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扬州市特教学校耳聋学生常见耳聋突变基因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扬州地区非综合征性聋患儿常见耳聋突变基因的发病情况。方法:选择扬州市特教学校90例中、重度非综合征性聋学生为研究对象。在苏北人民医院医学检测中心利用耳聋基因芯片诊断试剂盒筛查常见的耳聋相关基因的9个热点突变,包括GJB2(35delG、176del16、235delC及299delAT),GJB3(538C>T),SLC26A4(IVS7-2A>G、2168A>G)和mtDNA 12SrRNA(A>G、1494C>T)。结果:在90例耳聋患者中,基因芯片方法共检出携带致聋基因突变64例(71.1%)。其中,GJB2基因突变40例(44.4%),包括235delC纯合突变20例(22.2%),235delC单杂合突变4例(4.4%),235delC和299delAT复合杂合突变2例(2.2%);299de-lAT单杂合突变2例(2.2%),299delAT纯合突变2例(2.2%);176del16单杂合突变2例(2.2%),176del16纯合突变2例(2.2%),176del16和235delC复合杂合突变6例(6.7%)。SLC26A4基因突变22例(24.4%),包括IVS7-2A>G纯合突变2例,IVS7-2A>G和2168A>G复合杂合突变2例(2.2%),IVS7-2A>G单杂合突变18例(20.0%);mtDNA 12SrRNA A>G纯合突变2例(2.2%);未检出GJB3基因突变。结论:应用基因诊断技术可以在耳聋患者病因调查中进行快速筛查诊断,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广西地区222例感音神经性聋患者常见耳聋基因的突变特点,为临床防聋及治聋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晶芯.十五项遗传性聋基因检测试剂盒(微阵列芯片法)对广西地区222例感音神经性聋患者进行常见的4种耳聋基因的15个突变位点检测:GJB2(35del G、235delC、176del16、299del AT )、SLC26A4(2168A>G、IVS7-2A>G、1174A>T、1226G>A、1229C>T、1975G>C、2027T>A、IVS15+5 G>A)、线粒体DNA12SrRNA (1494C>T、1555A>G)和GJB3(538C>T),对未确诊的阳性结果进行基因全序列分析。结果222例患者中23例(10.36%,23/222)被检测出耳聋基因突变,其中,GJB2235delC 纯合突变3例(1.35%),杂合突变8例(3.60%),GJB235delG杂合突变2例(0.90%),GJB2235delC/109A>G 复合杂合突变2例(0.90%);SLC26A4 IVS7-2 A>G杂合突变2例(0.90%),SLC26A41229C>T纯合突变2例(0.90%),IVS7-2A>G/IVS11+47T>C/1548insC复合杂合突变2例(0.90%);GJB3538C>T 杂合突变1例(0.45%);线粒体DNA12SrRNA 1555A>G异质突变1例(0.45%);1例(0.45%)同时携带GJB2235delC杂合突变及SLC26A41226G>A杂合突变。结论本组广西地区感音神经性聋患者耳聋基因突变率低于全国水平,主要以 GJB2基因突变为主,其次是SLC26 A4基因突变。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重度和极重度非综合征型聋患者常见耳聋基因突变情况,从分子水平了解该人群聋病的遗传病因和特点,为临床防聋治聋提供策略、依据。方法应用遗传性耳聋基因芯片对179例非综合征型聋患者GJB2、GJB3、SLC26A4、线粒体12SrRNA基因中9个热点突变进行检测,同时结合耳聋病因问卷调查、纯音听阈测试、听性脑干反应测试、声导抗、颞骨CT检查。结果 179例患者中,79例存在不同程度的被检测基因位点突变,其中3例同时携带二个基因突变:①42例存在GJB2基因突变,其中:176del16位点纯合突变1例、单杂合突变2例;235delC位点纯合突变17例、单杂合突变9例;299delAT位点纯合突变0例、单杂合突变2例;235delC/299delAT复合杂合突变7例,235delC/176del16复合杂合突变4例。②37例存在SLC26A4基因突变,其中:2168A>G位点单杂合突变4例;IVS7-2A>G位点纯合突变13例,单杂合突变17例;2168A>G/IVS7-2A>G复合杂合突变3例。