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评价外用苯烯莫德对卡泊三醇(MC903)诱导的特应性皮炎小鼠模型的治疗作用。方法:36只BALB/c小鼠,6只作为空白对照,30只给予MC903诱导特应性皮炎后再随机分为基质组、0.5%苯烯莫德组、1.0%苯烯莫德组、0.1%糠酸莫米松组和0.1%他克莫司组,治疗前后测量皮肤厚度、经皮水丢失(TEWL)、皮损内CD4+T细胞、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SLP)蛋白表达。结果:0.5%和1.0%苯烯莫德乳膏组皮损评分、耳部皮肤厚度、TEWL、皮损内CD4+T细胞及TSLP蛋白水平较基质组均显著降低(P<0.05),1.0%苯烯莫德组疗效优于0.5%苯烯莫德组和他克莫司组(P<0.05),与糠酸莫米松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外用苯烯莫德乳膏可减轻特应性皮炎样小鼠局部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饱和氢氯化钠溶液对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的治疗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 将40只小鼠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对照 + 饱和氢氯化钠溶液组、ACD组和ACD + 饱和氢氯化钠溶液组。将二硝基氟苯搽在小鼠外耳建立二硝基氟苯致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模型,腹腔注射饱和氢氯化钠溶液5 ml/kg进行治疗。评估皮损,计算耳厚度差、耳肿胀度,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皮损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IL)-6、IL-17和干扰素γ(IFN-γ)水平,并计数皮损中炎性细胞数量。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各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分析法。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ACD组皮损评分(7.33 ± 1.53)、耳厚度差[(0.73 ± 0.15) mm]和耳肿胀度[(18.67 ± 3.05) mg]增加,左耳皮损组织TNF-α[(1475.52 ± 233.81) ng/g]、IL-6[(184.65 ± 78.39) ng/g]、IL-17[(628.56 ± 201.44) ng/g]和IFN-γ[(197.72 ± 37.81) ng/g]水平和炎性细胞数量[(752.00 ± 166.06)个/mm2]亦增加(均P < 0.05);与ACD组比较,ACD + 饱和氢氯化钠溶液组皮损评分(3.33 ± 0.58)、耳厚度差[(0.46 ± 0.11) mm]、耳肿胀度[(11.00 ± 2.64) mg]、左耳皮损组织TNF-α[(817.72 ± 101.13) ng/g]、IL-6[(95.86 ± 36.65) ng/g]、IL-17[(373.38 ± 126.74) ng/g]和IFN-γ[(63.31 ± 17.38) ng/g]水平和炎性细胞数量[(384.00 ± 97.35)个/mm2]均降低(均P < 0.05)。结论 饱和氢氯化钠可以减轻ACD中炎症因子的释放。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薏苡仁提取物(ESC)对BALB/c特应性皮炎(AD)模型小鼠的疗效,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SPF级雌性纯系BALB/c小鼠4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8只)和模型组(32只)。模型组应用2,4-二硝基氯苯(DNCB)和丙酮、橄榄油溶液构建AD模型。造模完成后,空白组8只、模型组8只小鼠立即处死,模型组另24只小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ESC组、基质组3组。模型对照组不予任何处理,ESC组、基质组背部及耳部分别外涂薏苡仁提取物和基质每日1次,连续28 d。每天肉眼观察皮损变化;测厚仪检测造模前、造模完成时及末次给药后12 h小鼠左耳皮损厚度;末次给药后12 h,处死3组小鼠,摘眼球取血,分离血清,并于背部皮损处取组织标本。组织切片后行HE染色和甲苯胺蓝染色观察皮损炎症细胞浸润情况;免疫组化法检测水通道蛋白3(AQP3)、Toll样受体(TLR)2、4表达变化;ELISA法检测血清IgE、白细胞介素4(IL-4)和干扰素γ(IFN-γ)水平。结果 治疗28 d后,ESC组小鼠皮损好转,其临床症状评分(1.50 ± 0.58)低于模型对照组(2.50 ± 0.58)(P < 0.05),左耳部皮损厚度[(0.31 ± 0.01) mm]低于模型对照组[(0.33 ± 0.01) mm](P < 0.05),每高倍视野下浸润的肥大细胞数亦低于模型对照组(28.94 ± 1.28)(P < 0.05)。