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评价健康教育干预对儿童母亲养育行为的影响。方法:在选定的一个经济中等项目县和经济状况相似的一个非项目县(对照县)中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改良整群抽样方法选择对象,运用自行设计的“农村儿童养育情况母亲问卷”对母亲或养护人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用频数分布描述健康教育干预覆盖情况,比较项目县和对照县母亲养育知识态度和行为得分均数,用t检验和2χ检验进行分析。结果:共获得项目县有效问卷213份及对照县有效问卷201份。项目县97.2%被调查儿童母亲接受了有关养育儿童方法的健康教育;项目县比对照县有较多的母亲通过村医、宣传画、书刊杂志及父母学校获取育儿知识,经2χ检验差异有显著性(P<0.001);项目县儿童母亲养育知识态度行为得分高于对照县,经成组t检验差异有显著性(P<0.01);项目县儿童父亲参与管教孩子及经常与孩子一起玩儿的比例、父母管教孩子态度一致的比例均高于对照县(P<0.05)。结论:健康教育干预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贫困农村2岁儿童母亲的养育行为。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学龄前儿童睡眠障碍在儿童行为情绪问题与父母教养方式间的中介效应,为有心理行为问题儿童的家庭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8年2—4月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江苏省徐州市抽取的10所城区幼儿园共2 582名学龄前儿童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并应用AMOS 22.0统计软件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学龄前儿童睡眠障碍在儿童行为情绪问题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中介效应。结果学龄前儿童睡眠习惯(CSHQ)总分为(49.7±5.0)分,困难与长处问卷(SDQ)困难得分为(9.95±4.4)分,亲社会行为得分为(7.23±1.9)分,父亲支持参与得分为(35.4±8.2)分,父亲敌意强制得分为(17.4±6.5)分,母亲支持参与得分为(39.2±7.3)分,母亲敌意强制得分为(17.8±6.8)分。相关分析结果显示,CSHQ总分与SDQ困难得分及父亲敌意强制和母亲敌意强制得分均呈正相关,与父亲支持参与和母亲支持参得分均呈负相关(均P 0.05);SDQ困难得分与父亲敌意强制和母亲敌意强制得分均呈正相关,与亲社会行为得分及父亲支持参与和母亲支持参得分均呈负相关(均P 0.01);亲社会行为得分与父亲支持参与和母亲支持参得分均呈正相关,与父亲敌意强制和母亲敌意强制得分均呈负相关(均P 0.01)。中介效应分析结果显示,CSHQ总分在儿童SDQ困难得分与母亲敌意强制得分间的间接效应系数为0.039(95%CI=0.028~0.052),在SDQ困难得分与父亲敌意强制得分间的间接效应系数为0.015(95%CI=0.005~0.025),在SDQ困难得分与母亲支持参与得分间的间接效应系数为0.009(95%CI=0.001~0.018)。结论学龄前儿童睡眠障碍在儿童行为情绪问题与父母教养方式中存在显著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泉州市0~3岁流动人口家庭育儿压力与社会支持情况,分析育儿压力与社会支持的影响因素,探讨育儿对策与建议。方法 2019年1—5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泉州市234户0~3岁流动人口家庭为研究对象,使用一般情况调查表、简式育儿压力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分别调查流动人口家庭一般情况、育儿压力及社会支持情况。结果流动人口家庭育儿压力总分为90.14±5.93,社会支持总分为35.94±5.89。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相较于孩子母亲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下者,孩子母亲文化程度为大专及以上者育儿压力较大;相比于养育1个孩子的家庭,养育2个及3个孩子的家庭的育儿压力增大(均P0.05)。相比于孩子父亲为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孩子父亲为失业人员者社会支持得分更高;主干家庭社会支持总分高于核心家庭社会支持总分(均P0.05)。结论流动人口家庭育儿压力较大,获得的社会支持有限。建议完善育儿政策,建立帮扶基金、放宽请假要求,鼓励孩子父亲及祖辈参与育儿。  相似文献   

4.
