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了解新疆维吾尔族中学生抑郁情绪状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为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在新疆乌鲁木齐市和喀什市分层随机整群抽取2 157名维吾尔族中学生,采用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中学生应对方式问卷进行调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维吾尔族中学生抑郁情绪检出率为20.45%(441/2 157);不同健康状况、学习成绩、伙伴关系、父母陪伴时间、父亲文化程度、父母关系、人均月收入和人均住房面积间中学生抑郁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无抑郁组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得分为(52.28±14.17)分,抑郁组为(43.97±13.06)分,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71,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抑郁相关影响因素包括伙伴关系差、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得分低、父母陪伴时间较少、父亲惩罚及母亲拒绝否认得分高、问题解决及积极合理解释得分低和忍耐得分高(P值均0.05)。结论维吾尔族家庭父母应进一步改善对孩子的养育方式和应对方式,以减少中学生抑郁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探讨昆明市中学生抑郁症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性,为改善不良家庭环境的教育方式及中学生的抑郁症状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父母教养方式评价表(EMBU)和自编问卷,对分层整群抽取的昆明市3所中学的2 128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在2128名中学生中,筛选出抑郁症患者376例,检出率为17.7%,其中女生(19.2%)高于男生(1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582,P<0.05);是否为独生子及初、高中生间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690,0.214,P值均>0.05).父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及过度保护和母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得分女生高于男生(t值分别为-6.119,0.865,-5.823,P值均<0.01),其余因子男生均高于女生.除父母亲偏爱被试外,有无抑郁症状组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除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偏爱被试外,中学生抑郁症状与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关系(P值均<0.05).抑郁症状与父母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因子呈负相关(P<0.01),与父母的惩罚与严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呈正相关(JP值均<0.05),与母亲的过分与保护、拒绝与否认、惩罚与严厉呈正相关(P值均<0.01).结论 中学生抑郁症状与父母的教养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探讨网络成瘾对青少年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以及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为网络成瘾的临床治疗和康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应对方式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及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对88名网络成瘾青少年(观察组)和90名健康青少年(对照组)进行调查研究.结果 观察组的社会支持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低于对照组(P值均<0.01);应对方式总分及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4个因子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值均<0.01),解决问题和求助2个因子得分均低于对照组(P值均<0.01);父母教养方式中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得分均低于对照组(P值均<0.01),父亲惩罚严厉和拒绝否认以及母亲过分干涉、过度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因子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 青少年的应对方式不良、社会支持状况差和父母教养粗放是导致网络成瘾的重要影响因素.网络成瘾的治疗除药物以外,青少年和父母的心理重建以及构建良好的多层次、多角度社会支持系统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和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暴力型罪犯人格的影响。方法采用人格诊断问卷(PDQ-4+)、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对176名暴力型罪犯(研究组)及189名普通人群(对照组)进行调查,分析父母教养方式对人格诊断总分的影响。结果人格障碍研究组总评分(41.38±13.05)高于对照组(26.15±14.16),且各分型得分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家庭教养的方式评分中,父母情感温暖、理解、父亲过度保护得分低于对照组,父母的惩罚严厉、父母的拒绝否认得分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研究组的人格诊断问卷总分与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呈负相关(r为-0.376、-0.329,P值均0.05),与父母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父亲的过分干涉、过分保护及母亲的偏爱呈正相关(r=0.154~0.363,P0.05);研究组的多元线性回归显示父母亲的情感温暖及理解、惩罚严厉、拒绝否认一定程度上影响暴力型罪犯人格特征的形成(P值均0.05)。结论暴力型罪犯人格存在明显偏离,与不良的养育方式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中学生孤独感的影响,为指导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沈阳市2所高中和2所初中的一、二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每个年级抽取4个班级,共1 267名学生。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UCLA孤独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不同性别学生孤独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孤独感存在相关,父母情感温暖理解与子女孤独感呈负相关(P<0.01),而父母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过分干涉与子女孤独感呈正相关(P值均<0.01)。低孤独感组与高孤独感组的父母教养方式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父亲情感温暖和拒绝否认是影响中学生孤独感的主要因素。结论父母教养方式是中学生孤独感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郭丽 《中国学校卫生》2016,37(3):379-382
