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事故倾性儿童伤害的危险因素,为预防儿童伤害进行针对性的安全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银川市先按市区和郊区分层,再以学校为单位,每个市/区抽取小学、初中和高中各2所,在抽中学校的每个年级中随机抽取1个班级的全部学生共7 102名进行调查。通过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危险因素。结果事故倾性儿童的检出率为3.6%。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母亲文化程度、是否独生子女、家庭类型、家庭人口数、监护人健康状况、发现危险行为时制止方式、监护人教育方式等因素对儿童事故倾性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显示相对于参比变量城乡类别(城区OR=2.438)、学段(小学OR=3.518,初中OR=1.272)是危险因素,相对于参比变量地区(兴庆区OR=0.746,金凤区OR=0.166,西夏区OR=0.659,贺兰地区OR=0.462)、民族(汉族OR=0.366,回族OR=0.583)、母亲月收入(<2 000元OR=0.5372,000元~OR=0.997)、家庭地理位置(市区OR=0.377,郊区OR=0.734,农村OR=0.364)是保护因素。结论事故倾性儿童伤害的发生与家庭环境有一定关系,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南京市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及其家庭环境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 了解学龄前儿童的行为问题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为针对性地开展学龄前儿童心理卫生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抽取南京市区9所托幼机构1 141名儿童为调查对象,应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及心理调查问卷,调查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南京市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9.20%,儿童行为问题男女检出比例为1: 2,女童行为问题发生率高于男童,5岁以下女童心理异常发生率高于5岁以上女童.儿童行为问题与父母文化程度密切相关,与母亲孕期精神紧张、孕期有过精神刺激、父母有神经精神疾患、父、母经常责骂孩子、父亲对儿童的关心程度有关;搬家、入园等生活事件与儿童行为问题发生有关;母亲学历、家庭关系融洽是儿童心理健康的保护因素.结论 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是环境、社会、家庭、教养等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应有针对性开展学龄前儿童心理卫生工作,降低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儿童行为问题与家庭环境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了解小学生行为问题流行现状及其家庭环境的影响因素,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提出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应用Rutter儿童行为问卷和自行设计的家庭环境调查表,对沈阳市2所普通小学一~六年级小学生1 060名的行为问题及其家庭环境进行调查,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小学生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0.75%,男生行为问题检出率(13.35%)高于女生(7.99%),差异有显著性(P<0.01).男性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与教育态度、管教方式、父母关系、亲子关系、期望等有关;男生行为问题的发生与教育态度、管教方式、父母关系、亲子关系、期望有关,女生行为问题的发生与教育态度、管教方式、亲子关系等有关.结论儿童行为问题受家庭环境影响,其中教育态度、管教方式、父母关系、亲子关系、期望等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肥胖儿童86例饮食行为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儿童肥胖的原因,为有效防治儿童肥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中原油田86名12岁以内肥胖儿童饮食行为及相关因素进行配对研究。结查 12岁以内儿童肥胖症的发生率平均为4.38%,幼儿为2.56%,小学生为5.91%。在饮食行为上肥胖儿童有喜食油腻食品、进食量多等特点。肥胖与遗传密切相关,肥胖和高血压家族史是导致儿童原发性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结论采取综合措施,早期防治肥胖,可提高儿童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问题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为制定攻击性行为的预防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应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中的攻击性行为分量表和自制的攻击性行为影响因素调查表,对湖北省黄冈市487名学龄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并对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总检出率为8.83%,男女学前儿童攻击行为分别为10.32%和6.80%,不同性别、年龄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检出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而不同年级攻击性行为检出率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攻击行为的检出率随着年级的上升而下降。经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问题的保护因素有玩具或图书数量多、睡前讲故事、单亲家庭,而喜欢玩仿制枪玩具、父母教育方法不一致、母子感情差、母亲孕期精神状态差等是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结论学龄前儿童攻击行为问题受家庭、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影响,需采取综合性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6.
家庭环境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家庭环境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以降低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率。方法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对105名儿童的行为及家庭环境进行调查。结果不同家庭精神环境特征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影响男性儿童行为问题的家庭特征有矛盾性、知识性;影响女性儿童的家庭特征有亲密度、矛盾性、知识性、组织性成功性和娱乐性。结论家庭环境对儿童行为有重要影响。在进行儿童行为问题的诊断和干预时,要重视家庭环境的作用,并要注意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7.