目的:加强社区保健人员卫生保健服务能力,提高儿童父母利用保健服务的意识,改善儿童父母养育行为,促进儿童早期全面发展。方法:对干预前后及干预地区与对照地区儿童保健服务提供、利用情况和母亲养育行为进行比较。结果:与对照社区和基线调查时比较显示,项目终期儿童母亲利用各种途径获取育儿知识的比例均较高(P<0.04-0.01),项目终期儿童定期体格检查率有显著提高(P<0.01),母亲对儿童保健服务的满意度也有所增加(P<0.01)。母亲养育知识态度得分均数高于对照社区和基线调查(P<0.01),母亲教育行为得分高于对照社区和基线调查(P<0.00)。结论:社区健康干预提高了项目地区儿童保健服务提供能力,增强了母亲利用服务的意识,母亲养育行为有一定改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学龄前儿童睡眠相关因素对其行为问题的影响,为学龄前儿童的睡眠保健和心理行为干预提供参考。方法基于立意抽样,使用儿童睡眠习惯问卷(CSHQ)、长处和困难问卷(SDQ)对石家庄城区的319名学龄前儿童进行测查。结果睡眠问题检出率为72.3%,行为问题检出率为32.3%。SDQ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在性别、母亲学历、睡眠环境、共睡情况、养育风格及养育观念分歧等因素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CSHQ与SDQ的维度多存在显著性相关(P值均0.05)。CSHQ的睡眠持续时间和睡眠觉醒得分对SDQ总分有显著性影响(P值均0.01),共同解释16%的变异(ΔR2=0.16)。结论学前儿童的行为问题与睡眠因素、人口学变量及家庭养育因素有关,其中睡眠持续时间和睡眠觉醒对行为问题的改善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城市社区0~3岁儿童家庭养育观念与需求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目前家庭早期儿童的养育观念和育儿需求,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儿童早期发展促进工作。方法:随机抽取天津10个城市社区,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0~3岁儿童家长就育儿现状、养育观念、育儿需求开展问卷调查,有效问卷483份。结果:94%的母亲在孩子3岁前外出工作,祖父母承担主要看护职责。家庭在提供关爱、采用鼓励方式上普遍较好,在培养孩子独立性、提供充分活动和交往机会上水平一般,育儿方式偏于保守。对早期教育普遍重视,认识肤浅。最需要专业性育儿咨询与指导。结论:需开辟综合措施普及现代育儿理念和知识,提供多元化育儿服务,特别注重对隔辈养育人的支持。  相似文献   

7.
目的描述北京市中学生父母养育方式的现况,探索父母养育方式的影响因素,比较子女与父母对养育方式的认识的异同.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以"父母养育方式问卷"、"人格诊断问卷"、"一般情况问卷"调查北京市2 476名高二学生及其父母.调查结果采用成组t检验、配对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父母养育方式因子得分在子女性别、学校类型和父母的人格、关系、受教育程度、年龄以及家庭收入、居住地等之间进行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母亲的拒绝、情感温暖和过度保护因子得分均高于父亲;父亲的养育方式因子得分与母亲的相同因子得分均相关;父亲填写的拒绝、过度保护和偏爱因子得分与孩子填写的父亲的相同因子得分呈低度正相关,母亲填写的养育方式四个因子得分与孩子填写的相同因子得分均呈低度正相关.结论父母养育方式可能受子女性别、学校类型和父母的人格、关系、受教育程度、年龄以及家庭收入、居住地等多种因素影响.母亲在养育子女的过程中作用可能大于父亲,父母养育方式在大多数家庭是比较一致的,父母自我评价的养育方式与孩子感受到的父母养育方式也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更好促进儿童早期身心的全面发展,探讨以母亲为中心参与婴幼儿保健对父母养育方式的影响。方法:在中山某社区内实施促进母亲参与儿童早期发展干预活动后,采用儿童养育情况母亲问卷对参加项目的母亲进行问卷调查。以参加《母亲参与婴幼儿保健》项目的社区的母亲为实验组,选择另一经济、社会环境相似的社区的母亲为对照组,两组各150例。