75 mg),研究组(50例)加用家庭治疗联合认知治疗,对照组(50例)单独认知治疗,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严重程度印象量表(CGI-S)、儿童行为量表(CBCL)、家庭动力学自评量表、返校率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前后比较,研究组SAS、CGI-S、CBCL(父)、CBCL(母)、家庭氛围、系统逻辑、疾病观念及个性化评分均降低(t值分别为6.99,14.42,8.44,7.27,16.94,9.28,6.53,19.64,P值均<0.05);对照组各项评分均降低(t值分别为2.96,8.90,5.60,4.37,6.72,3.18,2.19,3.34,P值均<0.05).2组间比较,治疗前各量表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治疗后,研究组各量表得分均低于对照组(P值均<0.05).研究组返校率为92%,对照组为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86,P<0.05).结论 家庭治疗可有效降低拒学行为患者焦虑等负面情绪,改善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促进返校,效果可靠,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青少年吸烟行为干预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 ,目前全球每年有 3 5 0万人死于与吸烟相关的疾病 ,而大多数人开始吸烟的年龄小于 1 8岁。近年来青少年吸烟率显示出增长的趋势 ,开始吸烟年龄也较以前降低。如果烟草不能得到很好的控制 ,今天的儿童和青少年中将有 2亿 5千万会因使用烟草而提前死亡 (中国 2 1世纪控烟策略研讨会 2 0 0 0 )。因此 ,预防青少年成为未来的吸烟者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国内外青少年吸烟行为的流行现况全球青少年吸烟调查美洲地区报告显示 ,1 3~ 1 5岁少年儿童吸烟率达 2 0 %~ 3 9 5 % ;此外 ,还有2 0 %的少年儿童有尝试吸烟倾向[1] 。据WH…  相似文献   

12.
李玲 《中国学校卫生》2016,37(10):1498-1500
探讨青少年适应性障碍的人格特点以及合理体育锻炼对青少年适应性障碍的影响,为提升青少年身心健康水平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1年1月-2015年2月景德镇精神卫生中心诊断为适应障碍的青少年40名作为研究组,另随机抽取某高级中学正常青少年40例作为对照组,通过中国青少年人格量表对全部对象进行评价,对2组对象各维度得分情况进行比较.对适应障碍的青少年实施为期1年体育锻炼,观察干预效果.结果 体育锻炼前,研究组青少年外向性维度总体得分及该维度下二级因素“合群”得分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5.581,11.932,P值均<0.01);才干维度总分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51,P>0.05),但沉稳得分研究组低于对照组(t=5.816,P<0.01);研究组人际关系维度总体得分及其二级因素“温和”“谨慎”“委婉”得分均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5.739,8.858,7.736,8.706,P值均<0.01);研究组情绪性维度总体得分及其二级因素“敏感”“急躁”“悲观”得分均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25.342,18.840,32.865,15.926,P值均<0.01);2组处世态度维度总体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95,P>0.05),但自信得分研究组低于对照组(t=2.315,P<0.05).对体育锻炼前2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分析,体育锻炼后,研究组各维度得分均较体育锻炼前明显改善(P值均<0.05),且锻炼后研究组与健康对照组人格各维度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以人格角度分析青少年适应障碍的特点,给予针对性的体育锻炼项目,能够实现适应性障碍的有效转归,从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探讨替代递减治疗在网络成瘾干预中的应用和效果,为制定有效的网络成瘾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在武汉某网瘾训练机构招募青少年学员66名,随机分为上网时间内容替代递减综合干预组(研究组31名)和正常营地干预组(对照组35名),在干预前后分别对受试对象进行网络成瘾诊断量表、Barratt冲动量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定.实验设计采用干预前后测设计.结果 研究组和对照组干预后网络依赖诊断问卷评分均下降(P值均<0.01);研究组干预后Barratt冲动量表认知冲动性评分降低(P值均<0.05),且干预后认知冲动性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干预后抑郁和焦虑量表评分较干预前下降,研究组干预后焦虑自评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P值均<0.05).结论 替代递减综合干预能有效降低网瘾者的网络成瘾水平,降低焦虑和抑郁情绪,减少心理阻抗,可以作为网络成瘾有效干预方案.  相似文献   

