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内界膜剥除术后黄斑区解剖结构的变化及其对视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33例(33眼)连续治疗的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接受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手术前后进行完善的眼科检查:最佳矫正视力、眼压、眼轴、裂隙灯、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眼底照相。海德堡频谱OCT九个部位扫描分析黄斑中心凹及中心凹旁结构变化与视功能的相关性,术后视功能的影响因素,ROC曲线进一步探讨术前黄斑中心凹厚度评估术后最佳矫正视力的准确性。结果 术后黄斑区内外环各四部分及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术后较术前均显著降低,以内环颞侧厚度变化较明显,由(472.15±102.00)μm降至(328.06±53.77)μm,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63±0.29,较术前0.23±0.16明显提升(P<0.001)。术前黄斑中心凹厚度(r=-0.594,P=0.001)、内环颞侧厚度(r=-0.625,P<0.001)、外环颞侧厚度(r=-0.529,P=0.006)等与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呈负相关。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结果(面积=0.85,P=0.001,95%CI:0.72~0.99)对术前黄斑中心凹厚度评估术后最佳矫正视力的准确性有一定参考价值。结论 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手术可以显著降低特发性黄斑前膜患眼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提高视功能。术前黄斑中心凹形态以及中心凹旁颞侧的形态结构改变对术后视力会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
宁玲 《眼科新进展》2017,(11):1068-1070
目的 评估特发性黄斑前膜手术前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形态变化与视力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行玻璃体切割术+内界膜剥除术的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32例(32眼)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前、术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中黄斑中心凹的形态、中心凹厚度与最佳矫正视力的关系.结果 29例患者视力提高,3例患者视力无提高,最佳矫正视力由术前0.25±0.12提高至术后的0.49±0.28(P <0.05),所有患者黄斑中心凹厚度均有所下降,由术前的(385±115) μm降至术后的(241±64) μm(P <0.05).最佳矫正视力与黄斑中心凹厚度相关性分析呈负相关性,即黄斑中心凹越厚,视力越差.结论 特发性黄斑前膜手术前后黄斑中心凹形态变化与视力有密切关系,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可用于术前评估及术后追踪其转归.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估23G玻璃体切除联合黄斑前膜剥离术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后视力与黄斑区结构变化的关系。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15年至2017年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接受23G玻璃体切除联合黄斑前膜剥离的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78例(82眼)。方法 根据患者术前OCT的黄斑形态,分为以下四组:中心凹结构基本正常组(24眼)、黄斑区弥漫性水肿组(39眼)、黄斑区囊样水肿组(9眼)、黄斑裂孔组(10眼)。观察并记录患者的临床特征、手术方式,手术前、术后7天的最佳矫正视力(LogMar)、黄斑区中心凹厚度、旁中心凹区厚度、中心凹周厚度及术后并发症。并随防至术后1个月。主要指标 最佳矫正视力、黄斑区中心凹厚度、旁中心凹区厚度、中心凹周厚度。结果 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在行玻璃体切除手术后7天,最佳矫正视力由术前0.26±0.16提高到0.36±0.16(P=0.000),黄斑区中心凹厚度由术前(506.41±112.67)μm降低到(442.39±82.10)μm(P=0.000),旁中心凹厚度由术前(453.66±79.36)μm 恢复至(409.95±61.63)μm(P=0.000),中心凹周厚度从(365.93±50.84)μm降低至(356.76±54.20)μm(P=0.092);四组患者术后的最佳矫正视力均明显提高(P均<0.05),其中中心凹结构基本正常组患者术后视力的提高较其它组更佳(F=3.118, P=0.031)。与术后7天相比,术后1个月的黄斑区厚度降低,但视力变化不显著。术后BCVA与术前BCVA(r=0.850,P=0.000)、术前中心凹厚度(r=0.7386,P=0.000)、旁中心凹区厚度(r=0.811,P=0.000)、中心凹周厚度(r=0.799,P=0.000)均呈正相关;与术后中心凹厚度(r=-0.335,P=0.035)、旁中心凹区(r=-0.376,P=0.017)具有明显相关性,但与中心凹周厚度(r=-0.310,P=0.052)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23G玻璃体切除手术剥除黄斑前膜可显著提高患者的视功能,同时改善黄斑区结构。术后中心凹厚度变化与视力恢复程度有关,且术后1周的变化即可决定预后;术前黄斑结构正常者视力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内界膜剥除联合玻璃体内注射曲安奈德治疗继发性黄斑前膜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6月至2015年6月因继发性黄斑前膜需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者42例42眼,所有患者均行标准的23 G经睫状体平坦部的三通道玻璃体切割+黄斑前膜剥除+视网膜内界膜剥除+玻璃体内注射曲安奈德术,术后随访3.0~18.0(8.3±2.4)个月,对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黄斑形态及手术并发症等进行观察.结果 随访期末,最佳矫正视力提高者30眼,不变者8眼,下降者4眼;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45,P=0.000).黄斑中心神经上皮层厚度术前为(315.62±132.12)μm,术后为(233.42±146.32) μm,手术前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22,P=0.000).术后视网膜少许出血6眼,玻璃体积血1眼,一过性高眼压6眼;3眼周边牵引性小裂孔,激光治疗后,行玻璃体内C3F8填充,视网膜在位.结论 玻璃体内注射曲安奈德可以加速黄斑水肿消退,降低黄斑前膜复发,促进视功能恢复.视网膜内界膜剥除在继发性黄斑前膜手术中可以松解黄斑区视网膜皱褶,解除对黄斑中心凹的牵引,改善黄斑区局部的代谢,有利于黄斑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陈莉  陈松 《眼科新进展》2016,(3):261-264