结果:①实验组家庭的玩具和图画书数量显著多于对照组,在给孩子讲图画书上的故事、带孩子去动物园或游乐场以及带孩子参加培训班等方面两组有显著性差异;②实验组母亲表扬孩子的次数显著高于对照组,并更能用鼓励的方法教育孩子;③实验组父亲比对照组更能参与对孩子的管教,而且父母对孩子的管教态度一致性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母亲参与婴幼儿保健丰富了孩子认知刺激环境,提高了母亲的育儿技能,同时使父亲在育儿过程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不同教养方式下的多动症儿童父母育儿压力情况,为识别其育儿压力,指导其科学养育提供借鉴。方法选取在南通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确诊的225例多动症儿童的父母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式育儿压力问卷(PSI-SF)评估父母育儿压力,采用家庭教养方式问卷评估父母的教养方式,比较民主型、专制型、溺爱型和放任型四类教养方式下的多动症儿童父母的育儿压力。结果四类教养方式在育儿愁苦、亲子互动失调、困难儿童维度及育儿压力总分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父母的教养方式会影响育儿压力,在有多动症儿童的家庭中父母需要采取正确养育方式育儿,可以促进多动症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国部分城市2岁儿童行为偏离的多因素多水平分析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目的:了解中国城市城区幼儿行为偏离情况及家庭因素,父母育儿因素对儿童行为的单独影响和协同作用,为进一步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在选定的北京、山东、浙江、广东、湖北5个省(直辖市)的10个城市社区中,用《Aachenbach2-3岁儿童行为调查表(家长问卷)》及母亲养育问卷调查2岁儿童母亲,获得有关儿童行为及其家庭,父母育儿资料。统计儿童行为偏离率及分布,运用多因素多水平分析方法分析儿童行为偏离的影响因素。结果:调查地区666名2岁儿童总行为偏离率为53.9%,多因素多水平分析结果显示,儿童家庭月收入、母亲的受教育程度与较高的儿童行为偏离有关。在控制了家庭社会经济状况后,父母育儿态度和行为对儿童行为偏离的负影响依然存在。结论:鉴于城市社区较高的儿童行为偏离率,个体保健难以对所有儿童提供心理干扰,建议通过开展社区健康促进活动,向儿童母亲传授适宜的育儿知识和技能,纠正母亲错误的育儿态度和行为,改善儿童心理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1.
作为祖父母和年轻的父母们,在育儿这条道路上,虽然并驾齐驱,但不同的环境和生活习惯仍旧摆脱不了存在的差异感。那么,我们该如何在差异中和谐相处呢?请爸爸妈妈帮忙带孩子,是现在许多年轻父母的选择。于是就会出现因养育理念不同而产生的各种问题。如何处理这些问题,不但会影响整个家庭的和谐相处,还将促进或阻滞孩子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父母养育效能一致性与儿童社会性的关联, 为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于2019年9—10月,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 以蚌埠市2所幼儿园3个年级(小、中、大)和2所小学3个年级(一至三)的学生及其父母为研究对象, 共纳入905名儿童及其父母为研究对象。采用"长处和困难问卷"(SDQ)和"父母养育效能评价"量表(PSOC)收集儿童社会性及父母养育效能的资料。采用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父母养育效能一致性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关联。  结果  儿童情绪、品行行为、多动-注意力不能、同伴交往、困难和亲社会行为的异常率分别为8.95%, 6.30%, 18.01%, 14.03%, 7.40%和5.41%。情绪、多动-注意力不能、品行行为、同伴交往、困难和亲社会行为的异常随父亲/母亲养育效能的升高而降低(P值均<0.01);父母养育效能一致时, 儿童情绪、多动-注意力不能、品行行为和亲社会行为的异常检出率最低, 母亲养育效能高于父亲养育效能时, 儿童的情绪、多动-注意力不能和亲社会行为异常检出率最高, 父亲养育效能高于母亲养育效能时, 儿童的品行行为和同伴交往异常的检出率最高(Z值分别为6.57, 7.58, 7.25, 7.06, P值均<0.05)。母亲养育效能高于父亲养育效能的儿童更易出现情绪、品行行为、多动-注意力不能和亲社会行为异常, 父亲养育效能高于母亲养育效能的儿童更易出现品行行为和多动-注意力不能异常(P值均<0.05)。  