免疫组化示,ESC组水通道蛋白3(AQP3)及TLR2和TLR4表达水平低于模型对照组,AQP3棘层表达减少。ESC组小鼠血中总IgE、IL-4水平低于模型对照组,IFN-γ水平高于模型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外用薏苡仁提取物对特应性皮炎模型小鼠皮损有治疗作用,可能是通过调节血清IgE、IL-4及IFN-γ水平和影响AQP3 及TLR2和TLR4表达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特应性皮炎(AD)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培养上清液分泌的白细胞介素4(IL?4)、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10(IL?10)和T细胞转化因子β(TGF?β)水平,及苯烯莫德对这些因子的调节作用。方法分离培养20例AD患者和20例健康对照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再将20例AD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等分为4组,分别给以磷酸缓冲盐液(PBS),400 nmol/L苯烯莫德溶液,250 nmol/L地塞米松溶液,10 nmol/L他克莫司溶液共培养后,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分泌IL?4、IFN?γ、IL?10、TGF?β的水平。结果 AD组和健康对照组外周血IL?4浓度分别为(83.4±12.2)pg/ml和(44.3±5.7)pg/ml,两组比较,P<0.05;TGF?β浓度分别为(178.9±17.40)pg/ml和(158.7±18.30)pg/ml,两组比较,P>0.05。AD组和健康对照组外周血IFN?γ浓度分别为(12.5±2.3)pg/ml和(25.4±3.4)pg/ml,两组比较,P<0.05;IL?10浓度分别为(144.4±4.1)pg/ml和(189.9±6.5)pg/ml,两组比较,P<0.05。400 nmol/l苯烯莫德可降低AD患者外周血IL?4、IL?10、IFN?γ的含量,PBS对照组和苯烯莫德组IL?4浓度分别为(83.3±12.2)pg/ml和(50.2±10.1)pg/ml,两组比较,P<0.05;IL?10的浓度分别为(144.4±4.1)pg/ml和(124.7±17.5)pg/ml,两组比较,P>0.05;IFN?γ的浓度分别为(12.5±2.3)pg/ml和(9.56±5.1)pg/ml,两组比较,P>0.05。苯烯莫德组与地塞米松组,他克莫司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苯烯莫德组可升高PBS对照组AD患者外周血TGF?β含量, PBS对照组和BVM组TGF?β的浓度分别为(178.9±17.4)pg/ml和(203.6±15.3)pg/ml,两组比较, P>0.05。苯烯莫德组与地塞米松组,他克莫司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苯烯莫德可调节AD患者外周血PBMC IL?4、IFN?γ、IL?10和TGF?β的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探讨快速建立特应性皮炎(AD)小鼠模型的方法。方法 以C57BL/6小鼠为模式动物,利用简单随机化方法分为3组,卡泊三醇 + 卵清蛋白(OVA)组(6只)两侧耳部外涂卡泊三醇和OVA,卡泊三醇组(6只)耳部外涂卡泊三醇,对照组(3只)耳部外涂75%乙醇,连续12 d。分别在造模前和第14天时拍摄小鼠耳部照片并测量小鼠耳厚度,取小鼠尾静脉血,检测血清总IgE和OVA特异性IgE水平,并在第14天取小鼠耳廓皮肤进行组织病理检查。结果 第14天时卡泊三醇 + OVA组和 卡泊三醇组小鼠耳部皮肤出现红肿、干燥、脱屑,耳厚度较造模前均明显增加(均P < 0.001),但两组间耳厚度[分别为(0.355 ± 0.03)和(0.370 ± 0.05) 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 = 0.674,P = 0.231)。耳部皮肤病理检查显示,与卡泊三醇组和对照组相比,卡泊三醇 + OVA组小鼠表皮增生和炎症细胞(包括嗜酸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浸润更加明显。皮肤免疫组化检查显示,3组间表皮炎症因子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SLP)和干扰素γ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但IL-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5.159,P = 0.032),卡泊三醇 + OVA组IL-13表达水平(77.12 ± 5.46)高于对照组(55.49 ± 9.92,q = 3.170,P = 0.021)。