③3例存在线粒体12SrRNA基因突变,其中2例1555A>G位点均质突变,1例1494C>T位点均质突变;④无GJB3基因突变。在基因水平,明确诊断遗传性聋者48例,占26.80%,遗传性耳聋基因突变携带者31例,占17.32%。结论 GJB2、SLC26A4突变是安徽地区重度和极重度非综合征型聋患者主要突变形式、其次是线粒体12SrRNA基因突变,通过筛查可以明确部分非综合征型聋的病因,可以为患者及其家族成员提供准确的遗传咨询和指导,为再次生育家庭提供产前诊断,从而为防聋治聋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耳聋基因芯片对非综合征性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进行分子病因学研究,评估其在快速耳聋基因诊断中的可行性。方法采集158名来自北京第三聋哑学校的非综合征性耳聋学生的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用耳聋基因芯片检测四个国人中常见的耳聋相关基因中的9个热点突变,包括GJB2(35delG,176del16bp,235delC及299_300delAT),GJB3(538C〉T及547G〉A),SLC26A4(IVS7-2A〉G、2168A〉G)和线粒体DNA 12S rRNA(A1555G)。同时,应用酶切法或直接测序法分别对线粒体12SrRNA A1555G突变,以及GJB2、SLC26A4基因编码区序列进行检测,以验证基因芯片结果的准确性。结果在158名耳聋患者中,基因芯片方法共检出67例携带致聋突变(42.41%)。其中,线粒体DNA 12S rRNA A1555G突变5例(3.16%);GJB2基因突变39例(24.68%),包括235delC纯合突变24例,235delC和299_300delAT复合杂合突变7例,235delC单杂合突变5例,299_300delAT单杂合突变2例,35delG单杂合突变1例;SLC26A4基因突变22例(13.92%),包括IVS7-2A〉G纯合突变5例,IVS7-2A〉G和2168A〉G复合杂合突变5例,IVS7-2A〉G单杂合突变11例,2168A〉G单杂合1例;另外还有1例患者检出299_300delAT和IVS7-2A〉G双杂合突变。未检出GJB3基因突变。除两例纯合235delC被判读为杂合外,基因芯片的结果同酶切及测序方法结果一致,后者的阳性患者检出率为70例(44.3%),与芯片检测结果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250)。经探针优化后,上述两例误判的235delC样品的芯片检测结果均与测序方法一致,同时经测序证实的其他22例235delC纯合突变样品验证,基因芯片的结果均与测序结果一致。结论针对国人常见耳聋相关基因热点突变设计的耳聋基因芯片对非综合征性重度和极重度耳聋患者的突变检出率高(42.41%)。与传统方法相比,它具有快速、高通量、高准确性、低成本等特点,能够满足临床耳聋基因检测的要求;且其操作简单,易于标准化,适于推广,显示出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基因芯片在耳聋基因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扬州市聋哑学校21例8~18岁的耳聋患者中4个耳聋相关基因上的9个热点突变进行检测,包括GJB2(35 delG、176 del16、235 delC及299 delAT)、GJB3(C538 T)、SLC26 A4(IVS7-2 A>G、A2168 G)以及线粒体12 S rRNA(A1555G、C1494T)。结果 SLC26A4突变阳性率为38%(8/21),其中IVS7-2A>G杂合突变7例,IVS 7-2 A>G与A 2 1 6 8 G杂合突变1例;GJB 2突变阳性率为1 9%(4/2 1),其中1 7 6 del 1 6杂合突变1例,299 delAT杂合突变1例,176 del 16与235 del C杂合突变1例,235 del C纯合突变1例。结论基因芯片是一种筛查耳聋基因的高效、经济、简便、灵敏及特异性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新生儿进行聋病易感基因和听力筛查,探讨聋病易感基因筛查应用于新生儿筛查的必要性,为制订防聋治聋策略提供依据。