结论  父母养育效能及其一致性与儿童社会性发展相关。建议父母提高养育效能和陪伴质量, 优化家庭关系, 营造和谐氛围。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南通市学龄前儿童母亲育儿压力现状,探讨其与家庭社会资本的关联,为制定减少母亲育儿压力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17年5 - 6月随机整群抽取南通市4个县(区)的5所托幼机构1 483名儿童的母亲进行育儿压力及家庭社会资本问卷调查。结果 学龄前儿童母亲育儿压力总分平均为(81.13±19.742)分。不同父母职业、父母文化程度、家庭月总收入、是否独生子女的学龄前儿童母亲育儿压力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Person相关分析可知,家庭社会资本与学龄前儿童母亲育儿压力的育儿愁苦(r = - 0.198)、亲子互动失调(r = - 0.247)、困难儿童(r= - 0.180)3个维度均存在负相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家庭社会资本中父母参与维度得分低、家庭互动维度得分低是育儿压力各个维度的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 南通市学龄前儿童母亲育儿压力相对南京市较低,且家庭社会资本越高 ,母亲育儿压力越低。  相似文献   

14.
郑名  李炙檬 《中国学校卫生》2005,26(10):852-853
目的 探讨离异家庭母亲教养方式与幼儿行为问题的相关关系,以便对幼儿的消极行为进行有效干预。方法 采用中文版EMBU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和Rutter儿童行为问卷对兰州市226名幼儿及母亲进行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离异家庭幼儿行为检出率较高,其中男孩为32%,女孩为14%。离异家庭母亲教养方式与幼儿行为问题相关显著,同时正常家庭与离异家庭母亲的教养方式差异也存在显著性。结论 母亲的教养方式是影响幼儿行为发展的重要因素,积极的教养方式对离异家庭幼儿的健康成长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哈萨克族学龄前儿童睡眠相关因素及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为提高哈萨克族学龄前儿童睡眠质量,促进健康成长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选取新疆阿勒泰地区378名学龄前儿童为调查对象,采用长处、困难问卷(SDQ)及儿童睡眠习惯问卷(CSHQ)对其哈萨克族学龄前儿童家长进行测试,并对结果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哈萨克族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33.5%。在养育观念分歧方面,家庭父母观念一致的家庭学龄前儿童的行为问题较低,存在分歧的家庭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较严重,不同类别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4.41,P0.01)。其他人口学类别方面,即性别、是否独生、母亲受教育程度、父亲受教育程度、班级、共睡情况、睡眠环境、养育风格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F值分别为-0.22、-0.03、1.21、0.01、0.43、0.65、0.82、0.72,均P0.05)。哈萨克族学龄前儿童SDQ总分为14.69±3.54,CSHQ总分为47.31±6.44。学龄前儿童平均睡眠时间为(9.0±0.54)h,午休时间为(1.0±0.39)h。Pearson分析显示,夜间睡眠时长与品行问题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r=0.13,P0.05)。长处与困难问卷(SDQ)得分与儿童睡眠习惯问卷(CSHQ)得分存在普遍的相关性(r=-0.29~0.32,P0.05或P0.01)。结论哈萨克族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与人口学变量、学龄前儿童的家庭养育因素和睡眠因素等存在关系,睡眠觉醒和睡眠持续长短对哈萨克族儿童行为问题的改善存在关联。  相似文献   

16.