目的 观察微创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非随机临床对照研究。收集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高度近视性黄斑裂孔患者24例24眼,同期收集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43例43眼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行标准三通道经睫状体平坦部23G微创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观察两组术前及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visualacuity,BCVA)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黄斑裂孔封闭情况。结果 高度近视性黄斑裂孔组与特发性黄斑裂孔组的解剖闭合率(79.2% 和88.4%)及术后BCVA(LogMAR)(0.56±0.42和0.63±1.38)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末次随访时BCVA(LogMAR)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886、6.735,均为P<0.001)。两组术中均未见医源性裂孔形成,术后无眼内出血或眼内炎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是修复高度近视眼解剖和功能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探讨玻璃体切割联合黄斑前膜及内界膜剥除术后患者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及黄斑中心凹与旁中心凹浅层、深层视网膜微血管密度的变化。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病例分析,选取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于我院就诊且经OCT确诊的黄斑前膜患者26例26眼,所有患者均行常规23 G三切口闭合式玻璃体切割联合黄斑前膜及内界膜剥除术,术后检测患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应用OCTA检测患眼CMT、黄斑FAZ面积及黄斑中心凹与旁中心凹浅层、深层视网膜微血管密度,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前患眼BCVA(logMAR)为0.69±0.28,术后3 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 BCVA(logMAR)分别为0.51±0.40、0.48±0.37、0.42±0.89、0.43±0.38、0.37±0.37,术后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术后3 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患眼CMT分别为(401.04±63.53)μm、(408.49±58.94)μm、(406.67±63.75)μm、(378.80±38.93)μm和(384.72±37.11)μm,均显著低于术前的(458.14±82.13)μ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患眼术前与术后各时间黄斑FAZ面积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仅在术后3 d,黄斑中心凹深层视网膜微血管密度从术前的(37.52±8.34)%升至(44.78±8.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时间点视网膜微血管密度与术前相比均无明显变化(均为P>0.05)。结论 应用OCTA可以对玻璃体切割联合黄斑前膜及内界膜剥除术治疗黄斑前膜的疗效进行客观评价,术后患眼视网膜形觉功能恢复较快而黄斑区结构及血流恢复缓慢。  相似文献   

7.
刘华  孙佳  赵霞  白领娣 《国际眼科杂志》2021,21(9):1601-1606

目的:探讨影响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内界膜剥除术后视功能恢复的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我院2016-01/2020-04收治的特发性黄斑前膜行视网膜内界膜剥除术的患者118例118眼。术后随访6mo评价手术疗效,观察术前、术后1、3、6mo的视力变化、视物变形程度、黄斑中心凹平均厚度、黄斑区容积。分析术前及术后黄斑中心凹平均厚度、黄斑区容积与术后视力及视物变形评分的相关性,评估术后视功能恢复不良的危险因素。

结果:本组患者96眼视功能恢复良好,手术治疗改善率为81.4%。与术前相比,术后1、3、6mo术眼视力明显提升(P<0.05),水平方向视物变形评分明显缩小(P<0.05),术眼黄斑中心凹平均厚度、黄斑区容积明显减小(P<0.05)。术前与术后6mo黄斑中心凹平均厚度、黄斑区容积与术后6mo视力均呈负相关(P<0.05),与术后6mo水平方向视物变形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IMEM病程、术前矫正视力、术前水平或垂直方向视物变形、术前黄斑水肿是患者术后视功能恢复情况的影响因素(均P<0.05),其中术前矫正视力差(OR=3.062)、术前存在水平方向视物变形(OR=2.438)、术前存在黄斑水肿(OR=2.000)是导致患者术后视功能恢复不良的危险因素。

结论:内界膜剥除术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效果良好,可有效改善术眼视力,减轻视物变形。病程越长、术前矫正视力越差、术前视物变形越严重、术前有黄斑水肿的患者内界膜剥除术后视功能恢复越差。  相似文献   


8.