方法以941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新生儿出生时采脐带血,采用限制性内切酶酶切结合直接测序的方法对3种国人常见耳聋易感基因(线粒体DNA 12S rRNA、GJB2、SLC26A4)突变热点进行筛查,运用SPSS 13.0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种基因热点突变的总携带率为2.02%(19/941),GJB2基因235delC杂合突变9例(0.96%),SLC26A4基因IVS7-2A〉G杂合突变9例(0.96%),线粒体DNA 12S rRNA A1555G突变3例(0.32%),其中2例为复合突变(235delC杂合突变/IVS7-2A〉G杂合突变、1555A〉G均质突变/235delC杂合突变)。GJB2基因235delC杂合突变在维吾尔族和汉族新生儿中的携带率分别为0.36%(1/276)、1.19%(7/586);SLC26A4基因IVS7-2A〉G杂合突变在维吾尔族和汉族新生儿中的携带率分别为0.36%(1/276)、1.37%(8/586);线粒体DNA 12S rRNA 1555A〉G突变在维吾尔族和汉族新生儿中的携带率分别为0.72%(2/276)、0%。在维吾尔族和汉族新生儿中,以上三基因突变携带率不同,但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聋病易感基因筛查应用于维、汉族新生儿筛查必要且可行。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云南地区非综合征性聋患儿GJB2、SLC26A4和线粒体DNA12S rRNA基因的突变情况,了解其遗传特征。方法 采集2010年1月~2014年5月我院门诊散发的139例先天性重度和极重度非综合征性感音神经性聋患儿外周血,提取DNA。应用飞行质谱技术对GJB2、SLC26A4和线粒体DNA12S rRNA编码区域中8个突变位点进行检测,包括GJB2(35delG、167delT、176-191dell6、235delC、299-300delAT),SLC26A4(281C→T、589G→A、IVs7-2A→G、1174A→T、1226G→A、1229C→T、IVSl5+5G→A、1975G→C、2027T→A、2162C→T、2168A→G)及线粒体DNA12S rRNA(1494→T、1555A→G)。结果 139例耳聋患者中共检出41例存在致聋突变(29.49%)。GJB2基因突变24例(16.11%),其中235delC纯合突变10例,235delC单杂合突 16例,235delC/299-300delAT复合杂合突变8例;SLC26A4基因突变16例(11.51%),其中IVs7-2A→G纯合突变5例,IVs7-2A→G杂合突变4例,IVSl5+5G→A杂合突变2例,IVs7-2A→G/1229C→T复合杂合突变3例,2027T→A杂合突变2例;线粒体DNA12S rRNA基因同质突变1例(0.72%),位点为1555A→G。结论 GJB2基因突变是导致云南地区非综合征性聋患儿听力损失的主要原因,235delC是其最常见的突变形式,IVs7-2A→G为SLC26A4基因主要的突变形式。对本地区耳聋患者行常见基因的筛查,将为部分患儿和家庭提供分子病因学诊断和相应的遗传学咨询。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贵州省356例非综合征型聋患者常见耳聋基因突变特点,初步了解其耳聋基因热点突变谱系及频率。方法采集贵州省356例平均年龄为11.90±12.23岁的非综合征型感音神经性聋患者的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应用遗传性耳聋基因芯片检测试剂盒对GJB2、SLC26A4、GJB3及线粒体DNA12SrRNA基因的9个突变热点(GJB2基因35delG、176del16、235delC、299delAT 突变,SLC26A4基因 IVS7-2A>G、2168A>G 突变,GJB3基因538C>T突变,12SrRNA基因1555A>G和1494C>T 突变)进行检测。结果356例非综合征型聋患者中,88例(24.72%)携带不同基因突变;1例携带 GJB2、SLC26A4双基因突变;GJB2基因突变40例(11.24%)(含前述1例双基因突变者),其中纯合突变19例(5.34%),复合杂合突变5例(1.40%),单杂合突变15例(4.21%);SLC26A4基因突变29例(8.15%)(含前述1例双基因突变者),其中纯合突变9例(2.53%),单杂合突变19例(5.34%);线粒体DNA12SrRNA 基因突变19例(5.34%),其中1555A>G 均质突变10例(2.81%),1555A>G异质突变7例(1.97%),1494C>T 均质突变2例(0.56%);1例患者携带GJB3基因538C>T 杂合突变。结论贵州省NSHL患者以GJB2基因和SLC26A4基因为最主要的致病基因,其中235delC突变为最常见突变位点,其次为IVS7-2 A>G突变。  相似文献   

9.
