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了解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孤独感的关系,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整群抽取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2个县4所乡镇中学1 345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留守儿童713名,内容主要包括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和儿童孤独量表.结果 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在心理弹性的积极认知、家庭支持和心理弹性总分上低于非留守儿童,而孤独感得分高于非留守儿童,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心理弹性各因子与孤独感均存在显著负相关(P值均<0.05).心理弹性的情绪控制、积极认知、家庭支持维度是留守儿童孤独感的重要影响因素.结论 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发展是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余丽 《中国学校卫生》2017,38(6):942-945
<正>留守儿童主要是指父母一方或双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子女留在户籍所在地,因而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且持续0.5年及以上的18岁以下的儿童~([1])。大量实证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由于父母监管教育的缺失、监护人的不利以及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等多种原因,处于成长发育关键期的他们更容易出现情绪行为方面的问题~([2-3])。研究表明,学校氛围是儿童青少年情绪行为问题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4-5])。学校氛围是指学校中  相似文献   

3.
正华侨留守儿童主要分布在我国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该群体相对特殊,而且数量庞大并逐年增加,其父母一方或双方长居国外,与其他留守儿童相比,虽有相对优越的经济条件,但缺少家庭教育资源,更缺乏与父母的心理互动~([1])。孤独感是他们报告最多的内在情绪体验~([2])。以往研究认为,留守经历对  相似文献   

4.
朱焱  胡瑾  余应筠  卢芸 《中国学校卫生》2014,35(11):1657-1659
了解贵州省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应对方式及其相互关系,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分层整群抽取贵州省定新乡和重新镇四~九年级学生1 569名,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与“简易应对方式问卷”,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现场问卷调查.结果 1 569名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占34.2%.留守小学生MHT全量表分和学习焦虑、孤独倾向、过敏倾向分量表得分均高于非留守小学生(t值分别为2.254,2.171,2.476,2.099,P值均<0.05);留守初中生MHT全量表分、学习焦虑、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分量表得分均高于非留守初中生(t值分别为2.666,2.358,3.862,2.076,P值均<0.05).留守小学生对人焦虑检出率较非留守小学生高,留守初中生学习焦虑、恐怖倾向检出率较非留守初中生高(x2值分别为6.131,6.601,6.875,P值均<0.05).留守小学生消极应对方式得分(8.23±3.64)高于非留守小学生得分(7.54±3.68)(t=2.533,P<0.0S).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调整可能的混杂因素后,消极应对方式与该地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有关(P<0.05).结论 该地农村留守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较非留守中小学生稍差,在学习焦虑、恐怖倾向、对人焦虑等心理问题方面留守中小学生表现较明显.消极应对方式可能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负性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孤独是一种消极的、弥散性的心理状态,青少年长期处于孤独状态会导致适应不良[1].在日常生活中,很多青少年都无法逃避"孤独"这种痛苦的人生体验.在我国开展留守中学生孤独感的研究,有助于探明留守中学生的孤独感现状,不但能为家庭、学校、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而且能有针对性地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6.
邹维兴  谢玲平 《中国学校卫生》2016,37(11):1716-1719
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以往研究表明,留守经历对大学生的依恋、幸福感、主观社会支持、心理韧性、父亲情感温暖、亲子关系产生负面影响[1-4].刘成斌等[5]认为,农村大学生的留守经历导致较低的亲子关系质量和家庭归属感,从而易产生较高的心理健康危机,同时有留守经历可能与大学生个体出现的心理病理症状和较高自杀风险相关[6].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问题阳性率较高[7].李晓敏等[8]调查显示,农村留守经历大学生(URLB)抑郁、焦虑水平较高,自尊水平较低,而且在日常生活中采用积极应对方式越少,产生负性情绪就越多,人际关系越不和谐.  相似文献   