黄志坚  陈晓  洪玲  曾苗 《眼科新进展》2019,(12):1174-1177
目的 对比观察特发性黄斑前膜有无黄斑中心凹下沉积物手术前后情况。方法 回顾性非随机临床研究。41例41眼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分为2组,组1为有黄斑中心凹下沉积物者8例8眼,组2为没有黄斑中心凹下沉积物者33例33眼。所有患者均接受标准经睫状体平坦部三通道25G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对比观察两组术前和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和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情况,同时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6个月,组1、组2 BCVA分别为(0.65±0.24)logMAR、(0.54±0.26)logMAR,均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两组间术前、术后6个月BCV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6个月,组1、组2 CMT分别为(288.38±64.64)μm、(299.85±37.19)μm,均较术前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两组间术前、术后6个月CMT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随访期间,所有患眼均未见黄斑前膜复发。结论 25G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可稳定提高患者的BCVA,促进黄斑结构的恢复,有无黄斑中心凹下沉积物对术后BCVA、CMT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口服化瘀明目饮对糖尿病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lens,IOL)植入术后黄斑区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我院眼科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行白内障手术合并糖尿病患者92例(100眼)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50例(50眼)术后应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液治疗,治疗组42例(50眼)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术后化瘀明目饮口服4周。两组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对患者进行眼部常规检查,包括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visualacuity,BCVA)、眼压、眼底检查,并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OCT)测量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和黄斑区总容积。结果 两组白内障患者术后视力均较术前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53、2.610,均为P<0.01)。治疗组术后BCVA的恢复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Z=-2.074、-2.587、-2.264,均为P<0.05)。两组术后1周、1个月、3个月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和黄斑总容积均较术前增加(均为P<0.05),治疗组术后1周、1个月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43,P<0.05;t=-2.992,P<0.01),治疗组术后3个月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39,P>0.05)。治疗组术后1个月有3眼(6%)出现黄斑水肿,对照组术后1个月有9眼(18%)出现黄斑水肿,两组黄斑水肿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化瘀明目饮可防止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术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增加,有效降低术后黄斑水肿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保留黄斑中心凹内界膜剥除术联合空气填充治疗直径为250~400 μm的特发性黄斑裂孔(idiopathic macular hole,IMH)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确诊为Ⅳ期IMH经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测量裂孔最小直径为250~400 μm的患者45例45眼,随机分为常规内界膜剥除组(常规组)22眼及保留中心凹内界膜剥除组(保留组)23眼。所有患者均行23G玻璃体切割术,常规组剥除后极部包括黄斑区内界膜至血管弓,保留组则保留以黄斑中心凹为圆心300~400 μm直径的内界膜,全气-液交换后无菌空气填充。手术后随访时间为(21.52±5.68)个月,观察术后两组黄斑裂孔闭合及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情况。结果 常规组与保留组患者术前黄斑裂孔直径分别为(337.77±34.54)μm和(324.87±31.95)μm;黄斑裂孔指数分别为0.53±0.09和0.51±0.08,BCVA LogMAR分别为0.95±0.20、1.30±0.26,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末次随访时,常规组与保留组黄斑裂孔闭合率分别为95.45%和10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89)。常规组、保留组患眼BCVA LogMAR分别为0.72±0.15、0.49±0.11,均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保留组患眼BCVA LogMAR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49,P<0.001)。结论 常规内界膜剥除术与保留黄斑中心凹的内界膜剥除联合空气填充对于治疗直径为250~400 μm Ⅳ期IMH成功率较高,行保留黄斑中心凹内界膜的剥除术患者术后视力改善情况要好于常规内界膜剥除术。  相似文献   

11.