目的筛查重庆市永川地区非综合征型青少年耳聋患者中我国耳聋基因热点突变,初步了解该地区耳聋基因热点突变谱系及发生频率。方法收集重庆市永川区特殊教育学校的永川籍非综合征型青少年耳聋患者60例,经监护人知情同意,抽取外周静脉全血并提取基因组DNA,应用晶芯R九项遗传性耳聋检测试剂盒(微阵列芯片)检测中国人群中常见的4个耳聋基因的9个突变位点,包括GJB2(235delC、176del16、299delAT和35delG)、SLC26A4(IVS7-2A>G、2168A>G)、线粒体12SrRNA(1494C>T、1555A>G)、GJB3(538C>T)。结果 60例受检者全部为重度或极重度非综合征型耳聋,共检出耳聋基因突变22例,其中GJB2235delC纯合突变型2例;GJB2235delC/176del16复合杂合突变型1例;GJB2235delC/299delAT复合杂合突变型1例;GJB2235delC杂合突变型8例;GJB2299delAT纯合突变型1例;GJB235delG/SLC26A4IVS7-2A>G复合杂合突变型1例;SLC26A4IVS7-2A>G杂合突变型2例;线粒体12SrRNA1555A>G均质型突变型6例。60例受检者中47号与55号为亲兄妹,后续统计仅纳入先证者,所以只将47号纳入统计,样本总量计为59例。59例耳聋患者中我国耳聋基因热点突变的携带率是37.29%(22/59),其中GJB2基因突变是该人群首要的致病因素,携带率为23.73%(14/59),线粒体12SrRNA基因突变检出率为10.17%(6/59),高于SLC26A4基因的5.08%(3/59),未检出GJB3基因突变。结论重庆市永川地区非综合征型青少年耳聋患者耳聋基因突变携带率较高,对该地区耳聋患者及高危人群进行耳聋基因突变的筛查是防控永川地区遗传性耳聋的首要步骤,在此基因诊断的基础上再结合用药指导、产前诊断、临床干预可有效减少该地区耳聋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柳州地区161例先天性聋患者常见耳聋易感基因突变的检测,探讨该地区先天性聋患者耳聋易感基因突变的检出情况。方法收集新生儿听力筛查未通过和门诊散发的经听力学诊断确诊为先天性聋的患者161例,采集静脉血样,提取DNA,经PCR扩增,采用限制酶切和直接测序技术对GJB2、线粒体DNA12SrRNA A1555G和SLC26A4(PDS)三种耳聋易感基因突变热点进行检测。结果161例患者中1例(0.62%)为线粒体DNA1555G突变,2例(1.24%)为GJB2235delC纯合突变,1例为235delC杂合突变,1例为299~300delAT杂合突变,GJB2总体突变携带率为2.48%;SLC26A4基因IVS7-2A〉G杂合突变10例(6.21%)。总体分子水平上能明确诊断或提示遗传性聋者占9.31%。结论柳州市本组先天性耳聋患者中,三种常见耳聋易感基因突变频率较低,未知的遗传或环境因素在该地区耳聋的发病中可能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基因芯片对先天性耳聋儿童及其家属行耳聋基因检测,了解芜湖地区耳聋儿童常见的致聋基因。方法选取来自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的37例非综合征型耳聋儿童及其家属(共109例),行耳聋高危因素问卷调查、耳鼻咽喉科专科检查、听力学评估及影像学检查,应用基因芯片对109例受检者行GJB2、GJB3、SLC26A4、mt DNA 4个常见基因9个热点突变点位的检测。结果 37例受检儿童,23例检测出基因突变,阳性率为62.16%,其中15例GJB2基因突变(40.54%)(235del C纯合突变6例、杂合突变4例;299del AT杂合突变1例;235del C和299del AT复合杂合突变3例;176del16和235del C复合杂合突变1例);7例SLC26A4基因突变(18.92%)(IVS7-2纯和合突变2例、杂合突变5例);1例mt DNA基因突变(2.70%)(1555A>G均质突变)。检出GJB2或/和SLC26A4突变的聋儿,其父母均检测出相应的基因突变。结论芜湖地区耳聋儿童常见的致聋基因是GJB2、SLC26A4、mt DNA,最常见的是GJB2基因235del C点位突变,GJB2及SLC26A4基因与遗传高度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非综合征性先天性重度及以上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儿童及其父母进行耳聋相关基因检测,探讨耳聋基因芯片筛查在临床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选择来自医院听力检测中心的47个听障儿童家庭,包括52例非综合征性先天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患儿及其父母,应用遗传学耳聋基因芯片对47个家庭进行GJB2、GJB3、SLC26A4、线粒体12S rRNA4个常见耳聋基因9个检测位点的基因检测。