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系攻击行为是故意操纵和破坏他人的同伴关系从而伤害他人的行为[1].与身体攻击造成的后果一样,关系攻击导致的心理和社会适应困难也是广泛且稳定的[2].目前,随着社会对校园暴力和攻击行为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人提出学校发生的关系攻击行为也不容忽视.本研究旨在调查大学生关系攻击行为状况,为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依据,并为营造积极、安全、尊重的学校文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张鑫  刘衍玲 《中国学校卫生》2014,35(10):1589-1593
“关系攻击”这一术语,最早由Crick等[1]提出,是指通过有目的地操纵和损害他人的人际关系而达到伤害他人目的的行为,如将他人从游戏群体中排斥出去以进行报复;为了伤害和对同伴实施控制,用终止友谊或认同来威胁;散布谣言让同伴拒绝他/她等.国内外研究发现,关系攻击者和受害者都会出现一系列心理一社会适应问题,主要涉及情绪适应或内化问题、行为适应或外化问题以及人际适应问题:经常受到关系攻击的儿童容易情绪抑郁、焦虑、自卑孤僻、厌学,严重的会出现社会退缩行为甚至自杀;而对关系攻击者来讲,攻击他人则可能会造成其情绪抑郁,在生活和人际关系中体验到更多的不满,具有较高的冲突性和排他性,有自我伤害行为并缺乏冲动的控制和情绪管理技能[2-4].  相似文献   

3.
高正亮  胡光娇 《中国学校卫生》2013,34(12):1515-1516
攻击行为是一种常见的消极行为,具有伤害意图、伤害行为、伤害后果等基本特征[1].有研究发现,在正常人群中,攻击行为的发生与自尊、人格存在着联系[2].近年来,大学生暴力攻击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高校校园的宁静和大学生的形象.有调查显示,27.7%的大学生表现出中度以上的攻击行为倾向[3].心理压力感主要是指个体面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生活事件、突然的创伤性体验、慢性紧张(工作压力、家庭关系紧张)等压力源时所产生的心理紧张状态[4].对于大学生心理压力来源,国外的研究认为主要包括学业因素、社交因素、生活与经济因素、择业因素等方面[5].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给大学生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竞争的加剧也给大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  相似文献   

4.
吕芳 《中国学校卫生》2020,41(6):945-947
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攻击行为的产生往往伴随诸多消极后效的出现[1],对个体的身心健康、人格发展等具有重要影响[2].在攻击行为产生机制的实证研究中,一般攻击模型是目前被广泛运用的解释框架,认为主观认知、人格特质等个体因素对攻击行为的产生具有重要作用[3].心理特权指一种感到有权利获得优待、被豁免社会责任的主观信念或知觉,能够诱发个体的攻击行为[4].心理特权水平较高的个体容易与他人发生人际冲突[5-6],更可能做出言语攻击[7],伴随更多的攻击行为[8]、敌对[9].而自我威胁理论认为,自恋者更容易表现出敌意和攻击行为[10-11],自恋与攻击行为之间有着持续稳定的正向关系[12-14].马基雅维里主义指个体在认知、情绪与情感和行为方面具有阴暗面,马基雅维利主义者在心理与行为上多表现为擅长操纵、对他人持不信任态度、冷酷无情、道德感薄弱等[15].一般攻击模型理论为马基雅维里主义与攻击行为的关系提供了线索,马基雅维里主义水平较高的个体容易表现出更多的攻击行为[16].  相似文献   