旷琳  杨蕾蕾 《眼科新进展》2014,(12):1167-1169
目的 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与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vis-ualacuity,BCVA)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3月于我院接受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的67例(83眼)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术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将患者分为低厚度组(≤330μm)、中厚度组(330~350μm)及高厚度组(≥350μm),对比3组术后1周及术后1个月的BCVA差异,同时分析术后1周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与BCVA的相关性。结果 3组术后1周及1个月BCVA均较术前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 05);但术后1周及术后1个月BCV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1个月低厚度组BCVA均明显高于中厚度组及高厚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而中厚度组BCVA明显高于高厚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周低厚度组、中厚度组和高厚度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分别为(322.67±36.61)μm、(341.72±37.36)μm、(352.61±29.59)μm,相关性分析显示,术后1周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与BCVA存在显著的负相关(r=-0.724,P=0. 000)。术后1周低厚度组、中厚度组和高厚度组BCVA与术前差值分别为-0.56±0.12、-0.41±0.41、-0.23±0.56,相关性分析显示,术后1周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与BCVA差值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r=-0.613,P=0.000)。结论 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患者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与BCVA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玻璃体内注射曲安奈德(triamcinoloneacetonide,TA)联合黄斑部格栅样光凝治疗弥漫性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iabeticmacularedema,DME)短期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35例(39眼)弥漫性DME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2组,分别为单纯TA治疗组(24眼)和联合治疗组(TA注射联合黄斑部格栅样光凝术,15眼)。其中联合治疗组在TA注射1个月后行黄斑部格栅样光凝术,距TA注射术后3个月、6个月分别观察2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眼压、裂隙灯显微镜、彩色眼底照相、OCT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治疗后3个月,单纯TA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为0.16±0.08、0.16±0.17,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分别为(272.2±59.4)μm、(279.0±98.9)μm,眼压分别为(15.4±4.3)mmHg(1kPa=7.5mmHg)、(14.9±3.2)mmHg,2组间最佳矫正视力、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和眼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治疗后6个月,单纯TA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为0.27±0.03、0.28±0.15,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分别为(289.2±33.9)μm、(248.0±102.7)μm,眼压分别为(15.5±2.3)mmHg、(15.1±3.5)mmHg,2组间最佳矫正视力、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和眼压比较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治疗前视力相比,两组在治疗后3个月、6个月均有所提高,与治疗前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相比,两组均有所下降,与治疗前眼压相比,两组无明显变化。结论 与单纯TA注射相比,玻璃体内注射TA联合黄斑部格栅样光凝治疗弥漫性DME短期内疗效和安全性并不占据明显优势。鉴于本次病例观察时间较短,尤其再次治疗的患者例数较少,故其远期疗效、安全性仍有待大样本的长期观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黄斑水肿情况并分析其部分原因。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对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中心行常规白内障超声乳化的糖尿病患者分别在术前及术后1个月、3个月时行相关检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65例96眼纳入数据分析。术后1个月、3个月视力分别为(0.08±0.13)LogMAR和(0.07±0.11)LogMAR,均较术前的(0.59±0.18)LogMAR明显升高(均为P<0.001)。黄斑中心厚度术前为(253.6±29.2)μm,术后1个月时增加至(277.1±100.2)μm(P=0.008),术后3个月时增加至(275.0±94.1)μm(P=0.010),而黄斑内环区视网膜厚度则从术前的(321.3±25.0)μm分别增加至术后1个月的(342.1±65.6)μm(P<0.001)和术后3个月的(347.7±80.0)μm(P<0.001),黄斑外环区视网膜厚度则从术前的(278.8±19.9)μm增加至术后1个月的(288.6±50.1)μm(P=0.025)和术后3个月的(289.6±54.1)μm(均为P=0.025)。黄斑容积从术前的(10.11±0.73)mm3增加至术后1个月的(10.65±2.31)mm3(P=0.006)和术后3个月的(10.73±2.44)mm3(P=0.003)。术前共22眼存在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ia-beticmacularedema,DME),其中中心型DME2眼,非中心型DME14眼,弥漫型DME6眼。不同DME分组术后1个月及3个月的黄斑中心厚度均值及改变量存在显著差异(均为P<0.05)。患眼术后的黄斑中心厚度与术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严重程度相关(1个月时r=0.331,P=0.001;3个月时r=0.318,P=0.002)。但糖尿病病程长短及术前是否行激光治疗与术后黄斑中心厚度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糖尿病患者行常规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有出现黄斑水肿的可能性,患者术后的黄斑水肿程度与术前黄斑水肿的类型以及术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严重程度均相关。  相似文献   

14.