结果146例受检者中,17个家庭的43例筛查结果阳性,其中16例听力损失患儿筛查阳性,筛查阳性率为30.8%。GJB2基因235delC位点纯合突变8例,GJB2基因235delC位点杂合突变20例,GJB2基因235delC位点和SLC26A4基因IVS7-2A〉G位点杂合突变1例,SLC26A4基因IVS7-2A〉G位点纯合突变2例,SLC26A4基因IVS7-2A〉G位点杂合突变10例,SLC26A4基因2168A〉G位点杂合突变2例。结论应用耳聋基因芯片检测技术能快速、高效地检测非综合征性耳聋患者的遗传性致病基因,适用于大规模群体耳聋基因的筛查,有助于临床医生从病因学角度辅助耳聋诊断,引入正确的康复干预措施,并为具有聋病易感基因的听力损失儿童家庭提供针对性的遗传咨询指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河北涿州、高碑店地区重度耳聋患者进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了解耳聋的常见分子病因。方法 对河北涿州、高碑店市特殊教育学校64名耳聋学生进行遗传性耳聋问卷调查、全面的体格检查、耳鼻咽喉专科检查以及听力学评估(包括纯音测听和声导抗)。对64名非综合征型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分别进行GJB2基因235delC突变、线粒体DNA 12SrRNA基因A1555G点突变的限制性内切酶分析。应用直接测序法检测SLC26A4基因IVS7—2A〉G突变。结果7例(10.93%)携带GJB2基因235delC纯合突变;9例(14.06%)携带GJB2基因235delC杂合突变;6例(9.37%)携带SLC26A4基因ⅣS7—2A〉G纯合突变,12例(18.75%)携带SLC26A4基因IVS7—2A〉G杂合突变:未发现携带线粒体DNA 12SrRNA基因A1555G点突变者。结论 河北涿州、高碑店地区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存在较高的GJB2基因235delC和SLC26A4基因ⅣS7—2A〉G突变发生率,而线粒体DNA 12SrRNA基因A1555G突变发生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聋病分子流行病学调查提示河北涿州、高碑店地区20.3%的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在分子水平能够明确诊断.另有32.81%的患者有遗传倾向。进行准确的耳聋早期诊断、遗传咨询、及时干预和治疗在这一地区的聋哑人群中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基因芯片及酶切法在非综合征性耳聋患者检测中的意义,初步了解广州地区耳聋患者的相关基因突变。方法选取广州市聋校学生188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遗传性耳聋基因芯片进行4个常见基因(GJB2、GJB3、SLC26A4和线粒体DNA12SrRNA)9个致聋突变位点的检测,并用聚合酶链反应一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olymerasechainreaction-restrictionfragmentlengthpolymorphism,PCR-RFLP)对线粒体DNAA1555G突变、GJB2基因的235delC突变:〉DSLC26A4基因的IVS7-2A〉G突变位点进行检测。结果188例耳聋患者中检出42人携带耳聋相关基因突变,检出阳性率为22.34%,其中GJB2的235delc纯合突变12例,杂合突变3例,299—300delAT杂合突变l例,总检出率为8.51%;SLC26A4基因的IVS7-2A〉G纯合突变7例,IVS7-2A〉G、2168A〉G复合杂合突变1例,IVS7-2A〉G杂合突变17例,2168A〉G杂合突变2例,总检出率为13.83%。基因芯片的检测结果均与酶切法检测结果一致。结论基因芯片与传统的酶切法相比具有操作简单快速、高通量、高准确性、低成本等特点,易于对人群进行大规模且快速准确的筛查。