第14天时卡泊三醇 + OVA组和卡泊三醇组小鼠血清总IgE与造模前比较均明显升高,其中卡泊三醇 + OVA组总IgE升高更明显[(8 278.56 ± 3 297.68)比(892.64 ± 82.83) μg/L,t = 4.132,P = 0.026],且卡泊三醇 + OVA组血清OVA特异性IgE水平(192.846 ± 15.391) μg/L显著高于卡泊三醇组[(8.492 ± 3.879) μg/L,q = 22.476,P < 0.001]。 结论 连续12 d外涂卡泊三醇和OVA可快速建立过敏原诱发的AD小鼠模型,为进行过敏原相关的AD发病机制研究奠定了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IL-35在特应性皮炎小鼠模型中的表达。方法:将3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及对照组,每组15只,使用丙酮:橄榄油3:1溶液作为基质配置0.5% 2,4-二硝基氟苯(DNFB)经皮致敏建立特应性皮炎样小鼠模型。造模成功后使用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IL-35、IL-4、IFN-γ、IL-17的水平,采用RT-PCR法检测皮肤组织中IL-12p35mRNA及EBI3mRNA水平。结果:模型组小鼠背部皮肤出现明显炎症,病理表现为表皮增厚、海绵水肿、真皮浅层炎细胞浸润。模型组小鼠血清中IL-35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IL-4、IL-17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IL-35与IL-17水平呈负相关(P<0.05);模型组小鼠背部皮损组织中IL-12p35及EBI3mRNA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IL-35可能在特应性皮炎发病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7.
李斌  黄元清 《中华皮肤科杂志》2021,54(12):1086-1091
【摘要】 目的 研究吡咯喹啉醌对小鼠年龄相关皮肤衰老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昆明种小鼠SPF级喂养,分为3组,每组10只,年轻组用普通饮食喂养8个月,年老组用普通饮食喂养20个月构建小鼠自然衰老模型,吡咯喹啉醌组在每公斤普通饮食饲料中添加吡咯喹啉醌4 mg喂养20个月。喂养结束后,取各组小鼠背部皮肤组织,HE染色检测皮肤表皮和真皮厚度;Masson染色检测皮肤总胶原变化;免疫组化检测增殖蛋白Ki67表达变化;透射电镜检测皮肤自噬体变化;Western印迹检测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LC3Ⅱ/LC3Ⅰ、p62表达变化,各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 HE和Masson染色显示,年老组表皮厚度[(15.67 ± 0.36) μm]和真皮厚度[(87.95 ± 11.86) μm]以及总胶原阳性百分率[(22.12 ± 1.72)%]均显著低于年轻组[(29.37 ± 0.25) μm、(264.93 ± 10.34) μm、(45.03 ± 1.54)%,均P<0.05],而吡咯喹啉醌组表皮厚度[(25.53 ± 0.47) μm]和真皮厚度[(145.01 ± 9.71) μm]以及总胶原阳性百分率[(31.17 ± 1.20)%]较年老组增加(均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年老组皮肤增殖蛋白Ki67阳性细胞表达率[(13.74 ± 3.06)%]低于年轻组[(29.07 ± 2.79)%,P<0.05]和吡咯喹啉醌组 [(21.20 ± 1.47)%,P<0.05]。透射电镜观察显示,年老组与年轻组比较,皮肤自噬体数量增加(P<0.05),吡咯喹啉醌组自噬体数量较年老组减少(P<0.05)。Western印迹实验显示,与年轻组比较,年老组Beclin-1表达降低(P<0.05),LC3Ⅱ/LC3Ⅰ比值下降(P<0.05),p62表达升高(P<0.05);而吡咯喹啉醌组与年老组比较,Beclin1表达升高(P<0.05),LC3Ⅱ/LC3Ⅰ比值增加(P<0.05),p62表达降低(P<0.05)。结论 吡咯喹啉醌能够延缓小鼠皮肤衰老,其机制可能与增加小鼠皮肤细胞增殖能力和促进皮肤自噬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虎榆软膏对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小鼠模型的疗效及抗炎机制.方法:用2,4-二硝基氟苯对C57小鼠腹部致敏,耳部和背部激发,分别建立急性ACD和慢性ACD模型.两种模型均随机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虎榆软膏组、阳性组、基质组.观察鼠耳组织病理学改变.急性ACD模型:比较各组耳厚度及左右耳质量差.慢性A...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外用青鹏软膏对实验性特应性皮炎(AD)的抑制作用及可能机制。 方法 用2,4-二硝基氟苯在BALB/c小鼠背部皮肤建立实验性特应性皮炎模型。