14.
烟草使用是导致全球可预防死亡的首要死因。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烟草生产和消费国,烟草使用所带来的死亡和疾病负担将日益扩大。针对青少年采取各种干预措施,一方面可预防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发生进而降低整个人群的吸烟率,另一方面可通过推迟青少年开始吸烟年龄而提高成年后戒烟可能性,从而降低吸烟相关的死亡和疾病负担。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干预策略大体可分为以学校为基础的干预策略和宏观政策干预策略两大类。前者主要有健康教育、社会影响、生活技能和认知发展这几种干预模式,后者包括禁止公共场所吸烟、禁止对未成年人售烟、禁止广告促销、卷烟包装上增加健康警语/警示图片以及提高烟税等。本文对各项干预策略的特点和效果评价进行综述,以期为我国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干预研究和措施制定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社区居民在其生活方式中的主要不良健康行为及其影响,并对比实施干预行为后的效果,为不良健康行为疾病综合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在盐田16个社区中随机抽取8个社区1230名社区居民作为研究对象,在调查区域逐户上门作行为调查,对目标区域人群开展综合性行为干预,并对其干预效果进行评价分析。结果干预后社区居民健康行为知识知晓率明显提高(P〈0.05),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高盐饮食、抽烟、饮酒、体检不定期、长时间看电视电脑等不良健康行为方式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综合行为干预对改善居民不良健康行为有重要意义,是降低社区居民不良健康行为疾病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研究与干预现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超  马迎华 《中国健康教育》2005,21(11):867-869
当今,青少年的一些不良行为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如吸烟、酗酒、药物滥用、过早的不安全的性行为、不合理的膳食、缺乏体育锻炼以及各种导致意外伤害的行为。这些不良行为直接或潜在地威胁着青少年现在及将来的健康,被统称为“健康危险行为”。近年来青少年的健康危险行为有增加的趋势。因此,及早地、有针对性地对青少年进行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评价高校教职工代谢病行为干预效果,为高校教职工慢性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12年4月粤西某高校20~ 59岁在编教职工为研究对象,进行生活方式调查和体质量指数、血脂、血糖、血尿酸和腹部彩超等检查.对该人群实施为期1 a行为干预,比较被试干预前后不良生活行为持有情况及体检结果.结果 2012年教职工超重与肥胖、脂肪肝、血脂异常、糖代谢异常(空腹血糖升高)和高尿酸血症总检出率分别为31.11%,28.15%,41.30%,12.67%和17.56%.实施行为干预1 a后,嗜酒、喜食海鲜、喜食肥肉和动物内脏、常在外聚餐、睡眠不足、运动缺乏和饮水过少等不良行为较干预前分别下降了2.4,9.84,5.6,5.24,8.03,18.61,4.45百分点(P值均<0.05),以男性下降明显.脂肪肝、血脂异常和糖代谢异常(空腹血糖升高)检出率分别比干预前下降5.28,6.3和3.24百分点(P值均<0.05),以男性和20~ 49岁年龄段人群下降显著.干预前,男性不良生活行为持有率和代谢病检出率均高于女性,干预后差异明显缩小.结论 健康管理和不良生活行为干预是代谢性疾病防治最经济有效的途径,值得推广;干预时机越年轻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8.
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现状及干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韦琳 《中国公共卫生》2011,27(7):933-934
与婴幼儿和成年人相比,青少年健康问题不是以患病率或死亡率形式表现,而是与行为密切相关(1)。为探讨监控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适宜方法,控制健康危险行为,减少其对青少年时期及其成年后的潜在身心威胁及健康危险行为给青少年后代的负面影响,避免问题行为危及周围人群或造成社会问题(1),现对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流行状况、影响因素和干预措施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周誉  冯强 《中国学校卫生》2020,41(12):1882-1885
目的探索依托学校进行青少年异常体态的综合干预措施有效性,为广泛开展青少年姿态纠正提供实证基础。方法在北京市西城区3所高中学校采取整群抽样的方式,每所学校各抽取4个高一班级并随机分成实验组(213名)和对照组(227名)。实验组采用统一的综合干预方案,进行1个学期共16周的包括发放身体姿态科普读物、健康讲座和体育课中练习的综合干预;对照组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干预前后测试受试者颈部前伸、高低肩、肩胛骨前伸和脊柱矢状面异常的情况。结果干预后,实验组左右两侧肩峰差值[男生(0.98±0.52)(0.70±0.44) cm,女生(1.00±0.67)(0.72±0.44)cm]、颈部前伸幅度[男生(8.24±2.71)(4.73±2.99) cm,女生(9.14±2.56)(4.39±2.34) cm]、左右两侧肩胛下角到脊柱之间距离的差值[男生(0.41±0.39)(0.28±0.30) cm,女生(0.52±0.38)(0.28±0.19) cm]均显著减小(t值分别为2.33,3.07,9.80,11.51,2.36,4.61,P值均<0.05),实验组女生胸椎后凸角正常的比例升高(...  相似文献   

20.
<正>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网络技术给人们工作、生活、学习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效应,如网络成瘾。2018版《中国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释义》将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IA)定义为在无成瘾物质的作用下对互联网使用冲动的失控行为,表现为过度使用互联网后导致明显的学业、职业、社会功能损伤[1]。近年来调查数据显示,我国青少年网络成瘾发生率为6%~14%[2]。2018年4月印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教育引导工作的紧急通知》,说明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研究发现网络成瘾会导致一系列负面效应,一方面会阻碍青少年生理[3]、心理[4-5]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将破坏社会的稳定发展。据北京市公安部门的统计,青少年犯罪中76%是网络成瘾者[6]。本文立足于以往的研究,系统整理网络成瘾的前因变量、作用后果和干预效果,分析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对网络成瘾研究进行有益的展望,以期为今后制定更加具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