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河南郑州和南阳地区聋儿教育机构儿童感音神经性聋患者中SLC26A4基因热点突变IVS7-2A>G和2168A>G发生频率,初步探讨大前庭水管相关的SLC26A4基因热点突变在河南地区聋病残疾人群中的分子诊断意义,为地区聋病防治工作的有效开展奠定理论基础。方法 收集南阳聋校、郑州聋儿康复中心的感音神经性聋患者76例,进行聋病病因问卷调查、听力学测试,抽取患者血样提取基因组DNA,运用直接测序法对SLC26A4基因的热点突变IVS7-2A>G和2168A>G进行检测,对突变阳性者行颞骨CT检查,并对其发生频率进行分析。结果 热点突变基因检测显示,在76例聋病患者中,携带SLC26A4基因IVS7-2A>G和2168A>G突变的例数共计21例,总阳性检出率为27.63%(21/76)。IVS7-2A>G纯合突变5例,IVS7-2A>G杂合突变12例,2168A>G杂合突变2例,2168A>G/IVS7-2A>G复合杂合突变2例。研究对象中SLC 26A4基因2168A>G/IVS7-2A>G双等位基因的突变率为9.21%(7/76),IVS7-2A>G突变率为25.00%(19/76),2168A>G突变率为5.26%(4/76),对所有检测到突变的患者行颞骨CT检查,17例存在前庭导水管扩大,前庭导水管扩大率为80.95%(17/21)。结论 河南地区聋儿教育机构的不明原因感音神经性聋患者中存在较高的IVS7-2A>G、2168A>G遗传性聋发生率;IVS7-2A>G和2168A>突变检测阳性对患儿父母的婚配、生育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扬州市苏北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及扬州市妇幼保健院就诊听力障碍婴幼儿常见致聋基因突变情况。方法对两院117名听力障碍婴幼儿进行问卷调查、专科辅助检查及听力学评估。以足跟或外周静脉血提取DNA,并对四个常见致聋基因(线粒体12Sr RNA,GJB2、GJB3和SLC26A4)中20个突变位点进行检查。结果 GJB2基因突变13例(11.11%),其中235del C纯合突变2例(1.71%),235del C杂合突变5例(4.27%),299del AT纯合突变2例(1.71%),299del AT杂合突变3例(2.56%),235del C/299del AT复合杂合突变1例(0.85%)。SLC26A4基因突变12例(10.26%),其中IVS7-2AG纯合突变2例(1.71%),IVS7-2AG杂合突变4(3.42%),IVS7-2AG/2168AG复合杂合突变2例(1.71%),IVS7-2AG/2162CT复合杂合突变1例(0.85%),IVS7-2AG杂合突变3例(2.56%)。GJB2基因235del C杂合和SLC26A4基因IVS7-2AG杂合突变2例(1.71%)。未检查出GJB3基因突变。结论此次调查结果显示,对听力障碍婴幼儿进行常见耳聋基因筛查,其中GJB2和SLC26A4均有较高的检出率,并且部分患儿能够从分子水平进行诊断。这有助于尽早明确患儿耳聋的病因并进行干预和康复,应该将耳聋基因检测作为一个常规检测项目进行普及。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耳聋家系进行基因检测与产前分子诊断。方法收集先证者临床及家系资料,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限制性内切酶法检测,并用直接测序技术确认,对该家系成员的GJB2基因外显子进行序列分析。并运用STR位点分析方法排除产前诊断中母体基因组DNA的污染。结果家系1先证者GJB2基因分型为235delC/299-300delAT复合杂合突变,系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父亲和母亲分别为299-300delAT和235delC杂合突变携带者,临床表型均正常。家系2先证者系235delC纯合突变,其父母均为235delC杂合突变携带者,具有正常听力表型。产前诊断结果显示,家系1和家系2胎儿GJB2基因分型分别为299-300delAT杂合突变和235delC杂合突变。结论 GJB2基因235delC纯合性突变和235delC/299-300delAT复合杂合突变均为耳聋致病突变,结合运用STR位点分析方法有助于在产前诊断中排除母体DNA对胎儿DNA的污染,产前诊断和早期干预能避免耳聋患儿的出生。  相似文献   

18.