将小鼠分为6组:模型组(不治疗),治疗组(分别外用100%、75%及50%青鹏软膏),基质对照组(外用青鹏软膏基质)和空白对照组。连续用药14 d,分别在用药第8天及第15天测量小鼠背部皮损厚度及质量,并对皮损取材进行HE染色,计数炎症细胞,用ELISA方法测定血清及局部皮损组织匀浆中细胞因子的表达。结果 青鹏软膏各浓度组在用药第8天及第15天均明显减轻皮肤炎症和水肿,减少淋巴细胞浸润。100%青鹏软膏组和75%青鹏软膏组在用药第8天及第15天,血清及皮损匀浆IL-4和IL-5水平显著低于模型组和基质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100%青鹏软膏组在用药15 d,血清IL-2、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升高,皮损匀浆IFN-γ及TNF-α水平升高,与模型组及基质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青鹏软膏能缓解小鼠AD模型炎症,可能是通过调节Th1和Th2 平衡而起作用。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在银屑病患者中的表达,评估他扎罗汀和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对银屑病样皮炎小鼠MMP13表达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9年5 - 8月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的18例银屑病患者皮损组织和10例健康人正常皮肤组织及所有受试者血清。将25只SPF级BALB/c雄性小鼠随机分成对照组、咪喹莫特组、咪喹莫特 + NB-UVB组、咪喹莫特 + 他扎罗汀组和咪喹莫特 + 他扎罗汀 + NB-UVB组,每组5只。分别给予小鼠背部皮肤不同处理,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进行银屑病样皮炎造模处理,造模时间为7 d,造模成功后,第8天早上取小鼠眼球血,并使用脱颈法处死后,切取背部皮损组织。HE染色观察皮损处表皮厚度和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检测表皮MMP13表达水平,ELISA检测血清MMP13含量。两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用LSD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比较。结果 银屑病患者皮损处MMP13呈强阳性表达,表皮和血清MMP13水平[84.11 ± 17.16、(13.29 ± 3.95) μg/L]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11.98 ± 4.08、(7.46 ± 1.58) μg/L,均P < 0.01]。与对照组表皮厚度[(1.26 ± 0.04) μm]、表皮和血清MMP13水平[25.40 ± 2.34、(185.76 ± 7.22) μg/L]比较,咪喹莫特组表皮厚度[(7.93 ± 0.59) μm]明显增加,表皮和血清中MMP13水平[147.14 ± 5.53、(215.98 ± 15.17) μg/L]也显著增加(均P < 0.01)。与咪喹莫特组比较,咪喹莫特 + 他扎罗汀组、咪喹莫特 + NB-UVB组、咪喹莫特 + 他扎罗汀 + NB-UVB组表皮厚度均下降[分别为(3.56 ± 0.37)、(3.83 ± 0.39)、(2.14 ± 0.34) μm,均P < 0.05],表皮中MMP13表达减弱(分别为120.42 ± 3.23、91.08 ± 0.46、71.12 ± 7.11,均P < 0.05),且血清MMP13含量下降[分别为(197.39 ± 3.92)、(196.13 ± 11.76)、(183.21 ± 14.99) μg/L,均P < 0.05]。结论 MMP13蛋白表达水平在银屑病患者皮损及血清中增高;他扎罗汀和NB-UVB治疗后银屑病样皮炎小鼠皮损和血清中MMP13下降。MMP13可能参与银屑病的发展,他扎罗汀和NB-UVB可能通过减少MMP13的表达而抑制银屑病发展。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 研究本维莫德对人角质形成细胞增殖、炎症细胞因子分泌、皮肤屏障蛋白合成以及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蛋白1(STAT1)磷酸化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HaCaT细胞,采用0.1 ~ 1 000 μmol/L本维莫德处理24 h,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部分HaCaT细胞分为6组,对照组仅加入DMEM培养基,刺激剂组加入10 μg/L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干扰素γ(IFN-γ),本维莫德组加入10 μg/L TNF-α和IFN-γ以及终浓度为1 ~ 10或1 ~ 100 μmol/L本维莫德,AhR拮抗剂组加入10 μg/L TNF-α和IFN-γ、10或100 