7.
高中女生情绪-社交孤独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孤独感是指个体对自己社会交往数量多少和质量好坏的感受[1]。有研究者明确指出引起孤独感的2种人格特征:一是在社交时对他人和自己给予严厉的、苛刻的评价;二是缺乏一些基本的社交技能,从而无法与他人建立持久的关系[2]。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心理、生理发育均处于一个不稳定时期,尤其是女生,其生理变化和自我心理状态变化相互影响。有研究发现,孤独感可能成为影响心理健康水平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本研究拟通过对高中女生情绪-社交孤独感与心理健康关系的探讨,为高中女生的孤独心理干预提供理论依据。1对象与方法1.1对象随机整群抽取上海…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了城市.在农村不断增多的是一群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据统计,全国留守儿童人数约为5 800万,其中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超过4 000万[1].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由于留守儿童在最重要的成长阶段得不到应有的关心和照顾,导致一部分儿童在行为习惯、心理、教育上受到严重的影响,甚至走向犯罪的道路.在心理学上,积极情绪和心理状态的研究对人们如何获得幸福和快乐的体验具有指导意义[2].幸福就是积极的情绪加上对生活的满意度,可以作为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重要指标[3].本文通过考察新疆喀什地区留守儿童的幸福感指数及其影响因素,为提高和改善相关人群的身心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孤独感与父母教养方式和身心健康关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大学生的孤独感状况,探讨大学生孤独感与父母教养方式和身心健康关系及对策,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进行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孤独量表(UCLA)对213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大学生孤独量表得分呈正态分布,UCLA得分平均为(42.70±8.54)分。大学生孤独感得分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非独生子女孤独感高于独生子女(P0.01);21~23岁大学生孤独感高于18~20岁大学生(P0.01);医学专业大学生孤独感高于非医学专业大学生(P0.01);农村大学生孤独感高于城市大学生(P0.01)。大学生孤独感与母亲的情感温暖呈显著负相关,与母亲过分干涉、保护和身心健康因子中抑郁、人际关系敏感呈正相关。结论大学生应正确认识孤独感并加强自我调适,学校应加强大学生人际适应性指导,家庭应注重家庭亲密度,增加沟通。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索初中阶段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方法 采用《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和《青少年学生主观幸福感量表》对河南三所中学981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除家庭支持因子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P<0.01),其他因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留守儿童的生活满意度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P<0.01),且体验到了更强烈的消极情感。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与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呈显著正相关,与消极情感呈显著负相关(P均<0.01);留守儿童心理弹性对主观幸福感具有预测作用。结论 留守儿童的主观幸福感较低,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对其主观幸福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齐亚静  童小军 《中国学校卫生》2017,38(12):1846-1848
了解低保家庭儿童的孤独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开展困境儿童精准帮扶提供参考资料.方法 于2016年9-11月,使用儿童孤独感量表对北京市15个区2 972名低保家庭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低保家庭儿童孤独感的检出率为7.6%(225/2 972);男生的孤独感水平(30.23±11.13)高于女生(28.70±10.85) (t=t4.402,P=0.000);不同年龄段低保家庭儿童的孤独感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905,P=0.995);残疾儿童和患病儿童的孤独感水平(34.47±13.64,31.91±12.05)高于健康儿童(29.19±10.82) (F=13.490,P=0.900);父母双方监护缺失儿童的孤独感水平(30.73±12.03)高于父母双方正常监护和父母一方正常监护的儿童(29.52±10.84,28.99±10.81) (F=3.928,P=0.020).结论 低保家庭儿童的孤独感值得关注,应重点关注存在生理性困境和家庭监护困境的儿童,从物质和心理方面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其未成年子女被留在家中,形成了一个特殊的人群.农村留守儿童指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的家乡,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6~16岁)[1].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不同监护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卫生问题干预效果,为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6所中小学1 264名留守儿童进行SCL-90心理问卷量表测量,综合干预6个月后,比较干预前后量表得分.结果 干预后,监护人为父亲或母亲的留守儿童在9项因子得分上均有降低;监护人为祖父母的留守儿童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性、抑郁、精神病性等因子得分上有降低;监护人为外祖父母的留守儿童在强迫症状因子得分上有降低.监护人为其他亲戚与邻居的留守儿童在躯体化、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因子得分上有显著性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监护人为父(母)的留守儿童心理卫生问题干预效果最明显,而其他亲戚或邻居为监护人的,没能阻止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恶化.  相似文献   