蒙古族耳聋患者中常见致聋基因突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常见耳聋基因GJB2、线粒体DNA12SrRNA基因SLC26A4在蒙古族耳聋患者中的突变特点。方法收集64例蒙古族耳聋先证者进行GJB2、SLC26A4、mtDNA12SRNA三种常见的耳聋致病基因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和基因型分析。结果 2例GJB2基因纯合突变均为235delC/235delC,复合杂合突变2例,杂合突变1例;SLC26A4基因纯合突变4例均为919-2A>G/919-2A>G,复合杂合突变4例,杂合突变7例。线粒体DNA12SrRNA1494和1555位点未检测到突变。64例蒙古族耳聋先证者GJB2、SLC26A4和线粒体DNA12SrRNA三种基因突变携带率分别为7.81%(5/64)、23.44%(15/64)和0。突变率最高的基因为SLC26A4(75%,15/20),而在突变基因中GJB2基因占25%(5/20)。结论本组蒙古族非综合征型聋患者三种常见聋病基因中突变率最高的基因是SLC26A4,其次为GJB2基因,而线粒体DNA12SrRNA基因未检出突变。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初步筛查安徽地区299例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 implant,CI)患者中耳聋基因热点突变,初步了解该地区CI患者中耳聋基因热点突变谱系及发生频率。方法我们收集299例CI患者常见耳聋基因突变的临床资料和病历,利用基因芯片检测4种常见耳聋基因的9个突变位点:GJB2(c.35delG、c.176del16、c.235delC、c.299delAT),GJB3(c.538C>T),SLC26A4(c.2168A>G、c.IVS7-2A>G)和mtDNA 12S rRNA(c.1494C>T、c.1555A>G)。结果(1)299例CI患者中,148例(49.50%)携带不同的常见耳聋基因突变,其中GJB2突变96例(64.86%),SLC26A4突变51例(34.46%),GJB3基因突变2例(1.35%),mtDNA 12S rRNA突变6例(4.05%);(2)在50例(16.72%)前庭导水管扩大(EVA)患者中,32例(64.00%)检测出基因突变,其中20例(62.50%)存在单杂合突变;且17例(34.00%)听性脑干反应(ABR)测试过程中伴有声诱发短潜伏期反应的患者中,11例也存在基因突变。结论GJB2和SLC26A4是安徽地区CI患者最重要的致病基因,其中,c.235delC突变是最常见的突变,其次是c.IVS7-2A>G突变。对于许多伴有EVA的CI患者,4个常见耳聋基因的9个突变位点并非全部为纯合或双杂合。EVA的诊断包括基因检测、听力学、影像学和许多其他结合使用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对山东滨州市特教学校学生进行耳聋分子流行病学调查,了解耳聋的常见分子病因.方法 对山东省滨州市阳信、无棣、惠民三县特教学校年龄5~19岁的78名重度耳聋学生进行遗传性耳聋问卷调查、全面体格检查、耳鼻咽喉专科检查以及听力学评估(纯音测听和声导抗)等,应用限制性内切酶法分别对GJB2基因235delC突变、线粒体DNA 12S rRNA基因A1555G点突变进行分析,应用直接测序法检测SLC26A4基因ⅣS7-2A>G突变.结果 非综合征性耳聋74例.其中,10例(13.51%)携带GJB2基因235delC纯合突变,1例(1.35%)携带GJB2基因235delC和299DelAT复合杂合突变,3例(4.05%)携带GJB2基因235delC杂合突变,2例(2.70%)携带GJB2基因299DeLAT杂合突变;5例(6.76%)携带线粒体DNA 12S rRNA基因A1555G点突变;3例(4.05%)携带SLC26A4基因ⅣS7-2A>G纯合突变,1例(1.35%)携带SLC26A4基因ⅣS7-2A>G杂合突变.18.92%(14/74)的非综合征性耳聋患者携带GJB2基因235delC和SLC26A4基因ⅣS7-2A>G双等位基因突变(纯合突变+复合杂合突变);8.11%(6/74)的非综合征性耳聋患者携带GJB2基因和SLC26A4基因ⅣS7-2A>G单杂合突变.4例综合征性耳聋患者在所检测范围内均未发现突变.结论 山东省滨州地区特教学校耳聋患者存在较高的GJB2基因235delC、线粒体DNA 12SrRNA基因A1555G和SLC26A4基因ⅣS7-2A>G突变发生率,线粒体DNA 12S rRNA 基因A1555G突变发生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聋病分子流行病学调查提示山东省滨州地区23.08%的特教学校耳聋患者在分子水平能够明确诊断,另有8.97%的患者有强烈的遗传倾向.准确的耳聋早期诊断、遗传咨询、及时干预和治疗在这一地区的聋哑人群中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