影响儿童行为问题的家庭环境因素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目的 了解家庭环境对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的影响。方法 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 (CBCL)和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 (FES-CV)对苏州地区一~六年级小学生 2 1 87名的行为问题及其家庭环境进行调查 ,用SPSS软件包统计分析。结果 男生行为问题的发生与其家庭环境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知识性、娱乐性、组织性、控制性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 ;女生行为问题的发生与其家庭环境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家庭环境的高亲密度会降低男性儿童 5个行为问题的发生率 ,高矛盾性会增加小学男生 4个行为问题的发生率 ;女生家庭环境的高亲密度会降低 5个行为问题的发生率 ,高矛盾性会增加小学女生 5个行为问题的发生率 ,且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结论 家庭环境对小学生行为问题的发生有重要影响 ,必须重视家庭环境各因素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和掌握黄石市6~16岁儿童的行为问题现状,探究能够影响到儿童心理行为的常规家庭因素,为以后出现异常行为的儿童提供相关指导。方法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评定黄石市2 275名儿童行为问题;并采用自行设计的一般情况问卷了解儿童家庭环境因素以及家庭一般情况。结果 6~11岁组儿童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调查结果显示,男性儿童的多动因子、攻击性高于女性儿童,女性儿童的活动能力、社交能力、抑郁高于男性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16岁组儿童,女性儿童的活动能力、社交能力、抑郁高于男性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随着年龄增长,男性儿童的多动因子和攻击性与女性儿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家庭影响中,父母的言行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尤其明显,儿童身心的发展同他们的受关注度呈正相关。结论在儿童生理和心理的成长过程中,家庭因素对儿童好动性、学习能力、社交能力及其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着更为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家庭环境因素对城市儿童不同饮料行为的影响,为改善儿童饮料行为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以福建省4所小学一~六年级小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的调查表进行调查,并使用累积比数模型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5.5%的城市儿童经常饮用含糖饮料,21.1%经常饮用牛奶。监护人的认知水平和家庭收入是影响儿童饮料行为的主要因素。结论福建省城市儿童不良饮料行为的发生率较高,监护人的认知水平与儿童饮料行为显著相关,而家庭收入的影响具有双向性。  相似文献   

10.
了解江西省留守儿童行为问题影响因素,为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行为状况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分层随机整群抽取江西省5县(市)2~16岁留守儿童2 286名,使用一般情况问卷和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对资料进行x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5岁留守儿童行为问题检出523名(42.0%),6~ 16岁留守儿童行为问题检出302名(29.0%).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家庭教育方式和看护人感受是2~ 16岁留守儿童行为问题影响因素,民主型教育方式和看护人感受有能力照顾好的留守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较低;女性为2~5岁留守儿童行为问题保护因素(OR=0.778),差的同伴关系是6~16岁留守儿童行为问题的危险因素(OR=1.769).结论 留守儿童的心理行为健康状况较差.应通过改善家庭养育环境和获得社会支持来减少留守给儿童心理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1.
儿童意外伤害的倾向性与气质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目的】 研究事故倾向性与气质的关系,探讨意外伤害儿童的内部特征。【方法】 在江苏省的城市和农村共抽取4个地区约35000名0~14岁儿童,采用“江苏省0~14岁儿童伤害调查问卷”对其进行定期监测,符合伤害标准的做伤害调查,为期1年。对1年受伤≥3次的69名儿童作为事故倾向组,按照1:1配对病例对照进行儿童气质问卷调查。【结果】 事故倾向组中麻烦型和中间近麻烦型的气质类型占31.9%,对照组占7.3%,差异显著。麻烦型和中间近麻烦型气质的儿童有事故倾向性,相对危险度增加5.99倍,而平易型和中间近平易型气质的儿童事故倾向性风险减少37%,缓慢发动型气质与事故倾向性无显著关系。在9个气质维度中,活动水平与事故倾向性有显著关系,即活动水平高的儿童有事故倾向性。【结论】 意外伤害的不等倾向性与儿童气质特征密切相关,为意外伤害的高危人群筛查提供了方法.在气质类型和气质维度管理中可增加对意外伤害的预防.  相似文献   

12.