5.
攻击行为是针对他人的敌视、伤害或破坏性行为,可以是身体、言语攻击,也可以是对别人权利的侵犯,在儿童青少年中大多体现为校园暴力[1].教育部统计显示,2016年5-8月共有68起校园暴力发生,75%的校园暴力发生在中小学生之间[2].有研究表明,犯罪的青少年中,48%在9岁时具有攻击性行为,70%在13岁时曾表现出攻击性行为[3].由此可见,儿童青少年时期的攻击性行为与随后的行为问题或犯罪行为有着紧密的联系.尽早识别儿童成长时期的攻击性行为并进行矫正,对于个体健康促进,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对攻击行为开展干预的实践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6.
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他人、自我、社会关系、社会规则等社会性客体和社会现象及其关系的感知、理解的心理活动[1].社会认知加工的良性发展是儿童寻求人际互动和扩大社会交往的重要途径,可以有效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但若出现认知加工偏差,则容易出现攻击行为.攻击行为是对个体身体或心理上的故意伤害,包括直接的身体攻击和间接的关系攻击,以及主动攻击和应对威胁的反应性攻击[2].这些攻击亚型起源于对不同社会经历的认知反馈,遵循不同的发展轨迹,并通过不同的社会认知加工导致多样行为问题[3].随着外界交往的扩大,儿童的社会认知获得极大发展,并逐渐形成独特的社会认知模式,由此获得的信息加工方式对以后的行为倾向有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7.
攻击性行为,是指"导致另一个体受到伤害的行为",是反社会行为的一种,严重的攻击如暴力犯罪、自杀、恐怖主义等,有较大的社会危害[1]。长期以来,人类和动物的攻击一直是心理学和社会学重要的研究课题。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发展,关于攻击行为和暴力攻击行为与基因表达之间的关系也成为  相似文献   

8.
学校态度指学生对学校的积极或消极情感体验,是学生对学校的主观感受[1].学校态度是影响学生行为的重要变量,消极学校态度能正向预测学业不良和问题行为[2-3],与学生辍学、青少年犯罪问题存在密切相关[4-5].社会问题解决能力是一种个体正确看待问题、评价自己,并运用各种技能有效解决生活中的真实问题,以促进自身良好适应的能力[6].问题解决能力低下能负向预测攻击性行为[7].有研究者认为问题行为是一种适应不良的问题解决方式[8].而问题解决技能是社会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体在实际问题解决中所需要的技能[9].  相似文献   

9.
暴力是指蓄意滥用权力和躯体力量,对自身、他人、群体或社会进行威胁或伤害的一类行为[1].校园暴力通常情况下是指行为人针对在校师生实施的身体上和心理上的暴力行为,对学校或师生财物实施的暴力行为,以及师生对社会人士实施的暴力行为[2].不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城市还是农村,校园暴力在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上都呈上升趋势[3],已成为被关注的社会问题.相对于校园暴力,校园欺侮行为[4]是攻击性行为的一种类型[5],是当前中小学生校园暴力的主要表现形式.该研究对中小学校园语言和躯体的欺侮或暴力行为(以下统称“欺侮行为”)进行了调查,期望能够掌握这些行为的发生概况,探索其危险因素,为下一步干预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许多研究表明,儿童虐待和忽视可导致近期或远期不同程度的行为、认知、情感、身体机能和生长发育障碍,造成身体智力和精神损害,甚至直接导致死亡[1-3].儿童品行问题是指儿童反复出现违反与其年龄相应的社会道德准则或纪律,侵犯他人或公共利益的行为,包括反社会性、攻击性或对抗性行为[4].青少年的品行问题与一系列不利于健康和社会成就的内容联系在一起,如学业失败、被捕、吸毒、性病、怀孕、伤害和死亡[5].行为倾向又称行为意向,是个体在特定情景中对特定态度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倾向[5].尽早发现青少年品行问题行为倾向,有益于品行问题行为的预防和矫治.本研究以丹东市初中生为研究对象,探讨父母的心理虐待与忽视对初中生品行问题行为倾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自我意识是作为主体自我对自体及各个方面包括物质、社会、精神自我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认知[1].研究发现,儿童自我意识与行为问题呈负相关,行为问题儿童自我意识水平在总体和各个因子均低于正常儿童[2].以往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调查显示,小学进城务工子女的行为问题检出率明显高于普通学校学生[3-6].本文拟调查进城务工子女的自我意识水平与行为问题之间的关系,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网络成瘾是一种精神成瘾行为,与诸多因素有关[1].家庭环境是影响儿童行为环境因素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家庭因素与孩子的认知能力、社会情感、行为特征有关[2].家庭和睦程度、家庭气氛、家庭类型(完整性)以及父母受教育程度等都与儿童行为问题发生有关[3-4].随着离婚率的增高以及社会人口流动性加大,家庭类型对儿童的影响日趋受到研究者的重视.本文通过大样本调查,对学生网络成瘾与家庭类型的关系进行探讨.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近20 a来,随着我国物质条件的改善和医疗水平的提高,青少年的疾病谱发生改变,伤害、糖尿病、肥胖等慢性退行性疾病正逐渐成为影响青少年健康的主要问题[1-2].青少年健康问题与行为密切相关[3].不健康饮食、缺乏体育锻炼等行为,不仅影响青少年青春期的健康,而且直接或间接损害其成年期健康和生活质量[4].为了解上海市金山区青少年日常饮食行为和体育锻炼行为现状,为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依据,笔者于2013年对金山区青少年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伤害(Injuries)是生活中对人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有着重要威胁的一种危险因素,它属于一类疾病,是一类与社会、心理、行为、环境等有着密切关系的社会性疾病.近几十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卫生条件的改善,由社会因素和心理行为、生活方式导致的慢性病已逐渐取代了过去长期危害或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传染性疾病,同时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各种伤害也随之不断地发生,已构成本世纪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1].而"母婴安全"是当代世界妇女生存、健康和发展的主旋律,因此,探索影响妇女伤害发生的有关因素,直接关系着妇女健康状况的改善和生存质量的提高,也是提高全人口素质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妇女罹患妇科疾患较为普遍.尽管这些疾患是由于多种因素决定的,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但很少有研究对与妇科疾患有关的社会和文化背景进行探讨[1].对家庭暴力行为和性暴力与妇科疾患的关系研究得更少.事实上,在社区中丈夫的暴力行为屡见不鲜.一项调查表明,据丈夫报告家庭中存在轻型暴力的占27.0%,存在重型暴力占30.0%[2].但对男性暴力行为的观察则多侧重于身体伤害和心理伤害[3].  相似文献   

