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超前镇痛是指在伤害性刺激诱发神经传导或神经重塑的改变发生前, 预先采取镇痛干预措施阻止外周损伤冲动向中枢的传递及传导, 减少外周敏化或中枢敏化以控制疼痛, 从而限制疼痛的级联反应, 最小化或预防术后疼痛的发生。本文主要阐述了超前镇痛的机制、方式及其在口腔诊疗中的研究与应用进展。随着对舒适化诊疗要求的提高以及多模式镇痛在口腔手术疼痛管理中的普及, 超前镇痛在口腔诊疗中将得到更加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相似文献   

2.
疼痛是正畸治疗过程中的常见症状,不仅影响正畸治疗的最终效果,而且影响患者是否接受正畸治疗的意愿。资料显示,95%的正畸患者出现过不同程度的疼痛症状。如何消除或减轻正畸疼痛,确保正畸矫治效果,改善口腔医疗服务质量,已成为越来越多的正畸医师和患者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总结了正畸治疗中疼痛的表现、特点及可能的机制,并分析比较了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镇痛措施,旨在进一步明确正畸疼痛的外周神经机制,为临床提供切实可行的疼痛缓解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估盐酸纳布啡在老年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手术中超前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全麻下行口腔颌面部肿瘤手术的老年患者100例,随机分为纳布啡组(N组)和常规组(C组)。N组于麻醉诱导前10 min静脉注射纳布啡超前镇痛,C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作为对照。记录术后1、2、6、12、24 h的VAS疼痛评分,记录2组术后不良反应及追加镇痛药物情况。采用SPSS 2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纳布啡组患者术后6、12、24 h的VAS评分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纳布啡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术后镇痛药物追加剂量少于常规组。结论 纳布啡超前镇痛可加强老年口腔颌面部肿瘤手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电子镇痛技术在牙周洁治应用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电子镇痛技术在临床洁治术中的止痛效果。方法 选择108例对普通超声波洁牙感觉酸软或疼痛的病人,运用电子镇痛的方法进行洁治术,判断电子镇痛的止痛效果。结果 电子镇痛仪在洁治术中总有效率为98.2%。结论 电子镇痛技术能有效解除口腔洁治术中的酸软或疼痛。  相似文献   

5.
牙痛的外周感受器有其独有的特点,其外周伤害性佶息向中枢传导的过程经过了三缴神经元,即脑干三叉神经感觉核、丘脑腹后内侧核、大脑皮层灰质神经元。随着神经研究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人类牙痛传导的各级神经元有了新的认识,尤其是高级中枢大脑皮层对牙痛的感知。本文将就牙痛在各级中枢的传导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如何消除患者口腔疾病治疗过程中的疼痛或恐惧感,逐渐受到全国口腔医疗专业人员的重视。口腔门诊无痛治疗领域涉及多个学科,临床实践与深入研究尚待加强。笔者基于临床医疗实践,回顾了常用的口腔镇静镇痛方法,总结了口腔镇静镇痛治疗中存在的争议及解决办法,并对其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TENS镇痛是将表面电极放置在痛区皮肤或与痛区相关穴位的表面,用连续电脉冲刺激外周感受器,造成组织对伤害性刺激的感受性降低,达到镇痛的目的.TENS镇痛的机理可能是通过阈下刺激引起伤害感受性传入纤维的电紧张性极化作用,导致传导阻滞;TENS 的强度往往只兴奋A类纤维通过闸门控制,阻断伤害性信息向中枢传导;通过激活痛抑制系统、抑制三叉神经脊束核Ⅰ、Ⅱ层中由伤害性刺激诱导的SP释放的增加;患者心理因素的作用.电极位置、电脉冲模式、个人对痛觉的感知和对疼痛强度的评价与个人当时的心理状态和以往的体验等影响TENS 的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8.
颞下颌关节及相关肌肉慢性疼痛的外周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相关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有了长足的进展 ,产生了许多新的疼痛理论和有效的临床诊治新技术。尤其是对慢性疼痛的认识 ,已明确在疼痛的病因、末梢及中枢的感受和传导机制、病理生理、疼痛表现以及治疗手段等方面 ,急性痛与慢性痛之间存在很大差异[1] 。这一认识改变了过去临床上用急性疼痛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待慢性疼痛 ,以致疼痛治疗效果不佳 ,易引起医源性疾病的状况。颞下颌关节疼痛及颌面疼痛的内容涉及到解剖、生理、病理生理、口腔、耳鼻咽喉和神经内科等诸多学科。由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TMD)引起的口面部慢性疼痛也日益受到重视 ,成为口腔医学界的研究热点。对其发生疼痛的神经末梢机制也有新的认识 ,现综述如下。一、机体慢性疼痛机制的研究现状初级感觉神经元及其神经末梢致敏 ,可能是组织损伤和炎症引起痛觉过敏和触痛的基础 ,是慢性疼痛的外周机制。神经元致敏的结果使组织有慢性疼痛的表现。神经元致敏的原因可能是组织的损伤和疾病导致内源性致痛物质和神经活性物质释放增多。其中大部分物质具有神经及血管两种活性 ,通过直接刺激神经末梢或通过血管活性的变化改变微环境使伤害感受器致敏[1] 。迄今的研究结果显示 ,致敏的初级感觉神经元表现为 :①...  相似文献   