刘伟仙  王玲  韩姬  黄雄高 《眼科新进展》2016,(11):1032-1035
目的 评价前房内注射曲安奈德(triamcinoloneacetonide,TA)应用于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术中后囊膜破裂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术中发生后囊膜破裂的患者(43例43眼)分为两组,试验组(20例20眼)在术中使用TA辅助前段玻璃体切割,对照组(23例23眼)除不使用TA外所有手术步骤和试验组一致,随访1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眼压、角膜厚度、视网膜黄斑中心凹厚度、术后炎症反应程度、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术后1d最佳矫正视力试验组为(0.75±0.17)logMAR,优于对照组的(0.92±0.21)logMAR(P=0.017);术后1d以及1周时炎症反应的症状和体征综合得分及角膜厚度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均为P<0.05);术后1个月黄斑中心凹厚度试验组为(188±22)μm,低于对照组的(227±31)μm(P=0.001)。术后人工晶状体移位以及瞳孔欠圆的发生率试验组均低于对照组(均为P<0.05)。结论 应用TA辅助治疗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术中后囊膜破裂有助于减轻术后炎症反应和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比分析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与曲安奈德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就诊于我院眼科的糖尿病黄斑水肿患者47例(48眼),病程6~14个月;分为雷珠单抗组24例24眼,曲安奈德组23例24眼;分别给予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0.05mL与曲安奈德0.05mg,比较两组治疗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患眼的最佳矫正视力、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眼压及眼底黄斑区荧光素渗漏情况,观察治疗后的效果。结果 雷珠单抗组与曲安奈德组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患眼的最佳矫正视力均得到提高,分别为0.08±0.02与0.06±0.03、0.21±0.03与0.17±0.05、0.29±0.07与0.27±0.04,治疗后短期内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82、0.092、0.320);治疗6个月后,曲安奈德组患眼的最佳矫正视力(0.18±0.03)有5例出现回降现象;而雷珠单抗组患眼的最佳矫正视力(0.28±0.09)变化趋于稳定,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雷珠单抗组与曲安奈德组患眼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分别为(336.00±94.71)μm与(378.00±89.74)μm、(251.00±63.55)μm与(273.00±81.29)μm、(263.00±59.42)μm与(267.00±49.32)μm、(238.00±42.61)μm与(298.00±33.27)μm,治疗后各时间点两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27、0.071、0.053、0.058)。另外,治疗后各时间点两组的眼压均在正常范围内,并且黄斑区荧光渗漏均无明显增强现象。结论 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和曲安奈德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均能有效控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病情发展并能改善视力。两种疗法的疗效在短期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6个月后,雷珠单抗疗效的稳定性优于曲安奈德。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分析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vitreomacular traction syndrome,VTS)手术前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01/2014-01经OCT检查确诊并接受25G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的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患者11例11眼的临床资料.患者术后平均随访6mo,观察患者手术前后的视力及OCT检查情况,比较手术前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和局部形态的变化.结果:单纯玻璃体牵引8眼,术后6眼视力提高,2眼视力不提高;黄斑前膜牵引1眼(术中给予黄斑前膜剥除、视网膜内界膜剥除、曲安奈德玻璃体腔注射)术后视力不提高;玻璃体合并视网膜黄斑前膜牵引2眼(术中给予黄斑前膜剥除)术后视力提高.其中视力达0.1以上者所占比例由术前的46%提高至术后的73%.术前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平均厚度为619.27±195.13μm,术后平均厚度为239.12±143.84μm,术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平均厚度较术前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玻璃体切除术能有效解除玻璃体对黄斑部的牵引,阻止患者视力进一步下降,减轻黄斑水肿,并提高部分患者视力,OCT对本组病的诊断及预后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劈裂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5月在我院诊断为高度近视黄斑劈裂者23例(30眼),所有患者均行23G玻璃体切割术,吲哚菁绿染色后剥除黄斑区内界膜2~3 PD。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术前与术后最佳矫正视力、眼轴长度、黄斑区视网膜劈裂的最高值(MxFT)、b波振幅及黄斑区最小及最大视网膜厚度,评估手术效果。