μmol/L本维莫德以及10 nmol/L StemRegenin1(SR1),处理24 h后,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IL)-4、IL-10、IL-22和胸腺活化调节趋化因子(TARC)的水平,RT-PCR检测HaCaT细胞芳香烃受体(AhR)、细胞色素P450 1A(CYP1A1)、聚丝蛋白、内披蛋白、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SLP)和TARC mRNA的表达水平,Western印迹法检测聚丝蛋白、内披蛋白、TSLP和STAT1及磷酸化STAT1(p-STAT1)的蛋白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检测本维莫德对HaCaT细胞中AhR核转位的影响。计量资料采用非配对Student 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比较,Spearman检验分析各指标间的关系。结果 0.1、1、10、100、1 000 μmol/L本维莫德干预HaCaT细胞24 h后,细胞存活率分别为(90.2 ± 2.4)%、(85.4 ± 11.9)%、(52.8 ± 14.0)%、(39.4 ± 7.9)%、(27.5 ± 3.4)%,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162.5,P < 0.001),50%抑制浓度为48.54 μmol/L。与刺激剂组相比,10和100 μmol/L本维莫德组HaCaT细胞分泌的IL-10水平上升(F = 16.110,P < 0.001),但100 μmol/L组IL-22(F = 6.884,P < 0.001)和10、100 μmol/L组 TARC水平(F = 7.052,P < 0.001)显著下降。与刺激剂组相比,1 和10 μmol/L本维莫德组CYP1A1 mRNA表达(P = 0.004)和10 μmol/L本维莫德组FLG mRNA表达(P = 0.040)水平显著增高,而10 μmol/L组 TARC mRNA和10 μmol/L组TSLP mRNA表达显著降低(均P < 0.01),而刺激剂组和本维莫德组间AhR mRNA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193)。与刺激剂组相比,10 μmol/L本维莫德组聚丝蛋白(P = 0.020)和1、10 μmol/L本维莫德组内披蛋白表达水平(P < 0.001)显著上升,而10 μmol/L TSLP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 < 0.001),1和10 μmol/L本维莫德组p-STAT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 < 0.001)。与100 μmol/L 本维莫德组相比,AhR拮抗剂组IL-10分泌水平显著下降(t = 4.794,P = 0.003),TSLP mRNA的表达显著上升(t = 3.769,P = 0.005);与10 μmol/L 本维莫德组相比,AhR拮抗剂组 IVL蛋白表达显著下降(t = 5.117,P = 0.002),TSLP蛋白表达显著上升(t = 3.117,P = 0.043), p-STAT1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t = 1.400,P = 0.719)。免疫荧光染色显示对照组和1 μmol/L本维莫德组中AhR绿色荧光主要表达于HaCaT细胞胞质中,细胞核中基本无荧光表达;而在10 μmol/L和20 μmol/L本维莫德组HaCaT细胞的细胞质和细胞核均可见高密度绿色荧光。结论 本维莫德可通过活化AhR信号通路抑制HaCaT细胞增殖,调节炎症因子分泌,上调皮肤屏障相关因子的产生和抑制STAT1磷酸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羊肉、青椒、香菇、带鱼、竹笋5种"发物"对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模型的影响,探讨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用2,4-二硝基氟苯(DNFB)诱导建立小鼠ACD模型后,随机分成5个"发物"组和对照组,观察各种"发物"对小鼠模型耳厚度、炎症细胞浸润影响及外周血清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IL)-17水平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羊肉、青椒组激发后小鼠耳厚度差及炎症细胞计数明显增加,外周血IFN-γ、IL-17表达升高,48 h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竹笋组与对照组小鼠耳厚度差及炎症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FN-γ、IL-17表达下降(P0.05);香菇、带鱼组各观察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羊肉、青椒有加重小鼠ACD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上调IFN-γ、IL-17表达有关。