事故倾性与外周血神经递质水平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事故倾性者易发事故与其体内神经递质的关系.方法对46名事故倾性成人和71名事故倾性儿童分别以1:1配对比较,测定体内的神经递质水平.结果事故组不论是成人还是儿童体内多巴胺水平都较对照组低,事故组成人体内5-羟色胺(5-HT)水平较安全组显著性偏低,事故组儿童较安全组儿童体内5-羟吲哚乙酸(5-HIAA)显著性偏低,各组人群中肾上腺素(E)和去甲肾上腺素(NE)的差别均无显著性.结论机体内多巴胺水平的差异可能是易发事故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儿童事故倾性与外周血神经递质和激素水平关系的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意外伤害多发儿童的神经生化特征,为筛选事故倾性儿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71对事故倾性儿童和安全组儿童外周血神经递质和激素水平进行分析.结果事故倾性儿童体内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相比于安全组儿童普遍偏低,其中5-羟吲哚乙酸和多巴胺水平差异显著,而两组儿童体内性激素、甲状腺激素的水平未发现有显著差异.结论事故易发儿童发生意外伤害的行为可能与其体内儿茶酚胺类物质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机动车驾驶员个性特征以及心理症状与事故倾向性的关系,为减少道路交通伤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按1:1配对随机抽取广西南宁市60对机动车驾驶员,使用艾森克人格问卷-成人版(EPQ)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病例组驾驶员EPQ量表中的内外一型(E)、精神质(P)、情绪性(N)因子分别为(14.53±2.89)、(6.45±2.59)、(9.88±4.31)分,SCL-90量表中的躯体化、强迫、焦虑、敌对性、恐怖因子分别为(1.54±0.27)、(1.72±0.20)、(1.71±0.40)、(1.62±0.37)、(1.39±0.39)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驾龄≤15年的驾驶员EPQ量表中的E因子为(14.12±3.19)分,SCL-90量表中的躯体化、强迫、焦虑、敌对因子分别为(1.59±0.22)、(1.72±0.21)、(1.77±0.37)、(1.62±0.33)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初中文化程度的驾驶员EPQ量表中的E、P因子为(14.24±3.00)、(7.10±2.86)分,SCL-90量表中的躯体化、强迫、焦虑、敌对因子分别为(1.58±0.25)、(1.73± 0.25)、(1.79±0.35)、(1.61±0.34)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结果显示,外向型(OR=1.41)、敌对(OR=5.39)和恐怖(OR=5.42)为机动车驾驶员事故倾向性的危险因素。结论 驾驶员个性特征以及心理症状与事故倾向性有关;外向型、敌对性和恐怖是驾驶员事故倾向性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驾驶员A型行为及个性特征与其事故倾向性的关系,为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在广西南宁市抽取的46对事故组和对照组驾驶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事故组驾驶员时间紧迫感(TH)、A型行为(TH+CH)、精神质(P)和情绪性(N)因子得分分别为(13.22±3.91)、(25.63±6.17)、(6.93±3.31)和(9.83±5.91)分,均高于对照组的(11.54±3.68)、(23.04±5.67)、(5.07±2.70)和(7.26±3.40)分(P<0.05);掩饰性(L)因子得分为(12.17±3.99)分,低于对照组的(13.61±3.44)分(t=-2.08,P=0.04);事故组驾龄≤15年驾驶员TH、争强好胜和缺乏耐性(CH)、A型行为、P、N因子得分分别为(13.67±3.85)、(12.73±2.83)、(26.39±6.06)、(7.03±3.04)和(10.42±6.11)分,均高于对照组的(11.16±3.53)、(11.09±2.88)、(22.25±5.61)、(5.00±2.49)和(7.44±3.47)分(P<0.05);L因子得分为(11.91±4.05)分,低于对照组的(13.75±3.09)分(t=-2.05,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内外向(OR=1.21)和精神质(OR=1.26)是驾驶员事故倾向性的危险因素;事故组驾驶员A型行为类型评定量表中TH、CH因子得分与艾森克个性问卷中N、P因子得分均呈正相关关系(P<0.01),与L因子得分均呈负相关关系(P<0.01).结论 驾驶员A型行为及个性特征与其事故倾向性有关;个性内外向和精神质是驾驶员事故倾向性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BACKGROUND: Accident proneness or workers who have more frequent occupational injuries is common but the role of occupational and individual factors has rarely been studied. AIM: To assess the relationships of certain occupational and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with frequency of occupational injuries. METHOD: This case-control study included 1305 male workers with occupational injuries during 1999-2000 and 1305 controls from a railway company. A standardized questionnaire was completed by the occupational physician in the presence of the subject. The data were analysed using logistic regression. RESULTS: Having more than one injury was associated with short service in the present job, younger age, sleep disorders, smoking, requesting a job change, physical disability and lack of physical activity. Safety training was negatively related to injury frequency. Short service in the present job was the only significant factor for single injuries. CONCLUSION: This study identified a number of work and individual factors that predicted occupational injury frequency and may be useful in designing preventative measures. Occupational physicians could assist workers to be more aware of the risks and to find remedial measur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