陈敏丽  凌霄 《中国学校卫生》2012,33(11):1323-1325
目的 了解武汉市中小学生亲子沟通效果状况及生活质量,为探讨亲子沟通效果与生活质量的关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分层随机抽取武汉市850名中小学生及其父母,采用亲子沟通效果问卷、生活质量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母亲教育程度越高,亲子沟通效果更具优势,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母亲在沟通效果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小学学历的母亲(F=3.150,P<0.05).父、母自我评价沟通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孩子评价母亲在沟通效果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父亲,父、母对沟通效果自我评价显著高于孩子(t值分别为3.383,6.528,P值均<0.01).不同学段学生亲子沟通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小学生亲子沟通效果的得分显著高于中学生(F值分别为22.85,16.51,P值均<0.01).父、母的亲子沟通效果与父、母亲生活质量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22,0.221,P值均<0.01).结论 父母教育程度、学段等因素影响亲子沟通效果;亲子沟通效果越好,父、母亲生活质量得分越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调查南京市城区3~6岁幼儿母亲的育儿压力并分析相关的影响因素,为指导母亲科学育儿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简式育儿压力问卷(Parenting Stress Index-short Form,PSI-SF)和自编基本情况调查表、育儿环境调查表、母亲工作情况调查表对随机抽取的400名南京市城区的3~6岁幼儿及其母亲进行调查并比较分析。结果 在调查的母儿生理因素、家庭育儿环境、母亲文化程度及母亲工作状况相关因素中,母亲健康状况、母亲流产史、家庭住房面积、养育方法、母亲文化程度、母亲职业(企业单位与事业及机关单位)、母亲工作量增减及母亲收入增减与母亲育儿压力差异有统计学相关(P均<0.05)。结论 学龄前儿童母亲的育儿压力受多方面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8.
探讨5~6岁幼儿父母陪伴与幼儿自尊、亲社会行为的关系,为保障幼儿心理和人格健康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父母陪伴状况调查问卷、儿童自尊教师评定问卷、幼儿亲社会行为教师评定问卷,对439名幼儿的父母及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父亲组在陪伴总分以及学习、娱乐、养育、情感4个陪伴维度上的得分均低于母亲组(t值分别为-20.11,-27.37,-3.30,-7.10,-5.51,P值均<0.01).父母陪伴与自尊、亲社会行为之间存在正相关(父亲:r值分别为0.447,0.400,P值均<0.01;母亲:r值分别为0.387,0.326,P值均<0.01).幼儿自尊与亲社会行为之间存在正相关(r=0.75,P<0.01).自尊在父亲陪伴与幼儿亲社会行为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在母亲陪伴与幼儿亲社会行为间起完全中介作用.结论 父亲陪伴与母亲陪伴存在差异,自尊在父母陪伴与亲社会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70后和80后父母对幼儿日常习惯教养方式的特点,为科学育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自编统一问卷对哈尔滨市379名幼儿父母进行日常习惯教养方式的调查。运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被调查父亲中,80后父亲比例(19.3%)明显低于70后(31.7%)(P<0.05);70后父亲本科及以上学历(64.2%)明显高于80后(52.9%)(P<0.05);70后和80后父母自己带养幼儿分别占74.2%和54.4%(P<0.05);56.7%的母亲每天陪伴孩子玩耍1 h以上,但父亲仅占30.3%;95.5%的幼儿饮食习惯与父母相同,86.5%的父母对幼儿穿着以经济实用为主;90.2%的父母允许幼儿与邻里家庭互动交往,但经常进行户外运动(3次/周)仅占29.8%。结论母亲是家庭教育的主角,父亲教养缺位严重;父母对幼儿日常习惯和社会交往教养比较重视,户外运动需加强。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母亲养育方式和儿童行为问题的关系,为指导家庭养育方式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2~3岁儿童行为量表”和“母亲育儿状况调查问卷”对110对母子的母亲养育方式和儿童行为问题进行调查。结果 儿童行为问题的总检出率为30.9%,各行为因子检出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社交退缩、抑郁、攻击、睡眠问题、破坏、躯体不适;母亲养育方式中的反应敏感性、干预控制和育儿焦虑与行为问题的各项因子及总分均存在负相关。结论 进行儿童行为问题的诊断和干预时,要注意对母亲的反应敏感性、干预控制和育儿焦虑的关注,重视对母亲的支持和引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