竹笋、带鱼、香菇对小鼠ACD无影响。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 研究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SC)对咪喹莫特诱导的银屑病样皮炎小鼠模型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18只C57BL/6小鼠按随机数字表等分为凡士林组、模型组和治疗组,每组6只。小鼠背部剃毛后,模型组和治疗组小鼠背部涂抹5%咪喹莫特乳膏62.5 mg每天1次,连续6 d,凡士林组小鼠涂抹等量的凡士林软膏;治疗组小鼠在第1、4天予尾静脉注射1.5 × 106个MSC。根据银屑病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每日评估小鼠背部皮损严重程度。末次涂药24 h后(第7天)取血并处死小鼠,取背部皮肤行HE染色,切取脾脏并获取单细胞悬液,流式细胞仪检测脾脏中Th1、Th17细胞亚群。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中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7A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多重比较采用Tukey检验,PASI评分随时间变化的数据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结果 第7天,模型组小鼠背部出现明显的鳞屑性红斑,皮肤厚度为(78.73 ± 23.11) μm,凡士林组为(13.28 ± 4.57) μm,两组比较,q = 19.25,P < 0.001,模型组炎性细胞浸润数亦显著增加(q = 7.21,P < 0.001)。治疗组小鼠PASI评分、表皮厚度、炎性细胞浸润数均显著低于模型组(均P < 0.001)。治疗组小鼠脾脏Th17细胞亚群比例、血清TNF-α水平显著低于模型组(P < 0.05)。治疗组与模型组之间脾脏重量、脾指数、脾脏细胞计数、Th1细胞亚群比例及血清IL-17A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人脐带MSC可减轻咪喹莫特诱导的银屑病样皮炎小鼠模型皮肤炎症,机制可能与抑制Th17细胞及TNF-α的生成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建立一种简单、成功率高的人瘢痕疙瘩裸鼠荷瘤模型。 方法 27只雌性BALB/c裸鼠随机分为5组,A、B、C组每组5只,在每只裸鼠腋窝下接种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和Matrigel胶混悬液0.1 ml,细胞浓度分别为1.0 × 104个/μl Matrigel胶(A组)、3.0 × 104个/μl Matrigel胶(B组)、5.0 × 104个/μl Matrigel胶(C组)。取C组成形瘤块修剪成若干个5 mm × 5 mm × 5 mm大小的组织块移植于D组裸鼠(8只)的腋窝皮下;E组裸鼠(4只)皮下注射100 μl Matrigel胶作为对照组。A、B、C组出瘤后30 d、D组瘤块移植后30 d肉眼观察瘤体的形成过程及变化,并在第31天处死裸鼠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分析其移植后成形的瘤体组织学变化及裸鼠的心、肝、脾、肺、肾组织的变化。 结果 A、B、C组裸鼠成瘤率为100%,出瘤时间分别为(90.20 ± 3.96) d、(61.00 ± 2.92) d、(39.60 ± 3.20) d。出瘤30 d时3组瘤体体积分别为(288.34 ± 25.29) mm3、(1 370.63 ± 105.24) mm3、(1 940.98 ± 184.37) mm3,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138.74,P < 0.05)。D组裸鼠成形瘤块移植后瘤块体积先略增大后逐渐减小,移植第14天始持续增大,8只中7只成瘤。E组裸鼠未见瘤体形成。组织病理学检查,各组瘤体的组织形态在镜下一致,与人瘢痕疙瘩组织相似,未见其他脏器组织学改变及转移瘤灶。结论 裸鼠皮下接种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可建立瘢痕疙瘩裸鼠荷瘤模型,而且已成瘤组织修剪成一定体积再次移植于裸鼠皮下也可以建立瘢痕疙瘩裸鼠荷瘤模型。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 研究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对小鼠皮肤鳞状细胞癌(cSCC)的免疫效应。方法 建立紫外线诱导的SKH-1无毛小鼠cSCC模型,进行ALA-PDT治疗,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3、6、12、24 h和3 d、7 d各取5 mm3大小皮肤组织,采用免疫组化及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时间点小鼠肿瘤组织免疫细胞浸润情况,包括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T细胞、B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和树突细胞。