结果 23例(30眼)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6个月,30眼最佳矫正视力均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6)。术后6个月患眼眼轴长度明显短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与术前MxFT相比,术后6个月MxFT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6眼(20.0%)基本恢复正常。术后6个月患眼b波振幅高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0),其中24眼(80.0%)较术前显著提高,三维地形图中央峰逐步恢复,位于旁中心凹区域的不规则低反应区变少或消失。与术前相比,术后6个月黄斑中心区最小、最大视网膜厚度均明显减小(均为P<0.05)。末次随访时,VFQ-25评分高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1)。结论 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可显著提高高度近视黄斑劈裂患者视力及改善视物变形。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自体游离内界膜移植术治疗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后未闭合黄斑裂孔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研究。收集2016年3月至2018年6月14例(14眼)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后未闭合黄斑裂孔患者,行自体游离单层内界膜移植术,将黄斑区外残留的内界膜剥除一片略大于黄斑裂孔直径的游离植片,放置于黄斑裂孔中,并将植片边缘置于裂孔边缘下,起到固定作用,然后行气液交换,术后严格俯卧位3~5 d。术前,术后1 d、2周、1个月、3个月通过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观察黄斑裂孔直径及是否闭合,记录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和眼压。结果 术后3个月,13眼黄斑裂孔完全闭合,裂孔闭合率为92.9%;1眼黄斑裂孔直径较术前明显缩小,裂孔周围视网膜贴附良好,但黄斑中心凹可见裸露的RPE层,未见神经上皮层组织。术后各时间BCVA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其中11眼较术前提高,3眼无变化,但所有患者自诉视物变形症状较术前明显好转。术后2周,仅有1眼眼压高,为33.4 mmHg(1 kPa=7.5 mmHg),给予降眼压滴眼液后恢复正常。术后2周所有患者气体均完全吸收。14眼均未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 自体游离内界膜移植术治疗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后未闭合黄斑裂孔,术后裂孔闭合率高,患者视功能改善明显。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非内界膜剥除及保留黄斑中心凹内界膜剥除的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病理性近视继发黄斑劈裂(MF)的疗效。方法采用非随机对照研究设计。收集2016年3月至2018月6月在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确诊屈光度≥-8.0 DS或眼轴长度≥26.5 mm,MF伴或不伴有中心凹视网膜脱离(FD)、黄斑前膜(ERM)及板层裂孔(LMH)患者23例25眼的病历资料,根据术式不同分为非内界膜剥除组11例11眼和保留中心凹内界膜剥除组12例14眼。2个组年龄、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轴长度、屈光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个组均在曲安奈德(TA)染色辅助下剥除玻璃体后皮质。分别比较2个组患者术前和术后BCVA、MF缓解情况及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随访。无内界膜剥离组与保留中心凹内界膜剥除组患者术眼术后BCVA(LogMAR)分别为0.47±0.30和0.40±0.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6,P=0.52)。22眼MF缓解和视网膜复位。无内界膜剥离组10例10眼达到解剖复位的时长为2.5(1.8,9.3)个月,保留中心凹内界膜剥除组中12例12眼为1.0(1.0,3.8)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35.00,P=0.09)。非内界膜剥除组术后出现黄斑裂孔1眼,占9%;保留中心凹内界膜剥除组术后出现黄斑裂孔1眼,占7%;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1眼,占7%。结论MF在玻璃体切割术后均能缓解,术中联合保留黄斑中心凹内界膜剥除术MF缓解速度优于无内界膜剥除术。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玻璃体内注射Lucentis联合局部视网膜光凝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anchretinalveinocclusion,BRVO)合并黄斑水肿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BR-VO合并黄斑水肿的患者24例24眼,予以玻璃体内注射10g?L-1Lucentis0.05mL1次,7d后行局部视网膜光凝。观察联合治疗前与治疗后1个月最佳矫正视力、黄斑中心凹区视网膜厚度(centralmacularthickness,CMT)、P1波的振幅密度及潜伏期的变化。结果 联合治疗前最佳矫正视力为0.13±0.10,治疗后1个月为0.29±0.21,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其中13眼(54.2%)最佳矫正视力提高3行。联合治疗前黄斑中心凹厚度为(585±154)μm,治疗后黄斑中心凹厚度降为(383±173)μm(P<0.01)。联合治疗后1环、2环、3环P1波振幅密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潜伏期均明显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玻璃体内注射后3眼出现结膜下出血,1眼白内障加重。结论 玻璃体内注射Lucentis联合视网膜局部光凝治疗BRVO合并黄斑水肿,可快速降低CMT,提高视力,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