14.
探讨青少年权谋倾向与孤独感的关系以及对两者关系可能有影响的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的作用,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儿童马基雅维里主义量表、长处与困难问卷、儿童孤独量表同伴提名法,对郑州市901名初一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青少年权谋倾向与孤独感呈正相关(r=0.262,P<0.01),亲社会行为与权谋倾向、孤独感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321,-0.288,P值均<0.01).权谋倾向对孤独感的影响部分经由亲社会行为所中介.社会地位对权谋倾向与孤独感的关联强度有影响,在中、低社会影响水平条件下,亲社会行为可部分中介权谋倾向对孤独感的消极影响(P<0.01);高社会影响水平条件下,亲社会行为不能中介权谋倾向对孤独感的影响.结论 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在权谋倾向与孤独感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社会地位对权谋倾向与孤独感的关系起调节作用;社会影响对于亲社会行为对权谋倾向与孤独感的中介作用存在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15.
了解低保家庭高孤独感儿童的生活现状及需求,提出驻校社工服务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为开展孤独感儿童干预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在2016年调研数据的基础上,从北京市15个区低保家庭中采用儿童孤独感量表筛查出225名6~18岁高孤独感儿童,并对其生活现状进行分析.结果 在参与调查的高孤独感儿童中,有98.6%处于中小学阶段,依托学校开展干预工作具有可行性;有62.2%的儿童面临不同程度的监护缺失,有52.3%的儿童照料人身体健康存在问题,有63.3%的照料人没有工作;有62.1%的儿童学习成绩处于中等及以下,24.1%的儿童缺乏学习兴趣;49.5%的儿童在社区没有好朋友;有40%左右的儿童遭受过语言暴力和情感暴力,17.6%遭受过躯体暴力,12.6%~16.7%遭受过同伴欺凌.结论 低保家庭高孤独感儿童面临一定的生活困境和社会融入困境,需要专业性支持和帮扶.驻校社工能够从心理和资源两方面为高孤独感儿童提供帮助,是开展困境儿童精准帮扶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不同监护类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和人格特征比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或者工作0.5 a以上,由父或母一方、祖辈、亲戚朋友、同辈监护的未成年人.国内学者研究发现,留守现象使儿童产生较多心理健康问题和消极人格特征[1].亲子分离,父母的家庭教育缺失,可能是其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但国内外专家认为亲子分离未必会引起不可挽回的后果,关键问题不在于分离本身.而在于替代父母(即监护人)对儿童的关心程度能否补偿和代替亲生父母[2].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不同监护类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和人格特征进行比较,探讨不同监护人家庭教育方式对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同时也为制定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对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张淼 《中国学校卫生》2014,35(10):1559-1560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9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4.1%,其中高中以上学历的学生占52.6%[1],网络已经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网络成瘾行为是一种病态的网络使用行为或偏差行为,对青少年学习、生活和人格等都产生极其严重的危害,会造成更多的行为、情绪和学习问题[2-4].  相似文献   

18.
陈语 《中国保健》2009,(20):942-942
目的:研究喀什地区维吾尔族人脑梗死发病与当地汉族人的差异。方法:收集246例,根据民族不同分为维吾尔族组和汉族组,根据发病年龄、既往病史、生活习惯等不同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维吾尔族组较汉族组脑梗死发病年龄明显提前。  相似文献   

19.
正留守儿童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无法与父母正常共同生活的不满16岁农村户籍未成年人~([1])。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留守儿童数占全国儿童总数的21.9%,达6 102.5万~([2])。面对如此庞大并与日俱增的特殊群体,党和政府予以高度重视,尤其针对留守儿童情绪情感心理的辅导先后下发了一系列政策与指导意见~([1,3-4])。人际情感作为积极情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个体对自己与他人相处、交往活动评价时产生的  相似文献   

20.
<正>截至2018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17亿,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8.6%。网民群体中的学生群体占25.4%[1]。手机在给大学生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一些生理和心理上的负面影响,引起焦虑、心情不安和思维迟钝、无法控制对手机使用的冲动等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