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两样本均数t检验。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小鼠cSCC肿瘤局部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数量及比例在ALA-PDT治疗后1 h增高最明显[免疫组化结果(每400倍视野细胞数量):61.22 ± 6.65比22.56 ± 4.13,59.67 ± 4.30比21.89 ± 3.26,均P<0.05;流式细胞仪结果:(35.64 ± 15.33)%比(5.46 ± 2.44)%,(12.15 ± 4.86)%比(1.98 ± 1.49)%,均P<0.05]。同时,免疫组化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均显示肿瘤局部T细胞、B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及树突细胞在治疗后6 h表达显著增高(均P<0.05)。达峰后,肿瘤组织中上述细胞数量和比例下降,但仍高于治疗前,并持续至本研究终点(治疗后第7天)。结论 ALA-PDT通过招募免疫细胞发挥抗肿瘤作用,其中以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 探讨节律基因隐花色素2(CRY2)在银屑病小鼠模型及HaCaT细胞中的表达变化及其机制。方法 咪喹莫特诱导小鼠模型实验:12只C57BL/6雌鼠随机均分为咪喹莫特组(连续外用咪喹莫特乳膏5 d诱导构建银屑病小鼠模型,6只)和对照组(不予任何处理,6只),第6天处死小鼠,取其背部皮肤组织,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表皮中CRY2的表达。HaCaT细胞转染实验:使用小干扰RNA(siRNA)技术在HaCaT细胞中敲减CRY2的表达(siRNA-CRY2组),以siRNA-NC组作为对照,5-乙炔基-2′脱氧尿嘧啶核苷(EdU)染色检测HaCaT细胞增殖活力,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HaCaT细胞中趋化因子mRNA表达水平,Western印迹检测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蛋白的磷酸化水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刺激动物和细胞实验:12只C57BL/6雌鼠随机均分为TNF-α组(小鼠耳部皮下连续注射TNF-α溶液6 d,6只)和磷酸盐缓冲液(PBS)组(注射等量的PBS,6只),第7天处死小鼠,取其耳部皮肤组织,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表皮中CRY2的表达;用50 ng/ml TNF-α刺激CRY2基因敲减的HaCaT细胞12 h(siRNA-CRY2 + TNF-α组),以siRNA-NC + TNF-α组作为对照,qPCR检测各组细胞中趋化因子mRNA的表达。统计分析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免疫荧光染色显示,咪喹莫特组小鼠背部表皮层中CRY2蛋白的表达(0.94 ± 0.23)显著低于对照组(2.30 ± 0.25,t = 3.99,P = 0.016)。HaCaT细胞转染实验:siRNA-CRY2组EdU阳性细胞比例(48.13% ± 10.97%)显著高于siRNA-NC组(38.23% ± 0.81%,t = 5.00,P = 0.007),且siRNA-CRY2组趋化因子CXCL1、CXCL8 mRNA相对表达量及p-ERK1/2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siRNA-NC组(均P < 0.05),但两组间CCL20 mRNA表达量及ERK1/2蛋白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TNF-α刺激实验:免疫荧光染色显示,TNF-α组鼠耳表皮组织中CRY2蛋白表达水平(0.37 ± 0.34)显著低于PBS组(2.04 ± 0.17,t = 4.38,P = 0.012);siRNA-CRY2 + TNF-α组HaCaT细胞趋化因子CXCL1、CXCL8、CCL20 mRNA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siRNA-NC + TNF-α组(均P < 0.05)。结论 CRY2在银屑病小鼠模型中表达降低,促进了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以及趋化因子CXCL1、CXCL8和CCL20的表达,且TNF-α可能是下调CRY2表达的上游细胞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