9.
目的:临床评价丁丙诺啡舌下含片辅助齿科治疗时的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500例口腔治疗患者,其中牙体病科350例,口腔修复科50例,预防科100例。治疗前患者舌下含化丁丙诺啡0.2mg,治疗结束时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镇痛效果和行为学反应,并观察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预防科VAS值和行为学测量值为3.99±2.34、1.98±1.23,牙体病科组为2.72±1.67、2.66±1.04,修复科组为2.78±1.55、2.03±0.93。未见恶心呕吐等并发症。结论:丁丙诺啡含片可有效地缓解口腔牙齿治疗时的疼痛,但对抑制开髓治疗时的疼痛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三叉神经的中枢或外周神经系统损伤或疾病,可引起口颌面的神经源性痛,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许多研究表明,三叉神经损伤与其他外周神经损伤动物模型研究结果并不完全一致,包括:传入纤维异位放电的时程与数量、交感神经的作用、神经肽的变化以及离子通道的表达的不同.本文将对三叉神经外周神经系统损伤引起的神经源性痛外周、中枢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灼口综合征(BMS)主要表现为舌或口腔其他黏膜的慢性疼痛,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被广泛认为是一种涉及神经机制的疼痛状态。本文从外周小神经纤维及微血管病变、头面部神经系统大神经纤维病变、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三个层面对此病的疼痛神经机制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疼痛综合管理策略在儿童日间全麻下口腔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20年1月至8月某院接受日间全身麻醉下口腔治疗儿童,年龄3~7周岁,按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为Ⅰ~Ⅱ级,治疗牙齿数≥10颗。120名儿童被随机分配到2组,综合策略组(H组,n=60)采用疼痛综合管理策略,包括超前镇痛、疼痛管理指导、微信评估(在术后4、6、24 h通过扫描二维码进行疼痛评估)三项内容;对照组(C组,n=60)无超前镇痛及疼痛管理指导,仅进行微信评估疼痛。术后2 h采用表情、下肢、活动、哭闹、可安慰性(face,legs,activity,cry and consolability,FLACC)量表对2组进行疼痛评估。术后4、6、24 h采用父母疼痛测量量表(parents postoperative pain measure,PPPM)对2组进行疼痛评估。结果 与C组相比,H组术后2 h FLACC得分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H组在术后4、6、24 h三个时间点显著疼痛(PPPM≥6分)...  相似文献   

13.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2,18(6):442-442
一种具有固定剂量组合的复方抗炎解热镇痛制剂已于今年 8月在中国隆重上市 ,其商品名为保施泰TM。保施泰TM的开发是基于联合不同机制NSAIDs既可增强疗效又可减少副作用的原理 ,因此它选用的是两种安全性极高的NSAIDs成分—布洛芬 (40 0mg)和对乙酰氨基酚 (32 5mg)。从药理机制来说 ,布洛芬能抑制外周前列腺素合成 ,因此其外周抗炎镇痛作用强 ,中枢解热作用弱 ;而对乙酰氨基酚因能抑制中枢前列腺素合成 ,相对而言中枢解热镇痛作用强 ,外周抗炎作用弱。保施泰TM复方制剂同时拥有上述两种成分 ,能兼顾中枢解热镇痛和外周…  相似文献   