16.
饮酒与过量饮酒是青少年大学生的健康危险行为之一,酒精易使脑细胞破坏,导致智力减退,学习成绩下降,且伴生许多致伤害行为,如暴力、车祸、危险性行为等,也与成年后形成的酒精依赖密切相关[1-3].目前,青少年饮酒及过量饮酒在许多国家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美国每年约有1400名18 ~24岁的大学生因过量饮酒而死亡,有超过7万件性骚扰、强奸案与大学生饮酒有关[4].饮酒与过量饮酒现象在我国青少年人群中也迅速蔓延,2005年15 ~ 29岁人均酒消费量比1972年增加5倍[5].该文通过了解南京市大学生饮酒及过量饮酒行为的流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尤其是易于观察到的社会人口学因素,为在大学生中开展针对相应人群的饮酒行为干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孙屹立 《中国学校卫生》2013,34(10):1257-1258
网络成瘾是指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及其相关资源,导致身心依赖,从而引起个体的心理与社会功能损害[1].有研究表明,体育院校学生网络成瘾率为16.9%,网络成瘾倾向率达27.0%[2],远高于2005年全国青少年调查数据[3].目前,伤害已取代传染病,成为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以及导致伤残和死亡的重要原因[4-5].关于网络成瘾与伤害发生之间的相互关系,学术界还存有争论[6].有研究显示,体育院校大学生是伤害的高发人群[7-8].为探讨体育院校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及其与伤害发生之间的关系,以便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及干预手段,降低体育专业大学生网络成瘾及伤害的发生率,笔者开展了本次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沈阳市大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疾病谱的变化,伤害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青少年的首位死因[1].伤害与不健康行为习惯、生活方式的关系越来越密切[1].这些健康危险行为可能给青少年的健康和完好状态乃至成年期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直接或间接的损害.笔者于2008年3月以沈阳市大学生为研究群体,调查健康危险行为,为进一步开展健康教育和制定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伤害预防控制事关居民的安全和健康、生命及生活,与国民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繁荣息息相关.全球每年有数以亿计的居民遭受伤害,700万人死亡,1500万人因伤害遗留功能障碍,800万人终生残疾[1].WHO指出:2020年人类前三位死亡原因将是心血管疾病、伤害和神经精神疾病[2].2008年5月中国汶川大地震所造成的重大伤亡,凸显了伤害这一尚未被充分认识的公共卫生问题的重要性[3].我国的伤害流行病学研究已走过25年的历程,取得喜人的进展.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校园欺凌现象逐渐引起了教育部门和社会公众的关注.校园欺凌指以校园为背景发生的欺凌事件,包括身体、言语、关系、网络各个层面的攻击[1-2].在欺凌事件中主要涉及欺凌者、被欺凌者及旁观者三方.欺凌事件对欺凌者、被欺凌者及旁观者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和伤害[3-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