了解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为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提供有效干预.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和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MHI-60)对河南省安阳市5所监测学校共1 541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中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为38.61%,其中轻度为31.67%,中度为6.23%,重度为0.71%.不同性别、学段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父母教养方式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关(P值均<0.01),应对方式除社会支持外,其他各因子均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各维度相关(P值均<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应对方式的幻想否认、发泄情绪、忍耐、积极合理化解释和父亲的惩罚严厉与母亲的拒绝、否认是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P值均<0.05).结论 安阳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且与父母教养方式、应对方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哮喘儿童父母养育方式对患儿行为和心理健康的影响,为实施心理干预、采取综合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应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Rutter儿童行为问卷父母问卷、汉密顿焦虑量表和抑郁状态问卷,调查了在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就诊的44例哮喘患儿,并与34例健康儿童对照.结果 哮喘组焦虑、抑郁、行为问题评分,哮喘组行为问题阳性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抑郁与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呈负相关.行为与父亲过分干涉、父亲拒绝否认、母亲拒绝否认呈正相关.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与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父亲过分干涉呈正相关;母亲过干涉过保护与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父亲惩罚严厉、父亲过分干涉、过度保护呈正相关;母亲拒绝否认与父亲惩罚严厉、父亲拒绝否认呈正相关;母亲惩罚严厉与父亲惩罚严厉、父亲拒绝否认、父亲过度保护呈正相关.结论 哮喘儿童较健康儿童存在更多心理行为问题,父母养育方式对患儿行为和心理健康有一定影响,父亲养育方式与母亲养育方式之间有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8.
非意愿妊娠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非意愿妊娠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方法: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621名到青春期生殖健康服务门诊就诊的青少年进行了测评。结果:妊娠组与非妊娠组青少年在父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因子上差异显著(P<0.05~0.001),妊娠组青少年的父亲表现出较少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关心,过多的惩罚严厉及拒绝否认;两组在母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过干涉过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因子上差异显著(P<0.05~0.001),妊娠组青少年的母亲表现出较少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关心、过干涉过保护、过多的拒绝否认及惩罚严厉。结论:青少年非意愿妊娠的发生与不良的父母教养方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医科大学生共情能力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及其相互影响,为医科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做出有益的探究.方法 使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和人际反应指针量表(IRI),对603名医科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拒绝否认和母亲惩罚严厉得分男生低于女生,父亲的惩罚严厉和过度保护得分男生高于女生;父母的过分干涉及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和惩罚严厉得分独生子女高于非独生子女,父亲偏爱被试则是独生子女低于非独生子女;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和过分干涉得分市县学生高于乡镇学生,而父母的偏爱被试则是乡镇学生高于市县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想象力、共情性关心和个人痛苦男生低于女生;共情性关心和个人痛苦独生子女低于非独生子女;共情性关心市县学生低于乡镇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父母教养方式与人际反应指数多个因子间呈显著相关(P值均<0.05).结论 父母积极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子女共情能力的发展,消极的教养方式抑制共情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控制期高中生抑郁症状与自学能力及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为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学习能力的家庭干预提供参考。  方法  2020年2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皖中、皖南及皖北2 893名高中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星对学生开展抑郁症状、自学能力及父母教养方式等内容的在线调查。  结果  新冠肺炎疫情居家隔离期间,高中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38.9%。有抑郁症状高中生的父母情感理解与温暖因子评分较低,其余各因子评分相对较高,除父母偏爱被试因子外,各因子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1)。自学能力较低学生的父母情感理解与温暖、父母偏爱被试及父亲过度保护因子评分均较低,父母惩罚与严厉、拒绝与否认因子评分较高(P值均 < 0.05)。Ordinal回归分析显示,父母情感理解与温暖(OR父亲=0.95,OR母亲=0.95)和父亲过分干涉(OR=0.95)评分与高中生抑郁症状及自学能力低下呈负相关,父亲拒绝与否认(OR=1.07)与父亲过度保护(OR=1.06)评分与高中生抑郁症状及自学能力低下呈正相关(P值均 < 0.05)。  结论  高中生抑郁症状及学习能力与父母教养方式相关联,尤以与情感理解与温暖因子及父亲教养方式关联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