14.
《口腔医学》2017,(6):541-543
目的观察疼痛干预在口腔固定矫正初始期镇痛效果,探讨初始粘接托槽后不同时间疼痛程度。方法对93例初戴正畸托槽的患者按照粘接时间分组后,进行初始弓丝放置后72 h内疼痛程度的调查及使用镇痛药物治疗效果的记录。结果粘接托槽术后5~6 h组以轻度疼痛为主,术后10~24 h组以中度疼痛为主,术后24~48 h组以重度疼痛为主,术后48~72h组以中度疼痛为主。给予干预后,中度疼痛的患者疼痛基本都能缓解至轻度疼痛,重度疼痛下降至中度疼痛和轻度疼痛。结论正畸固定矫治初始粘接托槽置入初始弓丝后给予奥尔芬镇痛,镇痛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氢吗啡酮静脉自控镇痛(patient-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与皮下注射对口腔肿瘤患者术后镇痛的疼痛控制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22年1月—2023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口腔肿瘤术后患者200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例。试验组采用氢吗啡酮PCIA镇痛,对照组采用氢吗啡酮皮下注射镇痛。比较2组疼痛控制效果(BPI-C评分)、血清标志物[前列腺素E2(PGE2)、5羟色胺(5-HT)、一氧化氮(NO)、生长激素(GH)、皮质醇(Cor)、泌乳素(PRL)]、炎症因子表达水平[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睡眠质量(失眠严重指数)及安全性。采用SPSS 2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48 h,试验组BPI-C评分中的目前疼痛程度、平均疼痛程度、过去24 h内最痛的疼痛程度、过去24 h内最轻的疼痛程度、过去24 h内接受疼痛处置后疼痛缓解程度评分及PGE2、5-HT、NO、GH、Cor、PRL、TN...  相似文献   

16.
疼痛是一种包含感觉、情绪和认知的复杂的生理、心理活动,是寻求医疗帮助常见的症状之一,对疼痛的缓解包括药物镇痛和物理镇痛等。口腔急诊科就诊患者中,主诉牙源性疼痛的最为常见,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急诊综合科2018—2020年急诊就诊一般情况分析显示,因剧烈疼痛就诊的患者占61%,其中牙源性疼痛占75%。牙源性疼痛多由牙源性感染引起,急性期疼痛剧烈,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与生活,作为口腔急诊科医生必须及时准确判断病情,坚持立即对患牙进行局部治疗、辅以镇痛药、必要时再添加抗生素控制感染的治疗原则,对患牙进行应急处置,以减轻患者的痛苦。  相似文献   

17.
我国口腔镇静镇痛技术起步较晚,发展不均衡,众多基层医生缺乏无痛操作正确理念及基本技能。北京协和医院口腔科无痛牙科治疗中心自2010年起根据国内日益增长的无痛牙科治疗的需求,精心设计了“无痛牙科治疗技术和牙科镇静技术”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项目实施的12年期间,培训了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的400多名学员,推动了我国口腔镇静镇痛诊疗技术的开展,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文章就该项目的课程设计、实施经验及未来展望进行总结和分析,以期为国内推广实施规范化的牙科镇静镇痛培训提供参考,促进我国口腔镇静镇痛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随着口腔种植技术的快速发展,在牙列缺损或牙列缺失患者中,口腔种植修复已逐渐成为一种常规的修复方式。然而,口腔种植术作为“侵入性”治疗,即使经过准确的术前评估和规范的外科手术,患者也可能出现术后疼痛。术后疼痛会影响患者的语言交流、咀嚼及吞咽等,使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甚至可引起医疗事故。随着种植手术的普及,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的患者遭受种植术后疼痛,尤其是种植术后神经病理性疼痛,其治疗难度仍较大,且治疗药物的疗效往往不确切,并与各种不良反应有关。本文介绍了种植术后疼痛的相关机制,对种植术后疼痛的治疗进行概括,并结合当前研究热点提出未来治疗种植术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潜在靶点,旨在为开展相关临床工作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李黎明 《口腔医学》2010,30(11):704-704
<正>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中晚期时,疼痛和张口受限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非常大。此时常用的镇痛方法是使用中枢麻醉类镇痛剂,但其副作用是众所周知的。笔者采用中医药方法,对10例中晚期颌面部肿瘤患者的疼痛进行治疗,收到良好效果,现报告于下。  相似文献   

20.
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是一种罕见的神经源性恶性肿瘤,其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表现不典型,诊断困难,恶性程度高,预后较差。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通常发生在躯干,约20%发生在头颈部,发生于口腔内者罕见。本文报道1例舌部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病例,并结合文献复习,对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进行总结,为该疾病的诊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